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振兴之路

2022-12-28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甘洪金

区域治理 2022年24期
关键词:乡民传统建设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甘洪金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领导人进一步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乡村振兴涵盖了多个维度的目标工程,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建立物质文明,同时也需要建立精神文明。在这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关键所在,但是因为人才流出、城市发展等因素,使乡村原有文化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已有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创新,打造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已成为相关单位以及管理部门需重视的内容。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必要性

(一)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产业兴旺是推动多元经济在乡村互相渗透、融合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这可以使乡村产业朝多样性、包容性发展。农村产业的繁荣需要将农村的各种元素融入产业中,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丰富的产业文化内涵是实现产业繁荣的必要条件。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农业、农村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丰富的农产品品牌化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在发展农业和作物生产时,人们也会将乡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进行融合,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在乡村振兴中要实现产业繁荣,乡村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

(二)深化群众对乡风文明的认同感

在乡村振兴中的总要求中,乡风文明建设是重要环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部门坚持给予群众满足感,造福群众,为之后乡风文明建设做好保障。文化是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乡村文化是满足乡风文明的关键要素。地方部门通过落实相关措施,积极建设乡风文明,可以唤醒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记忆,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主要原因在于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生活化、自然化内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情怀。从这一角度来看,积极建设乡风文明利于满足群众基本的精神需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因此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目标与乡村文化建设有直接联系。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需要统筹政府、群众的力量,打造全新服务体系。不过在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备了以惠民政策项目为主干的框架体系,不过在落实中因供需存在偏差,使得体系流于形式。例如,当文艺下乡表演形式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时,则很难促进乡民对艺术文化的向往,甚至一些乡民对其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文化下乡这一惠民便民的举措并不能发挥其价值。其次,地方部门工作职能存在不明确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工作人员难以充分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受政府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的影响,一些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二)乡村文化建设缺少内涵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将注意力集中在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上,刻意忽略了相关商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一些乡村积极建设特色小镇,这一措施虽然可以为当地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但是邻村则会效仿建设同样的建筑风格,这并未给游客带来新鲜体验。同时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会引起不良商业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从这一角度分析,很多乡村在建设中忽视了文化传承,难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振兴路径

(一)经济是文化振兴的基础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持续衰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文化的灭失,同时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会使文化持有者丧失文化自觉及自信。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工业萧条、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很难用家乡情结来对冲城市文明的吸引力,人口流失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产生实际效果。目前,城市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乡村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中,有关部门应侧重地方经济。整体布局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创建符合本地乡情的特色产业,同时在发展中也不能盲目求新,其主要因素是一些乡土地区为进一步提升整体经济水平,放弃原有的农业生产。其实,现代化农业、新型农具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目前群众对绿色健康食品有强烈诉求,因此借助健康产业依旧可形成优势产业,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其次,相应部门需侧重经济投入,积极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目前,虽然一些农村地区硬件设施已得到显著改善,不过很多地区硬件设施并不足以吸引企业入驻。结合实际来讲,没有企业进驻则难以实现市场资源的开发,基于此,有关部门应侧重乡村的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信息建设,从而满足企业经营需求,也可为乡土产业进一步落实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在文化振兴下对产业进行筛选。目前整个社会都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高能耗产业即便可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多经济增长,但并不利于乡土生态长久发展。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乡村在积极进入外来企业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生态友好、有发展意识的产业,以此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产业振兴、经济繁荣的农村社会是吸引人口的基础,返乡人口也构成了地方文化创新的生产主体。结合实际,文化繁荣也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文化本身也可以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流入全国各地新兴的生态城镇和文化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如村落古宅、民间故事、名人故里、民歌民舞等,带来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将继续吸引人才增加文化创作,这样可以进一步实现相应的发展目标。

(二)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在我国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民族得以实现文化振兴目标,进一步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来源。因此在全新时代背景下,工作人员在实现乡土文化振兴目标的过程中,应珍惜我国现有乡土文化的宝库,用好文化资源。除此之外,文化发展也需符合社会发展现状,这样方可体现其生命力,若乡土文化与时代脱节,则会出现被淘汰、被取代的情况,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乡土文化则可在新时期背景下得以创新和发展。基于此,在新时期下,相应部门应对乡土文化进行筛选以及发扬,并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其具备时代内涵,在新时代下绽放其特有的生命莲花。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鼓励当地文化并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扬优质的地方文化:一、组织文化活动,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组织花灯会、龙舟竞渡、地方艺术展示等文化活动,提升村民文化参与感和群体认同;第二,构建道德舆论,通过评选地方“好人好事”、宣传地方历史人物等方式,构建地方道德评价机制,规范个人行为,形成文化自觉;第三,促进文化生产,鼓励地方文化专家将社会文化积极融入地方文化再生产,通过组建民间艺术团、地方秧歌队等文化组织生产健康进步的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四,积极引入新晋发展形势。例如,可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软件等方式积极宣传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人了解乡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我国著名运动品牌—李宁,在近几年来积极创新,在服装设计上大胆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敦煌莫高窟、仙鹤等,曾一度掀起“国潮”,媲美国外一些经典的运用品牌。在宣传形式上,本品牌更是引入了绘声绘色的经典传统文化,如《山海经》,其作为主流媒体,通过宣传的方式让群众了解传统文化,这不仅吸引其购买兴趣,同时也宣传了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乡村文化建设载体

首先,政府统一规划。对地方政府来讲,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在文化建设上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围绕城乡之间的差距,充分落实整体规划,同时政府也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之前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规划,进而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文化与产业统一结合,从而发挥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积极打造良好文化环境。例如,在地方乡村,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形象,积极发挥本地的文化优势,从而提升其影响力,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格局形式。同时,在乡村地区,政府可以借助乡村特有的文化,挖掘其中内涵,如文艺表演、地区传统文化等,进而保留其真实性,以吸引更多游客,并提升本地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积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乡村居民也更向往现代科技,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效率。同时,相对单一的传统文化已经难以满足群众、游客需求,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则可以引入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例如,我国一些地区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积极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如一些地区将川剧与直播相结合,借助全新的方式吸引群众注意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并宣传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

对乡村振兴来讲,人才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内驱动力。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则需要侧重高素质人才的引入,也需要强化新型农民培训。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民是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培养善经营、创发展”的理念,切实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首先,积极引入强能力、高素养人才。与一般的文化存在差异,乡村文化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以及历史性,这意味着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地方部门需要引导相关人员学习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的政策,使其可以自如地为游客讲解本地文化,实现文化的宣传。同时,地方部门也需要侧重人才的引入,引入具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对文化建设地区进行日常管理,并侧重对景区未来发展以及建设的管理。此外,当地政府部门也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打造全新的人才工作制度,构建良好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乡村建设队伍。

其次,积极培养懂技术、有发展意识的新型农民。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活动,同时也可以借助全新技术宣传乡村特色文化,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单位可以借助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同时也可以将录制的视频、文化活动等上传到视频APP,便于农民进行学习。同时,围绕乡村群众之间的差异,地方政府在培训中可以引入分层培训法,针对学习能力、文化基础不同的乡民开展不同的培训工作,促使乡民的综合能力以及素养得到全方位发展。

(五)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立足乡村振兴角度,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层面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点。基于此,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保障。首先,政府部门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之前,需要做好调查工作,及时了解乡民的需求,并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乡民,对其进行文化供给。一般来讲,乡民文化程度差异导致其文化需求不同,因此政府工作人员需要调查乡民的文化程度,把握其喜好,以此来避免资源上的浪费,同时这一措施也可以增加乡民对文化服务的信心。此外,落实精准文化供给。例如,一些乡民对民间艺术感兴趣,因此相关部门人员可以为乡民提供艺术表演的机会,借助这一措施实现文化传播,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乡民学习文化的主动性;积极设计反馈机制,了解乡民实际需求,并汲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为落实相关工作做好充分保障。其次,确保资金保障。在落实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有相对稳定的财务资源供给,因此政府在适当增加资金供给量的前提下,则需要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有效分配。其次,政府部门制定相对明确的管理权限以及流程,以此来提升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效率。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加入公共文化建设中,并需要与乡民共同加入活动,借助这样的方式来提升乡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六)强化对乡民的精神价值引领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乡村文化结合,让乡民逐渐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措施的落实既可以让大众接受全新理念,也可以逐渐引导乡民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例如,我国一些省份围绕群众需求,积极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其主要作用是宣传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确保之后建设的有效性。第二,充分发挥乡贤的领导价值。政府部门通过新乡贤,逐步完善一套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此来提升乡民的精神境界,使其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第三,通过数字化资源包装乡土文化。在互联网技术并未成熟之前,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主要是原始的纸质方式,将其进行保存或传播,若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则容易遭到破坏。在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后,传统文化出现了新的保存和传播方式,移动宽带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了达到既定的文化交流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政府部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咨询各类传统文化大师对各类传统文化的背景、主要内容、传承人、技艺表现形式、传播传承状况进行数字化编码并储存。然后,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化资源进行记录、保存。 在此之后,则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化资源库,并对群众开放,让群众可以随时接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因此,立足全新社会背景,地方政府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乡村建设内涵积极落实有效措施,以此来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乡民传统建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路遇乡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