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培育五年一贯制学生职业精神的路径研究

2022-12-28北海职业学院梁万艺

区域治理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校园文化培育

北海职业学院 梁万艺

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将包含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职业态度在内的职业精神培育贯穿育人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培育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严格执行国家的规定,结合自身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整合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政治课中关于职业精神的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拓展教学方式、做好内容衔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关于职业精神内涵的精华,拓宽教学范围,传承中华民族敬业守信的良好素养,促使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锤炼精神品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成长为适应技术进步需要的人才。

一、培育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意义

职业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培养分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两个学习阶段的思政课教学都包含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职阶段的职业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兴趣,慢慢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断深入了解本专业需要具备的素质,为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培养,高职阶段需要延伸和发展职业精神的培育。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企业、社会和国家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期盼,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分离,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职业精神的匮乏意味着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不高,在行动当中表现为职业责任的淡泊。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高职学生,必须培养职业担当精神,才能满足企业、社会和国家对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工作者只有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并内化为信念,自觉承担为社会服务的义务,才会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职业领域得以实现。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服务意识,具备出色本领,乐于奉献社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技艺精湛、敬业守信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更好落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所在。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思政课是培育五年一贯制职业精神的主渠道,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主力军,学校管理者是主导者,清晰分析管理者和教师对待职业精神培育的态度,能够挖掘出提升培养能力的因素。

(一)管理者对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管理者依然存在理论课教育对高职学生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多,花费太多时间进行理论教学意义不大,不会真正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不如利用更多的课时开展专业教学的想法。因而有的专业主张缩减或者取消理论教育的课时。职业教育意识的缺失,导致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不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教学统筹上,职业精神培育的衔接性不够,对学生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进行层次性、差异性的教育区分不明显。

(二)教师对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解不深

学校层面虽然每年都要求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很多时候都是由教师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使得很多教师未能有机会深入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企业进行交流,导致实践活动不仅不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更无法强化专业课教师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教学的意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缺少企业锻炼学习的经历,未能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不能及时掌握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因没有实际的体验,只能“纸上谈兵”,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其自身职业精神的理解、认同和实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1]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培育职业精神时,也要提高自身职业精神的培育。

(三)思政教学对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注意区分两个阶段学生认知和需求的不同。中专阶段的学生离就业期较远,对专业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存在盲目性,“且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从事的是一般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与行业相关的职业精神涉及甚少,导致学生的职业认知不清晰,缺乏对职业精神规范和要求的理解与重视”[2],更不了解中专阶段的专业与高职阶段专业的联系。高职阶段的学生经过两年中专的学习,职业认知和职业理想逐渐清晰,对专业的选择和职业的规划更明确。但是思政课教学中针对两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没有系统性设计,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也未构建起来,很多时候只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和认识进行教学。

三、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为了提升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两个学习阶段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实现两个阶段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思政课教师要和学校合力,从多层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一)从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个人的价值追求,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既能解决学生在校时遇到的困惑,也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追求和国家价值追求、社会价值追求的关系,职业规划要将个人的兴趣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要区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职业精神教学目标的不同,也要做好两者之间的传承。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接受职业教育,他们早于同龄人学习专业技能,有更长的时间来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中职阶段学生离就业较远,对职业规划认识模糊,此时的职业精神培育应注重职业纪律的教育,结合他们中职学生的身份,强化纪律约束,形成好的纪律习惯。相较而言,高职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职业精神的形成与个人的理想追求相融合。

“然而在以往的实践中,由于对职业活动规律缺乏正确认知和必要尊重,为了‘多快好省’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罔顾自身师资、设备、经费、生源等条件不佳的状况,通过‘专项强化’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式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职业精神培养不受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质量乃至整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都打了折扣。”[3]由此可见,从中职阶段开始对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育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作为职业精神灵魂的职业理想,能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提供不竭动力。在职业准备阶段的学习生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未来能否顺利就业、择业。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要从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诉求出发,塑造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弥补理论基础弱的不足,积极提升其职场核心竞争力,促使其获得职业发展持续性动力。”[4]具体来说,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自身的价值性功能,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涵养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网络对青年学生确立职业理想会产生重大影响,思政课要善于使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职业精神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以敬业的态度、规范的言行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从事职业劳动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础,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的最低选择也是如此。但高职学生不应仅将自己的职业理想限于选择一份谋生的工作,而是要与企业、地方和社会、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练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的同时,也要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具备社会和职场所要求的基本素养。以追逐财富作为职业的理想追求,某种程度上会促使人们养成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但也会把人们引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职学生要杜绝这种错误的职业导向,养成一种勤业创业、刻苦钻研的职业精神。在劳动中,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以真才实学和高尚情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从传统伦理道德汲取养分,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责任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对当代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古代,先贤对义利观持有不同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可见,孔子在义利观上重义轻利。荀子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认为逐利求富和崇尚道德都是人的本性,两者皆不可失。因而,高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关于义利观的观念,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义和利。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义利观方面存在一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看法,有的甚至认为逐利才是人的本性,秉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并未能正确认识义和利的关系,一味地将追逐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这种观念体现了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不足,忽略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帮助,集体的利益得不到保全的话,个人的利益很多时候也很难维持。因而,职业精神教育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个人的发展不一定要损害集体的利益,集体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很多情况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互相促进的。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为驱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如果忽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发展就成了空谈。

正因为这样,孔子强调个人在追求利益时,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他提倡集体中的个人要有一种利他主义,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篇》)。孔子以一种高尚的道德,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与孔子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说:“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荀子·大略》)由此可见,在面对义和利时,要谨慎对待,不能厚此薄彼,只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轻视逐利行为。特别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在妥善解决个人利益的诉求下,保障集体利益不受损失。现代集体主义不应把个人的合理要求当做对立面,而应是尊重个人,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不应只是片面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忽视个人利益。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要充分认识到尊重个人利益可以调动和发掘个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从而为集体利益的实现提供智慧。反之,个人也不能损害集体利益来为自己谋取好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出现矛盾时,要坚持以大局为重的原则,在面临某些重大问题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集体利益时,个人要给予理解和接受。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在职业精神的提升中,个人对职业责任的认识,往往会从自发蜕变为自觉,从而正确领会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三)从校园文化汲取养分,培育学生的职业态度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职业教育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种类型。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对学生思想道德有着持久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目的,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熏陶学生的精神素养。

校园活动往往是由院系组织开展,但校园文化的形成与老师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职业教育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它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在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慢慢积淀下来的。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在课堂之外的场合和学生有了更直接、自然的互动,此时教师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指导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兴趣,用自己的敬业态度促使学生关注职业态度的培养。教师通过参与活动在教风与学风的相互促进中,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体现校园行动文化的魅力。

系别的设置本质就是对学生进行差异培养。每个职业对学生的要求和责任不一样,在思政课教学进行内涵基本相同的职业精神教育后,系别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紧密结合行业的特色进行,培育学生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素养。职业教育传授专业技能当然是教学的根本,但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缺乏,贡献地方、社会和国家理念薄弱,也制约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学生教育的直接管理者,系别应该利用各种机会营造职业精神文化,让学生在一种无形的文化环境熏陶下成长为合格的技能人才。

学校层面的管理无疑是整个校园文化培育的核心。“一般来说,学校精神文化设计由学校领导者来实施,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对学校精神文化确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5]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形成上,它们以一种外在形式体现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质文化,以物质实体为标志,通过校园中的各类建设和设计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这种对美的观感会内化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追求,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培育。而将行业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行业文化环境,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带来启迪,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文化,利用硬性规定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由此,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考虑融入行业的管理制度,以企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职业精神。

四、小结

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成长为符合企业、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兼备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校园文化培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