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思政课课程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12-28汤传文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教学内容

汤传文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过程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全过程,要积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高校育人的协同效应。这一时期,“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被提出,迅速成为高校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笔者通过知网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搜索,高峰期2021年发表相关论文14725篇,2019年~2022年5月共发表近3万篇,是这一时期课程教学研究热点。2019年8月中办国发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在课程皆思政的基础上,为开设校本思政类选修课提供了政策依据,“核心思政必修课+辅助思政选修课”的课程组教学模式得以开始探索实施。

2019年,《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颁布,意见指出,高职院校的育人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在当前国家致力于产业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高职院校作为为我国制造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相对于本科院校在课程数量上进行了缩减,课程学习内容难度上进行了降低,现在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保驾护航的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思政课进一步拓宽教学知识面,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因此,面对国家教育政策对思政课的指导要求和高职自身的人才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建设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组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实践探索。

二、思政理论课课程组的内涵

课程组是指由讲授相关联的两门或数门课程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小组,其不同于单体课程教学团队,可以作为教研室的一种教学实施补充方式。课程组的教学实施是指课程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由课程负责人协调各课程任课教师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支撑呼应、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教学技术手段的统一布置以及教学科研的合作实施,从而发挥出团队互助的优势,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升级。

课程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由团队整体负责两门及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 改变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运行组织方式;二是将各门课程的教材内容按其联系性进行教学内容规划,以专题式授课取代传统的章节顺序授课;三是以集体备课常态化实施课程之间的课堂教学呼应和支撑,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式的备课和教学生态。

综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的设计与实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在党的教育政策指引下,围绕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认知、道德践行自觉的教学目标,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综合学情,将具有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相关性和互补性的思政及相关类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关联性的强弱进行组合,形成以思政核心课为主,思政选修课为辅的课程组教学建设与实施的模式。

三、思政理论课课程组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作为一种课程教学实施模式,突破了原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范围,在原本高职院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3门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联的思政课辅助课程或校本思政课程,建立“主辅结合”的加强版思政课课程体系。在服务于当前高校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大背景下,既有必要性,也有实施的可能性。

(一)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开设的3门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例如人文学科中的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在教学目标、学时设置等因素限制下,课堂教学内容只能选择性或者概略性的进行讲授,因此课程名采用“基础”“概论”等词汇表述课程内容特性。课程组模式下,针对思政课配套开设知识内容相关联的配套选修课可增加整体教学学时量,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有益于辅助核心思政课的教学实施。

2.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形态立场鲜明,课程的教学体系由中央统一制定,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不可以变动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虽然全国高校都使用统编教材实施教学,但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学对象所具备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成材需求也有差异,在此情况下,课程组模式配套开设内容比较灵活的选修课程配合思政课教学,也能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课程组模式有利于把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最新政策及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实施到课堂教学中,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无论是依据于统编教材实施教学的概论和基础课,还是依托于《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开展讲座报告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都是在提前规划好的教学计划下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无法及时对理论发展做出迅速的教学反应,对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反应不足,这就需要辅助类的校本思政课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位,保障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全面性和前沿性。

(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的可能性

1.近些年,各高校都纷纷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提升,为课程组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另一部分来自于其他相关专业,从最终学历看,包括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历史学、法律等,如果看第一学历,则专业范围更为宽广。跨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长期存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关联的矛盾,既不想荒废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又不能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导致工作稳定性不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实施思政课课程组模式,开设相关人文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背景优势,挖掘自身多年的专业能力与当前工作的教育结合点,通过选修课程来增加核心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政课建设和自身工作积极性的双提升。

2.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为课程组建设提供了课程资源保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区域特征明显的文化大国,各高校所处地域的人文历史资源丰富,高校应该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思政内涵元素和优势,使其转化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组模式下,可以根据各地方的特点,灵活地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辅助类课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学校所在省份区域,毕业以后也大都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既能够形成对核心思政课的内容补充,也能够拉近与学生的教学距离,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和开展社会实践兴趣。

四、思政理论课课程组的建设和实践路径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打造体系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解决方案,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3门主体思政课程,配套打造了3门校本思政课“中国传统文化”“尚礼中国”“当代湖北”作为思政教学辅助课程,采取“1主+1辅”的课程组合模式,构建概论、德法、形策3个课程组,同向同行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如图1所示。顺畅的课程组建设机制和有效的实践路径是思政课课程组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的建设内容。

(一)教学团队的关键性打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高质量的思政课课程组模式实施,需要建立起教学队伍的整体化建设机制,打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组教学团队。

图1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模式

一是师资效能发挥上,以“概论”课程组为例,由概论课程负责人担任课程组组长,传统文化课程负责人为副组长,依据责任明确、分工有序、配合缜密的原则,按照概论和传统文化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依据每一位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优势,组建课程组教学团队。组长、副组长同时担任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负责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组织成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究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效果。组长做好工作组织安排,确保不同的工作环节都由具有相对优势的教师参与或者主导过程,以便整个教学团队的成员在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中实现课程组协同教学的效能最大化,实现课程师资共建。

二是师资力量保障上,针对课程组内两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多渠道拓展师资来源,建设开放包容、吸纳先进、整合优化的发展性教学团队。目前“概论+传统文化”课程组的师资在确保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前提下,为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实施多源化的师资构建,在思政课专任教师基础上,吸纳党政领导干部、人文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教学团队的专业构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能够建立起稳定的骨干带兼职、老带新的教师领路制度,实现课程组在团队成长、课程资源积累、教学方法更新等工作方面的良性发展。

三是教师提升上,做到思想认知和知识素养的提升保障。一方面,在进行课程组建设时,将课程组的运行模式、教学特点等与原来的单一课程情况进行对比,在比照中明确课程组的实施优势,使教师认可课程组,从而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主动去推进课程组建设。另一方面,思政课本身涉及的知识范围就比较大,在课程组模式下,教师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学科知识、交叉知识更加庞大,要引导教师在充分了解课程组所涉课程囊括的知识范围后,对自身现有知识储备体系开展自检,进行查漏补缺,明确自身的知识欠缺,定位好需要拓展的知识范围,制定学习计划,通过实施计划形成实施课程组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素养。

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的上升,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儿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其起病较快,流行性较强。患儿因自身年龄较小,机体抵抗力较弱,因而极易感染轮状病毒。该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食欲减退以及大便次数明显增加等[2]。临床上对于小儿秋季腹泻还没有特效药物,因而需要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儿的康复[3]。

(二)授课内容的坚守与创新

思政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和理论素养,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方面提高认知,强化认同,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其授课内容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和主流价值体现的要求。

课程组中,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思政选修课也要坚持积极的政治导向,教学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主流价值观。例如,在校本思政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方向上,核心目标是塑造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助力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在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立足高校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大胆创新,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即时性和针对性。校本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例如“当代湖北”课程,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实际,创新设计“湖北省十四五解读”“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湖北人口发展”“湖北地域文化”等紧密围绕认知湖北的教学专题,充分体现课程因地制宜的特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地方形势与政策的补位教学,如此在“形势与政策+当代湖北”的课程组中,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教学内容契合,既开展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局势教育,又实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教育,实现课程组的协同育人功效。

构建教学内容联动机制,确保在共同育人方向上协同发力。每个课程组包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和一门思政教育辅助课程,为强化教学内容的协同联动,需要加强教学机制设计,统筹课程教学资源,在信息互通、载体互补、方法交融、资源整合、内容互渗等方面构建思政课课程组的协同联动机制,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形成合力,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统筹协调、运转有序、整体推进的教学大环境。

(三)协同论视域下的教学方法贯通

思政课课程组要实现“1+1>2”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要在学情分析、教学规律和信息化媒介运用的研究创新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在课程组所辖课程之间的贯通融合。

依据学习风格理论开展学生学习风格问卷分析,将学生进行分类组合,建立起学习风格互补的多样化小组,作为开展课程主动学习的基本组织,贯穿整个课程组教学期间。以多样化学习小组为基础,将诸如问题链、情境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法贯通运用于课程组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以“问题链”式教学法为例,在教学实施中突出问题意识,用两门课程教学关联性的问题引导来牵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然后通过教学内容的逻辑阐述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内化。问题链的设定需要从3个阶段来设计问题:把握教材教学目标,避免问题设计偏离教材;调查学生关注点,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增强问题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教学结合分析,将教材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关注点进行结合,寻找教学切入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

在“概论”课程组中,两门课程均围绕一定教学主题开展关联性的问题链设计。例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授课中,概论课设计的问题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地球村吗?为什么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美国优先孰优孰劣? 对应的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的问题链:为什么说家和万事兴?如何理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两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次序,中国传统文化在第一学期开设,概论课在第二学期开设,这样通过问题链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和思想有了基本的认识,然后在第二学期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有了文化认知基础,教师可以进行联系教学,由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助力,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学,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更好地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确定的基本目标。

(四)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课程资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托,要保障课程组开展有效的协同教学,需要进行标准化的资源共建,建立教学资源库,再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资源的交互共享。

资源呈现的标准化建设,不同于原来单独课程的资源建设,为更好地体现课程组特色,需要统一两门课程资源的形式风格,要依据统一的标识标准来开展资源建设,包括结构一致的教学设计形式,统一规范的教案格式,体现课程组特色的PPT课件模板,标识清晰、风格一致的视频资源等,通过标识统一、形式统一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课程组的教学实施。

资源的持续优化整合,保障教学资源的新颖、准确、高效。例如,对现有的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实施优化整合,“概论”课程组中,现有的概论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都建有独立的在线课程教学平台,采用专题模块化的形式,各自建设了系列专题资源,可以将两门课程线上平台合二为一,精简现有资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同时以课程组的视角,重新规划专题设计,更新专题学习内容,优化课程组线上资源的教学效能。

(五)教学评价方式创新

没有有效的针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任何非自主性学习行为都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2]。随着课程组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原来的教学评价尤其是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体现出课程组的协同推进效应。

教学团队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维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层面进行了探索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间评价数据的互通参考。首先,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不再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结合教与学的过程要素,将评价主体扩展至学习者自身评价、学习伙伴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平台系统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数据来源多源,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同时让多个评价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交流互助。其次,制定多维化的评价目标,思政课程组的建设旨在于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周期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由此,评价目标在原来的知识目标评价和思想认知评价基础上,增加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态度评价、行为变化评价以及情感培育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人自信、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并对学生进步表现进行适时的激励认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意识、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养成。最后,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课程不再以传统的纸质化闭卷考试为主,而是同时关注课程的学习过程评价,将日常操行表现、小组协作表现、师生交流、实践任务完成、平台学习记录、期末考试等评价方式设置合理权重,尽可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五、思政理论课课程组的实践成效

(一)课程协同实现立德树人效果明显

一方面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和教学,增进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知识厚度,有助于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又通过师资共建、资源共享、方法互通等协同渠道保证选修课的价值导向,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如,由“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尚礼中国”构成的“德法”课程组,后者以礼仪修身、家道家礼、尊师重学、处事修养、国礼民俗为内容框架,培养“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新时代青年,拓展了前者在具体行为素养方面的养成教育边界;而前者则通过思政课教师参与资源共建、集体备课等活动,保证后者在教学方向上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二)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人文素养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课程组的系统化专题授课,以及如社会调研、参观考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人文素养得到了实际的提升。在活动表现上,课程组实践教学项目,如中华礼仪万里行、礼仪知识竞赛、知行杯演讲与诵读大赛等活动,每年吸引近千名学生参加,提交的各类活动作品形式丰富、主题向上,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参赛表现逐年提升,反映出学生积极的思想态度和不断增强的人文素养能力。在成果体现上,获得了学校社会的积极认可,如由多名学生共同创作的微电影《你的名字》,主题是弘扬不忘初心主旋律,片中又处处体现传统文化和礼仪元素,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展现了学生较强的主流思想意识和文化创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和研究取得了双赢

教学上,3个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制作了多门课程的系统化、专题化教案和标准化的教学课件,建设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尚礼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等4门在线精品课程平台,由此构建起线上线下、多种资源形式的课程组教学资源库,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科研上,教学团队积极针对教学问题申报科研项目,开展教科研论文的撰写,先后申报立项了“武汉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院校中华文明礼仪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五个思政视域下思政课参与式教学体系构建”等多个湖北省教育厅、中华职教社、湖北省职教学会以及校级科研课题、教改项目,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也获得学校科研成果奖励。以课程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开展问题导向型的科研工作,再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实现了高质量的教研相长,从而保障了课程组未来开展持续的优化建设工作。

六、结语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如何推陈出新,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需要永无止境的改革探索,思政课既要守好主阵地,也要拓展主阵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建设,配套建设校本思政课,以学生为本,关注地域省情教育,辅助核心思政课的教学实施,协同实施育人实效的达成,是一条值得继续实践的改革之路。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