基于SWOT分析儿科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及展望
2022-12-29刘娟琴邱玉贞
刘娟琴,邱玉贞
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孕产妇高龄等因素使早产儿、高危儿在婴儿死亡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与儿科密切相关的有2项:婴儿病死率要从2020年的0.75%降到2030年的0.50%,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要从2020年的0.95%降到2030年的0.60%[2]。面对2021年的“三孩”政策,这些健康指标的实现,对儿科护理水平及儿童健康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我国从2000年开始专科护士的培养,先后开展了重症监护、静脉治疗、血液净化等专业领域的专科护士培养认证工作,2017年正式开始儿科专科护士的培养认证工作[3]。现拟运用SWOT[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法对国内儿科专科护士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科专科护士队伍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1 国内外儿科专科护士培养现状概述
通过对国内外儿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进行对比,在认证体系、准入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存在差异,详见以下内容。
1.1 认证体系 日本儿科专科护士于2002年开始认证,认证机构为日本护理协会(Japanese Nursing Association,JNA)[4]。美国儿科专科护士认证由美国护士认证中心(American Nurse Credentialing Center,ANCC)、美国临床专科护士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NACNS)及各州相关专业协会进行[5]。国内儿科专科护士于2017年开始进行培养认证工作,由中华护理学会、各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护理学会等组织进行培训及考核,通过培训和考核后即可颁发专科护士证书,尚无专门的机构对专科护士进行认证。
1.2 准入资格 美国儿科专科护士的认证准入资格:①学历达到硕士或博士水平;②具有儿科领域的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注册护士[5]。日本儿科专科护士的认证准入资格:①具有日本护士执照;②学历为硕士;③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验,其中3年以上儿科专业护理领域的实践经验[4]。我国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准入资格:①注册护士;②中级及以上职称;③本科学历具有2年以上、专科学历具有 3年以上的儿科临床护理实践经验[6]。
1.3 课程设置 日本儿科专科护士为硕士学位教育,教育大纲为日本护理大学协会设置的护理研究生院硕士课程,培训内容包含理论学习和专科实践,理论学习涵盖护理教育论、护理管理论、护理研究、咨询论、护理伦理、护理政策、药理学等内容。美国专科护士为研究生教育,培训也由理论学习和专科实践组成,理论学习涵盖组织管理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护理研究等课程,专科实践需完成500 h以上的临床实践[7]。我国儿科专科护士的理论培训内容以《儿科专科护理》教材内容为主,学习内容包括儿童保健学、护理循证、护理管理、儿童急救、常见病的病理、护理评估、健康教育等;临床实践,其培训时间以各省级培训基地制定为准[6]。调查显示理论学习授课时间为(2.52±0.92)周,临床实践时间为(6.78±1.31)周[8]。
1.4 认证要求 美国专科护士认证,需要在完成理论和实践要求后通过有认证资质机构的考核,即可完成认证,初次认证有效期为5年,延续认证需根据各州的认证要求执行。日本儿科专科护士认证需完成上述课程的相应学分,并通过培训、考核内容即可申请专科护士认证。更新认证:①每隔5年进行更新认证1次;②需继续从事专科护士工作;③在5年内完成JNA规定的学分、护理实践和科研成果。我国专科护士通过理论培训和临床实践后,由各培训基地进行考核认证工作,且为终身制。
2 SWOT分析国内儿科专科护士发展现状
2.1 优势分析
2.1.1 发展需求 2021年我国放开“三孩”政策,并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有相关文献报道,我国90%的早产儿发生于三级医院,早产发生绝对数与印度等国家进入世界前10位[9]。赵晓丽等[10]分析的数据显示,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主要是降低小年龄组死亡率,即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儿童病人属于特殊人群,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在医疗工作中与患儿的接触最密切,而经过系统培养的专科护士能较早地发现临床问题,为医生的诊疗提供思路,及时给予患儿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患儿死亡率[11]。
2.1.2 政策支持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重大工程项目的内容,要加强护理科学管理,提高护士薪酬待遇,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力度,逐步实现护理资源共享、服务领域拓展、地区间护理工作水平的共同提高[12]。2015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了《广东省持续改善护理服务重点工作方案》,持续改善护理服务的十大目标中提出,要逐步实现区域内护士执业注册,鼓励专科护士探索多点执业,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开展延续护理服务[13]。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下发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持续提高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质量中提到,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依托互联网、公众号平台等信息技术,完成线上咨询、培训等居家护理便民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医联体实现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机构护理水平[14]。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势必对儿科专科护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1.3 提升满意度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及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不再只是疾病的照护。现代护理的理念已经由责任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根据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提高科室整体护理水平,改善患儿护理结局,避免不良事件和纠纷的发生,并能做好患儿家属照护的宣教和指导,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15]。
2.1.4 提升临床护理带教能力 截至2015年,我国注册护士专科以下学历占85.4%[12]。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普及,专科以下学历毕业的护士对本科毕业的规培护士进行带教已稍显吃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具备高学历、精湛的护理技能及多学科知识以外,在工作中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而专科护士经过系统培养后能弥补其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大提高带教能力,更好地胜任带教工作。
2.2 劣势分析
2.2.1 培训体系不健全 美国和日本的专科护士培训以在校学历教育为主,而我国专科护士为继续教育。目前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采取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国内各省市级培训基地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多数采取短期的脱产模式,培养方式为互联网线上理论学习+教学基地集中实践。疫情防控期间,理论课程多采取网络直播、录播等方式进行学习,学员的学习效果受到生活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设备、网络等因素的影响,相较于线下集中教学,线上云课堂对学员自律性要求高,讲师也无法实时与学员进行互动和反馈,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2.2 考核与再认证规范化不足 我国儿科专科护士培养起步较晚,目前的专科护士认证由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护理协会等组织进行培训及考核,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等未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后即可颁发专科护士证书,专科护士的护理能力不能保证一致,且通过当次考核后不再进行认证。部分护士进修结束后,由于医院的发展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等原因,可能未再从事专科相关工作。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长期没有对其知识结构进行更新,随着时间推移不能保持专科护士护理水平的先进性。
2.2.3 儿科护士流失 人才流动在各行各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国大部分医院均存在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床护比不达标的情况[16]。在护理行业中儿科护理工作更特殊。有研究表明,在儿科护士中低年资护士流失率更高,低年资护士在面对症状表达不准确、护理操作不配合的儿童时,不具备足够的临床经验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面对儿童家属焦虑、不满等情绪,甚至可能遭受暴力袭击,这些因素都造成儿科护士的加速流失[17]。
2.2.4 出生率持续走低 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较2020年下降了1.11‰[18]。出生率的持续走低造成产科、新生儿科及儿科病人相应减少,势必影响到儿科未来的发展。
2.3 机会分析
2.3.1 职业内容不断拓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对健康照护需求的增加,护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贯穿于疾病诊疗的全过程。部分急症患儿经过内科、外科的治疗后,出院后仍需要继续治疗,而儿童慢性病不仅在生理、心理上需要进行干预,对照护者的管理也需要纳入延续护理的服务人群中。有研究表明,延续护理服务对儿童康复、提高家庭自我照护能力起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效果[19-20]。
2.3.2 专科价值体现 随着儿科亚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精细,儿科护理工作专科化成为必然趋势,专科护士进修回来以后能较好地完成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承担院内疑难病例的会诊[11],同时大力开展护理专科门诊和互联网护理门诊[21-23],提供咨询、照护、换药等护理服务,并拥有了护理处方权的权限,将优质护理和专科护理相结合,充分实现了专科护士的专业价值。
2.3.3 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随着专科护士培养的规范化[24],专科护士职业晋升的终点不再只是护理管理岗位,而是可以成为专科领域的护理专家,更有专科护士承担各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委等职务,成为专科发展领域的领军人物。
2.4 威胁分析
2.4.1 科研能力不足 陈朔晖等[25]研究表明,部分儿科专科护士进修结束后科研能力未得到明显提高,这与我国护理团队整体的基础学历水平偏低、科研相关培训课程不足有关。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专科护士的培训为研究生学位教育,而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截至2015年底,全国本科学历护士占比也仅为14.6%。同时,护理本科教育对科研及循证方面的学习课程内容较少,护士参加工作以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也未重视相关学习内容。尽管在专科护士培训的理论课程中有针对科研及循证方面的学习,但是脱产培训的时间较短,学员知识结构的基础薄弱,通过学习能对科研方面有所了解,但是产出不高。
2.4.2 岗位管理不健全 我国目前多数医院未制定儿科专科护士岗位职责,医院及科室未对专科护士的发展有相关规划,专科护士进修返岗后仍需大量承担与普通护士一样的工作。因此,绩效考核方案上也未能体现专科价值,进而无法调动专科护士的积极性,使专科护士与普通护士在工作内容上无差异,未能体现专科护士应有的水平。
3 小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儿科专科护士的培养认证,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巨大的需求空间和良好的政策支持都对儿科专科护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比发达国家的专科护士培养体系,我国应摸索出适应国情的培养体系:①逐步统一各省市的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师资团队及学员的资格准入;②制定同质化的培养大纲和考核标准;③指定认证机构并完善再认证体系;④明确专科护士角色和职责,制定儿科专科护士管理制度。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科护理人才为目的,使其在高水平医院的内涵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以促进儿科专科护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