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纂整理唐顺之全集的学理思考与建构

2022-12-28张慧琼

关键词:八股文底本影印

张慧琼

编纂整理唐顺之全集的学理思考与建构

张慧琼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唐顺之是明中叶重要文学家,现行文学史上所谓古文流派“唐宋派”的领袖,诗歌、古文创作在明代自成一家,八股时文冠绝一代,“本色论”的文艺理论影响文坛,精湛批点评注前代多种文史著作,流存作品集有《荆川集》《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武编》《两汉解疑》《两晋解疑》、八股文集,批注文献有《荆川先生批点精选史记》《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唐宋八大家文钞》《御选唐宋文醇》《苏文》《类编草堂诗馀》《集古评释西山真先生文章正宗》等。然迄至目前尚未见《唐顺之全集》整理本问世,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对于唐顺之的全面深入研究。笔者拟对其著作分类进行精审的文献整理,编纂成《唐顺之全集》,为研究者提供精良的唐顺之著作的文本文献。

唐顺之;全集;编纂整理;学理思考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明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吏部考功、翰林编修、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等职,明中叶重要文学家,有明一代钜儒。现行文学史上所谓重要古文流派“唐宋派”的领袖,诗文创作在明代自成一家,尤以古文著称。《明史·唐顺之传》称其“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风”[1]5424。《四库全书总目·荆川集提要》谓其“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2]2321。八股时文冠绝一代,为明代“八股文四大家”(1)之一。“本色论”的文艺理论影响文坛,精湛批点评注前代多种文史著作,博研心学、史学、军事、地理、数学、历法等杂学。晚年北出塞、南抗倭,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学者型作家。流存作品集有《荆川集》《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武编》《两汉解疑》《两晋解疑》、八股文集,批注文献有《荆川先生批点精选史记》《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唐宋八大家文钞》《御选唐宋文醇》《苏文》《类编草堂诗馀》《集古评释西山真先生文章正宗》等。唐顺之的著作颇为大观,历代备受关注,然至今未见其全集编纂问世,即便是单集,亦未有精审的整理本,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本文就如何编纂整理唐顺之全集,详细阐述其学术思路。

一、今人对唐顺之著作的整理研究

今人对唐顺之著作的整理与研究仅见于校勘、标点与影印。

(一)校点

《荆川集》有校点本出版。201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马美信、黄毅校点《荆川集》,名为《唐顺之集》。马美信、黄毅对《荆川集》进行了校勘、标点、辑佚、附录等文献整理,这是《荆川集》第一个今人整理本,为以后的整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此整理本缺憾甚多:

1.所用校本不全。《荆川集》存世9种互异版本,马美信、黄毅校点《荆川集》以纯白斋本为底本,以安如本、唐国达本、《四库全书》本、唐执玉本为校本,只用了4个校本,没有使用宝山堂本、金陵书林本、盛宣怀本、江南书局本作校本,而且宝山堂本、金陵书林本先出于底本,又与底本来源不同,校勘价值很高。

2.失校误校严重。笔者已经采用9种异本对《荆川集》进行了校勘,发现《唐顺之集》的校勘失校误校现象较为严重。采用安如本、唐国达本、《四库全书》本、唐执玉本4种校本所作校勘应校而失校甚多,如安如石本与底本对校,互异之处1060例,《唐顺之集》校记出校850例,失校210例;《四库全书》本与底本对校,互异之处920例,《唐顺之集》校记出校580例,失校340例。唐国达本、唐执玉本与底本对校之失校情况居于上述两者之间,不赘述。误校者,或底本与校本无异却出校记,或校记有误,或误改底本。

3.定本字误。底本到定本写成过程中,出现不少文字誊录错误。如《唐顺之集》第 103 页《病中秋思八首》其四“寒垣万里事防秋”句之“寒”字,底本为“塞”;第524页《重修泾县儒学记》“隐君教授生徒至万余人”之“君”,底本为“居”;等等诸如此类错误,不下几十处。

4.重复收录。《唐顺之集》附录一《奉使集》全部诗歌和赋、14篇文,附录二《补遗》2首诗歌、1篇文,底本均已收录,不必再作附录。

5.其它不足。补遗不足,笔者新发现佚诗2首、佚文16篇,尚未补遗。另外,句读、标点、分段有多处需商榷。

再就是《武编》,1995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郭小武整理《武编》,仅对该集《四库全书》本标点,未见其它深度整理,甚是简单。

(二)影印

唐顺之很多著作的多个版本被影印出版,分述如下:

1.影印《荆川集》多个版本。1989年上海书店、201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四部丛刊》初编本;2012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金陵书林本,收入中华再造善本明代编集部;201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司马周编《唐荆川文献辑刊》,影印收录宝山堂本、金陵书林本。

2.影印《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司马周编《唐荆川文献辑刊》影印收录唐鹤征本《南北奉使集》;2012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据唐鹤征本影印二集。

3.影印《两汉解疑》《两晋解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荆州续文集》《南北奉使集》。

4.影印八股文集。司马周编《唐荆川文献辑刊》影印收录八股文集吕葆中本。

5.影印批注文献。唐顺之评点《苏文》明末刊行,司马周编《唐荆川文献辑刊》影印收录。

综上所述,今人对于唐顺之著作关注很多,整理却极为有限,校点本整理的深度不够,缺憾亦多,影印本几乎算不上整理,未见任何研究性工作。因此,编纂《唐顺之全集》并作精审的文献整理,为当下研究者提供精良的唐顺之著作文本文献,势在必行。

二、唐顺之著作分类整理的学术建构

笔者根据文本状况将唐顺之全部著作分为四类,将分别作相应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类,诗歌古文集《荆川集》《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作笺校、标点、辑佚、编年、集评、附录等整理与研究;第二类,八股文集,作校勘、标点、辑佚、集评、附录等整理与研究;第三类,《两汉解疑》《两晋解疑》《武编》,校勘、标点;第四类,批注文,辑录、汇编。

(一)诗歌古文集《荆川集》《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将作如下整理与研究:

首先是笺校。《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仅存唐鹤征本,拟理校。前文已述,马美信、黄毅校点的《荆川集》缺憾太多,故需继续校勘,并笺订讹误。《荆川集》存世3个版本系统:1.十二卷本。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唐顺之尚在世,无锡安如石即编刻其诗歌古文集《荆川集》十二卷,此为安如石本;嘉靖三十二年(1553),浙江叶氏宝山堂据安如石本重刻,此为宝山堂本;嘉靖三十四年(1555),金陵书林薛氏据安如石本重刻,此为金陵书林本;万历间,唐国达据安如石本重刻,此为唐国达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编收十二卷本,此为《四库全书》本;光绪三十年(1904),江阴缪荃孙主江南书局,翻刻宝山堂本,此为江南书局本。2.十七卷本。万历元年(1573),纯白斋编刻《荆川集》十七卷、《外集》三卷 、《附录》一卷,在十二卷本基础上增收部分未刊作品,此为纯白斋本。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收录纯白斋本。3.十八卷本。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执玉翻刻纯白斋本,编为十八卷,此为唐执玉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盛宣怀翻刻唐执玉本,此为盛宣怀本。由上可知,《荆川集》形成9种互异版本,依次是:安如石本、宝山堂本、金陵书林本、纯白斋本、唐国达本、唐执玉本、《四库全书》本、盛宣怀本、江南书局本。纯白斋本是最早收录较全作品的版本,刊刻精良,筛选为底本,以其它8种版本可为校本。

对于《荆川集》的校勘,拟采用对校法,辅以理校。校勘完成,各篇后附以校勘记,说明校定的根据或理由。底本与各校本比勘互校,凡互异之处,俱出校记,若:(1)若遽难甲乙,则只列异文,不判是非,供读者参考。如底本卷五《与田巨山提学》之句“则不过武弁之粗材”中的“武弁”与校本互异,校记为:武弁,安如石本、宝山堂本、金陵书林本、唐国达本、唐执玉本、《四库全书》本作“武人”,盛宣怀本作“武夫”。(2)非常明显可断定底本脱、讹者,据校本增、改底本文字。底本上下文比勘,有明显错误者,据本证审慎改正,并出校记。如底本卷九《与王北厓郡守》据校本可明显断定脱漏数句,校记为:“读别纸所录”至“亦何能为情乎”数句,底本无,据安如石本、宝山堂本、金陵书林本、唐国达本、《四库全书》本、江南书局本增补。底本卷五《答顾东桥少宰》之句“奉亟惊愧”中的“亟”字,8个校本均作“函”字,上下文比勘亦可判断应为“函”,故径改为“函”,校记为:函,底本误作“亟”,据诸本改。(3)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保持原貌,不订改,不出校。

另外,拟对马美信、黄毅校点本之疏漏讹误进行笺订:(1)补充已用校本失校之处,订正误校;(2)改正底本誊录误字。

其次是标点。拟对经过校勘的《荆川集》底本、《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标加规范的古籍标点,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标加专名号,书名标加曲线书名号,赋和文分段。

另外,拟笺订马美信、黄毅校点《唐顺之集》之句读、标点、分段需要商榷之处:(1)将对断破的句子重新断句,力求符合作者本意;(2)修正古籍标点标加错误,补加应标未标的标点符号;(3)斟酌分段,力求合理。

再次是辑佚。一是拟辑录《荆川集》底本未收而校本所收作品,如见于安如石本、《四库全书》本、江南书局本、盛宣怀本诗歌11首、文3篇,以此增补底本。二是将搜罗唐顺之集外佚作,严谨辨证,确系唐顺之所作,用以补遗。笔者据地方志、明人法帖、明清名人尺牍、明清集部等文献,已辑录唐顺之集外佚诗4首、佚文7篇,若:诗《和友茶山杂兴》见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常州府志》,古文《与小洛书》见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车万育辑《萤照堂明代法书》,等等,此不赘举。随着资料的查阅和研究的进行,将会辑录更多佚作。

又次是编年。笔者在完成上述整理的基础上,将充分利用文本内容、作者生平与交游资料、他人集部以及其它历史资料等,考证创作时间、背景与缘起,对《荆川集》《荆川续文集》《南北奉使集》作品进行编年。具体设想如下:

(1)诗歌编年。《荆川集》底本卷一至卷四收录诗歌570首,原著以作者人生五个时期按序分别标注各时期所作诗歌。进一步考证各时期诗歌创作的具体年代,拟编年如下:

卷一第一首诗《游西山碧云寺作得悦字》下原注“此下系翰林时作”,至《九月晦日钧州公馆见菊》,凡95首。嘉靖十二年(1533),唐顺之调为翰林编修。《明史·唐顺之传》:“(嘉靖)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十四年(1535)实录校完,唐顺之上疏称病告归。《普安州判杭君墓表》(《荆川集》底本卷十六)云:“乙未岁,余罢官归,客宜兴。”“乙未岁”即嘉靖十四年(1535)。由此可断,此95首诗作于嘉靖十二年(1533)至十四年(1535)。余下诗歌将依照上文考证之法编年,不赘述。

《南北奉使集》是唐顺之于嘉靖三十七年(1548)至三十八年(1549)出任职方郎中与东南抗倭时期诗文作品的集结,据此断定该集所收诗歌创作年代。《荆川续文集》所收诗歌大部分可考证编年,极小部分暂时存疑。

由表6可以看出,赴菲游客在住宿方式上更偏好入住星级酒店,对经济型酒店和度假村风险感知无较大差异。在餐饮类型上,赴菲游客更偏好选择高档酒店或者主题餐厅,游客更看中餐厅就餐环境、服务以及食品安全。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赴菲游客认为乘坐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旅行中巴或者商务小巴更加安全可靠,而乘坐Tri-bike、螃蟹船和三轮摩托具有一定风险。跳岛游时需要乘坐螃蟹船,涉及水上活动感知风险增加。岛上自由活动时可能会选用Tri-bike或三轮摩托,而摩托的危险性更大,因而感知风险越大。

(2)古文编年。拟对每一篇古文具体编年。方法一是运用文本内容编年,《与薛方山郎中》(《荆川集》底本卷五)文中有“自惟年垂四十”,唐顺之四十岁时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可断该文作于此年。方法二是利用历史资料编年,《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荆川外集》卷一)作于朝臣应诏议薛瑄从祀时,《世宗实录》卷二三五载“(嘉靖十九年三月)先是御史杨瞻、樊得仁奏故礼部侍郎薛瑄国朝大儒,宜从祀文庙”,可断此文当作于嘉靖十九年(1560)。古文编年,大致如上,不赘述。

又次是集评。时人及后人对于唐顺之诗歌古文的批评均是见于集外文献针对整体诗文的点评,笔者将辑录集外点评汇编成《唐顺之诗文集外点评》,附于《荆川集》末。

最后是附录。编纂整理唐顺之全集的过程中将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一些直接相关的重要文献是开展研究的基石支撑,然无法全部进入成果正文,拟以附录的形式附于相应的作品集末,作为阅读、研究之参考。

拟附于《荆川集》末的重要相关文献:(1)佚作(诗歌、古文);(2)《荆川集》版本述考;(3)清汪琬《跋唐荆川集》;(4)集外诗文点评,已辑录 80条。随着资料的查阅与研究的深入,辑录此类评语还会增加;(5)唐顺之生平资料25种;(6)《唐顺之年谱简编》。

拟附于《南北奉使集》末的相关文献:《南北奉使集》所收严嵩答唐顺之书信3札、赠诗1首,朝廷敕谕3道,兵部部劄3通,从集中抽出,与唐顺之作品分离,附于集末。

(二)八股文集,将作如下整理:

首先是校勘。唐顺之八股文集存世3个版本系统:(1)陈名夏本。明末陈名夏的石云居刻《唐荆川先生文》一卷,计文59篇,《国朝大家制义》收录。(2)吕葆中本。清康熙间吕葆中刻吕留良评点《唐荆川传稿》不分卷,计文163篇,光绪十八年(1892)无锡唐氏义庄重刻吕葆中本,1948年唐玉虬铅印吕葆中本。(3)俞康本。康熙三十八年(1699)步月楼令德堂刻俞长城选评《唐荆川稿》一卷,计文41篇,《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收录,简称俞康本,乾隆三年(1738)文盛堂怀德堂重刻俞康本,简称俞乾本。由此,其八股文集形成6种互异版本,依次是:陈名夏本、吕葆中本、俞康本、俞乾本、无锡唐氏本、唐玉虬本。吕葆中本收录作品最多,刊刻较早,版面清晰,选为底本,其它5种版本可为校本。拟采用对校法进行校勘,欲遵循《荆川集》校勘体例。

吕葆中本未题刊刻年代,考察八股文集版本源流,需要补充的是对吕葆中本刊刻年代的考证研究。吕留良《答万祖绳书》曰:“唐荆川、归震川、钱吉士、陈大樽稿各一册附上。”(2)可见吕留良在世时,吕氏父子已刊刻唐顺之制义文集《唐荆川传稿》(3)。清张符骧《晚邨先生事状》曰:“先生讳留良,字庄生,别号晚邨。……癸亥忽赋《祈死诗》六首……是年八月十三日没……距生崇祯己巳正月二十一日,享年仅五十有五。”(3)280“癸亥”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吕留良卒年。由此可断吕葆中本至迟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早于俞康本。研读、对比各本所收八股文篇目、内容,可知陈名夏本、俞康本所收作品均见于吕葆中本。

再次是辑佚。将辑录底本未收而校本所收以及集外文献所收八股文作品,以增补底本。

又次是集评。八股文集各本均见针对具体作品的文中评注与文后评语。拟汇集3个版本系统之祖本即陈名夏本、吕葆中本、俞康本文中评注与各本文后评语至底本,随文附录。每条评语先列评者姓名,次列评语,最后列版本出处。各条评语以首次出现在各本的先后顺序排列。

最后是附录。八股文集末拟附录的文献有:(1)佚作(八股文)。(2)八股文集各本序跋6种。

(三)史部著作《两汉解疑》《两晋解疑》、子部著作《武编》

《两汉解疑》《两晋解疑》虽在目录学上被列为史部,其实是唐顺之的史论文稿,《武编》虽在目录学上被列为子部,其中有唐顺之的军事论文,均可视为集部著作。拟对《两汉解疑》《两晋解疑》《武编》作如下整理:

首先是校勘。《两汉解疑》《两晋解疑》同刊同行。清嘉庆十三年(1808),虞山张氏刻《两汉解疑》二卷、《两晋解疑》一卷,丛书《借月山房汇抄》收录;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二集,丛书《学海类编》收录,1920年上海涵芬楼据此本影印二集;光绪十三年(1887),山阴宋氏刻二集,丛书《忏花盦丛书》收录;民国(1948年)唐鼎元排印二集,丛书《武进唐氏所著书》收录。二集形成4种互异版本,依次是:嘉庆本、道光本、光绪本、民国本。嘉庆本问世最早,刊刻精良,选为底本,其它3种版本为校本,拟采用对校法进行校勘,欲遵循《荆川集》校勘体例。

《武编》存世版本有3个: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徐象橒曼山馆刻本、《四库全书》本、1995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郭小武整理本。前文已述,郭小武本仅标点,未作其它整理,故需校勘。曼山馆本刊刻最早,版面清晰,选为底本,拟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采用对校法进行校勘,欲遵循《荆川集》校勘体例。

其次是标点。拟对已作校勘的三集底本标加规范的古籍标点。

(四)批注文,将作如下整理与研究:

首先是辑录批注文。明万历七年(1579),茅一桂刻唐顺之、茅坤等评《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后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五年(1706)、四十八年(1709)刻本、《四库全书》本、安徽聚文堂刻本,199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文后有评语。拟据高海夫本辑录,体例若:《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六韩愈《赠张童子序》:按,唐荆川曰:只是科举常事,而叙得何等顿挫。

万历十二年(1584),毛在、郑旻刻《荆川先生批点精选史记》十二卷、《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六卷,每页天头内有眉批,正文中夹有评注。拟据此本辑录批注文,体例若:《荆川先生批点精选史记》卷五《刘敬》:按,第一页眉批:《敬传》只叙四事,皆古今大事也。第一页文中评注:“汉五年,戍陇西”后:直从此叙起。

唐顺之解注《类编草堂诗馀》四卷存万历十二年(1584)书林张东川刻本、万历十六年(1588)勉斋詹圣学重刻本,每首词正文中夹有评注,文后有评语,拟据张东川本辑录批注文。万历四十六年(1618)野计斋刻唐顺之批点《集古评释西山真先生文章正宗》二十四卷,每页天头内有眉批,正文中夹有评注,拟据此本辑录。唐顺之评点《苏文》存明末刊本,正文后有评语,拟据此本辑录。唐顺之评、清弘历选《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存乾隆三年(1738)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正文后有评语,拟据武英殿本辑录。遵循《唐宋八大家文钞》文后评语、《荆川先生批点精选史记》文中评注辑录体例。

其次是汇编批注文。将所辑批注文汇编成《唐顺之批注文集》。

三、编纂唐顺之全集的学术价值

唐顺之作为明代中期有多方面成就的重要文学家,在明代文坛占一席之地,其存世著作宏富,然至今未见他的全集整理本问世,这极大地限制了对于唐顺之的全面深入研究,甚至影响到“唐宋派”和明代诗文的研究。因此,编纂整理《唐顺之全集》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唐顺之是明代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不仅文学成就高,且为一代钜儒,被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为“南中王门学案”。他博通杂学,博研心学、史学、军事、地理、数学、历法等,经世致用。晚年北出塞、南抗倭,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罕见的奇才。人格操行、功业建树亦可圈点,非常值得研究。若要全面透彻地研究一位作家,莫过于考察其全集。因此,编纂整理《唐顺之全集》可为深入研究唐顺之提供全面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唐顺之的文艺理论、诗歌古文创作、八股时文创作在明代文坛都具有重要地位,若能收录其全部诗文作品编入全集,这将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原始文本文献。唐顺之批点解注明前诸多文史著作,尤其对唐宋古文的编选评点倾注很大热情。若辑录唐顺之全部批注文编入全集,这为研究明前文学特别是唐宋文学在明代的接受提供第一手文献支撑。再就是唐顺之的古文与诗歌创作经世思想浓厚,谈时论世,颇具现实主义色彩,其全集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2)(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答万祖绳书》,清雍正三年(1725)吕氏天盖楼刻本。

(3)(清)吕留良、吕葆中父子编刻唐顺之《唐荆川传稿》之情状参见李鹏《吕留良研究之天盖楼刻书、售书考》,《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4期。

[1]张廷玉.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荆川集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碑传集补三:卷三六[M].台北:明文书局,1985.

[4]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唐鼎元.唐氏先世著述目录[M].1931年排印本.

[7]唐鼎元.武进唐氏所著书[M].1948年铅印本.

[8]唐肯.毘陵唐氏家谱[M].1948年铅印本.

[9]唐鼎元.明唐荆川先生年谱[M].1939年铅印本.

[10]吴金娥.唐荆川先生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86.

[11]陈垣.校勘学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程千帆.校雠广义[M].北京:中华书局,2020.

The Academic Design of

ZHANG Hui-qi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ang Shunzhi w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figure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the leader of the so-called “Tang Song School” of ancient prose genre in the current literary history. His poetry and ancient prose were created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literary theory of “natural color theory” had an impact on the literary world. He exquisitely commented on and annotated many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work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There is no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ng Shunzhi’s works up to now, which affects the study of Tang Shunzhi.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ang Shunzhi’s works and compile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his works, offering good data for relevant research.

Tang Shunzhi; complete works; compilation; academic thinking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6.12

I206.2

A

2096-9333(2022)06-0082-06

2022-10-10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顺之全集》整理与研究”(21BZW017);2022年阜阳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唐顺之八股文集整理”(2022KYQD0002)。

张慧琼(1973- ),女,河南夏邑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文学、文献与文化。

猜你喜欢

八股文底本影印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猴年贺岁
猴年贺岁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