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主体:“‘教、学、评’一致性”的应有之义
——特级教师张齐华“小数乘整数”教学片段赏析
2022-12-28张金勤
■ 张金勤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同步推进教学与评价活动,让教、学、评相互照应,形成关联。笔者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聚焦目标解读、自主探索、同伴对话等行为。只有关注其与评价的匹配度,方能彰显“‘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中,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习目标导向下,让教、学、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片段一】任务解读,目标认同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小数乘整数”。
(教师投影展示“小数乘整数”学习单)
出示“我的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知道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2.知道小数乘整数的笔算和整数乘整数的笔算之间的联系。
(小组共同解读学习目标)
生(组长):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话里的关键词?
生: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是“从多个角度”,它是这节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能想出不同的方法。
生:还有一个关键词是“会列竖式计算”,还要知道“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生:还要知道“两种笔算之间的联系”,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可以让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能想到整数乘法。
【赏析】教、学、评相一致的数学课堂,实际上就是“立标”“对标”“达标”的课堂。“立标”是首要环节,要让目标为全体学生所理解、认同,使其成为启动学习、评价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标准。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师的教,是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是共同目标下的一致。在实际教学中,初次确认学习目标时,不同的学生由于认知基础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勾画和批注的内容是不同的。而这种差异化选择的结果,正好能够指引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关注不同的方面,有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形成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以“抓关键词”的方式,共同分解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勾画关键词句,以批注的方式做出解释和提问。这个目标解读与认同的过程,不仅能为新知探索做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而且能为后续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和评价提供标准,使评价有据可依。
【片段二】组内共学,评学交互
师(出示学习单第3题):你们能照样子,先在括号里填一填,再在对话框里写一写吗?
生:我们看第3题。谁来讲一讲这道题?
生:我们先看左边的例题,8 个0.1 乘3 等于24个0.1。照这样,2.35 就是235 个0.01,乘上3 就是705个0.01,所以答案是7.05。谁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其实就是把原来的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整数乘整数很好算,最后把它换成原来的算式。
生:嗯,说得真好!可是,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学习单上只写了35 个0.01 呢?能说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组长敏锐地发现组员学习单上的错误,并耐心向他提问)
生:我当时只看了右边,没有注意2 这个数,我就填了35 个0.01。现在我知道哪儿错了,马上修改。
生:我觉得,他先算出35 个0.01 乘3,然后再加上200个0.01乘3,就可以了。
生:其实,还可以这样想,2表示2个1,0.3表示3个0.1,0.05 表示5 个0.01,都乘以3 后再相加,也是可以的。
【赏析】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学会为知识标志的,学生是否学会知识,必须通过评价来检验。如果学而不评,那只能是个体自发的自由学习,而不是目标导向的课堂学习。本教学片段中,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展开。学生怎么表达才算是充分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含义?张老师合理设计学习单,为学生提供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串,将评价任务具体化。在具体的目标指引和任务支撑下,学生的评价是真实的。
在教学中,正是因为张老师把连续性的自主探索权交给了学生,把深入持久的对话交流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生成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同伴进行连续的对话和质疑,理解了算理。这个教学片段告诉我们,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的支架,学习活动是完成任务的措施,对任务完成情况的确定又必须经历“对标”的评价过程。
【片段三】质疑深化,教评融合
(“全班提问答疑”环节)
师:刚才的小组共同学习,老师巡视了几圈,每个小组都讨论得很投入,老师从每个小组各收集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一下,我们马上进行全班讨论。
生(1号小组):为什么小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而小数乘除法是末尾对齐?
生(2号小组):小数乘法得数一定是小数吗?
生(3号小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计算方法?
生(4号小组):三位小数乘整数怎么计算?
生(5号小组):小数乘整数能用小数的性质吗?
生(6号小组):在计算小数的众多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
生(7号小组):为什么乘法时是末尾对齐,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小数点对齐?
生(8号小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简便方法?
(全班讨论“小数乘法为什么末尾对齐”问题)
师:我们来看1 号小组和7 号小组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以7.25+2.3 为例,为什么小数加法一定要小数点对齐?
生:如果小数点不对齐,而是末尾对齐,那7.25里的2 就会和2.3 里的2 相加,5 就会和3 相加,但2和2是不能相加的,5和3也是不能相加的。
师:基本意思到了,再往下捋一捋,如果5和3相加,得到的8表示8个什么?
师:瞧,计数单位不同,相加后得出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看来,计算加法时小数点的确要对齐。那计算乘法时为什么又要末尾对齐呢?大家在组内讨论一下吧。
生:因为我们是把它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的。
师:换句话说,我们看2.35×3,但实际想的是谁?
生:235×3。
师:瞧,小数乘法真的很特别。我们看的一套,想的却是另一套。(板书“看”和“想”)希望同学们以后计算小数乘法时,一定要清楚看到的是什么,实际想的又是什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关键是想的是什么。
师:老师出两道题考考你们。谁能告诉我这两道题(学习单上的“当堂检测”中的两道题)中,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实际想的又是什么?
生:第1题,我看到的是0.41×7,想的是41×7;第2题,我看到的是1.05×24,想的是105×24。
师:提问真是个好方法。正因为大家提出了问题,才有了我们对小数乘法的新思考,才让我们发现,小数乘法原来是和整数乘法深度关联的。
【赏析】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课堂,与一般的课堂不同,在组内互助学习后,没有简单沿用学生个体展示或团队汇报的学习形式,而是由各小组提出一个虽经组内共学但仍“力所难及”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发动全班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新一轮的质疑与答疑、交流与评价,将学习向纵深推进。
实践证明,缺少课堂评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流于形式的评价是不深入的。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张齐华老师特别关注共性话题,注重提炼核心问题,有机串联零散结论,还特别敏锐地捕捉隐性错误,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精准辨析、讨论,使知识理解更透彻。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课堂上会呈现越来越多的可供评价的信息,例如,教师的预设信息,学生的生成信息。对这些信息,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机械照搬。教师要精准研判,迅速通过适度干预和介入,及时调整点评方法,提出学习行为改进建议。教、学、评相一致的课堂,评价是全程的,不仅是诊断,也是驱动。评价和学习同时发生,评价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目标指引下的路径调整和方法改进。
崔允漷教授主张“教师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习上课,是‘为学习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价’”。透过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张老师先预设学习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价证据,最后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