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集体课文献研究综述

2022-12-29郑恒林黄蕴兰

轻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声乐集体专业

郑恒林 黄蕴兰

一、“声乐集体课”概念提出的缘由与目的

(一)声乐集体课是师资不足的应对策略

在中国知网上最早关于声乐集体课的论文是1992年裴子言发表的《谈高师声乐课中的两种授课形式》,文中指出声乐集体课的含意有二,其一是指在教研室安排下,教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其二是新生入校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以任课老师为核心,将其所授课的学生(约十人)集中在一个小教室进行集体授课。

声乐集体课的提出是为了应对高校音乐类专业扩招与师资不足的矛盾。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飞速提高,各高校在办学上采用“一专多强”的模式,开设专业逐渐丰富。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开设声乐课程,其中不仅音乐类专业开设声乐课程,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都开设了声乐课程。此类专业学生学习声乐与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目标要求不尽相同,担任声乐教学的教师必须为科班出身的音乐专业人士。这加剧了声乐课“教与学之间的失衡”。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小组课、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开始应用于声乐课中。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任小芳认为“相对于个别课而言,声乐集体课可以缓解师资的不足,提高工作教学效率。”[1]临沂师范学院周波认为:“在声乐教学课时有限、学生人数较多而教师较少的情况下,声乐集体课可以避免重复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在声乐课时有限、学生人数较多而声乐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在基础发声方法和集体曲目的练习中,运用集体课的模式可以避免重复性的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3]声乐集体课与个人课相结合的形式缓解目前“教师少、学生多”的矛盾,已经成为了高师声乐界的共识。[4]

(二)声乐集体课是非声乐表演专业声乐课首选模式

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桑潇认为:“随着高校音乐专业生源不断增大,以及其他非本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选修声乐课,本专业师资有限,不能再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甚至一对五、一对七的小组课形式都不能满足。”[5]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媛认为:“高师声乐课教学如再沿用过去的一对一‘师带徒’式的授课方式,对每一个学生重复讲解同一个问题,这显然不再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改革‘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6]声乐教学模式改变的原因除了学生数量的剧增、师资的紧缺,还有就是声乐课也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进行集体教学。这不仅是上课模式的改变,更像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等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声乐,提高演唱和声乐教学能力。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同,该类专业的学生并非一味追求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更强调的是声乐基础能力的掌握和声乐教学能力的提高。实际招生中,此类专业的人数比表演专业的人数多出数倍,“一对一”的个人课成为奢望,增加同时授课学生成为唯一选择,小组课、集体课变成首选的声乐课授课模式。

从声乐集体课模式提出后,众多的一线教师与学生不断尝试研究,努力把该模式变得更高效更科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声乐集体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声乐教学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具有能够缓解扩招压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利用师资等特点,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优势。

(三)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声乐课需突出“师范性”

俞子正在《声乐教学论》中说到:师范专业声乐课与表演专业声乐课还是有区别的。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唱好,还必须懂得系统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教学的原则和基本方法。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学会“唱”、学生应该学会“教唱”、学生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7]

声乐课的师范性是指:在声乐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法贯穿教与学的主线。在声乐课上,学生在提高声乐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声乐的教学能力。[8]突出师范性,就是要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找准发展方向。[9]在“一对一”课堂上,教师只面对一个学生,可能会注重学生声乐技能的培养,容易忽略了声乐教学法的教授。学生只充当“学生角色”,不能从“教师角色”思考问题,缺乏“教学”上的学习。[10]师范类专业更强调提高学生教学的能力,如果采用“一对一”的单人课模式,声乐课的师范性会被削弱;倘若教师在单人课上加入师范性教学,即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李晓贰认为:“高师声乐教育培养的是全面教学人才,重点应放在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的培养上。要使学生在教学能力、演唱能力、辅导训练能力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改‘个别课’为集体课,加强、充实集体课的教学。”[11]声乐集体课把声乐教育理论知识、演唱技巧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教学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师范生的“师范性”。[12]韶关学院秦伟认为:“声乐集体课中使用‘微格教学’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化’培养目标,也就是体现声乐集体课的师范性。学生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13]

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进入教育行业,影响其就业的除了声乐能力的高低外,还有教学能力。声乐教学中培养其教学能力是必要的,针对师范专业的声乐课,应该将声乐课的“师范教育”即声乐课的师范性提升至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声乐集体课模式几乎都是运用于音乐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专业要求学生能弹会唱、能教会演。因此学生都需要学习声乐课,声乐集体课也因此顺理成章地被选作该专业声乐课的授课模式。而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教育类专业,声乐课也必须围绕“教育”而开展,教师教授声乐技能外,还要教授声乐教学的方法与技能。

二、声乐集体课的优劣势

(一)优势

1.节约教师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声乐集体课,在教学对象人数上远多于个人课,教师同时给几十位同学教授同样的内容,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教学,教学效率更高。郑州大学朱保历认为:“在练习共性特征等基础性的发声方法和集体曲目的练习时,声乐集体课模式可以避免重复性的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解决学生大致相同的声乐基础问题时,声乐集体课效率更高。”[14]在基础声乐学习中,发声基础练习、气息基础练习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必需的基本训练。

对于一批声乐基础薄弱甚至毫无声乐基础的学生,采用个别课授课模式,教师就必须把这部分工作进行多次重复;学生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也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这无疑是对教师资源的极大挑战,对于目前紧张的教师资源,此模式明显不适用。把学生都集中起来,集体进行基础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教师花同样的时间,却能同时对数十个学生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问题。

2.学习更直观,多方面能力同时培养

上饶师范学院章秋枫认为:“声乐集体课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发展的特殊需要,即‘利用他人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与开发’的创新理念。其作用是:知识互补、相互启迪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验艺术情感、探索与学习声乐知识。”[15]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桑潇认为:“声乐集体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范唱,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聆听教师的范唱。使学生聆听他人演唱和教师的讲解后,进行自我思考、感知、分析逐步找出自身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发现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声乐集体课模式具有‘生生互补’‘智能互补’的优势、具有优化学生能力建构的优势、能够从整体培养学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顿悟的条件与机会。”[16]武汉音乐学院张蓉认为:“声乐集体课将声乐理论学习、声乐技巧训练、舞台表演培训以及声乐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元素融入到课堂上,扩展了声乐课程的内容,使得传统单一的声乐技巧训练课程转变为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性课程,为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教学能力、编排能力、欣赏能力等多方面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可能实现的一条途径。”[17]

学生在集体课上进行基础学习,不仅能够得到教师针对个人的指导,同时能够观察他人的学习情况。由此创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学习更轻松;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认识和解决问题;在集体课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与经验,逐渐提高对声乐的认知与演唱能力、发现及解决声乐问题的能力和声乐的教学能力。在集体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表演,将所学知识现场运用,以此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克服了表演时的紧张心态;学生在此环境下学习,更能锻炼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劣势

1.教材的欠缺

声乐集体课模式从出现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引起了众多学者与教师的关注和尝试。因环境条件、学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实际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教材的欠缺。目前国内唯一声乐集体课教材为西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声乐集体课教程》,该书由武汉音乐学院张蓉老师主编,系武汉音乐学院三十年来对声乐集体课的探索总结。书中融合了“声乐集体课”的定义、课程设计原理、课程方法、选曲等内容。在歌曲欣赏和演唱部分,该教材还考虑到声乐集体课的集体性,在选曲中加入了合唱部分,并对排练给予了相关的建议。

该书为目前已出版的唯一声乐集体课教材,针对的教学对象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但适用性却稍欠缺。武汉音乐学院作为我国知名的专业音乐院校,其生源质量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声乐基础也是远比普通高校要高不少。导致在实际使用中并不特别适应。

2.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在学生全体齐唱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分辨出每个学生歌唱时的不当之处,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小问题,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提高”。“声乐集体课因人数较多,教师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安排教学课程和进度,这样就没有办法顾及到全部的学生,很难因材施教。”[18]

目前高校的个人声乐课,课时为40或45分钟;集体课一般为2课时,一共80到90分钟。教师需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进行气息练习、声音练习、歌曲练习,还要给学生讲解歌曲背景和演唱分析等内容,并未能留出太多时间给每位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学生方面看也是降低了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

三、如何开展声乐集体课

很多学者教师认为声乐集体课与声乐个人课是互补的关系。个人课可以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集体课使学生在学习积极性、课程师范性、集体竞争意识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也有不少学者教师认为,声乐集体课应作为声乐个人课的补充,集体课仅教授发声基础理论、咬字发音理论、声乐史、声乐教学法、音乐欣赏等理论型课程。学生通过声乐集体课的理论学习,进一步促进在个人课中的学习。[19]声乐集体课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声乐集体课开展模式总结为三种。第一种是“纯大课模式”——声乐相关理论课程,采用的是普通的讲授模式;第二种是“大课+个别课模式”——进行集体练声和集体气息练习或集体演唱后再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第三种是“大课+小组课模式”——集体气息发声练习后将学生分组分层进行教学。

(一)纯大课模式

在传统的个人课中,教师是很难给学生全面系统地讲授声乐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接收到老师片段化的知识传授,因此学生常搞不清楚“什么是打开”“什么是高位置”等。[20]该模式主要运用于教授声乐基础理论、声乐史、声乐教学法、音乐欣赏等内容,被称为“理论大课”。因学生的声乐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差距甚大,让学生在集体课中重新学习声乐发声机能状态、歌唱站姿、喉头打开位置、正确呼吸、共鸣腔的运用等知识,使学生对声乐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在个人课学习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促进声乐的学习。[21]该模式虽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声乐学习的“非可观察性”决定了学习者只能通过经验感受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掌握。纯理论的讲授,缺少了实际的体会感受,学生能弄懂理论,但容易在实践中不懂该如何正确做到。

此外还有教师在集体课上全程进行集体练习和演唱,从学生的整体音色中来判断大部分学生的问题,然后集体进行解决。该模式虽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其只能从整体上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共同问题的个体原因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引发同样问题的自身诱因可能不一样,解决的方法就不一定通用。如果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共同问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大课+个别课模式

大课+个别课模式中的“大课”模式着重教授学生歌唱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生共性问题的解决。如科学发声、气息运用、歌曲处理、舞台表现、审美教育等。课堂上共同练声共同演唱,学生可以在集体的练声中相互观察模仿学习;还能相互找出并解决问题,课程的“师范性”得到加强;根据群聚理论,学生在“群体性学习”的环境里学习可以进行情感和知识的互补,促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克服问题的信心。[22]“个别课”模式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答疑解决。该模式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集体课中进行基础学习,把基础打牢;在个人课上进行个性问题的解决,提升个人能力。

大课+个别课模式把集体打基础与个人自身提高相结合,能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该模式也是目前众多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主要授课模式。从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以后,很多学校本专业一年招生达数百人。一个班级则有30人以上,而声乐课程安排却是以班级为单位,一周安排2个课时。教师要在这2个课时共80分钟内带领几十个学生进行集体练声演唱歌曲后,还要给每个学生进行个人指导,这无疑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该模式的不足就显现出来了:本来就紧缺的时间,还要分给几十个学生,意味着每位学生得到平均单独指导的时间不会超过3分钟。对学生而言,一周短暂的3分钟个人指导时间是远不够的,学生还未清楚了解自身问题就结束了;此外,想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理解教师所说并正确做到,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达到要求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学生每节课都难以解决自身问题,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热情就会下降,声乐能力提升也较慢。因此学生在个人课中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

集体练声的模式只能使学生做歌唱前的“热身动作”,并未能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解决。学生在集体练声中很容易出现发声的错误,但教师的注意力有限,无法在几十个同时发声的学生中纠正全部的出错个体。未得到纠正的学生逐渐形成错误的习惯,想要在个人指导中纠正过来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课+个人课模式相比纯大课模式,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大课+个人课模式看似兼顾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但大课模式中教师无法同时关注每个学生在集体演唱时的情况,没有办法保证教学质量。个人课中分配到学生的个人指导时间太少,使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大课+个人课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却容易降低了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人数和教师的能力两方面考虑该模式是否合适。应把一节课的学生数量控制在10到20人之间,过多的学生必定会超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只有在人数合适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在学生大课的集体演唱中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人数合适的情况下,学生在个人课中才能得到足够的个人指导时间。

(三)分层分组式声乐集体教学

分层教学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中期便普遍流行。我国分层教学起步较晚,在本世纪初才开始提出并进行尝试,近两年中小学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分层教学才成为普遍。但在声乐教学领域,分层教学已有不少教师学者提出并尝试,但尚未得到普及。分层分组声乐集体教学,把原本的大班模式拆分,把学生按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的演唱能力进行分层。分别对不同层别的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给每个层别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每个层级的学生达到目标。同时采用灵活的分层制度,只要学生自身能力达到其他层级要求,可以把学生调换到对应层级继续学习。在分层以外,还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问题以及问题本身进行分组,给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某几个同学出现声音挤卡的问题,将其划为一组,教师单独给该组集体解决该问题。

分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分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优化、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消除了学生因个体差异巨大而产生的焦虑与消极的状态。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不断竞争,不断提高,全面发展。[23]

分层分组模式解决了集体课不能很好因材施教的问题,避免了个人课中重复教学的低效率。也解决了集体练声中不能完全发现学生问题的尴尬。但通过此方法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同样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最终的目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断进步。同时此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课下备课要科学充分。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声乐集体课的研究仍处于起步的阶段,相关的理论、教材较为缺失,实际操作的研究较少。众多院校虽采用集体课与个人课相结合的形式,但授课模式仍然参照主要个人课,课程内容以教授声乐技能为主。在课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上略显不足。在声乐集体课上未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法进行有效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仍然不高;也并未成功寻找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集体课上能够得到个性化培养。同时导致学生对于声乐集体课模式的怀疑与抵触情绪并未消退,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声乐集体课的发展不应该只作为一种为了解决目前师资紧缺的“临时举措”,其应该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独立授课模式,摆脱声乐个人课的固性思维的影响,从更开放的角度思考发展声乐集体课。在课程原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独立地研究探索,需要探索出一条传承却有别于传统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声乐集体课更需要探索创新一种新的声乐教学理念,使声乐课能够更普及、更高效、更全面。

声乐集体课的应用面应是极其广泛的,其不仅能运用于高校的声乐课中,也运用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和社会合唱的集体排练中。高校幼师专业、音乐教育都可以运用声乐集体课,甚至在声乐专业的基础阶段也能运用。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专业对声乐学习的要求和重点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的歌唱课中亦可运用该模式,在一节课时内能够很好的兼顾声乐知识、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多方面的要求。

声乐集体课在声乐教学界是一种新事物,有很多的学者前赴后继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作为个人课的补充到与个人课同等重要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集体课值得各位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和学者予以重视和研究。

注释:

[1]任小芳.高师声乐教学中个别课和集体课的劣势化解[J].艺术大观,2020(08):81—82.

[2][3]周 波.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138—139.

[4]李京玉.论高师声乐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统一[J].中国音乐,2008(03):181—183,195.

[5]桑 潇.论声乐课堂中的集体课存在的弊端及策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187—188.

[6]刘 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3):190—191,194.

[7]俞子正,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8]蔡世贤.向21世纪奋进的音乐师范系[J].艺术探索,1998(01):5—12.

[9]周庆恬,周 泉.突出师范性、实用性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5(02):337.

[10]么颖新.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1+X=1的改革方案[D].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李晓贰.突出师范性,加强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1(04):45.

[12]高清明.浅议师范声乐集体课[J].黄河之声,2011(10):34—35.

[13]秦 伟.声乐集体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艺术研究,2011(03):106—107.

[14]朱保历.高校声乐集体课之利弊[J].艺术教育,2013(07):47—48.

[15]章秋枫,汪笑屏.群聚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09):92—94.

[16]李京钰.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改革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7]张 蓉.在探索与实践中收获——写在《声乐集体课教程》出版之际[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1):153—157.

[18]周书林.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探微[J].大舞台,2013(06):154—155.

[19]刘 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3):190—191,194.

[20]梁峻岭.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刍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47—148.

[21]王廷军.特色化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144—145.

[22]章秋枫,汪笑屏.群聚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09):92—94.

[23]邓 江.幼师声乐分层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声乐集体专业
我为集体献一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警犬集体过生日
声乐诊疗室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