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 思辨 生发
——基于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探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2022-12-28项香女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观点命题试题

项香女|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广泛实施,赋分制使选考科目得分差距缩小,这越发凸显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能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从教30多年,也有20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经验,发现绝少有语文综合素养好而作文写得差的。笔者根据对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所作的分析,发现只要指导学生走好认同、思辨、生发三步,就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获得提升。

一、判断认同类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看,绝大多数是材料作文。对于命题者已经给出明确观点的试题,考生只能直接认同并证明,这无须多说。对于命题者明白地给出几项选择或者几个判断,要求考生对其中一个或几个观点、判断加以认同或论证的试题,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情况来讨论。

一是依据给定观点认同。这一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基本给出了观点,只是没有一口咬定,而是需要考生稍作提炼或整合。其主题大都涉及“立德树人”等核心价值观念,不给考生留太多选择的余地,也少有思辨空间,写作过程基本就是证明过程。考生在审题时,要充分阅读并准确把握材料中充满正能量的客观事实以及不容辩驳的物质或精神成就,认同现成的观点并写作。如2022年全国乙卷的“双奥之城”,命题者以表格形式直观地呈现了北京两次奥运会各方面的数据对比,这不仅是体育的发展,也是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对学生来说,两次奥运会期间还经历了从儿童向少年、青年的发展。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表格中的数据作为写作维度,直接认同这种跨越式发展,进行论证并成文。同样,2018年浙江卷的“浙江精神”、2022年浙江卷的“青年创新成才”等,也属于这类作文。这一类命题,对审题能力较差的考生比较有利,但出现频次不多。

二是选择判断性认同。这一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会呈现一些事实或现象,然后借他人的看法或判断,呈现多个观点、多种选择,要求考生写自己的体验或思考,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如2012年浙江卷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命题者给出了三个选择,考生任选其一认可即行。但有选择就有纠结甚至焦虑,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同和拥有的素材作出坚定的选择,而为了使文章论证丰富,还要顾及其他几种选择,对它们或反驳或超越,以此强化自己的认同。又如2022年全国甲卷众人给“大观园”匾额题名的三种不同方式——直接移用、借鉴化用、依境独创,分别指向学习、借鉴、创新,考生自选其一或者综合三者进行思辨性认同并证明即可。

三是紧扣价值观认同。这一类材料作文,命题者没有明确地告知观点或提供相关选择,但会带有明显的写作导向及希望,往往留有余地,供考生自行延伸拓展。对这类作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材料、敏锐捕捉关键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材料主题或命题导向的价值观。如2020年上海卷的“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命题人虽然没有给考生提供现成或选择性的观点,但其导向性意图是隐含的,即命题人希望考生能认识到,即使无能为力,也应总结教训、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躺平。又如2022年天津卷的“烟火气需要珍惜守护,也需要奉献担当”,考生如果要深化到如何“让寻常烟火更美,让最美烟火永续”这一立意,除了认同“珍惜守护、奉献担当”外,还需要想到“不断探索、创造、革新人生价值”。而考生能做这样的深入思考,缘于教师在平时训练中就注重锻炼其对命题意图的把握能力,以及引导其深入而自觉地思考人生价值。

上述认同型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观点或态度前置,考生自主写作的空间较少,发挥的余地不大,但对绝大部分考生而言却是最简单最安全的试题,而且阅卷教师在评判时,只要重点关注考生的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是否严谨、语言是否精练、结构是否清晰等即可。如果说认同型的材料作文命题者不希望在立意上为难考生,那么思辨型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更希望凸显高考的选拔功能,更希望考生抒写自己独到的感受、迸射思辨的火花,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要建构多种思辨的通道。

二、搭建思辨通道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是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如果考生仅能应对认同型作文,写作过程只需要证明或演绎,那么考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辨能力就得不到全面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的“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就不能完全落实。因此,绝大部分高考作文都给考生留下了思辨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材料类型,为学生搭建几条常用的思维通道。

一是基于逻辑的分类思辨。这一类命题,取材于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知或约定俗成的规范,具有遮蔽性,考生容易直接认同。如2017年浙江卷的“人生要读三本大书”,在考生的认知世界里,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都值得好好阅读,因此少有考生思辨:“为什么是读这三本大书?为什么是三本大书而不是有字与无字两本(类)?心灵之书和有字、无字之书构成什么关系?作家的说法是否有逻辑问题?”又如2020年的上海卷,考生只要去追问“事物”的分类,就会产生“能”或“不能”的思辨。这一类试题启示我们,笼统的分类可能会出现交叉或包含,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基于逻辑的分类知识,如运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启发考生去分辨、比较,使其学会独立思考,不被各种常识迷住心眼。

二是源于例外的补充式思辨。这一类命题,源于作文材料中可能包含了因果、条件或假设关系。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书写与人生”,四幅描红漫画表面上是讲如何“写”人,实际上是讲如何“做”人(事),要做到前三幅漫画讲的三个方面,才能(所以)成就第四幅讲的“完美端方”的人生。考生当然可以直接认同,但会思辨的考生肯定不会停留于此。考生可以质疑,前三个方面和第四个方面一定有因果或递进关系吗?如果有例外,那么材料中的“一般认为”就不能代表所有人的人生形态。考生如果能考虑到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可能出现的例外,并加以补充证明,其思维的周密性就超出大多数考生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质疑、追问,用例外置换条件(条件的必要与必备)或推断因果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周密、深刻。这不仅是命题者希望看到的情景,也是高中作文教学所努力的目标,还是教育所追求的方向。

三是缘于关系的选择性思辨。这一类命题比较普遍,虽然材料呈现的方式不一样。大多数命题采用“有人……,也有人……,还有人……”的方式,有些命题采用“或者……,或者……”的方式,还有一些命题采用“……是……,……是……”的方式,再有少数命题采用直接提问并给予选择的方式。对这类命题,考生当然可以选择材料中给出的某一观点来认同,但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绝对不会止步于认同,还要向前再进一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时,就要帮助学生厘清相关要素,通过重组、补充、扩展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辨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对2021年上海卷的“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有人认为时间能沉淀事物的价值,有人认为不尽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要素并排列,其结果详见表1。

表1“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梳理

将要素梳理出来,写作时选择余地就比较大。当然,面面俱到容易导致空泛肤浅,要追求有深度的写作,考生可以选定其中一组或两组作为重点来论证,其余的点到即可。比如,“沉淀越久越被认识”认同度较大,以此作为中心观点容易千篇一律,考生在写作时就可一笔带过,而以“沉淀越久不一定被认识甚至永远不被认识”作为主观点,然后再提一下“沉淀不久也可以被认识”作为补充思辨。当然,这样的选择性思辨,考生必须顾及自己拥有的素材并发自内心地自觉认定,尤其要避免模棱两可式的“骑墙”或四平八稳的“折中”。

应该说,绝大多数材料作文都不会只让考生认同,还会给考生提供思辨的空间。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引导其在认同的基础上多开辟思辨的通道,尤其要鼓励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去创新。

三、助力生发智慧

相较于认同与思辨,生发既考验命题者的智慧,也检测考生的创造,还对教师的作文指导有多方面的考查。它要求命题者为写作能力极强的考生留下拓展的空间和创生的余地,即作文材料本身要具有内生力,而这些考生可以通过这样的空间和余地,激活认知,调动积累,由材料的内生力催发思考,生发出异于一般考生但又紧扣材料要求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能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启发学生思考,点亮他们的智慧,使其生发出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创新性观点,进而在思辨中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充满睿智的思想。

一是借助类比推理生发。这一类生发可以在类比性的试题材料中实现。一般来说,类比性的试题材料,往往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主要对象组成。这些对象具有相似性,命题者大多会告知其中一组对象的属性,希望考生由此推断出其他几组对象的相似属性,并升华出超越这一属性的一种普遍性。如2020年浙江卷的“作者与读者”,作家创作作品是否应该倾听读者呼声,与考生(作家)创造生活(作品)应该如何对待他人(读者)构成了类比关系。考生必须将作家、作品、读者之间关系的性质类推到自我生活与他人这一同类性质上,甚至类推到他人与他人这一普遍性的关系上。考生如果只写作家创作作品是否倾听读者的呼声,就没有读懂类比的命题意图,当然也就不能作由此及彼的类推,不能把握作文重点的写作内容;如果只写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没有利用好材料的类比性质。这一类型的作文试题很多,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书写与人生”,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

二是利用拓展迁移生发。这一类试题所给的材料往往带有普适性的原理,不具有类比性,常常是以某一行业或某一现象出现,写作时要作行业迁移和现象勾连。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体育之效”,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由“体育”这一行业拓展到其他行业,要由强身健体拓展到强家强国,要由当下拓展到未来,而且还要把握强弱的辩证变化,建构多维的思考空间,如生强而后强、生强而后弱、生弱而后弱、生弱而后强等。又如2020年山东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疫情”是个特定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更能测试出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之间的联系,考生要对距离和关系有所生发,就要做一定的距离迁移和关系思辨,如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社交距离、精神距离等,这样才能建构起多元思考,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创新文章的观点。这一类型的作文命题还有2022年全国甲卷的“关于‘沁芳’的思考”、2022年上海卷的“关于‘发问与结论’的思考”等。

三是化解对立结论生发。这一类试题,材料较少。当然,面对材料,能否生发出独到新颖的观点与考生的素质也有关系,因为一样的材料可以有多个层次的写作。考生素质好,即使命题者留给他们的创造空间不多,他们照样能游刃有余。如2015年浙江卷的“作品与人品”,命题材料已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即“作品与人品一致或相悖”,绝大部分考生选择性地认同命题人的观点,少部分考生对命题人的观点选择后进行了些许的思辨,只有极少数考生对命题材料、观点进行剖析后作了生发。其中一位考生认为“作品只是作者创作的成品,创作背后的因素非常复杂,只要作品对读者有益,不一定要去追究作者的人品,而且不同群体的读者需要不同层次的作品。历史上人品不好但创作出有价值作品的作者也有不少,所以不用去管作品与人品之间是否一致,有如钱锺书在《围城》中说的,人们吃了有营养的鸡蛋,不必要追问是哪只母鸡下的”,并进一步生发出“且以作品论英雄”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化解了材料给的对立性观点,超越了材料本身给的选择,在一致和相悖之外生发出考生自己的观点,升华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自成其理,自圆其说。应该说,类似这样可供生发的作文材料,高考中有,但不多。

总之,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历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由于其经典性,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抓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各种作文命题的类型,还要帮助学生建构各种写作通道,使学生从认同走向思辨,再从思辨走向生发。写作固然不可用模式去备考,但若能够明辨不同作文类型,且有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那么不仅可以谋求作文高分,创造高考语文的优异成绩,最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愿所有语文人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观点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