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研究(1949-1956)

2022-12-29王雪慧周于兰

关键词:苏联海军建设

王雪慧,周于兰

(1.国防科技大学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2.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近代中国曾长期处于“有海无防”“有海无权”的悲惨境地,建立一支强大海军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强烈呼唤。据此,毛泽东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创建海军的重要性,并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但直至目前,对于人民海军创建的历史分期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原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曾在回忆录中提到,1956年“海军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则标志着海军创建时期的结束,从而进入成长时期”[1]45。而孙泽学、贺怀楷等人认为,“1949-1952是中国海军的初创时期”[2]115,“1953—1956 年是人民海军起步发展”[3]81的时期。基于此,本文将依托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创建的历史资料,对其进行系统考察,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创建的深层动因

新中国成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对大陆海上封锁压制的现实困境,认识到酝酿组建人民海军对于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性,遂开启了初步创建人民海军的新篇章。

(一)回顾过去:历史经验的借鉴

早在清朝末年,西方帝国主义就以传教为借口,以坚船利炮为后盾,借鸦片战争之机从海上扣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海军主力舰队又因内外交困,在与日本海空军决战中完全被日方压制包围,最终损耗殆尽;同时,我国还相继丧失上海、胶州、香港、旅顺、威海、青岛等众多港口主权、大部分港口的领港权、沿海与内河航行权以及海关主权与管理权,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国仍“没有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海军”[4]226,来自帝国主义的海上威胁与侵略依然十分严峻。基于此,毛泽东指出,有海就要有海军。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我们把海军搞起来,就不怕帝国主义欺负了。

(二) 立足当下:斗争形势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陆上的解放战争虽已基本结束,但东南沿海的岛屿尚未解放,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利用他们暂时拥有的部分海、空优势”[1]5,压制新生的人民政权。一方面,在经济上搞海上封锁。譬如,国民党当局在所辖海面出台了一切海外商运均予停止的海上封锁政策,使得“新中国国内外贸易均受到重大影响,闽、浙对南洋、港澳的航运一度中断”[6]5,海洋经济事业蒙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军事上对大陆进行大规模袭扰轰炸,特别是在上海、舟山、宁波、台州、泉州、厦门等东南沿海重要城市发动多次空袭,给沿海民众带来了严重伤害。基于此,为了追歼海上残敌,反封锁反袭扰反破坏,维护海道运输安全,保卫新中国的独立海权,进而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7]799

(三)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探索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曾指示叶剑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海军研究小组”,自此揭开了我们党筹建海军的序幕。1948年5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又明确指出,要尽快在华东军区把海军建设起来。194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在这一决议中直接将“组建一支保护沿海沿江的海军”列入我们党1949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成为创建人民海军事业的起点。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这标志我国海军创建由谋划筹备进入了初步建设的崭新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创建的主要内容

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8]345据此,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就必须要确立机关机制、强化武器装备、丰富兵种体系、吸纳专业人才、提升教育质量,而这也为日后人民海军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人民海军创建时期领导机关及机制方针的确立

军事领导机关以及其制定的机制方针决定着军队的政治性、全局性以及组织性。因此,人民海军在初创阶段首先就聚焦于确立高效的海军领导机关以及制定科学的机制方针。

就海军领导机关而言,在1949-1956年间,地方至中央各级海军机关建设逐步向纵深推进,海军机关分布也初具雏形,确定了人民海军军种以及海军机构性质,并基本形成以海军领导机关为中心向南北辐射,华东海域设置东海舰队,华南海域依托南海舰队,华北海域则由海军青岛基地与海军旅顺基地(后合并为北海舰队)共同保卫的“近海防御”布防。而就机制方针而言,在这一时期海军领导机制也逐步发展,实现了由建军伊始,华东军区海军与中南军区海军归各军区单一领导到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各战略地区海军与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海司主要为建制领导关系,实行双重领导的初步转型,为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的成长发展奠定了稳固的领导基础。与此同时,海军建设方针也得到初步谋划,1950年4月,时任海军总司令的萧劲光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上指出,受现实情况限制,“我们这支海军在战略上是防御的,在战术上却是进攻的;我们不建重型的舰队,而是要建立起一支轻型的舰队”[1]15,即在海军战略方针上实施积极防御,在海军建设方针上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切合。显然,这一方针既高度强调海军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以及加强海上作战方面协同配合的整体力量;又倡导海上战斗力量的轻型化,以空、潜、快为重点;同时还将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始终,以现有力量为基础进行建设,从而为人民海军的后续发展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人民海军创建时期武器装备的突破

近代以来,由于国内长期处于战争混乱以及社会生产水平停滞,致使我国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现代化大潮失之交臂,在军事上也错失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机械化转型的历史发展时机。此外,我国当时重点经营的军工产业大多都是外国企业的代工厂,缺乏自主建设本土海军武器装备的专业技术与物质基础。因此,如何为人民海军配备必需的武器装备,成为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修复旧舰船,改装商船渔船

人民海军在初创时期武器装备的最直接来源是缴获和接收国民党的各种旧装备,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的修缮与改造。显然,人民海军通过修复改装旧舰船、商船、渔船,维修各种旧设备,初步扭转了当时武器装备基础薄弱的被动局面,而这也“成为海军初创时期装备建设的主要任务。”[6]44基于此,为恢复旧装备原有的战斗力,各地海军机关都组织了大批专业人员对陈旧船舰进行修复与改装。譬如,1950年,华东军区海军专门设置了一个抢修排对旧舰船进行应急流动修理。

2.制定购置计划,向国外购入武器装备

仅靠修复、改造舰船并不能完全适应人民海军的作战需要,但自行研制船舰与设备配件在技术上又难以彻底攻克。因此,根据国家财力情况与现实形势需求,争取必要外援,有计划地向国外购置部分必需的海军武器装备也成为此时党中央切实关注的问题。1950年初,我国向国外购买海军武器装备的选择范围还较广,既可以通过香港向西方海军强国如英、美、日等订购船舰与设备配件,又可以从苏联直接购买。但1950年6月后,国民党当局联合多个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贸易封锁政策,香港路线基本中断。因此,向苏联寻求海军军事援助成为重要突破口。1950至朝鲜战争爆发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与苏联达成或签订海军订货协议,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紧缺情况得以显著改善,海军战斗力也随之提升。1952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限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建设需要,中央和军委在慎重考虑后有计划地缩减了海军的国外订货。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1953至1956年,基于中苏“六四协定”(又称海军三年订货协定),我国陆续从苏联购入多种类型的海军战艇战舰以及多种型号舰艇的技术图纸、资料等,极大推动了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的武器装备建设。

3.突破技术难题,自行建造舰艇

究其根本性而言,修复、改装旧舰船与向国外购置武器装备都只能暂缓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的物质短缺问题,而自行设计建造船舰才是突破难题的关键。1950年冬,海军军委筹建海军造船部,旨在着手自行设计建造小型舰艇。但由于当时国内造船工业技术基础贫乏,直至1952年后相关人员才逐渐突破技术困境,先后设计制造出50吨级巡逻艇、75吨木壳巡逻艇,至1956年我国已经可以自行设计建造多种类型的小型船舰。虽然在这一时期,我们自行建造舰艇的数量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也较为薄弱,还不能满足“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目标要求。但在人民海军创建的关键时期,这些自行设计建造的舰船代表着中国自力更生研发建造海军武器装备的开端,既带动了我国造船工业的起步发展,也彰显了人民海军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今后人民海军进入成长时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人民海军创建时期兵种部队的丰富

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就确定了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的积极防御方针。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必须要在全面协同建设各个海军兵种部队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富有攻击力,并将快、空、潜作为建设重点的轻型舰队。

1.组建水面舰艇部队

新中国成立前后,海军陆续组建了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布雷舰、登陆舰、猎潜舰等水面舰种。其中主要“以护卫舰、鱼雷艇、驱逐舰为建设重点”[6]38,但建设模式却截然不同。

护卫艇是以小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用于近岸海区巡逻、护航的小型水面战斗舰艇,同时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而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对护卫舰部队的建设模式采取了直接组建的方法。护卫舰部队的起步发展为海军其他水面舰队的组建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与人才支援。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为严格。基于此,鱼雷艇部队的组建就采取了“建军先建校”的基本模式。1950年8月,人民海军在青岛成立了快艇(鱼雷艇)学校,这所学校不仅担负着在短时间内培训出近海鱼雷艇部队所需的各类人员,并把这些人员编配成艇和艇队建制,形成战斗单位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负责筹建青岛鱼雷艇基地。总之,鱼雷艇学校在其成立起的1年零2个月中共训练相关学员897名,组成了人民海军第一支能执行战斗任务的鱼雷艇部队。

较上述两种舰艇,驱逐舰功能更为强大,用途更广,对技术要求更高。因而人民海军创建时期对驱逐舰部队的建设就只能采取寻求苏联援助的建设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军并无驱逐舰,直至1953 年6月,在“六四协定”中才首次向苏联购入4艘驱逐舰,并以部分留苏归国的海军学员为基础成立了海军驱逐舰大队。驱逐舰大队作为当时人民海军最具技术性和现代化的部队,给时常袭扰东南沿海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擅自闯入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舰队形成了巨大威慑。

2.组建海军航空兵部队

在海军创建初期,组建海军航空兵总体遵循着“学校-机关-部队”的根本原则。1950年6月,海军党委作出了“成立学校、训练学员、培养干部,建立海空军”的指示,并在青岛成立了两所专门性的海军航空学校。随后,在1952年1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向总参部、中央军委正式报请组建海军航空部。1952年4月,人民海军直属航空兵部在北京成立。同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建立“海军航空部”为海军航空兵领导机关,宣告海军航空兵正式成立。

具体就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建设而言,则大致遵循着以建立岸基航空兵为起点,武器装备大多依靠内外部帮助,并在实战过程中不断拓展部队规模的发展路径。首先,依据我国当时现实形势需要,海军航空兵部队建设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建立岸基航空兵为起点,大部分人员来自陆军和空军,机场全部是陆地机场。其次,作为技术兵种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创建过程中武器装备的来源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空军的内部支援,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从空军调入海军的飞机大致就有170余架;剩下一部分来自苏联的外部援助,主要通过向苏联直接购买以及在苏军撤离旅顺口时有偿接收。再次,自“1954年初至1955年底,人民海军航空兵与国民党空军进行重大战役11次,共击落国民党空军飞机15架”[9]72,完成夺取浙东沿海制空权、国土防空作战等任务,这些实战不仅为海军航空兵部队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也拓展了其自身的发展规模,“到1955年底,海军航空兵已有包括侦察机、歼击机、水鱼雷轰炸机、运输机等不同机种的航空师6个,各型飞机515架。”[10]10

3.组建潜艇部队

潜艇作为拥有超强水下战斗力的新型战略性武器,对技术要求自然更为严苛。基于此,海军潜艇部队的组建就以向苏联寻求援助与培养潜艇骨干人才为重点。“1950年12月,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购买潜艇并帮助培训潜艇技术人员的要求。经双方协商,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提供4艘潜艇,并由苏联驻旅顺海军部队帮助中国海军培训艇员和指挥、保障等相应人员。”[11]81951年初,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潜艇学习队。1951年4月,潜艇学习队275名学员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潜艇学员远赴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1954年6月,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潜水艇独立大队正式成立。同年6月、7月,该大队接收了向苏联购买的4艘旧式潜艇,开始担负起海上巡逻警戒的任务。1955年11月,潜艇部队参加陆海空三军的联合演习,初次显示了潜艇在海上作战中的战斗力以及在海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总的来说,“到1955年年底,海军先后组建的各兵种部队已有23个舰艇大队,6个航空师和2个独立航空团,19个海岸炮兵团。8个防空兵团,以及各种专业勤务部队。”[6]43逐步实现从创建初期单一、不成熟的兵种,转为由水面、空中、水下等诸兵种协同配合的合成、专业军种,已经开始成为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新型近海作战力量。

(四)人民海军创建时期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民海军创建时期专业人才的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对于“陆转海”人员遵循着首先组织突击性的技术训练,接着开展文化学习,然后又进行初级军事训练的培养模式;第二,针对“老海军”人才主要侧重于对“土海军”的广泛吸纳以及对“原海军”的量才使用;第三,则是通过建立专门性海军军事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海军技术人才。

1.“陆转海”人员的培育

“海军建设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以解放军为基础,不仅是指海军的基本成员是来自人民解放军陆军,更重要的是说海军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1]36-37因此,为了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和根本方向,“海军干部中从陆军部队调来的就占了87.5%”[2]119,为军队奠定了良好的政治与组织基础。但我国当时正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紧迫的海上威胁与挑战,而从陆军选调的“新海军”中很大一部分同志文化程度较低,几乎不懂海军技术,“来到建设人民海军的新的岗位上,都面临着刻苦学习、迅速掌握海军知识和技术的严峻考验。”[12]621

基于此,1949至1955年,海军内部进行了三次连续而又系统连贯的培训学习,使得大部分“陆转海”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具体而言,首先开展以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突击性技术训练,使得“陆转海”人员在海军业务上都有了快速且显著地进步。但突击性技术训练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只能涵盖低水平的粗浅技术,具有一定局限性。随后,为进一步提高“陆转海”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技术层次,中央军委“决定于1952年6 月到1953 年 6 月在海军内部开展文化学习运动”[3]87。该运动将“速成”与“实际”相结合,既加强“陆转海”人员对主干课程的学习,突出重点知识,达到“速成”要求;又将科学文化知识与海军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贴合“实际”情况。文化学习结束之后,中央军委指示陆转海”人员的训练由“文化教育为主”“开始转入正规的军事训练”[13]277即初级军事训练。此时的初级军事训练既强调“在基本战斗单位建立起了一整套战斗和日常的各种部署”[6]73,又将“训练与作战任务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结合作战任务组织临战训练”[6]75,实现了日常与战斗、训练与作战间的合理统筹。

2.“老海军”人才的广泛吸纳与量才使用

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还吸纳了相当数量的“老海军”人才。这其中,一部分“老海军”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我国沿海各地开展海上游击战的“土海军”人员以及原刘公岛起义人员。这些人员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海上武装力量,海上作战经验较为丰富,了解舰艇设备的相关技术。因此,人民海军诞生后,“土海军”部队和原刘公岛起义人员都由陆军统一调入海军,并被分配到海军舰艇或海军机关工作,逐步成为人民海军创建时期的重要发展力量,“真正实现了他们建设中国人民自己的海军的宿愿。”[6]18

另一部分“老海军”则来自于原国民党海军军官或士兵(又称“原海军”)。他们大多都是英、美留学归来,具有较高的文化与技术水平;但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还缺少认识,对我军的宗旨、建军原则、工作作风等等在认识和立场方面都有较大差距”[12]623。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既要积极团结和争取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造思想作风,克服缺点,不能采取放任、迁就的态度”[1]40,其中具体措施有:在思想上组织政治教育;在政治上给予信任;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工作上一视同仁、量才使用;特别在处理与其他海军人员的关系上则要教育陆兵调来的干部、战士做团结海军人员的模范,主动消除与原海军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分歧。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的感召下,绝大多数‘原海军’人员都焕发出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在人民海军的作战、训练和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6]28

3.专门性海军军事院校的建立

在人民海军成立之初,中央军委就把创办海军学校视为海军发展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中央军委“全军办好学校”的方针,海军党委就明确指出,要将海军学校的建设作为海军创建时期的重要工作。鉴于此,各类专业性海军学校在这一时期相继组建,至1957年,人民海军已经成立了“指挥学校、机械学校、潜艇学校、快艇学校、炮兵学校、第一航空学校、第二航空学校、联合学校、政治干部学校等10所海军学校,6所预备学校,另有军事学院海军系和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拥有了一支2800多人的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员队伍”,“共编写出各种战术、技术教材 580 余种”,“共建成310多个实验室、陈列室、专修室和一些实习工厂,还建了一批图书馆、图书资料室”,“共培训各级指挥干部和各类技术干部 14900余名,专业军士和专业并21500余名”。[6]82-90显然,此时建立海军军事院校为海军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接下来人民海军迈入成长时期奠定了必要的智力与科技基础,进一步推动人民海军向更为正规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壮大。

(五)人民海军创建时期争取苏联援建与向苏联海军学习

人民海军在创建过程中,除了自身艰苦奋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那就是争取苏联援助和向苏联海军学习。”[6]53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此时,基于我国海军装备技术水平较为薄弱的现实,人民海军不仅在武器装备、专业技术、人才教育等方面向苏联争取援建,还双向参与从而积极主动地向苏联海军学习。

1.争取苏联援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人民海军的援建一方面来自于武器装备与技术。1949年斯大林曾向我国表明苏联“准备帮助你们建立舰队”[14]324的基本立场。但受朝鲜战争影响,此时苏联对人民海军的援建较为有限。直至1953年后,苏联对华的援建才逐步增加,比如在“六四”协定中,我国向苏联购入了数量较为可观的舰艇、图纸资料和材料设备;而在苏军撤离旅顺口时,人民海军则无偿或有偿接收了旅顺海军根据地的大批装备设施。总之,在海军创建时期,苏联对我国海军的援建极大地增加了我军的海上战斗力量,并提高人民海军的近岸防御能力。

苏联的对华援助另一方面来自于派遣海军专家赴华担当技术顾问。自1949年10月到1960年,苏联海军专家顾问来华人数“累计达到3390余人”[1]45。这些苏联海军专家顾问对中国海军的援助内容主要包括“援助海军学校建设、训练海军官兵、为海军机关提供战略、战术与制度建设指导等方面。通过苏联海军专家顾问的指导,中国海军学校得到初步发展,海军部队官兵掌握了海军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海军制度逐步完善”[15]102。

2.向苏联海军学习

1950年,海军建军会议提出了“向苏联海军学习”的政策方针,并认为这是必要且正确的。此时,“向苏联海军学习”,一方面使得广大海军人员能够开拓视野从多方面较快获取海军知识,掌握必备的海军技术;另一方面,也为海军领导机关制定各项条令和规章制度,搞好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对海军的现代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向苏联海军学习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恰当地做到有选择地学,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做法。比如,有些东西学过来之后,在执行中缺乏检查,没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也未能及时研究解决该问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海军经验时,既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又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海军的实际情况,决不能照抄照搬。”[1]47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创建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海军的创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理念到实践、从浅至深的发展历程,这一伟大实践彰显了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即在根本原则上坚实党的领导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在战略方针上坚持实事求是与灵活发展相结合;在人才教育层面坚持重要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取长补短相结合。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始终秉持着在根本原则上坚持党的领导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即在宏观的性质方向上始终坚持我们党的坚强领导,而具体到海军建设的单个领域则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基础上与海军领导机关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回溯革命时期,坚持党对于军队的绝对领导既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塑造了一支有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的人民军队。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人民海军就是在我们党的绝对领导下创建的。党的领导既直接着关系人民海军的性质、方向与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同时还总体影响着人民海军建设的具体领域,譬如,海军的物质建设、海军的人才建设,等等。因而,也可以这么说,人民海军创建过程中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与此同时,人民海军创建初期,我们党还确立了高效的海军领导机关,由此自上而下的对海军创建进行了具体细致的顶层设计,并初步形成了以海军领导机关为中心向南北辐射的“近海防御”布防。总之,在这一时期海军领导机关统筹规划,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方针,保证了人民海军在武器装备、人才培养、兵种部队等具体领域的建设发展。

(二)战略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与灵活发展相结合

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的战略方针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灵活发展相结合。一方面,海军战略方针始终以实事求是为导向。在海军建设方面,实事求是体现在海军建设始终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契合,强调以国家现有力量为基础进行建设。比如,因受经济基础、科技实力限制,当时自行设计建造舰艇就主要聚焦于小型舰艇,这是人民海军在装备武器领域实事求是发展的开始。而在海军教育方面,在对于“陆转海”人员的科学文化教育中,始终坚持将“速成”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将科学文化知识与海军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贴合了海军创建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基于人民海军具体领域的不同情况,其战略方针还将灵活发展贯穿始终。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海军建设的紧迫性要求,在海军兵种部队战略方针的确立上就以实际技术难度与现实国情作为考量标准。其中,对于技术难度要求较低的如护卫艇部队就选择先建军再建校或军、校同步进行的组建模式;对于技术难度要求较高的如鱼雷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等则是按照先建校再建军这一模式组建的;而对技术要求更高的如驱逐舰部队、潜艇部队即采用了寻求苏联援助的建设模式。

(三)人才教育:坚持重要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在创建时期的人民海军还十分重视海军专业人才的吸纳培养以及海军军事院校的建设发展,因而在人才教育方面显示出意义作用上的重要性与方式方法上的多元性相结合的逻辑特征。就意义作用上的重要性而言,具体表现在人民海军自成立之初,既十分重视对于人才的招揽,招纳了包括新海军、原海军、老海军等在内的一大批有志于建设海军的专业性人才;此外,又十分重视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逐步着手建设凸显专业性的海军院校教育体系。

方式内容上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吸纳海军专业人才时采取的多元途径,譬如陆军调入、起义纳入、公开招收等。其次,体现在海军院校的多种类型,具体包括海军潜艇学校、海军快艇学校、海军航空学校,等等。再次,还体现在海军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不仅涉及海军专业技术知识还涉及科学文化知识。总之,这些都凸显了人民海军创建时期在人才教育上重要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四)发展模式:坚持取长补短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的发展模式上,始终坚持取长补短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取长补短,就是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别国的海军军事合作弥补差距。显然,当时与新中国进行海上军事合作并给予人民海军建设大量倾斜援助的主要是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人民海军成立之初,就积极组织购置、仿制苏联海岸炮、水上飞机、轰炸机、水陆坦克。此外,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两国还签订了旨在向苏购买军舰、潜艇、鱼水雷、岸炮等武器装备的“海军订货协定”(六四”协定)。

坚持自力更生,则是要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海军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的基础上立足于自主开发建造。比如,人民海军在创建时期自行设计建造的小型舰艇既是我国在自主研发海军武器装备的开端,也显示了人民海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此外,“六四”协定实际上也并不单纯是一份向外的购买合同,里面也充分体现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其中特别是协定中从苏购入并以我国四大工业城市命名的驱逐舰,就直接寓意着中国人要靠自己的科技工业建造驱逐舰,更彰显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海军事业的决心。

总之,1949-1956年,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海军,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海军装备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学习等贯穿于海军创建全局,使其在海战、护渔护船的实战任务中战绩突出,逐步形成了具有军种特色的建设道路,为人民海军从打根基的创建阶段迈入重提高的成长阶段奠定基础。

强于天下者必强于海,弱于天下者必弱于海,海权始终是影响大国兴衰沉浮的重要因素。显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海军,从战火中诞生,于战斗中成长,在艰苦中创业,自创新中发展,从“空潜快”到航母编队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从单一兵种逐步发展成为五大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战略性军种。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人民海军应继续朝着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砥砺前行。同时,还应在正确义利观的价值取向里深化与后发海洋国家的务实合作,依据海上互信机制平台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以和谐海洋为理念引领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苏联海军建设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海军协议1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