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认证背景下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
2022-12-29周宁波
周宁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要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升华,教学系统上的规范,创办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专业内容安排要综合考虑社会人才需求、国家教育规范、现阶段学生学习需求和艺术前沿等。”[1]器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既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在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通过对当前师范院校的器乐教学系统调研发现,大部分器乐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专业的音乐教学内容关联性较弱,甚至存在教学目标上的偏差,在学生综合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2]。因此,必须对高师器乐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增加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性,增强整个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本文基于当前师范教学背景,对高师器乐课程改革创新和实践进行如下研究。
一、基于师范认证开展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要义解读
(一)满足现代教育体系中高师音乐人才的现实需要
师范认证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单一教育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界的师范需求,作为国之根本,教育的品质直接关乎着社会未来,因此教育界对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范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需求。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兼具音乐专业素养和音乐研究能力的人才,掌握能够在教育领域、文艺展览、艺术研究、音乐创新等方面施展的能力,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3]。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备艺术素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器乐教学具备丰富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多数学生高考备考的重心,器乐教学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特长,更能促使学生借助器乐学习对专业知识巩固和深化。在之后的大学学习中,学生也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专业能力培养。
(二)强化现代教育体系中高师音乐人才的专业视野
器乐教学教导学生熟练掌握部分器乐,认识多数器乐的音色、音域、演奏方式、音乐组合方式等,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丰富专业技能,提高音乐审美。器乐种类丰富,从器乐的历史渊源上可以将器乐分为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两大类。二者根据演奏方式和器乐发声的区分分别组建乐队进行排演。古人称“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传统乐器在乐队合奏中更具优势,器乐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最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对乐器和音乐史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是对乐队的组合方式、组合内容的掌握[4]。对乐队声部演练的掌握和指挥能力的掌握,既是学生工作基础的奠定,也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基础。
二、师范认证背景下高师器乐教学师范性的具体体现
(一)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
一般的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主要教授声乐和钢琴,声乐和钢琴是学生毕业工作最实用的技能,但这一教学重心却导致了高师教学与中小学的教学课程断层的形成,直接导致了高师毕业生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下降。因此,面对师范认证的社会需求现状,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如理论书籍和乐器训练室等,丰富自身专业技能,从基础开始练习乐器,再到绝对音感的提升直至完全掌握这一乐器技能,提升自身的音乐表演素养,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5]。高师器乐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辅修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器乐演奏知识,可以获得相关证书。器乐教学作为音乐专业课程展开的重点辅修教学课程,对高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注重学生的教学素养
器乐教学主要内容是学生了解较少的领域,对未知的好奇和渴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器乐教学除了最基本的演奏技巧的教学之外,更多的是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通过器乐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广泛的音乐发展史、艺术演变过程、音乐美学特征、指挥知识的学习,等等。器乐课程往往在大二及以上展开,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对专业知识和师范体系有较为细致的认识,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展开器乐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对教学体系进行观察研究,深化自身师范系统的知识储备。器乐课程的展开下,学生除了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规划能力,教学体系的安排能力都能得到阶段性的提升,进而满足当前师范认证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器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印象,培养学生的乐队组建能力,带领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许多学校会在课程开展初期围绕学生的师范性教学,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乐器学习并协同其他同学组建乐队,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也从单一器乐教学到合奏集体教学逐层展开,在阶段性教学之后,可以通过演唱会或演出的举办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演出能力的培养。通过器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学生利用掌握的器乐文化知识,结合乐队成员掌握乐器的丰富程度进行乐曲编排,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展示环节也是对学生编排能力的锻炼,通过以上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性专业素养。
三、师范认证背景下高师器乐教学面临的现实阻碍
(一)课程结构孤立
当今的高师院校的器乐课程安排仍为结合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创新,传统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三者并立的课程体系虽满足了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但不能满足器乐课程的发展,这一课程安排完全依赖于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体系,不利于高校整体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难免会暴露出些许弊端。从各方面对这一课程编排进行分析,如教学目标、教学效率、进度安排等,发现这一课程编排并不适合高师院校。
(二)评价方式单一
多年来,器乐教学的考试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多数情况下评判标准是教师的个人累积经验,评判对象是学生的演奏效果。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规范性和专业性得不到规范,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并且不适合专业整体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制定的评价体系,不能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演奏能力,而忽视了系统性器乐学习的重要性。若学生仅仅掌握演奏能力,却无法传授演奏技巧,势必会造成未来工作发展的阻碍。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不能满足整体教学需求,甚至与课程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人才定位脱节
高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器乐课程体系,内容方面没有准确结合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学需求,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程特别是器乐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呈现出师范性,没能结合师范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课程设计,无法很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器乐课程安排因为实践训练占据了大部分的课程比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枯燥的器乐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单纯的训练下,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得不到丰富和拓展,不利于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教育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对艺术专业的师范人才的需求。非师范性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院校教育体系的限制,专业技能与师范技能未能协同发展,学生不能得到师范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发展受到阻碍。师范院校的优秀师范人才培养率得不到提升,毕业生的工作和发展得不到保障,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评价质量得不到提升,直接影响了师范院校自身的发展。
四、师范认证背景下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革新器乐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实践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师范认证”的育人理念想要真正运用到整个器乐教育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进行教育课程的改革,重视学生的器乐专业能力与教育知识技能的结合发展,实现音乐师范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运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的协同发展。但高师院校的器乐课程结构与一般专业课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针对教学方面的弱势,因此需要对课程的针对性进行细化,一方面要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和精确性,拓展专业课程的知识领域,在丰富专业内容的同时确保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增加专业课程的辅修课程涉及的领域,扩大选修课程的领域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除此之外,在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体系安排上,要呈现出灵活性和系统性。除了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丰富,还应当设置与艺术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技能储备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统一和丰富,对现有的器乐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
2.多元课程内容
师范认证时代背景下的高师器乐课程体系建设应当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从音乐文化、音乐背景、音乐历史、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五个方面对音乐课程进行拓展和深入,探索更深层次的音乐教育体系[6]。音乐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应当将艺术审美作为核心,音乐创作和音乐历史为教学途径,并通过与音乐教育结合的课程安排,拓展课程内容的领域,实现多元课程体系的建设。
3.优化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的音乐课程改革应当摒弃传统的讲述式与粗放式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创新实验,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维为主要目标,对教学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并通过科学性的课程规划,设计出适应当前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国家规范和教育局规定,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规划进行课程设置,锻炼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另一方面,要增加器乐教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除了满足学生工作需求的器乐教学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完善器乐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措施
1.基础技能考核
基础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乐器演奏技巧程度和乐器熟练度的考核。通过对学生表演的观察分析,对学生乐器演奏的准确性、连贯性和熟练度进行评价,判断学生的基础基操是否符合标准。学生最终的音乐演奏效果也是反映学生是否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巧的考核标准之一。因此在整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的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并设置科学性的、系统性的器乐练习方法鼓励学生对基础技能的训练,确保师范性的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音乐表现考核
音乐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演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音乐表现考核就是通过对学生演奏的观察,重点观察学生对乐谱的识别,演奏过程中的音准和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其次,在节拍与节奏方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乐曲演奏表现力而定。再者,从音感方面对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进行观察,判断学生对乐曲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讲,也就是对学生音乐掌控力和驾驭能力的考察,通过对学生音乐掌控力的观察,判断学生是否具备音乐内涵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表现能力。最后是对学生乐曲风格的掌握程度的考察,根据作品是否具备个人特色和个人风格,判断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想要作品具备独特的个人风格,既需要对乐曲内在的文化特征有所理解和体现,也需要对音乐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并将文化与背景融合进乐曲的创作中。此外,需要以整首乐曲的完整度评价学生演奏的实际能力,这方面也是教师应当从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以便克服学生怯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心态调节能力,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而确保自身对整个作品的掌控。
3.综合能力考核
综合能力考核包括阶段性评价考核与过程性的评价考核,二者结合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例如编舞教学活动的展开中,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作作品进行归纳,分别从基本素养和创造性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学生的最终专业课程评价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多元的沟通渠道,通过丰富的交流沟通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及时指导和纠正,同时学生的课堂反馈也是教师提升课堂质量的依据。除了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教师团队的质量对整体教学质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也是教育工作的重心。器乐课程展开的最终目标是在学生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只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教学,才能为学生的就业作保障,才能对学生后续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结 语
师范认证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器乐课程体系编排改革是必要的,高师院校要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评价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教育核心,要切实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进度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规划,确保学生的课程体系安排合理。
注释:
[1]阮 婷.高师器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7(23):221—222.
[2]杨 立.高师器乐演奏教学中引入“新‘导生制’”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167—168.
[3]湛 洋.立足师范属性,探究高师器乐教学方法的多元化[J].大众文艺,2017(16):240.
[4]窦迅飞.舞台教育化模式下师范音乐院校器乐教育发展路径选择[J].艺术大观,2020(31):113—114.
[5]赵 岩,刘文科.高师器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20(14):165,167.
[6]张迎芬.高师器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05):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