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2022-12-29张清溪
张清溪
(宜宾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宜宾 644099)
一、研究背景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逐渐引起了学术界以及金融界的重视,影子银行的概念也是在彼时由美联储提出。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类似,充当信用中介的作用,但是却不会受到金融监管,由此可能引发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套利问题,并进而引发系统性的风险,危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稳定。对影子银行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般而言可以把从事资金金融服务的各类银行机构都统称为影子银行。在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的发展,但是影子银行业会带来潜在的风险。由于各个金融部门之间联系紧密,通过影子银行等方式有可能造成风险的传播,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传统的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资金以及产品的交叉。同时,随着房地产行业、货币市场基金等市场的发展,通过银行渠道进入的影子银行规模也在逐渐增加。截至2019年,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达到53.6万亿美元。
由于金融体系的区别以及各国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多,影子银行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也不相同。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关系也随不同国家境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我国而言,金融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对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也在建立之中。而随着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影子银行有可能造成的风险,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带来的冲击也值得引起重视。根据人民银行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逐渐增长,并且在2018年达到峰值。为了减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人民银行以及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出台了政策文件,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减少信托、银行等的通道业务,对缺乏监管的资金渠道进行规范。经过监管规范以后,我国金融乱象有所减少,影子银行的规模有所降低,截至2020年6月,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为61.23亿元人民币,对比2018年减少了1.9万亿元,影子银行规模占GDP的比例也所有下降,降低为62%,对比2018年减少了24个百分点。从影子银行的组成来看,各类信托贷款以及委托贷款等规模也在逐渐下降,对比2018年减少了2.1万亿元人民币。
影子银行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下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中小型以及小微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渠道获得资金。但是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渠道,获得融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企业有可能付出较高的利息,而较高的利息刺激下影子银行的规模会进一步的增长。影子银行通过信托、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等渠道获取资金,而这些渠道的资金难以被监管。随着利息的高涨,影子银行的规模会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的风险始终存在,加之企业为了融资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可能产生各类违约情况,从而导致贷款出现逾期,导致信托等产品爆雷,并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安全,影响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密切关联,加大了商业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
二、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概念分析
1.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7年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对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中。美联储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与传统商业银行一样的信用中介功能,能够提供资金的借贷等金融服务,但是影子银行的资金与监管却游离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监管以外。通过影子银行,企业能够获得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资金融通支持,这些资金具有一定的期限与流动性。但是,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没有监管,并且与商业银行不同,没有央行的储备金支持,并且资金的利率较高,因此存在比商业银行更高的风险。在影子银行的资金组成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影子银行包括了各类理财、信托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产品。综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具有与传统商业机构类似,提供一定期限与流动性的资金,但是并不属于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与监管体系的信用中介机构。
对于我国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通过委托贷款、信托产品、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构成影子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第二类主要是民间金融借贷公司,主要从事民间接口、融资租赁等;第三类是与影子银行系统相关的信用担保、评级等机构,这些机构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2.商业银行稳定性
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用中介作用,通过吸收存款汇集资金,然后为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机构提供贷款。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基础,提供了金融资源融通与配置的基础功能,是金融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是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关于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阐释。
首先,可以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如果金融资源分配的状态已经为最优分配,那么可以认为此时商业银行达到了稳定性状态。而最优分配是一种理想的分配结果,在现实中不可能达到,因此一般接近最优分配时,可以认为商业银行系统处于亚稳定状态。此时金融资源的分配较为合理,效率较高,资源浪费减少,商业银行也能获取一定的利润。而当出现金融资源分配不均,银行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时,银行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其次,可以从相关事件以及指标出发判断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比如出现挤兑事件,或者银行严重违规等时间。对于指标而言,一般采用不良贷款率作为警戒线,比如当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0%时,可以判断银行系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事件,会引发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最后,可以通过银行系统的各类风险情况判断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根据巴塞尔协议将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不同类型,通过综合判断不同类型的风险可以评估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机制分析
1.资金融通角度
根据金融结构理论,随着金融结构的改善,整体的金融系统效率会得以提高。金融系统效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来源。因此,影子银行作为与银行类似的信用中介,提供了非商业银行渠道的资金,有助于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从而提高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能力。而且影子银行的出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能够组合其金融交易策略,分散部分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促进金融以及商业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从微观方向来看,影子银行系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期限以及横向的风险分担机制。私人部门可以通过影子银行进行资金融通,也可以持有影子银行的投资组合,并且设计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来分担风险。同时,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短期融资,但是通过投资到更长期的资产上,可以通过持有不同期限的资产来分担风险。同时通过风险互换类资产的组合,可以进一步将私人部门的风险通过影子银行进行分担,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从宏观方向来看,影子银行在国际型的金融市场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在全球金融市场以及跨国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扮演了一定的信用中介作用。比如通过影子银行,可以吸收部分外国投资基金进入国内,投资到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促进全球资本的流动,加速金融资源在全球的分配,从而有利于促进全球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
2.货币流通角度
从货币流通角度来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类似,也充当了货币提供者的角色。对于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企业,有可能能够通过影子银行获得信贷资金。而影子银行提供的货币流通功能由于没有受到监管,其供给量以及供给方式更为隐蔽。影子银行的货币也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但是由于缺少准备金制度等,其流动性偏向短期资金流动,因此与商业银行的货币不同,其波动性较高,并且对市场的干扰较大,同时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有可能通过商业银行流入,而反过来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影子银行的货币流通可能存在以下四种风险。
(1)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
从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来看,其资金组合与是通过短期金融市场进入影子银行。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性较强,并且资金的期限较短。而金融市场的资产投资回本可能需要持有较长期限,才能获得一定的回报。通过回购等方式,影子银行虽然可以降低其资金的流动性,但是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期限错配问题。虽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金融市场的期限结构会被影响。一旦发生冲击事件,导致市场上的资金出现暂时的短缺,从而造成金融市场上资金出现挤兑现象,导致长期资产可能被抛售,长期资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而长期资产的抛售又可能进一步造成影子银行资金的不足,从而进入恶性循环,而影子银行持有的资金与资产与商业银行存在紧密联系,进一步引发商业银行的稳定性问题。
(2)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金融监管套利来看,由于各类套利行为的发生,可能破坏监管以及宏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并且通过交易策略规避监管,从而改变了央行的货币乘数,扭曲了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货币政策无法反映经济的真实情况。
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来传导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而影子银行的出现,独立于商业银行体系,提供了新的信贷渠道与货币信用创造。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影子银行可能进一步与资本市场相互联系,其提供的中介活动可能涉及更广的范围。而商业银行处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下,其金融活动受到控制,付出的监管税收也相对较高。而影子银行由于独立于监管体系,其监管税收很低,因此资金有需求从高成本的商业银行体系流入到低成本的影子银行体系,从而促进了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动。而由于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其信用创造不仅限于货币,还有可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提供金融资产的信用创造。然后通过回购与逆回购,这部分金融资产可能变现为实际的货币,而货币政策对此类交易无法有效调控。从准备金制度来看,影子银行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可以独立吸收与配置货币,但是不用提供任何准备金,导致金融杠杆被放大,信用规模被扩张。这种金融交易行为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失去对影子银行渠道资金的控制,扭曲政策,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商业银行稳定性。
(3)风险传导的角度
从风险的传导角度来看,由于金融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各类因素的刺激下,这种缺陷可能被放大,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风险的传播渠道可能通过银行体系进行传播,也有可能通过企业渠道进行传播。银行渠道传播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贷出现风险从而传播到整个金融系统,而企业渠道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并通过银行、债券等市场传播风险。
影子银行由于没有准备金等制度的约束,其杠杆一般较高,而较高的杠杆可能放大风险的传播,然后由于期限错配等原因,造成资产抛售,并引发恶性循环,带来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由于资产的抛售可能进一步引发银行等持有资产的下跌,并进而引发企业等实体经济出现危机,从而从两个渠道一起影响金融市场以及银行的风险。
一是通过银行传导风险。从银行渠道来看,目前随着同业金融的发展,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联系变得紧密,内部相关性上升。由于影子银行涉及到了商业银行、信托、保险等不同的金融部门,同时通过不同交易组合策略与各类金融市场相关联。因此,影子影响出现的危机会很快传染银行,并通过其他关联市场进行扩散,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以及金融系统稳定性的下降。
二是通过企业传导风险。一般而言,企业的融资分为内源融资以及外源融资。融资方式的不同给企业会带来不同的成本以及价值导向,并进而引发企业价值的不同。影子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补充了商业银行等融资的不足,对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企业提供了信贷的补充,从而改变了企业的融资结构。由于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变会进一步改变企业的价值,因此当影子银行发生风险时,可能抛售大量资产,从而改变企业的价值,通过企业渠道致使风险进一步被传播。
(4)金融监管的角度
从金融监管套利理论来看,影子银行具有的金融监管套利特点是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而出现的。在西方国家,由于主要采用混业经营的方式,影子银行的杠杆较高,并且通过各类交易策略,避免了监管,最终导致系统风险的上升。以2007年次贷危机为例,由于缺乏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导致房利美以及房地美出现风险以后,风险被迅速传播,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还不成熟,资产证券化等市场还在发展中,复杂的衍生品以及金融创新工具较少,目前影子银行通过复杂交易引发高杠杆的现象还较少。从监管来看,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需要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鉴,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减少影子银行风险的发生与传染。
四、相关建议
1.正确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
影子银行在规模较小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弱,并且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稳定性提高,而当影子银行规模开始增大时,会对商业银行稳定性造成危害。并且由于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有可能扩散到其他金融市场,造成更大的金融动荡。
但是,影子银行带来的也并不全是危险,当其规模较小时,可能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同时有可能为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渠道。因此需要争取看待影子银行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抑制影子银行的发展。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并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尽量消除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其中的关键是需要让影子银行的各项交易策略、资产组合逐渐阳光化,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让各项资金流通能够被监管,降低出现风险事件时对银行等系统带来的冲击。
2.施行影子银行的差异化管理
对于金融机构的委托贷款、信托等影子银行构成,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银行、信托、券商以及保险机构等完善其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并纳入银保监会的非现场监督机制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民间金融等非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需要完善机制,进行疏导,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将这部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中,并保持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