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堂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2-12-28吴金华何执渝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堂质量提升策略变化

吴金华 何执渝

摘要: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体育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维度进行了更新。作为体育教师,要综合了解体育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上的变化,并基于此探索体育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堂质量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变化;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义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养人的办學方向,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

体育新课标的出台是“双减”政策后又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大事件,其颁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实践、运用都将对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教师要综合了解体育新课标的变化,不断探索体育课堂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体育新课标的变化

(一)课程总目标的变化

体育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确定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的思路,确定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体育新课标还提出课程建设的三个具体目标:“掌握运用体能活动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并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三个目标都明确对应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侧重培养什么样的体育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健体育人”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既要关注学生体能发展与运动技能学练的外在表现和效果,也要关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价值观,并基于核心素养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

首先,教师应力求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在体能训练时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情感态度,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及预防的认知,通过运动情境在基本技能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与表现性。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学习时具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师给不同水平学生制订的目标应具有差异性,应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学练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

体育新课标把原来课程理念中的要求升华概括为六点,分别是:“坚持‘健康第一,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体育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模式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重要理念,而不是简单地以促进学生体质为课程目标。

(三)课程性质的变化

体育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为:“以身体练习活动为主要实践手段,以传授体育知识与人体健康知识、技能与锻炼方法训练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基础性、健身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新课标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主要目标更改为主要目的,同时增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加“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加强调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学科的重要性。

(四)课程目标的变化

体育新课标的变化具体体现为强调核心素养发展的三个维度,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使得目标体系更加明确、清晰,也更加容易落实。同时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逻辑起点,以大力培养义务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意识为思想引领,设置课程的学习评价目标要求、课程创编学习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要求,实现了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三位一体模式。

2011年版课标以培养学生基础层面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战术素养等作为完成阶段课程理论学习一个主要的逻辑起点。体育新课标改为主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逻辑起点,从单一学校体育课程为主向体育学科内容与其它学科类课程有机融合转变,完善学生体育行为指导手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体育与健康知识、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情感态度、正确的规则意识与体育技能,同时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形成,提高全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新课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依据体育学科的目标体系,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达到体智融合。

二、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一)在课程规划上入手

一线体育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应、迎接新课标的实施,首先要细读、精读新课标内容,认真研究并把研究思路用到日常教学设计中来,这是实施体育新课标的前提和保障;其次,教师应发挥“以体育人”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最后,通过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保障体育课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最终达到运动水平及能力的提高。一体化课程内容的规划可如下页表1所示。

(二)在指导思想上提升

一线教师可以参考体育新课标,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展开教学实践。例如,如何落实大单元教学设计,不同年级怎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怎么跨专项、跨学科融合主题学习等。体育教师通过小团体或者单个班级进行教学试验,在试验中得出一定的经验,从而发现体育新课标在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这就是一线体育教师最具体的“应为”。

(三)在教研活动上提升

教师落实体育新课标的又一个切入点就是注重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教研培训,在培训中努力提升自己。例如,学校教研组、备课团队组织的教研活动,区域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等,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和个人学习有机结合。

体育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专门列出了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努力提高教研水平,不负时代对教师的期待。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习并理解体育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并将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从吸收到转化的过程,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理可循,让教学设计科学且贴近教学实际,让学生的发展富有生气。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锻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在教学设计上增强“学赛练”

一线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实践中与学生一起开拓创新。例如,体育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可设计主题考查、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践行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提升的基本学习路径。教师要倡导采用学科训练一体化的竞赛教学模式,在课堂或线上进行教学指导时应强调将学、赛、练相结合,打破“学校要培养出体育特长生”和“有才能就要参赛”这种片面的观念,鼓励学校全员主动报名,积极参赛,以赛代练。

竞赛活动是一个学习能力水平提高、实践与探索的过程。比赛或训练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或考核,学赛练一体化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总结、评估学习成果,让各项体育实践学习不再停留于训练成绩表面。通过开展各项运动技能和体育实践能力比赛,可以让所有学生在训练实践中真正做到乐观、积极、勇敢、团结,有效激发每个学生努力、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创设多元评价体系,增强学生自信

课堂学练中,教师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善用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可有效促进学生坚持练习,高效达成练习目标,逐步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体育核心素养。例如,有的学生立定跳远的姿势不标准,但他比动作姿势标准的学生跳得更远;有的学生动作标准却跳得很近,这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時候不能仅以跳得远近去衡量,而是要分析学生的优点在哪里,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姿势的同时跳得更远。

(六)课内课外一体化,多举措落实“勤练”

体育课堂是传统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场地。体育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应用课堂实践不能仅限于传统实践课堂,不能局限于运动理论实验教学。

教师应注重校内课外学习和其他校外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关联。例如,教师应将各类校外趣味体育运动内容合理运用到日常体育知识教学与活动设计中来,拓宽教学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系统理解,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同时,用这些课外的积累去补充其他课堂知识,用其他课堂获得的知识来检验课堂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课、校内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中不断练习体育课堂中学习的基本技能。例如,体育课上学生学习了跳绳的基本技术动作,在大课间的时候就可以用跳绳作为大课间的练习项目进行巩固练习。学生周末回家,教师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的运动软件开设小范围班级挑战赛,从而形成学生之间良好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加强校内外联合活动。如校园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单位共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体育中心、体育博物馆去进行一些参观或比赛。通过这些校内外体育联合开展的方式,为学生奠定支撑力十足的教学大环境,形成体育氛围。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课、校内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中不断地练习体育课堂中学习的基本技能。

体育新课标的颁布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具体方向,由传统的知识中心观念逐步过渡为素养中心观念,发挥“以研促教“的作用。同时,将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总之,在“健康第一”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多种举措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未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烈鹏.基于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教学, 2021(41).

[2]何执渝,李锦奇,李爽.“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2(2).

[3]何执渝.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运动APP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2(12).

[4]薛小青, 何执渝.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1(19).

[5]季浏.坚持“三个导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J].体育科学,2022(3).

[6]季浏.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22(5).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课堂质量提升策略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质量
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