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问题探究
2022-12-29李娜凌感
李 娜 凌 感
在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迎来利好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问题。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不利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布局,从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领域人才[1]。
一、教育生态学解读
“生态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言中的“oikos”(家、住所)和“logos”(学问、研究),从词源及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所处环境的研究。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于1866年首次对生态学作出了明确定义:研究生物有机体(个体或群体)与周围全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2]。现今,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学逐渐延伸到社会、文化、人类发展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体系。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和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3]。教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入手,进一步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从而阐述教育的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教育结构的生态群体[4]。运用生态学理念研究教育问题,不仅是对教育环境的直接反应,更是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对转换人类教育思维模式的倡导和自省。
二、以教育生态学视角探究高等音乐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高等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生态性
首先,高等音乐教育的组成要素具有生态性。其自身系统中所包含的高校音乐教师、大学生等各个组成要素,紧密连结外部的环境要素并加以动态运转,一切教学活动由师生作为生命体共同有层次地展开,这样的生命系统和结构特征就极大程度地突显出了高等音乐教育的生态性特征。
其次,存在于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音乐本体具有内在的生态性。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高校音乐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悟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学生从更深远的层面思考、探索,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能力。大量的音乐作品因作曲家有感于生活而诞生于生活,这就对高等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提出了生态性要求,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作曲家的创作心理。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往往会通过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使课堂生活化。同时,高等音乐教育也是其教学活动参与者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身具有的生态性特征正是以教育生态学视角探究高等音乐教育问题的重要前提。
(二)教育生态学理念与高等音乐教育相互促进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在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以及品德规范等发展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当代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育人,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高校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提高,处于身心飞跃式发展的阶段,也是最需要加以引导的阶段。教育生态学理念下的高等音乐教育主张保护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性意识,使其感性与理性的发展程度相平衡,由内而外地焕发生命活力,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各方面整体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教育生态学理念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促进高校学生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而在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如同工厂流水线机械生产的产品,表演形式和风格有着极大程度上的雷同,缺乏独立和个性。这不得不说是音乐教育发展到现在的一大缺憾,也是阻碍如今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将教育生态学这种符合时代期待的理念融入高等音乐教育中去,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生硬的表演,提高其内在的气质和涵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高等音乐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将教育生态学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等音乐教育中,以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能够让高校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增强生态意识、形成生态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的课堂氛围。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发展理念,其与教育生态发展观具有同源性,因而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高等音乐教育强调的教育生态观,打破了专业框架的限制,培养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传达生态保护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生态学理念与高等音乐教育是相互促进的。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问题与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结合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实际,笔者将利用教育生态学理念从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分布与生态结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共三个层面分析高等音乐教育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策略。
(一)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分布与生态结构的协调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可以分析发现,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分布与生态结构呈不均衡、不协调状态,这与区域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不协调密切相关。西北西南地区多民族院校,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实际状况,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性也决定了民族音乐院校的发展方向;华北地区多专业性较强的院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教育重视程度较高有关,因而专业性音乐院校发展良好[5]。
在教育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针对高等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依赖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合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改善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除迫切需要国家加大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以外,各高等院校能否合理运用社会资本,如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改善高等音乐教育的资金状况,以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生态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政府须因地制宜,确定当地的音乐教育发展优势资源,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性政策加以保护和推进发展。
(二)生态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实施
系统地开展高等音乐教学活动,不仅要有音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且须借助如音乐鉴赏等很多的外力因素。生态观视角下的音乐教育体系应该是注重生命的整体性的,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开展高等音乐教学模式的生态性,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悟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构建生态化的音乐课堂,使学生从更深远的层面思考、探索,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灵的结合,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的音乐课堂,要求创设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导,促使其发现音乐学习带来的乐趣,形成健全人格。
依据我国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高等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融汇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作品听觉属性、形式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感受能力,如此能在极大程度上提升高等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在一些学校和地区被“僵化”的状况。校方可通过安排教学督查巡视、教师定期听课等方式,督促教师备课、授课的有序展开。只有学校重视了,生态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这是学校的责任所在。
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音乐学习生态环境,这其中就包括了真实的、虚拟的两种环境。真实的音乐学习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开展地方音乐课程、田野调查等。结合课堂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演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民间艺人指导、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民俗文化为音乐作品赋予精魂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令其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另一种是虚拟的生态环境,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惯常运用的讲授法、问答法的同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情境设置,调动学生的主体性[6]。有效地提升和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教学成果的转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制作多媒体音乐课件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教师搜集教学内容相关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影视、音频等,突破教室内上课的空间局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贴近高校学生审美的音乐课件,一定程度上也拉进了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在音乐课上的配合度。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音乐,使偏向理性的高等音乐教育课堂不失趣味性,对课堂教学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
要高水平地培养高校学生音乐素养,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其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音乐教育的创新应包括“理解创新”和“应用创新”,前者即对于音乐作品中各元素的多元化理解或创新性解读,后者则是化用高等音乐教育音乐课堂中所学所悟的音乐表达技巧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单一的鉴赏并不能让学生彻底掌握音乐知识,只有利用教育生态学理念,将音乐鉴赏与创造性应用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创造新的情境并相互交流体验,亦或是在音乐中加入片段式主题旋律,乃至更高层次的改写、续写音乐,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赏、联想中激发审美创造,最终使音乐教育达到最优效果。在高校音乐情境教育中,教师应针对不同音乐作品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以讲解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节奏节拍、动机乐思、体裁形式、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进行大方向上的、整体的把握。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有依据地共同品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无论在何时接触到音乐作品都能独立地、正确地品鉴。这样的音乐学习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学生音乐听赏的类型、体裁、风格的范围,不盲目偏爱流行音乐,能够静下心去欣赏古典乐等,获得更健康的审美体验。
(三)生态式教学评价方法的科学运用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将学生置于首要地位,作为高校音乐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高校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这就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人格和音乐表现能力,他们在音乐的各个领域展现出不同的优势。因此,高校音乐教师不能仅仅依据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要注意灵活多变。倘若高校音乐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仅仅遵循单一化的标准,这就与我们所追求的科学的、公平的评价原则相背离了。在评价时,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阶段表现与最后的结果相结合,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考核,学生现场音乐表演的能力与展开音乐科研的能力同样应当作为评价依据,像这样多方面结合的评价才是客观的、整体性的综合评价。
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追求多样性,所以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也应多样化、多层次,通过对学生学习本门音乐课程成果的评价,让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了解自己在该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在此期间,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考核评价目标,并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以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展开。划分多阶段进行评价也尤为重要。在师生双方都获得及时反馈的同时,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都能使师生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以此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高校教师根据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接受情况对进一步的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通过分解出来的小目标一步步走向最终的大目标。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利用教育生态学在高校中展开音乐教学,不仅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高校音乐教师刻板教学,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此外,学校须正确解读政策,合理控制考试压力,不能将音乐学科定义为应试科目,保证音乐课程正常进行的同时可视情况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给予教师施展生态式音乐教育更大的空间,也赋予学生更多的生态式音乐学习体验。
小 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是教育生态学本身的价值来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问题都是迫切需要教师探索解决的。教师队伍应与各方携手合作,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教学行动指南,创造性地开展有教育生态学特色的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坚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
注释:
[1]彭晓聪.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7(15):125.
[2]龚 楠.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3]孙 玢.从生态学角度谈中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南昌高专学报,2011(04):3.
[4]朱永迪.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彭晓聪.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7(15):125.
[6]张晶莹.音乐教育的基本定位——从生态学视野展开的考察[J].音乐创作,2017(0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