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与学
2022-12-29孙晨斌
孙晨斌
钢琴音乐文化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钢琴这件乐器却凭借其超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大众喜爱度、学习热度双高的乐器之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文化自信以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钢琴作为一件相比之下大众普及度较高的乐器,其中中国风格作品教学的研究对传承、创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十分有价值的。
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之美学内核
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研究,虽然以钢琴作品为基础进行研究,但其实重点应放在“中国风格”之上。国内学者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其技术层面上的特殊性,比如指法、踏板的特殊应用等,但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美学内核,也就是这些作品的文化取向、文化根基等研究并不够深层次,这就造成了学生弹奏出的中国乐曲,虽然“形似”,却做不到“意达”的现状。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
1.中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取向。从远古时期的尧、舜就要求实行“中治”,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中庸,等等,“中”这一文化取向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从思想方法论的角度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的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的状态;从现象上来看,是一种“度”的把握。那么,这一文化取向在音乐领域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中国作品演奏追求中庸之道,指在音乐内容及动作呈现上不过分夸张,主张“执两用中”,要根据乐曲整体的风格、感情基调等采取适宜的处理。例如,钢琴曲《阳关三叠》的演奏,就要模仿古琴急而不燥,缓而不虚的音色。
其次,在钢琴创作层面,中国钢琴作品大多采用渐变或者展衍手法,乐曲中的对比表现并不是很强烈,这也极为符合中国“中和”的美学思想。
2.意境
所谓“意境”,人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在钢琴演奏中,正是由意境的诱发,审美表现才升华为审美意象。中国作品中“意境”的营造,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最重要的文化取向之一。
在演奏中,若想表达出音乐的意境,就要对其文化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演奏技术。例如在钢琴曲《山泉》的演奏中,我们应了解其描绘的是一幅极具意境的山水画,那么演奏就需要满足左手音色柔和,右手音色明亮的特性。乐曲呈示部应重点突出主题,要有流动感,中部的弹奏注意左手力度的控制,音色要委婉,以此营造审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慢慢向学生渗透这一文化取向,比如从教室的装饰、文化宣传板等方面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在教学方面,从初级和中级阶段开始就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中国作品,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广泛、更深远的认知,为能表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内在精神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儿童的演奏水平不足以弹奏某些中国作品,也不要退而求其次地给儿童布置经过改编后降低难度的作品,因为上文我们也提到中国作品最重要的是达到其创作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形成正是由一定的技术和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所支撑的,而改编后的乐曲往往难以保持这种“意境”。对于演奏水平尚待提高的儿童,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聆听中国作品来了解中国钢琴文化。[1]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根基
被称为“民族”的共同体是指群体中的人们按照明显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某种目标或传统,规定着自己的行为和人际关系。这些特定的人际关系及其行为规范等有着历史的稳定沉淀,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族群的心理活动。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最根本的就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同时,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一个分类。[2]
1.民族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是风土、民俗的总称。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众多反映风俗文化的作品。如崔世光的《山东风俗作品》,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等。
2.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丰厚,根据民歌改编的作品有桑桐的《飞歌》、陈德义的《友情》等;根据戏曲音乐改编的作品有李其芳的《河南曲牌》等;根据民族器乐曲目改编的作品有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
3.民族美术文化
钢琴音乐受中国画“写意”风格的影响,在音乐表现上也极其强调意境,犹如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以《牧童短笛》《平湖秋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为代表。钢琴音乐受中国书法艺术强调虚实、刚柔、疾徐特点的影响,在音乐表现方面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审美追求,例如,汪立三的《书法与琴韵》就是这些美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4.民族文学艺术
中国钢琴作品中,根据民族文学艺术直接或间接创作的作品有《湖上春梦》《阳关三叠》等。
5.民族舞蹈文化
以舞蹈文化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主要有《第一新疆舞曲》《瑶族长鼓舞》等。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根据音乐作品是基于何种文化产生来分类,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而这六大类中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对不同的作品实施不同的教学。例如基于民族风俗文化产生的作品,应当先向学生介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而后再进入普遍的教学环节: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作品分析,等等。总之,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我们应当了解乐曲大的文化背景和其根植于各不相同的文化类别这一特性,以求更好地进行演奏、教学活动。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之创作语汇
(一)创作素材的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素材选择通常有三个方向:首先,以民族性主调音乐为主流而进行的音乐创作;其次是借鉴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戏曲、古曲等音乐素材而进行作品的改编而形成的音乐;最后,在旋律的创作方面以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特点为主要的创作形式。
(二)创作手法的特征
1.音色特征:钢琴作品中,根据民族器乐作品改编的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的演奏通常都需要对民族乐器的音色进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原乐曲的演奏乐器,以及这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声音效果,而后再运用钢琴演奏技术去表现乐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以钢琴演奏民间器乐曲时,未必需要刻意模仿原乐器的演奏效果,而是可以尽量挖掘钢琴自身的表现力,做到在塑造中国风格的同时,又极尽展现钢琴音乐的魅力。
例如,王建中《百鸟朝凤》这首改编曲,其模仿的唢呐和笙的音色,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在教学中,学生应先了解中国吹打乐文化并对唢呐和笙的声音效果进行研究,再通过聆听掌握原乐曲的演奏风格,最后综合钢琴交响性的特点,演奏出既具有民族风格又能展现出钢琴魅力的作品。
2.节奏特征:在表现民族音乐特征方面,节奏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奏要进行特殊练习,比如一些新疆风格作品中的切分节奏或者古曲改编作品中的一些散板节奏,都需要教师进行重点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精髓。
3.装饰音特征:装饰音的巧妙运用是能够形成民族风格、民族韵味的重要技巧之一。例如,《百鸟朝凤》就通过创造性的装饰音,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氛围。其中唢呐嘹亮的音色决定了在演奏“唢呐式”的装饰音时,应用敏捷的触键,演奏出具有明亮音色的装饰音。而由于笙的吹奏有明显的“音头”,所以模仿笙的倚音弹奏要强于其他倚音,这样能使音的共鸣得到足够的延续。所以在教学中,装饰音的弹奏也是钢琴教师需要注意的重点之一,应教授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乐曲量体裁衣,以表现出民族风格。
4.复调对位特征: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复调性写作通常很少见到,但并不是没有。代表作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瞿维的《花鼓》等。复调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复调音乐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习得到全面的音乐技能,也能补充对中国风格复调作品的了解。
5.和声特征:中国钢琴作品和声的色彩感强,声部层次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聆听以帮助调试和声色彩,使得学生能演奏出层次鲜明、和声丰富的乐曲。
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之演奏要求
上文笔者从中国作品的美学内核和创作语汇两个角度对中国作品的教学进行了阐发,接下来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总体演奏要求进行阐述,这一演奏要求既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总体标准也是对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技术方面特殊性的一个补充。
(一)突出旋律的民族性
中国钢琴音乐的旋律,多来自民歌、民族器乐曲中。因此演奏者应在理解音乐的风格、内涵、句子的结构、语气以及音色等基础上,分析乐曲的风格特征、地域特点,并熟悉民族器乐的演奏特点以及作曲的构思方向等,才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韵味。
例如在弹奏《巴蜀之画》时就要突出四川民族风格的旋律特性。如在旋律乐句划分时,能连成一句弹的则不要分成两句,因为气息短就容易散;渐强和渐弱处理时,不要太饱和,以便使力度具有弹性和起伏等。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性的旋律是乐曲演奏的重中之重。
(二)重视和声的色彩感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大多和声的色彩感强,声部层次丰富。因此,演奏者应仔细聆听和声的音响,注意和声的进行及其功能,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调试好演奏色彩。另外,在支声部里听出隐藏的和声色彩与声部层次、多声部中的对比关系、和声的倾向性与力度感。
此外,中国钢琴作品经常采用五声音阶的调式和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特性进行演奏技术方面的训练。目前黎英海所写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基本练习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各调式的音阶和一般音调、五声性调式的一些转调方法,养成用邻指弹奏小三度“五声性级进”的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练习一些特殊的音调及音型。总之,这本教材涵盖了许多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所必备的技巧,它的作用是其他西方传统的钢琴教材所无法替代的。
(三)把握结构布局
1.精练细节
中国的文化向来都是追求一种疏旷、简洁的特质,追求一种顿悟见性、洞察本质的意境,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演奏和教学中,要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反复推敲。乐句处理方面,句头、句尾、句的中心一般均有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走向;语气处理方面,音乐应与语言建立联系。比如四川方言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四川音乐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实音、虚音的区分。
2.对比适度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平和中庸在音乐对比方面表现为有控制地做出对比。例如《嘉陵江幻想曲》的力度变化,第二部分的一、二段强和弱是力度变化最大的对比,其余的则较为平和,力度标记多为中强、中弱等,且多有过渡。因此,在演奏时,应对作品中的各种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并掌握好对比的度。
在弹奏一部作品时要有整体感,充分把握好作品的中心思想。例如《巴蜀之画》是由六首形象鲜明的小曲组成的钢琴组曲,在演奏此类作品时,既要注意每一首作品的相对独立,又要使每首作品符合组曲的整体构思。只有真正地抓住作品的中心,音乐才能既有层次感,又有生命力。
(四)注意踏板的特殊性
由于中国钢琴作品经常采用五声调式,因此它在踏板的使用上也有别于弹奏其他钢琴作品。首先,要考虑乐句呼吸和旋律进行的特点,不要因为过于频繁地切换踏板破坏旋律的连贯性;其次,由于民族和声的特殊性,在踏板切换方面要谨慎处理,以保证和声效果的干净;最后,对于某些不适用于弱音踏板的民族器乐曲的改编曲,就不要随便滥用弱音踏板。[3]
(五)注意指法的特殊性
中国钢琴作品大多使用五声音阶调式,因此指法设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在音阶弹奏方面,不同于七声调式音阶的是,五声调式音阶中若想将大指换到相邻的音符上,就必须特别设计指法。另外,五声音阶的琶音指法也有其特殊性,如果设计的不好在换指过程中容易形成很大的痕迹。而如果遵照五声音阶调式进行设计,把指法稍加改动,这样就可以变得非常顺手,也不容易出现不必要的痕迹。
另外,如何在旋律加花装饰中清晰地强调出旋律音,以及如何强调要突出的装饰音,都需要正确的指法设计。[4]
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方法
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与西洋钢琴作品的教学其实在教学方法方面大致是相同的,基本包含分解练习、重复练习、慢速练习和变化练习几种方法。分解练习又可以分为分手练习、合理划分小节练习、划分乐句练习以及划分声部练习。变化练习又可以分为变化节奏练习、改变触键练习、变化速度练习、变化力度练习以及变化奏法练习。通过以上练习方法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乐曲。由于篇幅有限,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特殊性较低的教学方法方面,本文只做概述。
结 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在音乐方面,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不止于民歌、民族器乐方面,通过外来的音乐形式——钢琴,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注释:
[1]聂 卓.中国现代钢琴作品创作特点及演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30.
[2]胡琼方.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审视与作品解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25.
[3]张 丽.钢琴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147—151.
[4]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