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理 激情 促行
——高中思政“浸润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2022-12-28王佳宁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故宫中华笔者

王佳宁|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而“浸润式”教学契合新课标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实施高中思政活动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1]。“浸润式”教学,即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精选具体的“浸润”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施“浸润式”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2],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为例,探讨高中思政“浸润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即明理、激情、促行,并以此让思政课“活”起来,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一、明理:联结教材情境,提高共情度

(一)教材内容结构化,锻炼逻辑力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具体来说,教师要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整合教材逻辑,提取大概念,将零散、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所在的第七课,从教材逻辑内容看,主要阐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相关内容,联系前后知识,这一框承接上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在学习完文化的一般理论之后,阐述个性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下一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第七课的大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厘清“文化的一般知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脉络,才能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概念结构详见图1)。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辩证地认识到其精华部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在讲述其主要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中,让学生自主梳理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图1“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结构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从教材看,该框出现了战国简、云冈石窟、《兰亭序》临本、苏州园林等直观的图片,“阅读与思考”板块中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外国政要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赞叹、著名历史学家对中华文化的评价等文字材料,“相关链接”板块中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列举及李约瑟记录的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等。这些都是教材中有待激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元素,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让学生通过教材感知形成初步的情感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但教材不是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立足当地及学情,甄选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历史故事、哲学名言、传统手工艺品、博物馆等,进行加工整合并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选取故宫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情境议题的设置,活用学科思维,为由“境”入“情”的深化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华文化的“古”与“今”以及“中”与“西”的关系,分辨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握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博大精深。如此,可在教材内容结构化的处理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议题情境渲染化,增强感染力

议题的创设是引导情境设置、任务布置、活动开展的主线,设置凸显主旨、开放性的议题,能够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笔者以“如何辩证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总议题,设置“不忘本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面向未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个时间维度的议题。这与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逻辑体系相符,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任务并探讨问题的载体。教师要精选鲜活的有情之境,通过课堂环境的布置、典型优化的案例(如令人感动的视频、有故事的图片、煽情的文字等),触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学生乐于主动探究。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笔者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故宫”作为大情境贯穿整堂课,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上选取“第一站:故宫陶瓷馆”“第二站:主题邮票展”“第三站:辩传统文化”“第四站:国家会客厅”开展序列化的议学活动,让学生扮演陶瓷解说员、邮票布展员、故宫文化辩手、学术研讨员等不同角色,使其仿佛置身于故宫,激发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故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张金名片,因此笔者创设“国家名片,紫金瑰宝”故宫主题邮票特展情境。在“第二站:主题邮票展”活动中,作为邮票布展员,学生自主选取典型文物,制作主题邮票,并深入探寻文物背后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故宫工作人员如修缮者的工匠精神等传统美德,故宫的建筑物、重器、典籍等背后的“天人合一”“中和为美”等核心思想与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使其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浸润”故宫文化,进一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博大精深等特点。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学会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进而自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及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二、激情:开展活动,增强参与感

(一)议学任务导向化,提升领悟力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任务。学科任务主要有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将议学任务导向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更有目的指向性。在任务问题的设置上,教师需要仔细考究。

首先,任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感,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课堂伊始笔者就提问学生:“说到‘故宫’一词,你想到的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故宫的两层含义即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明确故宫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同时肯定学生课前对故宫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故宫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第一站:故宫陶瓷馆”活动中,笔者进一步深化任务,让学生担任陶瓷讲解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素养,结合课前调查及视频中陶瓷的发展历程,开展解释与论证的学科任务,谈谈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有着五大名窑、八大名瓷,古瓷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陶瓷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借助丝绸之路,在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官民之间形成互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原料使用、造型工艺、烧制工艺上互相碰撞、影响和交融,不断增强其包容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品类。在笔者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以讲解员的身份得出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启发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营造自主的课堂氛围。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教学难点。文物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物创意,点亮美好生活;文物场所,则是国家会客厅,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笔者引导学生进入“第四站:国家会客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笔者告诉学生,当前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卡脖子”问题、气候危机、生态破坏、世界性贫困问题、地缘政治紧张地区冲突等。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按序选择一个“挑战”,围绕这个“挑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该问题有何启示,写一份研讨会发言稿。学生在担任学术研讨员、集众人之力对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可在热点问题的应对及观点的碰撞中,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故宫在中外交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作用。该任务可让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提高高阶思维能力,并从问题中透视本质,从中华民族、思想内容、世界影响角度探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可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其关心国家大事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二)活动开展序列化,注重生命力

活动的设计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灵魂[3],在高中思政“浸润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意辨析活动、角色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践、在践中学,在“动”中彰显教育活力,在“浸润”中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有行动的公民。

1.创意辨析活动

教师可设计撰写解说词、设计宣传语、进行活动策划、开展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如在“第三站:辩传统文化”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的辩论,让学生以事实例证,在比较鉴别中澄清价值,剔除封建特权、迷信思想等糟粕。故宫的修缮虽耗资巨大,但它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其中的精华,教师既可让学生采取文创产品融合、技术融合等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匠心+科技”更“出圈”,也可策划故宫推介项目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含有故宫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为故宫代言,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分享、解说,“浸润式”地学习故宫文化,让故宫“活”起来。

2.角色模拟活动

由于课堂受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模拟立法听证会、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模拟两会、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时政关注度,使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故宫的四个“站点”,分别扮演陶瓷解说员、邮票布展员、故宫文化辩手、学术研讨员等不同角色。在学生模拟的过程中,笔者审时度势、适时引导。如在“第二站:主题邮票展”活动中,秉持着全员参与的原则,笔者将学生分成邮票布展员、集邮爱好者、邮展评审团三大组别,让每组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心中有谱:邮票布展员选文物作邮票;集邮爱好者探寻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邮展评审团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及补充,评选出优秀邮票展品。如此,学生在领略故宫邮票文化的魅力中,既“浸润式”地体验了故宫文化,又在开放民主互动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调查研究、研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其真实的体验感,使其在“浸润”中实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后拓展环节,笔者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创设“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如宁波博物馆、天一阁、鼓楼等。学生对北仑的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集体开展了对非遗文化认知的调查,写出了政治小论文《传非遗文化之薪,燃中华复兴之火》。该论文就非遗的文化现状、问题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后在宁波市相关比赛中获奖。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并对问题进行反思的热情。

三、促行:优化语言评价,深化思辨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化知为信,信而行之,方能知行合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跟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全过程,并给予有效的评价反馈,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追求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一)语言情感共融化,培养亲和力

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要坚持锤炼自己的语言,学习高超的语言教学艺术,以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有趣的表达,化抽象的思政概念为鲜活具体的知识,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利用语言感染的优势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我们要以个人的教学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4],讲好中国故事,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中国被誉为“瓷国”,在英语词典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单词。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进入“第一站:故宫陶瓷馆”,以亲和的语言剖析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史,让学生从陶瓷文化中感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笔者还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体态语言适时引导,寓教于情,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良性的师生互动中探求新知,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收获体验,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堂教学最后的总结升华环节,笔者由有形的故宫、无形的故宫引申到:青年一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大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赓续文化传承,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讲好中国故事,铸就中华文化的新繁荣、新高地。

(二)评价赋能有效化,延伸影响力

评价机制是对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在“浸润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浸润”状态,以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与导向。这对教师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要注重评价时机的科学性,尤其要重视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在课后跟踪反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养成相关的核心素养等,还要在课中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并据此因材施教,调控教学节奏,让学生真正“浸润”教学。二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多视角的全方位评价。三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维性,以学科任务为导向,将评价精细化,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关键能力的考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相关评价方式详见表1。

表1《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评价方式

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表1提供的评价维度,在“浸润式”教学中关注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和思辨能力,使其在价值冲突中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辨识眼力,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此外,课后作业的反馈也是有效评价的形式之一,笔者布置以下作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用古代经典名句,通过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广受欢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请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如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切感悟中,读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理念。

笔者通过课后调查,延伸课堂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让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综上,笔者以“浸润式”教学培育综合型人才,力图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心化人,上出有温度、有思想、有高度的思政课,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出圈,更好地走进当下、融入生活、走向未来,践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故宫中华笔者
老师,别走……
雪中故宫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故宫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