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2-12-28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萍

区域治理 2022年42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意愿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萍

一、引言

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等,城市人口体量小而资源丰富,农村人口体量大而资源贫乏。长时间的不公平使得农村人口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在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和公共化服务上受到不公平待遇,产生经济、心理上的隔阂,从而更难融入社区生活。社会融合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体现。社会融合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一方面推动流动人口就业,为流动人口的长期稳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促进流动人口的消费,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融合在为流动人口融入社会推波助澜,其具体影响作用如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社会融合在不同维度进行剖析,总体探究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维度的影响权重,将得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让政府出台更合理、有效的政策,采取更可行、低风险、低成本的措施,消除流动人口和本地人之间的隔阂、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更愿意融入当地社区,对留居当地的意愿得以提升,最终落户市民化。

二、文献综述

社会融合中的整合论认为社会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体制,流动人口的融入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新的社会结构。结构融合极大程度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第一,经济条件。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对于现有收入水平不满意的流动人口会继续流动或者返乡;当满足收入条件后,流动人口会综合考虑收入和当地消费水平后决定去留(曲玥等,2019)。第二,社会保障。在户籍制度导致矛盾长期积累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在城市建立健康档案、拥有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的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更强(张华初等,2015;褚雷等,2020)。第三,就业情况。稳定的工作和更合理的工作时间让流动人口获得幸福感,更好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发展前景会促进他们的市民化意愿(于潇等,2017;祝仲坤,冷晨昕,2020)。社会融合除了客观方面的结构融合,还要有主观方面的社会文化融合。侧重研究社会文化融合的学者从社会交际(李东泉等2019),社区组织活动参与(李龙等2017)、文化融合(王忠2019,卢盛峰等2019,袁益2020)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社会文化融合更直观地体现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交际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邻里和睦相处的流动人口在当地更容易获得归属感。二是参与社区治理使流动人口获得身份认同,参与社区组织活动建立更健全的社交网络的同时,也为流动人口获得财富提供契机。三是使用当地方言,接纳当地文化和自我身份认同意味着对生活环境的高度认同,而不能接受当地风俗习惯的流动人口往往不愿意长期留居。

三、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实证分析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调查的总样本量约为17万,筛选年龄在18岁到60岁的样本,剔除居留意愿、落户意愿和社会融合程度等变量值缺失的样本。筛选后得到样本总量16.35万,本文实证分析的变量统计描述见表1。本文主题是社会融合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选取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作为因变量,选择社会融合作为自变量,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社会融合是多维度的概念,分为结构融合和社会文化融合,收入以及是否享有医疗保险最直接地体现了流动人口的结构融合情况。本文选取家庭月收入和是否享有医疗保险作为衡量指标。社会文化融合是更为主观的层面,需要通过观察流动人口是否主动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以及对于社交、环境等的主观评价。本文选取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组织活动的情况、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对城市的评价以及是否被本地人接纳作为衡量指标。选择年龄、年龄平方、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和流动时间作为控制变量。二元Logit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1考虑个体特征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结构融合变量;模型3进一步引入社会文化融合变量,从而分析社会融合各个维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模型2、模型3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结构融合和社会文化融合的概率比OR值均大于1,结构融合、社会文化融合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社会融合度越高,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烈。结构融合中,家庭月收入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选择居留的概率会提高约26%。经济收入作为家庭生活的保障,是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比未拥有的人居留意愿高约12%。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同样对于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得到重视后,流动人口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流动人口获得医疗保险的保障也提高了自身抗风险能力,更倾向于长期居留。社会文化融合中,参与活动的流动人口比不参与的人居留意愿高16%。参与社区组织作为流动人口社会交际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居留意愿。社区组织活动包括同乡会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公会商会举办的商业性活动以及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公益性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人的交流,融入当地的生活圈子,建立社交关系网络。社交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友好的邻里关系,与当地人的和睦相处也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从而选择长期居留。参与社区治理的流动人口比不参与的人居留意愿高18%。社区治理是指公民的基层自治,向政府反映问题、提供建议等建设性活动,它代表的是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力和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流动人口参与城市建设,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和谐的社区环境,在社会地位上获得威望,在心理上获得身份认同和集体认同感,同时也更愿意在当地长期居留(徐延辉等2020)。喜欢所在城市的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比不喜欢的居留概率高79%,而被当地人接纳的人比不被接纳的高75%。对城市的评价以及当地人的看法是流动人口心理融合更主观、更直接的体现,这些看法、评价也产生了对他们居留意愿的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结构融合和社会文化融合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对城市的评价、被本地人接纳这类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提升居留意愿的作用最大,而医疗保险所代表的社会保障因素和社区组织活动、社区治理这类社会参与因素对于提升居留意愿作用较低。再根据前文中关于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社区组织活动和社区治理参与率的统计,可以发现,这三项数据都比较低,也导致了这三个因素虽然具有显著影响,但是程度不高。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医保参保率、社区组织活动和社区治理的参与率来提高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将落户意愿作为代理变量,估计结果跟表2类似,也得到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下,社会融合的两个维度的OR值都大于1,即表明社会融合度越高,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也越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社会融合对于不同户口类型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影响差异性。将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样本区分后再次利用模型回归得到表3。结构融合中,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即农业户口)的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即非农户口)没有显著差异。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参保率仅有21%,而城市流动人口的参保率69.9%。在社会保障得到重视后,城市人口更关注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不受重视的农民工则希望在工作、生命健康权益方面得到保障以求得到长期安稳的工作。

表3 对不同户口类型的影响差异

四、总结与建议

了解社会融合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可以在这些经济、政策等不同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使流动人口市民化。基于前文的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工资水平,调控房价物价。经济收入极大程度地影响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提高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调控房价也减轻了流动人口的负担,提高市民化意愿。(2)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作为中国最庞大且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工的权益时常得不到保障,老板拖薪欠薪跑路,受了工伤得不到赔偿等现象屡屡发生,切实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才能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3)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营造友好社区关系。优良的城市环境对于流动人口更具有吸引力,而友好的邻里关系也为流动人口带来归属感。(4)鼓励流动人口参与治理社区,培养公民意识。流动人口对于社区组织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普遍偏低,导致他们对居住环境、邻里交流存在心理距离。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让流动人口获得“公民身份”,使其对当地形成身份认同,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我国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