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 十年建设实践与探索

2022-12-28高崇敏

广西农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广西农业

高崇敏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农业是国家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全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予以审视的一个重要命题。[1]2007年12月原农业部与财政部启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工作,旨在从国家层面,打造支撑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打破机制体制约束,形成科研、高校、企业联合攻关、共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创新全国“一盘棋”。2008年7月,原农业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各省市结合自身农业产业特点建设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本地的延伸与补充,以实现中央与地方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协作发展。广西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广西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广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广西创新团队”)建设,2010年,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正式启动。至2020年,首轮19个广西创新团队和第二轮20个广西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科技和产业发展层面推动广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创新团队在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利益关系不协调、资金投入偏少、科研的问题导向有待加强等一些困难和问题。总结广西创新团队10年建设成效,分析其存在问题,探索新阶段整合广西农业科技资源,构建良性的农业科研责权利关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对加快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急迫性。本文以大量的一手实践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询,从创新团队建设历程、建设成效、主要存在问题、创新发展路径四大维度深入探析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旨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供决策咨询。

1 广西创新团队立项10年建设历程

广西于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工作,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文件,广西先后制定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桂农业发〔2009〕46号)、《关于印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功能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遴选试行办法的通知》(桂农业发〔2009〕53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桂财教〔2009〕155号)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制度和资金保障。

广西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分阶段实施,每个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4年。2010—2020年10年共进行二轮20个团队建设,基本覆盖了广西所有重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规律,每个创新团队的基本构成是:设首席专家1名,功能专家2~4名,综合试验站若干个。首席专家、功能专家、综合试验站都可组建不同团队。广西财政每年按照首席专家40万元/人,功能专家25万元/人、综合试验站15万元/个的标准给予补助,支持创新团队建设。

表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情况表

1.1 首轮广西创新团队建设

首轮共建设19个创新团队,分为四批建设。

2010年1月,第一批四个创新团队正式启动,原广西农业厅启动甘蔗、水稻、奶水牛、桑蚕4个广西优势和特色产业创新团队作为试点,年投入经费730万元。创新团队包括4名首席专家、12名功能专家、18个综合试验站,专家涉及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养蚕、乳品加工等岗位;建设依托单位有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18家单位;试验站覆盖甘蔗、水稻、奶水牛、桑蚕4个产业在广西所有不同生态、功能区域。

第二批广西创新团队始于2011年5月。包括玉米、柑橘、食用菌、芒果、罗非鱼等5个创新团队,年投入经费810万元。创新团队包括5名首席专家、10名功能专家、24个综合试验站。

第三批广西创新团队始于2013年5月。包括大宗蔬菜、薯类、荔枝龙眼、猕猴桃、对虾、生猪6个创新团队,年投入经费850万元。创新团队包括首席专家6人,功能专家13人,综合试验站19个。

第四批广西创新团队始于2014年6月。包括香蕉、特色水果、茶叶、肉鸡4个,年投入经费865万元。创新团队包括首席专家4人,功能专家12人,综合试验站27个。

至2014年,广西建设了19个创新团队,基本覆盖了广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年投入经费3255万元。见表2。通过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从整体上改变了以往广西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局面,整合了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广西科学院、地方农科所、相关农业企业等6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农业科研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和区、市、县三级科研队伍的联动,带动超过600名广西本土农业技术人员组成产业专家团队,壮大了农业科研队伍,有效发挥了地方农科所的作用,提升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水平。创新团队紧密围绕广西产业发展需求,在产学研结合、品种选育、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培训、试验示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共育成新品种77个、苗头品种(系)300多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81个,面积4000多公顷,辐射带动17万公顷以上,实现示范区产量均比非示范区产量增加10%以上。

表2 第一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1.2 第二轮广西创新团队建设

2016年3月,围绕“十三五”时期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启动第二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以促进农业产业脱贫开发,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以扎实推进农业科研机制创新,构建农业产业创新型技术支撑体系,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截至2020年,共分三批建设创新团队20个,年投入经费3380万元。其中种植类创新团队15个,养殖类创新团队5个。第一批包括水稻、桑蚕、甘蔗、玉米、柑橘、芒果、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9个产业,其中肉牛肉羊为新增产业;第二批包括蔬菜瓜果、薯类、荔枝龙眼、落叶果树水果、对虾、生猪6个产业;第三批包括香蕉、特色水果、茶叶、肉鸡、葡萄5个产业,其中葡萄从特色水果产业中单列出来,为新增产业。

2 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成效

创新团队建设是广西农业科技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它在不改变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建立农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原则整合农业科技资源;以公共性为原则、以应用为导向、以长效考核为标准建立激励约束制度三大制度设计创新特征,20个创新团队基本覆盖了广西所有重大优势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育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品种

创新团队成立10年,共育成新品种(组合、品系)超过530个,部分品种种植表现优异,其中,水稻创新团队育成的丰田优系列以1050万元转让给了广西金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造国内单一区域水稻品种使用权转让最高价格;玉米创新团队的桂单系列品种在广西推广面积成功超过迪卡007等国外著名玉米品种;桑蚕创新团队育出了能缫制5A级以上生丝的桂蚕3号;蔬菜团队的桂优系列节瓜走出国门推广到越南、老挝等国家。养殖业方面,生猪创新团队的永新1号猪配套系2014年以来累计出栏商品猪258万头,新增产值9.5亿元;肉鸡创新团队的黄羽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罗非鱼创新团队在耐寒型罗非鱼品种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对虾创新团队的桂海系列品种打破对虾育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各个创新团队育成的品种还有:甘蔗团队的桂糖系列,柑橘团队的桂橘、桂金柑、桂夏橙系列,猕猴桃团队的桂翡、桂红中晚熟品种,薯类团队的桂农薯、桂彩薯,以及桂蕉系列香蕉、热芒系列芒果、桂龙系列龙眼、桂荔系列荔枝,桂红系列茶叶,桂蜜13号甜瓜、美龙1号火龙果和阳光玫瑰葡萄等。这些优质新品种成为“桂系”品种的主力,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和种业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集成了一系列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新技术

创新团队共计研发和集成了335项优质高产、绿色生态技术,制定了158项技术规程,获得了170项技术专利,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柑橘团队的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和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为广西柑橘产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特色水果团队研发集成的葡萄、菠萝产期调节技术,使广西夏黑、巨峰等葡萄以及菠萝实现错峰上市,甚至可以在空档期上市,价格优势明显,效益显著;荔枝龙眼团队研发的荔枝蛀蒂虫绿色防控技术简单易行,基本解决了蛀蒂虫害问题,不但农药使用量减少30%,而且每667m2增加20%以上。养殖业方面,肉牛肉羊团队研发的避雨遮光生态牛舍获得国家专利,并已经在广西南部多雨地区广泛推广。

2.3 有力提升了地方农业发展水平

广西创新团队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和产业紧密结合,互促共进。甘蔗团队深度参与广西33万公顷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在推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广西糖业提升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芒果团队专家长期驻扎广西芒果主产区百色,与百色市人民政府形成了密切合作关系。2017年,广西芒果创新团队专家为第12届世界芒果大会召集人之一,首席专家黄国弟等多位专家担任国际大会和分会场主持人。2020年底,百色芒果种植总面积超过8.9万公顷,年产量超77万吨,产值45亿元[2],百色芒果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中国欧盟互认产品,成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芒果团队助推百色芒果上规模塑品牌,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成果丰硕。

2.4 促进了扶贫富民产业的发展

创新团队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创新团队共有374名成员参加了广西成立的20个产业扶贫专家组,在基层一线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了很多产业扶贫产业富民的典型范例。2017年桑蚕团队在广西贫困县推广桑园面积10.6万公顷,广西40%的蚕茧由这些贫困县生产,养蚕户人均收入3860元,仅此一项就实现了增收脱贫;食用菌团队研发推广桑枝、甘蔗渣等原料本地化栽培技术,广西54个贫困县中有53个县开展食用菌生产,显著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产业脱贫的效果。茶叶团队积极推进茶产业在凌云、昭平等贫困山区的发展,在推进茶业无公害种植、茶业品牌营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茶产业已经成为这些贫困县脱贫的支柱产业,其他创新团队在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中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5 搭建了产学研融合的大平台

广西创新团队汇集来自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和各地推广体系、科研机构的专家力量,团队专家总数达到1539名,很多专家在全国行业领域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广西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4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个、省部级奖项75个,地厅级奖项62个。同时,为广西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广西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有42名专家晋升正高职称、121名专家晋升副高职称。广西农业科技的顶尖专家、骨干人才和未来力量都已经加入了创新团队,广西农业品种创新、科研创新的重大突破也将主要由创新团队研发。

3 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3.1 广西创新团队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保障是推动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并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广西创新团队虽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明确了制度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工作任务、框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从微观上建立了完善的各项目流程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还细化团队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但还存在不足和一定程度的改进空间。如甘蔗产业创新团队的项目绩效指标不明确和细化,特别是各示范区的绩效目标不够明确,对创新团队成员激励性作用不够强;香蕉产业创新团队尚未建立项目专用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自我评价各项质量量化不够,没有细化到每个实施单位等。

3.2 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强化

广西创新团队虽然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品种,新品种 (组合、品系)超过530个,而且部分品种种植效果较好,如水稻创新团队育成的丰田优系列、玉米创新团队的桂单系列品种、桑蚕创新团队的桂蚕3号、蔬菜团队的桂优系列节瓜、肉鸡创新团队的黄羽鸡等,但从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等要求,以及与区外的现代农业发展对比来看,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也是如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立足全产业链,分遗传育种、病虫害疫病防控、栽培或养殖、机械化与设施设备或养殖环境、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6个领域设置了专家岗位,而广西创新团队基本只设置遗传育种、病虫害疫病防控、栽培或养殖3个岗位,只涉及产业链的前端,对产业链中端和后端支持 不够。

3.3 创新团队建设协调整合资源不强

一是与地方农业示范区融合不足。总体来看,广西创新团队虽然在科研人才、科研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资源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更加注重的是本团队、本区域的发展和建设,而对于不同创新团队之间、创新团队项目与地方农业示范区之间的资源整合、潜力挖掘、协同创新等重视不够、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二是协调整合广西农业科技体系不足。目前,广西创新团队由广西农业农村厅主导建设,但广西科技厅每年也立项大量农业科技项目,给予大额财政资金支持,各市也立项有大量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创新团队、科技厅项目、地方项目三个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团队覆盖范围更广,注重全产业链科技研发,而科技厅项目、地方项目侧重某个技术难点重点的攻关,各有工作侧重点,没有很好地整合资源。

三是对接现有农业推广体系不足。目前,广西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和地方政府之间没有形成相关良好协调关系,创新团队没有能与后两者整合科研项目和资源,容易出现项目任务重复、研究人员任务过重、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

3.4 创新团队成员结构有待完善,对农业人才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广西20个创新团队中,20名首席专家和48名功能专家全部来自研究院所和高校,91名试验站站长有77名来自研究院所、农业推广系统和高校,来自国有或私营农场和农业企业只有14名,在试验站站长中占比只有15.4%,在159个专家成员中占比更少,仅有8.8%,而且没有小微型农业企业和职业农民等基层农业人员参与。在创新团队成员中,事业单位主导色彩浓重,广大小微农业企业和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创新团队建设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和信息。同时,创新团队专家集中在遗传育种、病虫害疫病防控、栽培或养殖3个岗位,基本只涉及产业链的前端,产业链后端覆盖面很小,这就容易导致农业科技需求与研发、推广相脱节,科技成果偏离生产需求方向,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此外,从广西创新团队建设过程来看,其虽然凝聚了广西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力量,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业人才团队,且在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厅级科技成果奖方面均取得不菲成绩,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队伍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要求,不能仅仅在人才资源的聚集上有成效,更重要的是要从现代农业发展出发、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发,要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在未来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上实现更大突破,显然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3.5 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是资金短缺。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立足全产业链,分遗传育种、病虫害疫病防控、栽培或养殖、机械化与设施设备或养殖环境、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6个领域设置专家岗位。广西累计投入首轮创新团队建设的财政经费只有25508.2万元,第二轮20个创新团队,政府年投入财政经费只有3380万元,平均每个团队只有169万元,而江苏等发达地区,对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的支持每年达1.4个亿,是广西的4倍,岗位涵盖育种、种养、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由于投入不足,科研经费主要集中投入在农业产业链上中游研究,团队专家岗位基本只涉及产业链的前端,产业链后端覆盖面很小。对农产品产后储存、保鲜、运送及深加工技术研究投入不足,导致广西农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能充分发挥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

4 进一步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

新阶段创新团队建设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业发展新趋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广西自身特点,针对影响广西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制约因素,进一步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任务,紧密对接广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补齐技术创新短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为广西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质量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1 提升种业创新能力打造广西农业“芯片”

种业安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3]。农业要有竞争力,首先种业就要有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优质品种的需求不断提升。比如粮食,现在的要求是加快发展优质稻,重在“优质”两个字。比如牛肉,现在的要求“能够做牛排的牛肉才是好牛肉”。广西创新团队在科研育种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应聚焦广西重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广西优势,培育一批集特色鲜明、品质独特、竞争力强于一体的、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知名度的新品种、好品种,夯实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基础。[4]同时,创新团队要加强驰名中外的地域传统产品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培育,选育更多更好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种,努力做大做强,如博白空心菜、荔浦芋、覃塘莲藕等传统优势产品,打造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扩大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4.2 推进广西农业科技体系与农业推广体系融合 发展

推进农业科技需求与研发、推广相融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加快创新团队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广西农业科技体系和广西各级技术推广体系协调发展。要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中心,建立创新团队、科技厅项目、地方项目等三类农业科技项目衔接协调机制,统筹谋划未来各类科研项目立项指南,把科技厅项目、地方项目作为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支撑,优化配置各方农业科技资源,减少科研资源重复投入,降低科研运行成本,推进联合科技攻关,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科技服务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创新团队要直接对接基层推广机构、农民、农业企业和农场等。种植业方面,广西现有种植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145个;水产畜牧业方面,广西现有县级水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163个,乡级水产畜牧兽医站1136个,全部为独立设置机构。目前,创新团队只有91名试验站站长(试验站),相对于广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地域覆盖面和辐射面积还很低。而且创新团队试验站的主要职能是协助首席专家和功能专家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示范,调查、收集当地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与需求信息,监测分析农业病虫害等,工作任务繁杂且工作人员精力和数量有限,因此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能力不足。为了在更广阔的产业区域中有效推广试验站中的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服务更多的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民,应建立创新团队与地方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对接、沟通、协作机制,加强试验站与广西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尤其是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

4.3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创新团队结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完善团队成员结构以更紧密对接产业。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加大中小微型企业专家比例,以企业技术引领,巩固农业全产业链的带动机制[5];引入职业农民加入团队建设,增加产业链中后端专家;专家岗位涵盖育种、种养、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最终建成以事业单位为骨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全产业链覆盖的创新团队成员结构。

加大对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的指导和培养力度,为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创新团队专家辐射带动效应,一方面,创新团队专家带动地方技术力量发展,形成地方农业技术团队,推动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另一方面,创新团队专家应深入涉农院校授课,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后备人才。同时,创新团队专家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和新型经营主体轮训等培训工作,共同培育打造一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同时推动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在他们的基地和农场中转化应用,把科技蕴含的效益释放 出来。

4.4 加大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系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示范、推广服务和决策咨询等,达到全产业链覆盖,更好地发挥创新团队的作用,建议广西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每年投入不低于1.5亿元,达到发达地区目前的水平;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和技术攻关的要求,与有关科研单位共同组建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投入,并逐步成为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的投入主体。要创新成果转让的机制体制,鼓励和支持创新团队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成果转让,通过成果和技术转让收益,支持创新团队建设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资金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

4.5 将农业数字化与智能化作为创新团队建设重点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0.32亿,比2020年12月增加了4296万,全国网络覆盖率达到了73%。截至2021年12月,在我国网民中,即时通讯、互联网电视、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已分别达97.5%、94.5%和90.5%,总用户数量已分别为10.07亿、9.75亿和9.34亿。[6]新兴传媒,区别于以往的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传媒形式,是在全新的科技支撑体系下产生的传媒形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短视频、直播已成为农村活跃度较高的新型媒介形式,在助力农村电商、农户增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推动农村经济振兴战略的主要载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先进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和覆盖到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特别是互联网、5G、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不断向农业渗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水平,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将广西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纳入创新内容,要将畜禽养殖数字化、渔业养殖数字化、设施农业数字化、精品水果产业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数字化纳入重点攻关内容,并逐步向其他特色产业推进,创建出一条加快广西农业数字化的新路子,全面推进广西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广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广西贵港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