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现场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教研模式探索
——基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教研创新的实践研究

2022-12-28杨和平

江西教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教研员公开课教研

■ 杨和平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的改革要求,提出要“因地制宜”采用“现场指导”等多种教研方式,从而“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作为以“应用型教研”为基本定位的新型教研机构,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以下简称北部分院),成立两年来,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要求,探索以“现场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教研模式。

一、基本做法:构建“现场指导”的行动模式

在做法上,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规划设计了“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三项基于“现场指导”的教研行动模式,以落实教育部“现场指导”的基本要求。

1.校校行的全科教研。校校行的全科教研是我们设计的宏观层面的教研活动,在设计上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教研活动突出全科参与。二是一次教研活动只针对一所学校举行,只有一所学校参与。三是有计划地送教、送研到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四是注重教研活动的主题设计,现阶段的基本主题是推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果。五是活动内容,包括教研员公开课、教师公开课、分学科互动交流和学校教研工作综合研讨等。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送教、送研校校行”活动10 次,执教互动公开课100 余节。以2021 年9 月17 日送教、送研到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为例,活动主题是“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下的‘中国航天’跨学科主题阅读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北部分院教研员执教公开课,教师听课”“学校教师上课,教研员听课”“分学科互动交流”“学校教研管理交流”。此项教研活动,因突出“全院”“全员”“全学科”“全校”参与,故我们将它设计为北部分院“现场指导”的宏观教研活动。

2.三人行的学科教研。三人行的学科教研是我们设计的“中观”教研活动,在设计上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由学科教研员主导、骨干教师深度参与的单一学科教研活动。二是一次活动只面向一个特定区域开展,通常只有5所学校学科教师参与,即小范围。三是每个学科每两至三周举行一次活动,实现一个学年内活动覆盖到管辖区域内所有学校,即高频次。四是活动注重内容、形式和程序的设计,即重设计。五是活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要方向,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目前,我们已经启动的三人行的学科教研活动有“微语文三人行(初中)”“立体语文三人行(高中)”“悦数学三人行”“蕴美三人行”等,共开展三人行学科教研活动24 次,开设研讨课50 余节。以2021 年10 月27 日“蕴美三人行”活动为例,活动由美术教研员何定怡策划,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承办,圆玄中学等几所学校参加,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学校美术作品微展览”“北部分院教研员何定怡和圆玄中学老师卢艳君同课异构‘图形·联想·创意’”“微评课:授课教师及每校一位代表评课”“微研讨:问题情境的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此项教研活动,因突出“单学科”“小范围”“高频次”“全覆盖”“重设计”等特点,故我们将之设计为北部分院“现场指导”的中观教研活动。

3.一人行的微观教研。一人行的微观教研是我们设计的最小规模的教研活动,突出“点对点”的教研特征,基本形式是“一位教研员到一所学校为一个备课组送教送研”。这种形式的教研突出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可以见缝插针。一人行的教研形式,受限制条件较少,一个人一本书,在烦琐的工作夹缝中安排时间便可实施。二是沟通安排简单便捷。此种教研形式,不必发通知,不必写方案,甚至不必惊动学校领导,与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简单沟通即可。三是参与人员范围小。此种教研形式,送教、送研到校,参与听课、研讨人员只有一所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成员,范围小,人员少,活动具有高度的聚焦性。四是便于按需送教、送研。由于是小范围的“点对点”的微观送教、送研活动,更便于按照学校的“需求”送教,学校可以“点菜”或“提出需求”,送教教研员根据学校需求“个性化定制送教内容和形式”。五是教研员在送教活动中唱主角。教研员上示范课,交流备课心得,阐释执教理念,回答教师咨询。学校教师做积极参与者、乐于学习者便可。六是一次活动只聚焦一个主题,只针对一个问题。以初中语文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2021 年,就送教76 节,并结合送教开展了“微讲座”“微分享”活动。例如,2021 年3 月30 日,北部分院杨老师一个人送教到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一个人采用三种教学设计执教《台阶》,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课,课后,杨老师为学校语文组教师分享了题为《一课三教的创意设计》微讲座,并回答了教师们的咨询提问,这里的示范教学、微观讲座、交流研讨,都突出“现场指导”特征。此项教研活动,因突出“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科组”“一个主题”等,故我们将之设计为北部分院“现场指导”的微观教研活动。

以上“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三项教研活动设计,相互呼应,形成了北部分院人人参与、周周行动、校校到位的“现场指导”教研体系,成为我们近年来探索建构的有效教研模式。

二、基本特征:突出“现场指导”的教研作为

我们设计的“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三个层级的教研活动,均落点在“行”这个关键词上,突出“现场指导”的基本特征,突出教研员的“躬身实践”,教研员要走进学校、上示范课、研究课。

1.要教师行动,更要教研员行动。我们设计的三种教研行动模式,更强调教研员的引领和亲身示范作用。首先,教研员要在教研活动中讲授示范课、公开课,带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不是仅仅做一个观众,做一个点评者、指导者。其次,教研员要全程设计和组织教研活动,要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教研活动的设计质量。再次,教研员要指导执教教师备课、授课。最后,教研员要基于现场教研活动给予点拨、指导,针对现场的授课、听课展开说课、评课,提出具体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样的教研活动设计中,教师是教研员的服务对象,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我们强调教师的教研行动参与,更强调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2021年3月19日送教、送研“校校行”到广雅中学花都校区为例,各学科教研员在活动中至少完成了四项“现场指导”工作,一是执教示范课一节,二是听学校教师公开课两节,三是就执教的和听到的三节公开课展开说课、评课和互动交流活动,四是根据教研活动现场的观察和分析,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教研活动设计,我们要求教师行动,但更强调教研员的行动,强调教研员的“现场指导”。

2.要结果,更要行动全过程。教研活动的最终呈现,只是活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重视这个结果,那么,我们教研活动的意义就会被严重削弱。因此,我们设计的三项教研活动模式,重视结果,但更重视过程,以过程的推进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2021年11月26日“微语文三人行”教研活动为例,我们的活动分为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阶段。活动前,执教公开课的侯月友老师在完成集体备课后,先后在本校八年级的四个班级试教四次,科组教师参与听评课,提出改进意见,修改教学设计。活动中,侯月友老师先执教公开课,然后说课,再是听课教师代表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课,最后是教研员基于听评课进行“现场指导”的微讲座。活动后,执教教师侯月友撰写书面教学反思,教研员完成书面评课,听课教师撰写议课稿,工作人员汇总工作方案、教学设计和书面议课稿,编辑活动简报,整个活动过程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共撰写议课稿3.1 万字。这样重视全过程的教研活动设计,以过程的推进促进教师群体而非一个人的专业成长,极大地提升了教研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3.重视教研内容,更重视教研形式。教研活动,要重视内容的设计,这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共识。但是忽视“教研形式”这个变量,并不利于提高教研质量和效益。我们在探索三种教研活动模式过程中,将教研活动“形式设计”作为重要考虑内容,以提高“现场指导”的教研效益。以2021 年下半年举行的六次“微语文三人行”活动为例,六次活动在教研形式设计上均有所差异,分别是“‘利用典型试题,设计教学问题’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基于分工的议课”“一课两看,边看边议”和“‘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好哪些关系’的分工研讨”等。这种突出教研活动形式的设计,在于控制某些变量,突出某个要素,以提高“现场指导”的聚焦性和针对性。例如,“异课同构”的设计,教师执教的虽然是不同课题,但我们引导执教者、观课议课者同时聚焦“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以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深入探讨“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这个重点问题,这一设计,大大提升了“现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三种行动教研模式,虽然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别,但都突出“现场指导”这个基本特征,强调教研员的教研作为,突出教研活动的过程性作用,重视教研活动形式设计在现场指导中的积极价值。

三、基本意义:增强“现场指导”的教研价值

探索和实践以“现场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教研模式,增加了教研工作的基本价值,凸显了教研工作的应有之义。

1.提升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以“现场指导”为基本特征的三种教研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需求的针对性,即三种模式教研活动均可为学校、学科量身定制,满足学校、学科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语文学科“一人行”活动送教到华附花都学校,开设《学习描写景物》同课异构课三节,便是应学校要求设计的专题送教、送研活动。二是范围的针对性,即教研活动严格控制规模,只针对学校、学科举办,针对学校、学科特点有效设计活动。三是现场的针对性,即“指导”是针对“现场”教学、教研提出的指导意见,是现场的生成而非固化的预设。例如,我们到花都区花山中学听了《大雁归来》和《阿长与<山海经>》两节课,针对两节课“教学现场”,我们提炼了“表格作为支架的作用”这一专题,为花山中学语文组做了微讲座,这里的微讲座是针对“现场”的“指导”。四是主题的针对性,即活动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研讨和指导,聚焦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例如,2021年12月10日举行的“微语文三人行”活动,我们针对“整本书阅读”这一难题展开研讨,执教两节示范课,组织分工合作的专题论坛,教研员针对课堂教学和专题发言提出指导性意见。五是形式的针对性,即在教研形式设计上针对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2021年11月12日在秀全中学举行的“微语文三人行”活动,我们设计了“基于分工的议课”,将“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等五个问题分给五所学校,五所学校聚焦指定问题进行深度议课。这一形式,就是针对日常教研活动议课“泛泛而谈”的低效现状做出的针对性设计。

2.增强了教研工作的示范性。“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三种教研模式的实施,在多个方面为教研工作做出了示范。一是为学校提供教研范式。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怎么开展?集体备课如何进行?多数学校并不清楚,没有好的答案和模式,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传统的培训在问题解决、工作推进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作用微乎其微。具有“现场指导”特征的“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教研活动,在“主题确定”和“形式设计”两个方面,在实践层面,在学校之中,为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做示范、建模子、给样子,帮助学校提升教研活动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二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示范。为了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认知,提升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设计,我们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讲”,培训讲,开会讲,但这种“讲”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教研员的公开课,和教研员指导打磨的骨干教师公开课,以及精心设计的“现场指导”教研活动,为特定学校、特定教师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示范,为有效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案例。三是为教师树立榜样。教研员在“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的“现场指导”活动中,走进课堂,上示范课、写评课稿、做现场指导,表现出的敬业态度、乐研善教的教育情怀,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为学校和教师做出了榜样,展现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面貌和职业状态,对于激励教师乐业奉献起到了积极作用。

3.凸显了教研工作的吸引力。三种基于“现场指导”的教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吸引力。首先,“小场景”让教师更在乎。三种“行”的教研活动,参与人数少、场景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圆桌论坛给了更多人参与机会。在这样的场景里,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也因此,教师会有更强的获得感,也更在乎这样的教研活动。其次,“现场感”让教师觉得更热乎。听课、研讨、交流的场景都是真实的,所有的评课讨论都是针对现场真实发生的场景,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往更接近“熟人社交”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会给教师更热乎的感觉,这也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再次,“多样态”让教师觉得更鲜活。每次教研活动,针对不同的问题确定主题。每次活动设计,采用不同的教研形式,为校本教研提供一种可行的教研方式。这样变化的多样态教研,给了教师更鲜活的教研感受,这也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吸引力。

教研工作,要“因地制宜”,采取“现场指导”等方式提升“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这是教育部的文件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校校行”“三人行”“一人行”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级教研模式,以在更具针对性和创造性的“现场指导”教研活动中提升教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为“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做出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教研员公开课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