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研究

2022-01-01周青松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评估

周青松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2011年,美国麦肯锡研究院发布报告,最早提出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1]。胡弼成和王组霖认为大数据在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和发展等方面有推动作用[2]。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数据的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在内的大量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根据IBM的统计,每天产生超过2.5万亿字节的数据。因此,计算机工程师和科学家开始称其为“大数据”。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数据被宣布为一类新的经济资产。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LLP)的一项全球调查中,94%的高管认为大数据带来的业务复杂性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信息管理是造成这一挑战的两大原因之一。会计业务主管越来越多地寻求准确、及时、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效率,并管理风险和合规性。尽管发展历程仅十多年,但大数据对会计学的影响得到了广泛认可。Capriotti认为,在会计学上,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信息,具有重要价值。[3]

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会计人员既要会核算业务,又要会技术,还需要能搜集、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4],会计必须使得大量的商业数据变得有意义[5]。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支撑公司决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6]。 Dalahmeh在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专家等人群中开展问卷调查后发现,大数据分析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建议在大学生中开展授课。[7]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增强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该背景下,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建设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本文将从大数据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影响、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会计学教育的状况和增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大数据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影响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构想之一。“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要锚定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旨,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创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教育模式面临挑战,高职会计的教学必将受到重要影响。

(一)大数据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工作往往以事务性为主。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使得传统会计需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变得智能、高效并且更加可靠。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衍生出很多新环节、新活动等形态,使得会计需要考虑的内容更广泛、细节更微观。因此,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涉及的课程必须进行大变革。除了对网络应用技术熟练之外,学生还必须熟悉使用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相关工具。现有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于还是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为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融合课程以及大数据技术类课程开设难度较大。

(二)大数据对会计专业基础设施的影响

会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设施,通常指的是会计工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常规软件和电算化信息系统、数据分析处理需要使用的大型数据库等。从毕业后的工作属性来说,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一般性财务软件主要以用友和金蝶为主,只能满足针对少量结构性数据的核算,针对非结构性数据的挖掘,必须借助于一些数据库相关的软件来完成。然而,这些相关的软件往往价格昂贵,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及时采购。因此,大数据时代,尽管会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还是会造成不小的障碍。

(三)大数据对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行业的发展伴随着智能装备的不断升级,企业的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会计人员,不能只懂得基本的事务性处理,还必须掌握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只单纯提供信息,因为这种事务性的工作在大数据时代将发展为高度智能化,对人工干预的需求越来越低。因此,即便来自高职院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毕业生,也必须向复合型转变,必须具有大数据思维及相应的计算机水平,不仅能够提供基础财务信息,还必须学会利用多种数据处理工具,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财务信息。

冯一凡认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程度,高职院校应紧跟大数据的发展形势,做好社会、财会岗位需求的预判,并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工作[8]。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调整。[9]

在该背景下,如何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和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增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会计学教育的状况

在大数据背景下,作为一门强调应用和实践的学科,高职会计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在理论上,同时也在实践上。很多高职院校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校企合作有效性有待加强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赴企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牵头编制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报告”(下文用调研报告表示)显示,现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十种[10]。排名第一的合作方式为“顶岗实习”(占比77.4%),第二是“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占比62.98%),第三为“跟岗实习”(占比45.67%)。而“产业学院”占比22.6%,“现代学徒制试点”占比24.52%,这两种合作方式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高校正积极推荐,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在校企合作方式中的比重较低。

导致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是校企合作具有不稳定性。高职院校每年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是相对稳定的,但能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却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企业的会计岗位数量有限,并且无法保证每年都能提供相应实习岗位。这导致学校可能每年都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企业。同时,由于企业往往根据自身需求提供实习岗位类型,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主动选择。

二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对学校来说,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该环境下熟悉、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就业能力。但对于企业来说,更愿意选择灵活、无风险的实习岗位和学校对接。对校企合作,企业主要考虑的是赢利性,如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能立竿见影地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价值,故备受企业青睐。而对于一些有可能涉及商业机密或涉及自身知识产权的工作方式,企业往往选择不对学生开放,使得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亟待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亟需提高。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将高职财务会计的名称更改为大数据与会计,表明会计专业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该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会计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把新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多行业都发生极大变化,有的甚至是颠覆性变革,云计算、云会计等新手段,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是必须尽快接触和掌握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一次大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教师的实践能力亟需提升。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在对学生进行实操培训时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大都只能选择寒暑假赴企业顶岗实践,但是,短期的实践岗位比较单一,教师很难接触到结合了大数据特征的相关会计岗位,导致实践能力较为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实操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重点,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偏弱。

(三)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效果的评估亟需采用科学方式开展

就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效果的评估来说,高职院校的现有方案大都不够完善,主要存在如下缺点:

1.缺乏专门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评估方案。尽管高职院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视,但该评估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制定,属于总体评价方案。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高度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无法用一套学校从总体上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估。

2.忽视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高职院校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并不低,很多学校在专业课程中植入X证书技能要求,如培训面向集中核算模式培养的学生考取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等级证书,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持有一项X证书等等。这些评价主要以考试、证书等方式为评判标准,但缺乏对学生实操水平、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3.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现有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老师、企业在该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单一主体的评价机制,容易导致评价过程中发生“一叶障目”的现象。缺乏学生、老师和企业的参与,对教学结果的评估往往依然容易导致“校企分离”的就业局面,即优秀的评估结果依然无法紧密契合企业的需求。

4.缺乏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的体系。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体制并无创新,主要通过学生评价、督导听课等方式进行,在得到评价结果之后,学校会公布评比或评价结果。教师后面的改进主要依据评估结论来进行,改进后的方案是否合理,有待于下一年的评估结果来比较、判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均意识到了大数据与会计行业结合的必要性,很多研究人员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会计专业现状进行了反思,也对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路[11-14],但这些教学革新是否有效,如何评估,尚需深入探索。

四、增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解决对策

在大数据背景下,包括会计在内的大部分行业都正在或即将发生重大变革。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解决对策。

(一)做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加强校企合作

在大数据背景下,做好该项工作, 关键是要能够做到合作共赢。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从政府层面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工作。高职院校大都属于公益性,而企业具有趋利性。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现代学徒制和产业学院,在现有校企合作方式中占比靠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企业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太多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明确规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差异化的校企合作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针对校企合作的成效,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二是从学校层面做好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规划工作。学校必须紧跟时代,紧跟技术发展,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展课程革新,保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有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速度慢,学生接受的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知识已经过时,在实习时又要重新学习,大大影响了实习效率。因此,学校需要深入企业调研,开设课程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将来能用到的。与此同时,学校可以整合科技资源,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及成果转化等工作,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从企业层面做好校企合作的实施与配合工作。一方面,企业应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提前对学校提出实习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和设计实习方案;另一方面,企业应委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按岗施教。在涉及企业商业信息乃至商业机密方面的内容,企业可以做脱敏处理后,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学习。

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学校应以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实现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无缝衔接,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劳动就业与职业教育能互动发展,相互促进。

(二)提高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适应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首先,教师知识结构要升级。2021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新引擎、构筑新优势”[15]。发展规划及专业更名的指引及落地,要求专业教师既要精通财会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除了要设置传统财会专业课程,还需要技术与专业结合的相关课程,甚至信息技术类课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师资基本上是以财会专业知识为背景的,需要更新和拓宽知识结构,具备跨界融合的能力,能掌握数据获取、建模、可视化及分析技能,胜任专业和技术结合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次,教师实践能力要增强。教师必须到企业参与顶岗实践,学校应有计划、成规模地落实该项工作。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正在筹建校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与合作企业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互通、互融、互学、互长结合建设。将企业、学校人才及技术团队资源整合起来,加强专职和兼职结合、学校和企业人才流通,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技术水平。

最后,从学校层面增强教师的适应性。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夯实教师大数据与会计技术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师资队伍的优化提升可以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养培训,通过国内外培训交流、企业顶岗实践、脱岗实习、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机动灵活引进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可以通过企业特聘岗制度引入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最终增强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适应性。

(三)基于“全面调研、综合评价、多方评估、及时反馈”,科学评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全面调研,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制定评估方案。由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是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升级产物,并且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升级,会计行业也会持续升级,更加智能化,导致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评估均要随之变化。该专业特征对学校制定相关的评估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紧跟时代、科学评估,是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合评价,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全面评价。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学生考证作为一个衡量教学效果的指标之一。该政策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具有一定导向性,使得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考证上,容易导致教学效果评估的僵化,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实操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多方评估,发挥学生、教师和企业的作用。教学效果的直接参与者是学生、教师和企业,课堂知识学习的好坏,学生和老师最清楚,学生实操能力的高低,企业最明白。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估需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通过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视角)检验,二是通过企业反馈进行评估。通过对大样本的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有效率等特征量,然后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获得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子[16]。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助于不断订正教学设计,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

及时反馈,定期总结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评估是一个“闭合循环”系统,以找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为出发点,从学校改革、教师个人素养提升及教学体系设计着手,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和企业视角评估教学效果,评估结果将反馈于企业与学校的衔接上,如此反复,以增强高职会计专业的适应性。

五、结语

高职教育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愈发突出。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从实践得到反馈,然后通过反馈指导实践。因此,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必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时时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只有这样,相应的教育适应性建设工作才能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校企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