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英锋论“六经提纲”活用之法*

2022-12-29贾冬冬刘英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厥阴少阴太阴

贾冬冬,黄 波,刘英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26)

六经提纲旨在提示一经主证之辨证要领,并非包揽所有,但临床实际面对纷繁多样的病情,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好提纲的指导性作用?刘英锋教授认为,应在正确认定六经生理实质与各经病证常变的基础上,首先准确理解条文本义,进而采取以常衡变的思维,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并拓展提纲在六经辨证中的指导与启迪作用。

1 从六经生理实质看病证分类常变

基于姚荷生先生“六经乃是以阴阳气化为核心,以营卫气血津液精神为功用载体,以脏腑经络体窍为结构支撑的六大生理体系”学术认识,不难理解各经在不同病因作用下,都有可能产生其系统内所含之经气、经脏、经脉、精气、形骸、苗窍等异常改变,因而也都有可能形成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理证候[1]。

但由于各经系统在脏腑经络、精气体窍上的具体生理基础不同,尤其在阴阳气化属性上的各自偏向,使各经病证在表里寒热虚实等病机变化上,具体内涵各不相同,进而在发病证型上形成各有所主的传变势态,即六经病证各有主证与变证,临证辨治应当建立既知守常之法又懂通变之例的辩证思维观念。

2 从六经提纲探求主证辨证要点

提纲条文以“××之为病”之口吻,正是要表述或强调该经发病,多数会以何种特殊病象出现的大概率、趋势性为特点。因此,提示的是该经主证的主要现症要点,这些现症要点一般都具有出现概率高与反映特质强的双重特点,否则要么不具有使用的普遍性,要么不具有鉴别的独特性,都不能起到辨证指引的作用。所以在提纲条文中,并不会把本经的所有现症都堆入其中,更不会兼涉变证的表现,而是要精选出较为关键的指征,作为其相对普适有效(而不是绝对包容所有)的辨证要点。以下对各经提纲的大义解析及疑惑所在试做具体例举。

2.1 太阳病提纲

2.1.1 大义解析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提示太阳经主证风寒外袭其经脉肤表、郁阻营卫运行的主要现症,突出了太阳经病变主表、主寒、主实的发病特点及趋势。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主营卫,为人身之藩篱,故外寒侵袭首犯太阳之表,其中“恶寒”即显其寒气有余的病因本质,是卫外之气不得伸张的结果;“脉浮”反映正气欲外达于表以抗邪的病机势态,“头项强痛”反映太阳经脉及其循行地界为寒邪收引所闭阻的病位特点。因此,大凡太阳表寒实类的病变主证必常凸显这些特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皆属此类,而太阳温病等不在此列。

2.1.2 疑惑所在 发热为太阳经主证的常见之症,之所以未列入太阳病篇提纲条文中,此是因为太阳病虽多有发热且出现概率较高,但由于三阳为病都会发热,因而不具有彰显太阳经特质的特点,起不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2.2 阳明病提纲

2.2.1 大义解析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本条提示阳明主证燥热内盛、腑气壅实的主要病机,突出了阳明病变主里、主热、主实的发病特点及趋势。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胃家”即胃肠里腑之统括(《黄帝内经》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者谓邪气盛,于“胃家实”则包括无形之热盛与有形之燥结两种状态。因此,大凡阳明里热实类的病变主证,多会历经这类反应,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皆属此类,而阳明中寒、阳明发黄等不在此列。

2.2.2 疑惑所在 六经提纲唯此一经以病机之意曲示征象,此是因为阳明主里,而手足两阳明经胃肠并重,若选择脉症表述则会顾此失彼,难得全面概括,故特以意象病机以启诸征可能,如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腹胀满痛、大便不通等。

2.3 少阳病提纲

2.3.1 大义解析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条提示少阳主证火气上炎、熏灼清窍的主要现症,突出了少阳病变主内外之半、主火郁之热、主实中夹虚的发病特点及趋势。

“少阳之上,火气主之”,火性炎上,熏扰苗窍,灼伤津液,于口则显焦苦之味,于咽则显焦干之感,于目则显眩动之觉。少阳主枢,口、咽、目三者正合枢机之开阖,亦显少阳病变多犯表里出入之半的倾向。因此,大凡少阳之半表半里、实热夹虚之类的病变主证,都会有此机转的反映,如黄芩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而少阳悬饮、少阳痰痹等不在此列。

2.3.2 疑惑所在 少阳提纲中,之所以无柴胡汤证之特有表现,此是因为小柴胡汤虽为少阳主方之一,但其主治乃少阳伤寒,而六经提纲所示乃含六气为病,非独伤寒也。少阳提纲即以火气为本,并非寒气也。少阳伤寒始于风寒而非火热,柴胡汤证也因寒风郁火、化热上冲,才有口咽目症继发出现,故其始发之症非主火也,不宜入纲。续发之象才显化火之机,显示了少阳即便感寒受风,亦然会有随其主气而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正是柴胡汤证尚可列入少阳主证之列的原由所在。

2.4 太阴病提纲

2.4.1 大义解析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条提示太阴主证寒湿内困、脾阳不振的主要现症,突出了太阴病变主里、主寒、主虚的发病特点及趋势。

虽然案例教学法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及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但是仍存在案例数量少及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5]。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积极与国家教学出版社及高等院校间沟通交流,组织教师团队全程参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材中案例编写工作,以5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为使用主体对象且部分卫生管理专业可使用,除不改变现有教学体制及教学核心内容外,着重强调添加标准化教学案例或真实教学案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及知识三者间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增加理论知识向岗位实践过渡阶段知识,力求案例指导教学丰富其原有内容。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脾属土而主大腹,司水谷而主运化,湿盛中满则气滞腹胀,寒伤中阳则脾凝腹痛,甚至胃不能纳则吐、肠不能别则利,综合显示了太阴主证里寒中虚的主证特征,如理中汤证、朴姜夏草参汤证等皆属此类,而太阴脾约、太阴风温等不在此列。

2.4.2 疑惑所在 朴姜夏草参汤证之所以也可作为太阴主证,此是因为张仲景凡于提纲条文之下从不列方,是因为符合提纲特点的主证,其具体方证都不止一个。如太阳提纲之下,有麻黄汤、桂枝汤等不同证群,阳明提纲之下有白虎汤、承气汤等不同证群等,是故太阴提纲之下所主之证又岂会止于一方?理中汤证固然是最为典型的主打方证,但朴姜夏草参汤证也是较为典型的方证之一。所谓脾虚气滞、水谷不运,同样会出现提纲提示的现症特点,只是与理中汤证比较同中有异,理中汤证寒湿较重,因而腹痛、下利、不食突出,朴姜夏草参汤证气滞明显,因而腹胀、作呕、矢气常有。故用药上均在温脾益气的基础上,一取姜术力治寒湿,一取朴夏重调气机,两方证可谓互补长短,以应主证变化之偏。

2.5 少阴病提纲

2.5.1 大义解析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条提示少阴主证全身虚衰、水火不济、病重至危的主要现症,突出了少阴病变主里中至深、主虚中至甚、主寒热分化的发病特点及趋势。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热气乃心肾火水互济蒸腾所成,故其热气异常,包括阴不制阳、水不胜火的热化证,以及阳不制阴、火不温水的寒化证。“脉微”乃阳虚气衰而鼓动无力,主心肾阳气衰退;“脉细”则阴虚血少而充填不及,主心肾阴血亏虚。“但欲寐”则是精神不振、似睡非睡之状,其中阳气衰则欲寐,阴血亏则不得寐。本条欲寐不得之状,成为阳衰与阴损的共有显症,如四逆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等皆属此类,而少阴咽痛、少阴热结等不在此列。

2.5.2 疑惑所在 少阴以正气不足之脉象与精神不旺之神态作为提纲凸显,此是因为脉象与神态旨在突出提示阴阳气血衰退的主要病机,反映其正气先衰使病邪得以直中其“里中之里”至深之地的发病特点。

2.6 厥阴病提纲

2.6.1 大义解析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提示厥阴主证阴阳错杂,风挟寒热、乘虚内扰的主要现症,突出了厥阴病变主里夹表、主虚夹实、主寒热交错的发病特点及趋势。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风者阴阳摩荡之气也,若肝木条达、动静相得则成氤氤摩荡之和风,能令水火敷匀,血气周流,即为生生之态;病则阴阳出入之机不畅,动荡相争,风木失其和畅,一转而为妄动之贼,则令气血失调、水火失济、寒热逆乱,即成表里寒热虚实错杂之病态。厥阴风气内动,肆消胃津则“消渴”;上行引动冲气,上冲心包则自觉“气上撞心”;风挟寒热纠结于中则“心中疼热”(心下疼痛厉害,又感觉局部烧灼);肝风乘脾,消耗营阴,则腹中易饥,然脾气同伤,虚热不能消谷,故“饥而不欲食”;而肝风引气上逆,历经于胃即成呕逆之势,若素有蛔内伏者也会随势吐出,如乌梅丸证等皆属此类,而厥阴伤寒、厥阴热利等不在此列。

2.6.2 疑惑所在 乌梅丸证即教材所论的蛔厥证,之所以堪当厥阴主证之大任,是因为乌梅丸一方主治三证。一为厥阴蛔厥证,为本有脾寒胆热,以致蛔逆入膈,而引发厥阴气闭、寒热错杂至厥;二为厥阴久利证,为利久伤脾、肝风挟寒、乘势下迫者;三为厥阴提纲证,为厥阴阴阳动荡、虚风扰脏者。这三证均属于厥阴主证的范围,不过就典型程度而言,则以提纲证为最,乃主中之主证,蛔厥证为次,主中之变证,久利证,其常见性、重要性虽在蛔厥之上,只是病已非单纯的厥阴,而已兼涉太阴,属于兼证的范围。因此,本文所言之乌梅丸诸证,更强调厥阴提纲之证。提纲之证看似扑朔迷离,实际正是厥阴虚风、混夹寒热、内扰作怪使然,临床若善辨识可治之病症甚多[2],如消渴、心悸、脘痛、顽泻乃至气淋、眩晕、痛经、崩漏等,大凡有寒热错杂、虚实兼夹者,都有加减活用的机会,因此厥阴提纲证绝非可有可无之“怪”病。

3 参六经提纲反观变证鉴别思路

从上可知,六经各经为病都会有表里寒热虚实的诸般变化,但在其丰富多样的病证变化中,因彼此的关系有主次地位的不同,其证治类型就有主证与变证之分。面对当代临床杂病多样化的背景,为更好地发挥经典辨证论治的广泛作用,则不仅要熟知六经病证之常,还要能推衍六经病证之变,才能在面对杂病临证辨治中,达到执简驭繁、常变互鉴、以应万变的较高境界。循此思维,刘英锋提出从六经提纲条文反观变证鉴别思路的达变之法,以太阳、厥阴二经为例,由提纲的主证现症特点为参照,从反面寻找与之对待的变证鉴别指标进行部分示范举例。

3.1 从太阳提纲看其变证之辨

参照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主证,风寒表实,营卫郁滞,麻黄汤类方主之。太阳主证以表、寒、实为其主,以里、热、虚为其变。如病因起于风热、风湿,病位结于膀胱小肠之血分,病机为营卫浮越及气血津液等虚证。

3.1.1 太阳变证 风热表实,营卫浮越,症见发热不恶寒、咽痛头不痛、口微渴者,银翘散类方主之。

3.1.2 太阳变证 风湿表虚,营卫不荣,症见恶风不发热、头痛强几几、脉反沉者,瓜蒌桂枝汤类方主之。

3.1.3 太阳变证 热结膀胱,血分瘀阻,症见发热不恶寒、小腹急结、小便自利者,桃核承气汤类方主之。

3.1.4 太阳变证 湿热内蕴,阻滞膀胱,症见发热不恶寒、小腹急胀、尿频灼痛者,八正散类方主之。

3.2 从厥阴提纲看其变证之辨

参照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主证,阴阳错杂,风挟寒热,乘虚内扰,乌梅丸类方主之。厥阴主证以里中夹表、寒热交错、虚中夹实为其主,以纯粹的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为其变,如病因纯寒或纯热,病位在表之经脉苗窍,病机为纯实无虚。

3.2.1 厥阴变证 血亏受寒,凝滞经脉,症见恶寒肢逆、腰腹拘痛、余无内证、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类方主之。

3.2.2 厥阴变证 感寒郁火,搏于咽喉,症见恶寒发热、咽痛唾脓、手足厥逆、脉寸旺尺衰者,麻黄升麻汤类方主之。

3.2.3 厥阴变证 纯阴无阳,肝寒上逆,症见四肢逆冷、呕吐清涎、头痛巅眩者,吴茱萸汤类方主之。

3.2.4 厥阴变证 纯阳无阴,肝热下迫,症见身热口渴、下利脓血、肛门坠胀者,白头翁汤类方主之。

以上仅根据《伤寒论》有限内容,对部分变证进行对待举例。由于主证与变证是相对于彼此在本经病机中主次地位而形成的,因此常变之中还有相对的常变,主次之中还有各自的主次。主证虽然经常出现但种类却并不多,变证虽然各自出现的比例不高,但其差异变化种类却丰富多样。因此,我们先抓其主证,可解决辨证中的经常性、一般性、重点性的问题,但绝不能满足于此,更不能以常代变,而应该举一反三,衡常以权变,拓展辨证视野,丰富诊治思路,真正达到张仲景所述之“寻余所集,思过半已”,向姚荷生主张之“寒温沟通,内外统一”的学术境界迈进,不断解决临床杂病中出现的特殊性、复杂性、疑难性病症的诊治难题。

猜你喜欢

厥阴少阴太阴
梁宏正教授从“开阖枢”论治肾病的经验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手太阴穴”考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