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安徽吹打乐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扩展研究

2022-03-23宋延雷

关键词:场域安徽主体

宋延雷

当代安徽吹打乐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扩展研究

宋延雷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安徽吹打乐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类型,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近代以来,伴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不断压缩,也面临着多项问题。当代安徽吹打乐传承,应注重其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扩展,通过传承主体、传承场域和行为活动的创新,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新时期安徽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安徽吹打乐;文化空间;构建扩展

一、非遗文化空间的内涵

“文化空间”一词,曾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具体到文化学、社会学领域而言,文化空间是一种能够让某一种文化得到传承的立体化场域,包含人、器物、活动、制度等多个维度,并与文化时间一同构成了整个文化环境。在非遗领域,曾有学者对非遗进行分类时,在列入常见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杂技、曲艺等类型后,将文化空间也单独列为了一项,并将其解释为长时间、持续性、有固定场所的民俗活动。虽然其定义会与其它项目有交叉和重叠之处,但是也表明了非遗的空间性正在得到更多学者关注,也由此可以对其三个组成要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是传承主体。传承主体既包含非遗的创作者、生产者和表演者,也包含参与到这项活动的欣赏者。从文化空间的角度而言,就是指影响、改造和使用文化空间所有人的总称,是该文化空间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次是传承场域。“所有的非遗活动都必须在相应的场所内进行。如同采茶山歌主要在茶园里演唱,杂技主要在庙会和集市上表演等。”[1]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非遗的空间场域也一直在变化中,但是整体上均具有适宜性和便利性特点,与传承主体之间形成了良好而便捷的互动。再次是行为活动。行为活动是指非遗使用主体进行的各类非遗的活动。既有可能是自发的,也有可能有明确的组织者和目的。例如民歌,多是当地人的自发演唱,而一些戏曲、曲艺表演,则多是在一些节庆活动中上演,是非遗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空间与非遗传承是密切相关的,并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理应成为新时期非遗发展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二、安徽吹打乐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安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吹打乐历史悠久,在全国独树一帜。从文化空间角度而言,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非遗的价值和作用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吹打乐的文化空间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但是仍然面临着多项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传承主体方面,传统安徽吹打乐恪守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以周家班为例,所有的成员都是清一色的周氏族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传承人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虽然近年来,包含周家班在内的很多戏班,都在一定程度打破了这一传统,开始吸收外姓人加入其中,但是因为外姓学习者在品行、素质、技艺等方面各不相同,实际的培养效果也不理想。这就从本质上限制了传承人的数量与质量,人才匮乏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一个难题。

其次,在传承场域方面,历史上,皖西、皖中和皖东地区的吹打乐,曾广泛活跃于婚丧嫁娶、乔迁祭祀、节庆民俗等各类活动中,也由此获得了当地人的普遍认可。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民俗活动的举办频次越来越少,没有了这些活动,安徽吹打乐也失去了最基本的传承场域。另一方面,很多进入社区居住的城镇居民,本身是安徽吹打乐爱好者,但是却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和限制,难以再与安徽吹打乐近距离接触。加之现有的艺人文化水平有限,且多是老年艺人,不会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承场域的扩展。

再次,在行为活动方面,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与安徽吹打乐渐行渐远,虽然近年来有一些之前从事安徽吹打乐相关工作的人回归,继续干起了他们的老行当,但是在参与积极性、参与目的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且多数都是为了经济收益,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传承安徽吹打乐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参与时间、参与热情等方面都相对有限,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当下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所在,也是下一步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所在。解决好这几项难题,必将推动当代安徽吹打乐迈上新台阶。

三、当代安徽吹打乐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扩展路径

(一)唤醒本土意识,强化文化认同

安徽吹打乐从诞生到传承,从历史到今天,始终都是以江淮大地、八皖之乡为主阵地的。换言之便是安徽本地以前、当下和今后,都是安徽吹打乐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发展空间。这个空间下的人们对安徽吹打乐的态度如何,是以其为荣还是漠不关心,将对其传承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倘若本地人对其漠不关心,认为其可有可无,其传承发展也无从谈起。前文中提到,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老艺人也重新回到了安徽吹打乐的队伍中,观众也对这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热情,这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下一步中,仍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不断唤醒本土意识,强化文化认同。

首先是明确传承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主体主要是指从事和安徽吹打乐相关工作的艺人,他们是文化空间构建和这门艺术传承的主力军。受到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安徽吹打乐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传承主体是艺人也是商人,为了维持戏班的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地维系和扩展市场,迎合受众的需求。”[2]也就是说,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初衷并非是为了传承安徽吹打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当市场受到大环境影响而不景气的时候,他们便会热情不再,纷纷改行。所以无论是为了使传承主体的既有观念得到转变,还是为了巩固他们当下的从事热情,都应该以针对性教育的形式,使他们明确作为传承主体的文化责任和义务。要让传承主体意识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将其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并在给予多方面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自身便具有传承安徽吹打乐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种责任和义务是不受经济利益等其他因素影响和裹挟的。甚至当传承主体从事了阻碍或危害安徽吹打乐发展的行为时,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传承主体真正形成对安徽吹打乐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为其文化空间的扩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鼓励当地受众的全面参与。当代社会下,安徽吹打乐传统的文化空间已经不再,在构建全新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当地受众的全面参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参与热情,直接反映着是否认同、关注和维护本地文化。对此,要在政府和文化部门、行业协会、传承人等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多种举措并举,努力在当地营造出浓郁的安徽吹打乐氛围。如创演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在社区进行演出、在高校开设主题课程等,让当地人认识到这门文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让了解和喜欢安徽吹打乐在当地成为一种风尚,在传承主体和客体的参与下,在当地营造关注、宣传和推广安徽吹打乐的氛围,唤起更多人本土文化意识和自觉,始终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推动产业发展,丰富传承主体

经济属性是安徽吹打乐的基本属性,也是其传承至今的重要基础。当代以来,其传承之所以遇到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经济效益的下降。“邀请演出的人少了,让从业者难以自食其力,自然便会纷纷转行以维系生活,也客观上造成了传承主体数量的减少。”[3]而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非遗自身的发展,非遗产业规模已经初步形成,甚至成为了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非遗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安徽吹打乐的经济潜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本体来看,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其自身属性和社会功能都使之具备了市场开发价值。“从客体看,伴随着当代人审美水平的提升,形成一种新的体验模式。即观众愿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去体验一种新文化的魅力。”[4]当代不同产业的融合,完全可以给观众提供这种多样化的方式。所以安徽吹打乐的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明晰行为主体。安徽吹打乐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到底谁才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结合实际来看,两者并不是谁听谁,谁管谁的关系,而是协同合作的关系,分别有着自身的侧重点。地方政府需要从制度层面对其产业发展进行监管和调控。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不同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加强基础公共服务建设等,为其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并保驾护航。比如在一些专题性节庆活动中,就完全可以采用“政府办节,企业运作”的新路子,政府负责兜底与协调,让相关企业大施拳脚,可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充分放权,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问,反而要对主体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5]特别是对于安徽吹打乐而言,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商业属性,也有部分陈旧和落后的内容,传承主体在知识素质和责任意识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监管是必要的,并且要与放权处于平衡的状态中。

其次是打造精品品牌。非遗产业本身也是存在着激烈竞争的,安徽吹打乐虽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但是其并非是唯一的吹打乐样式,还有更多类型的音乐文化可供选择。而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呢?唯有精品品牌的树立。一方面要夯实自身。通过深耕文化内核,让安徽吹打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质与精神风貌。观众通过赏听和演奏安徽吹打乐,可以感受到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和民俗习惯等。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语境下,要彻底转变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积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让安徽吹打乐广为人知,形成一种审美期待效应,实现品牌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融入其它产业。安徽吹打乐的产业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所以应在这个初期阶段主动与一些较为成熟的产业进行融合,以获得集群发展效应。以旅游业为例,文旅融合正是新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安徽吹打乐也可以通过打造旅游演艺、产业创意园等,融入到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实现一体多元的新发展。

(三)加快社区建设,扩展空间场域

作为安徽吹打乐活动的主阵地,空间场域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其与活动的丰富性是成正比的。农耕社会时期,安徽吹打乐自然是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场域的。所以到了现当代,当社会发展至工业时代后,其赖以生存的场域在很大程度上趋于消亡,自身生存也是步履维艰。既然历史潮流是不可逆的,那么只能顺应潮流,在空间场域的扩展上做文章。而结合实际来看,社区则是新时期安徽吹打乐空间场域扩展的重要对象,其文化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较为丰富的。从文化资源来看,社区本身便有着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加之社区的本地属性,使其与安徽吹打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居民也愿意参与到各类吹打乐活动中来。从人力资源来看,社区内既有安徽吹打乐艺人,也有专业音乐工作者,如音乐教师等,他们将成为社区吹打乐活动开展的领导者和主力军。从物质资源来看,多数社区都具有相应的场地和设备,可以满足日常排练和演出活动的开展。所以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将会成为安徽吹打乐新的传承基地。目前,已经有诸多城市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如山东省青岛市曾对29个社区授牌“非遗特色社区”。2022年8月,全国“非遗在社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温州召开。这都表明社区正是新时期下非遗空间场域扩展的最佳对象。具体到安徽吹打乐而言,在全面走进社区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培育开发和利用主体。社区安徽吹打乐活动必须有强有力的主体,才能保证顺利发展。结合实际来看,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对此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要组建社区非遗活动专班,全面负责推动包含安徽吹打乐在内的各类非遗活动的开展。同时与周边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帮助。在社区内部,同样有多个主体待开发和利用。比如之前从事过安徽吹打乐相关的工作的艺人、安徽吹打乐资深爱好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等,他们都会在各类活动中发挥不同且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并给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与平台,必要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经济支持,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是优化开发和利用过程。为保证社区安徽吹打乐的长远发展,也需要从系统性和科学性角度进行优化。在内容方面,“要通过系统梳理与严格筛选,彻底屏蔽那些封建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保证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在过程方面,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和预算,尽可能做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合理运用,始终追求性价比。”[6]在效果方面,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安徽吹打乐传承与社区善治、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在保障方面,要通过各类演出活动的开展,获得来自社区周边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物质和人才保障,满足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人力等需求。同时要善于对社会资源予以广泛运用。比如在场地和设施方面,周边中小学都有完善的音乐厅或功能厅,而且晚上都处于空闲状态,对此就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后有效运用。通过一系列努力,让社区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安徽吹打乐新的空间场域,真正实现当代安徽吹打乐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共建共享共富有”。

(四)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宣传推广

传统安徽吹打乐在宣传推广方面几乎处于空白,而且始终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给自足。而当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后,因为宣传推广的缺失,也自然导致了其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脱节。所以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且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应该也必须通过宣传推广的完善,使其文化空间得到全面的扩展和创新。比如依托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创建的网站和APP,以及诸多线上表演和交流活动,就是实实在在的传承主体、场域和活动的扩展。所以要摒弃自给自足的传统旧观念,利用现代技术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安徽吹打乐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首先是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尽管安徽吹打乐声名在外,但是当代人却难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渠道走近这门古老艺术,这也说明了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的滞后。对此,可以建设安徽吹打乐专题网站或APP,使之成为网络大本营。凡是喜欢或想要了解安徽吹打乐的观众,都可以在这里获得相应的咨询。其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安徽吹打乐的全面介绍,包含其发展历史、分布情况、代表性传承人等,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进行立体化展示;第二是安徽吹打乐的实时资讯,包含最近开展了哪些活动,某位传承人或某个戏班的近况等;第三是传承人和戏班的联系方式,便于观众可以与之取得联系,积极开展各类演出活动等。通过这个交流平台为安徽吹打乐和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其次是网络展示平台的构建。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各种形式的展示早已不再是难事。安徽吹打乐也要主动抓住这个机会,全方位展示出自身的价值和风采。以视频推广为例,可以由当地文化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与抖音、快手、哔哔哩哩等知名视频网站合作,推出安徽吹打乐专题,如精彩演出瞬间、传承人访谈等。同时采用时下最为流行的直播模式,对一些演出活动进行现场报道,不仅可以让观众随时随地的观看,而且可以进行连线互动,营造出浓郁的参与氛围,也获得了良好推广效果。

再次是网络营销平台的构建。产业化发展是当代安徽吹打乐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互联网则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助于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同时拉近其与当代人的距离。目前,“已经有一些非遗艺人或团体利用互联网开展了文创产品销售、众筹直播等活动,并通过对内容的革新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实现了从经济收益、品牌形象到文化工艺的全面丰收”[7]。如“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余家冰老先生,就率先试水了网络众筹直播,在线人数一度高达6万人。这种规模和效应显然是实地演出所不能比的,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通过这个营销平台,可以真正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安徽吹打乐,并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这对于其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机制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五)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行为活动

包含安徽吹打乐在内的各类非遗,之所以遇到传承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与现代生活的脱节。其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行为活动已经不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对其行为活动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势在必行。唯有此才能真正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探索构建IP模式。“IP”即知识产权。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的物权产权已经不再有争议,在此基础上则需要将其放权给不同的机构、媒介和平台,鼓励对方对其进行全方位开发,并共享所获得的收益。因为开发者身份不同,且以获得收益为目的,这就从客观上促成了安徽吹打乐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以文创产品为例,伴随着安徽吹打乐的广为认知,完全可以委托设计公司,进行相应的手办设计或乐器模型设计,在活动举办时适时推出,既可以使活动效果得到延伸,也可以形成一个产品系列推向市场,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又如安徽吹打乐专题纪录片、微电影、动漫等,也完全可以进行尝试,并与视频网站进行联合推广,以符合当代人审美习惯的形式对安徽吹打乐进行全新的展示。

其次是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在当代,科技与非遗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早与科技结合,今后的发展之路也就越宽阔。早在2015年,中国非遗联盟就成立了大数据库,并对非遗进行编码注册,相当于为非遗办理了一张电子身份证。以此为基础,可以与科技创新相融合,进行数字博物馆建设、VR全景展示等一系列新活动。对此安徽吹打乐也要融入其中,包含通过科技对现有乐器进行形制方面的革新、利用数字作曲技术推出新的曲目、打造专题山水实景演出等。如近年来风靡全国的电吹管,这是一种全新的电子乐器,其原理是用气流控制电流,再通过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把产生的电流进行数据处理后将电流转化为各种所需乐器的音色,与传统吹管乐器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以安徽吹打乐中常见的竹笛、唢呐等乐器为例,没有几年的专业训练,很难奏出一段完美的旋律。但是电吹管却降低了演奏者对其气息、音准、音色、转换指法转调等演奏技术的门槛,在短时间内可以轻松上手。一些高级的电吹管还具有midi功能,可以让演奏者通过电吹管与电脑的连接制作出midi音乐,满足演奏者使用丰富的电脑音源库中的音色演奏出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甚至还可以为演奏者的音乐创作提供编曲平台。这就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安徽吹打乐及音乐爱好者积极参与和融入其中,使安徽吹打乐得到更好、更广泛的传承推广和创新。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是安徽吹打乐真正、全面融入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包含安徽吹打乐在内的各类传统文化,都在生存和发展境遇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工作做细做实,从更深层次分析其在当代受到冷遇的原因。文化空间作为安徽吹打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进入当代后一直受到压缩,这对于其而言无疑是致命性的打击。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将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扩展作为新的、重要的发展理念和渠道,这个新的文化空间形成后,很多现有的问题也会在无形中得到解决和完善,并可以为其“双创”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这门古老的、彰显着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在当代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1]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46.

[2]杨婧岚,欧阳宏生.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主流价值传播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03):37.

[3]季中扬,高鹏程.“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21(03):50.

[4]李梦晓.人文关怀与市场思维:“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应对[J].云南社会科学,2015(02):66.

[5]麻国钧.土壤与墒情:非遗“项目”与“文化空间”关系刍议[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2):10.

[6]王梦玉,李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文化空间中的重构研究[J].文化月刊,2020(09):121.

[7]吴承笃,王颖.让非遗“活”起来,元宇宙与我国非遗发展新思[J].阅江学刊,2022(03):33.

On the Cultural Space 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Anhui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SONG Yan-lei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Anhui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yp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nhui,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style.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changes, the cultural space on which it relies for survival has been continuously compressed, which also makes it fall into the crisis of inheritance. Therefore, in inheriting the contemporary Anhui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its cultural space, promoting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subject, inheritance field and behavior activities, and make it a new cultural name card of Anhui in the new era.

Anhui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cultural space; 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6.03

J617.5

A

2096-9333(2022)06-0015-06

2022-09-24

2021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安徽吹打乐的时代化表达与人文叙事”(AHSKY2021D118)。

宋延雷(1981- )男,山东莱芜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场域安徽主体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