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思维 引向阅读“醉”深处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12-28

江西教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陶醉思维能力想象

■ 刘 余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一定要将思维训练贯彻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与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抒发了词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鲜活灵动的田园生活画卷,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但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教学中,笔者在这个“醉”字上下功夫,通过诱导质疑、补白想象、拓展对比的方法层层递进,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一、此“醉”非彼醉——诱导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如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字词,启发他们了解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分析。而质疑是一切创新的开始,如果学生不敢质疑,不肯质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慎用批评的手段,对于不符合“标准答案”但充满新意、有独到之处的观点,教师要指出其中的闪光点,并积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创新精神。即便学生的质疑确实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认真思考,这同样是值得肯定的。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这首词中“醉”字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这个“醉”字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笔者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广度。

师:好一个“醉”字,你们怎么理解这个“醉”字呢?

生:老人喝了些酒,醉了。

生:它是醉醺醺的意思。

张悦然:变老大概就是以后总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面目全非,却毫无愧色,仍能自圆其说。渐渐漫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本应当有的轮廓。

师:你们的理解是醉酒。还有不同理解吗?谁醉?为什么醉?

生:老太太、老爷爷陶醉了,我想他们陶醉的是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手巧、小儿子的可爱。

生:我觉得老两口陶醉在周围优美的环境中了。

生:他们陶醉在这无忧无虑的生活中。

生:他们陶醉在安居乐业的生活中。

……

“醉”字从字面理解是醉醺醺的意思,但这个“醉”字的精妙之处在于既有表层含义,又体现着丰富的深层含义。“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与赏鉴”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此,笔者从“醉”字着眼,通过“谁醉?为什么醉?”设问,诱导学生思考、质疑,催生思维的萌芽,激活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醉里吴音相媚好——补白想象,加深思维厚度

在思维形成和培养的过程中,补白想象是非常重要的。不少作品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补白”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不断提升,从而在面对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多角度思考,找到更多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补白”想象的培养让思维训练更具价值,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这一对老夫妻就这样在那里说着,笑着,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媪(翁)说:“ ”)

生:老头子呀,我们都一大把年纪了。瞧,我们的三个儿子多孝顺呀!

生:老婆子呀,看我们孩子多孝顺呀,那个小顽皮前几天还给我熬了一碗莲子汤呢!

生:老伴呀,我们忙忙碌碌了半辈子,现在终于轮到我们享清福了。真是高兴呀!

……

师:他们就陶醉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们能读出这“醉”的感觉来吗?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老两口幸福相伴的生活画面。笔者并没有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借这一“留白”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完全走进了词中描绘的情境,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

三、醉里挑灯看剑——拓展对比,提高思维深度

教材为学生提炼了适合学习、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让学生能日益完善对语文的整体认知。在内涵丰富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特征,为了让学生有效梳理其中的知识内容,提高思维深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类型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如一个作者有很多优秀的诗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笔者拓展教学词人的另一首含有“醉”字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由表及里地深入联想,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醉”字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笔者继而追问:“陶醉的只有老两口吗?陶醉的还有谁呢?”学生回答陶醉的还有词人辛弃疾。笔者进一步说明在辛弃疾创作的600 多首词中,多处用了“醉”字,相机链接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并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对两首有“醉”字的词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和“醉里挑灯看剑”对比阅读,找一找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能找到两首词中有一个相同的字——醉,也能发现这两个“醉”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首安静祥和,写的是和平安静的农村生活;一首慷慨激昂,写的是金戈铁马的战争生活。

“陶醉的只有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笔者结合对词人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比“醉里挑灯看剑”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醉”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也能充分理解词人对这种和平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课堂当作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要深刻意识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保障思维训练能科学、有效地开展。小学是学生思维塑造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沉醉在教育教学的路上,醉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一起向阅读“醉”深处远行!

猜你喜欢

陶醉思维能力想象
快乐的想象
Task 1
培养思维能力
吹牛不交税,作文共陶醉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云,令我陶醉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In a Restau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