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机制与经验

2022-12-28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年干部领导工作

孙 君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接续奋斗。其中,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方式逐渐由间接领导转为直接领导。根据各地区革命形势与革命任务的不同,党对青年运动采取了更具针对性且多样化的领导方式,创建并发展了青年抗日救亡组织、民先队、安吴青训班等多个青年运动组织形态,丰富并完善了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内涵与形式,总结并积累了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宝贵经验。

一、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梳理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爱国青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各地区青年运动的不同发展态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不同的领导原则与领导方法,建立了各类革命青年群众组织,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获得创新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

(一)根据地的青年大本营——党领导创建大量抗日青年组织

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创建并发展了大量青年运动的重要组织形态,即青年抗日救国会、民先队、中央青委、平西游击队、青联办、安吴青训班等。其中,青年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青救会”)是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1936年11月,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根据地各级团委开始建立和发展青救会,并决定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各地青年救国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救会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吸收各阶层和行业的青年入会,壮大了革命力量。据统计,“到1941年春,有组织的青年救国会员的数量达到100万人以上”[1]161。青救会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组织青年积极支援前线,发动广大青年积极参加生产地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全面抗战。

(二)国统区的曲折发展——抗日青年组织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8年,国民党为达到孤立共产党、争取青年、独揽青年运动领导权的目的,建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内部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使国统区青年运动遭到一定损失。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以争取时局好转。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国统区的青年组织工作从过去轰轰烈烈的纯政治性活动转向隐蔽的、分散的、小型的学术性活动。以参加公开合法组织的活动为主,并将青年工作领导机构精简和分散,简化领导关系,防止敌人破坏。党根据青年的职业特点通过不同的合法组织来开展具体的青年工作。例如,在学校青年中,组织班会、学生会等团体;在工厂青年中,组织互助会、识字班;在其他职业青年中,组织读书会、学术砺进会、话剧团和合唱团等。在国统区,党员和积极分子通过参加合法组织,广交好友、接近青年。1944年秋,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和广大青年思想觉悟的提高,党领导建立了“民主青年协会”“民主青年同盟”“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等革命青年组织。这些组织是党在国统区领导青年运动的重要的秘密的外围组织,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团结联系青年群众纽带的作用,不仅扩大了党在青年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而且为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青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

(三)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总指南——“六四决议”的制定颁布

为了促进青年运动的健康发展,1941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简称“六四决议”)。该决议是这一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总纲领、总指南,对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指出“一切做青年工作的党员,应坚持党的统一”[1]174。它还强调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应尊重青年独立性,教导青年只有在执行抗日、民主、生产等任务中起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青年自己的教育、婚恋、娱乐等任务。它告诫青年团体要避免重犯先锋主义“第二党”错误,要深入农村,联系群众。“六四决议”始终坚持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推动青救会更好地围绕、教育、组织青年,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影响重大,为整个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抗战后期的新发展——解放区青年联合会成立

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因革命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青救会组织无法适应解放区青年运动的需要,而呈现出一种沉闷涣散、缺乏生气的状态。青年运动的各级组织虽存在,但因缺乏日常工作而成为研究性与咨询性机构,许多青年甚至出现了打架斗殴、游手好闲、作风不正等问题,迫切需要党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青年工作涣散、沉闷和无组织状态,领导青年运动进入新模式。1945年4月6日,为适应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加强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促进全国青年的团结,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准备成立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的指示》。1945年5月,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筹备会在延安成立,标志着解放区青年运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各解放区的青救会更名为青年联合会,同时在分区、县成立青年联合会,开展如下青年工作:(1)搜集并研究本地区战争、生产、文教、生活、参政等各方面的青年运动材料,总结经验教训;(2)在青年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召集青年群众举行座谈;(3)大胆提拔青年干部,逐渐健全青联的组织机构。青年们一改往日沉闷、涣散的工作状态,青年运动重新蓬勃发展起来。

(五)迎着新中国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

由于抗日战争胜利形势发展很快,全局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青联最终没能按预定时间正式成立。考虑到革命斗争形势和任务,以及青救会的工作情况,党中央决定重新建立青年团组织,使其在中国革命中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为了保证青年团的重建工作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党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择地试建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试建区的青年运动蓬勃向上,取得成功。1947年9月,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召开,党中央正式部署了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上做出了于1949年上半年召开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成立全国青年联合会和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决定。1949年4月11日—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真正的领导核心,中国青年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凝练

全面抗战时期,越来越多的青年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奋战中,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党开始了青年团的重建工作,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机制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

(一)政治领导机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政治领导机制是党领导青年运动最主要最根本的机制,始终贯彻于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中。在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立场和群众路线的政治原则。面对国统区严峻的革命形势,党坚持用“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政治方针领导青年运动,为青年运动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1.在政治立场上,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的政治立场,也是该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的中心任务。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立场。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青救会是各党派各界青年联合群众团体,其中心任务是一切围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奋斗”[1]155。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建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企图控制全国青年运动。对此,西北青救会于1939年5月4日发表了《致三民主义青年团全体团员书》,表示“愿与三青团携手发展青年统一战线,在民族解放事业中同舟共济”[2]597。面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妥协和倒退的倾向,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同反共投降逆流开展斗争,同时英勇反击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影响下,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的进步青年迅速创建了许多公开或半公开的青年救亡团体,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发动全国各族青年直接和间接参与抗战,把更多的青年团结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2.在政治原则上,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壮大青年群众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原则,也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制胜法宝。从全面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青年团经历了改造与重建。在这两次变动中,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政治原则,坚持青年的、群众的、民主的、公开的工作方式。1936年至1937年初,青年团因其青年工人先锋队的狭隘性,脱离了群众路线,而接受改造。改造青年团的首要措施就是利用一切公开与半公开的可能,建立民族解放性质的群众组织。《中华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简章》指出,“青救会是各党派各界青年联合群众团体”[1]155,表明了党在领导青年运动的工作中并不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而是真正心系青年,充分依靠青年。解放战争初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青年群众组织因难以适应解放区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呈现出组织涣散的状态。以当时延安地区的冯庄为例,“村里的青年工作基本上没有人管理”[1]180,村里青年打架斗殴、行为粗野、游手好闲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可以说是当时解放区青年工作状况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地发动青年群众,更广泛地有组织地培养党的后备军,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青年团的重建工作。此时,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不再是简单的命令与号召,而是真正深入到青年中去,密切联系青年群众,紧靠青年力量。

3.在政治方针上,坚持“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隐蔽精干、积蓄力量”是党的政治方针,也是党争取国统区青年运动领导权的秘密武器。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国统区的青年运动遭到了一定损失,中共中央始终坚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政治方针,积蓄革命力量以待时机。1940年12月1日,中央青委发出《关于国民党区域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指出党在国统区的基本任务“一是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二是开展统一战线,扩大政治影响”[2]630。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各地的党员与积极分子以合法团体的资格接近青年,与青年交朋友,使广大的进步学生紧紧团结在中共中央的周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在重庆、成都等地建立了很多没有名称、规模在3—5人的进步爱国青年组织,周恩来同志称之为“据点”。这些“据点”有计划地组织成员在不被集中打击和破坏的前提下,广泛参加各种公开社团开展的交友活动,建立群众基础,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党坚持“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政治方针,为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保存并逐步壮大了政治力量,为后来开展大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思想动员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自觉是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基础,思想动员机制是党在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中更好聚集青年力量的必然要求。抗战时期,根据地青救会动员青年参加人民抗日武装和建立青年武装,走向抗日战场。1939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和青委发出建立青年武装的指示,决定建立普遍的青年军事组织、半脱产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和全脱产的青年连、游击队,从而有计划地吸收青年参军参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动员下,1940年4月,晋察冀边区青救会配合边区党政机关在两个月内动员了5000多名青年参加正规部队。据1940年山东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统计的《三年来山东青年工作成绩》显示,山东各地青救会动员青年参军人数达1.2万人。这一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始终坚持对青年的思想动员,广大青年的抗战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青年武装直接参加打击日伪军的战斗,在扩大主力部队、协助主力部队作战、支援前线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动员青年参加人民抗日武装和建立青年武装,党对青年运动的思想动员还体现在党对青年群众思想文化的熏陶上。1939年以后,各根据地的青救会陆续创办了许多交流青年运动经验的刊物,“光山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创办的青年刊物在1941年就达13种之多”[1]164。这些刊物的创办与传播,促进了抗战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让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机制深植青年群众心中。除刊物外,各根据地的青救会还组织创办青年夜校、识字班等。“截至1939年10月,陕甘宁边区协助边区政府动员入学的学生达6.5万人以上。”[1]16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救会把识字与政治、娱乐结合起来,开展识字先锋员和模范识字组活动,帮助农村青少年识字学文化,在青少年中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有效推动了农村根据地的移风易俗。山东青年救国联合总会于1940年统计的《三年来山东青年工作成绩》显示,三年来,山东创办夜校及识字班共计3074处,俱乐部共计588处,扫除文盲共计12100人。党在领导青年运动中始终坚持对青年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对根据地的群众进行了抗战教育,让青年更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为党此后更好地领导青年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组织培育机制

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青年运动依托党团组织这一“孵化器”“加速器”,组织规模迅速壮大。党支持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壮大青年力量,培训青年干部,为党的各项事业输入新鲜血液。

1.发展组织规模。组织培育机制为党领导青年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为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庞大的群众基础。党在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中始终坚持发展组织规模,扩大革命势力范围,增强革命力量。抗战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和发展了青年救国会组织,各敌后根据地青救会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青年武装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据统计,到1941年春,团结在各抗日根据地的青救会会员达100万人以上,华北根据地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总数超过了40万。各地的青年和少年儿童普遍被组织起来,为人民军队打击日寇提供了支援与配合的重要力量。

2.参与社会治理。党始终坚持对青年的组织培育,通过支持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壮大青年力量,为党发展和建设抗日敌后根据地提供得力助手。青救会不仅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且带领青年参加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青救会组织会员开垦种地、植树造林、养蓄积肥,为驻军解决食宿,为抗日家属种田耕地,发动青年开展为抗战捐款捐物活动,支援抗日部队,想方设法为前方将士解决后顾之忧。青救会还带领会员参加改造乡村政权工作,支持青年党员成为各级政府机构的负责人,带领青年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同不法地主进行坚决斗争。在党的组织培育下,广大青年在经济上获得了实际利益,认识到共产党是劳动人民的党,因此更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3.培养青年干部。培养青年干部是党领导青年运动中组织培育机制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成果。“青年工作的开展依靠于大批优秀干部的培养与提拔”[3]66。1937年10月,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西北青救会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安吴青训班”,以培养训练青年运动的骨干。安吴青训班以“训练青年干部,服务战区、军队、农村,开展青年运动,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抗战,达到统一青运,完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4]125为宗旨,对学员开展以政治、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1937年至1940年间,安吴青训班培训了1.2万余名学员,发展了上千名优秀青年入党,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干部,为后来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发展做了组织和干部上的准备。

(四)服务机制

青年是青年运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需要充分照顾青年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维护青年发展权益,让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吸引更多青年投身革命抗战中。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服务机制主要表现在党针对青年主体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做好青年后勤保障工作、切实维护青年权益上。

1.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抗日根据地基本上处于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地区,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服务机制离不开对青年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在党的领导下,各地青救会组织会员创办青年夜校、冬学、识字班等,帮助农村青少年识字学文化,普及文化知识。1938年,西北青救会动员了6万青少年参加识字活动,在青少年中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各根据地的青救会组织还通过开办流动图书馆、举办歌咏活动、组织文工团演出等形式活跃根据地青年的文化生活,切实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丰富了青年的思想文化生活。

2.做好青年后勤保障工作。为了让青年更热忱地投入抗战中,党始终做好青年后勤保障工作,想方设法为青年将士解决后顾之忧。西北地区许多青救会在青年中开展“一大枚(钱)运动”“一升米运动”,为前方将士募集钱、粮,还发动会员为前方将士募集寒衣、手套、袜子、鞋等军需物资来支援前线。青救会还优待抗日家属,组织会员为抗属代耕、拾柴、挑水,来帮助抗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抗战青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激励青年更专注地投入到抗战中。

3.切实维护青年权益。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服务机制还体现在维护青年的政治权益与经济利益上。政治上,根据地的青救会积极带领会员参加改造乡村政权工作。据统计,在晋察冀边区6个县,区级参议员中的青年占比为40.8%,县级参议员中的青年占比为37.8%。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第二届选举中,全边区有32名青年被选为区参议员,320名青年当选为各级政府机构的负责人。经济上,根据地的青救会组织青年开展减租减息工作。通过开展双减斗争,广大贫苦农村青年在经济上获得了实际利益。

(五)激励机制

青年群体作为青年运动的主体,其健康成长需要党给予肯定、认可与鼓励。党领导青年运动始终肯定青年的角色定位,认可青年的时代价值,鼓励青年持续发展。

1.肯定青年角色定位。肯定青年的角色定位是激励青年群体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激发青年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更好地投入到革命战斗中。1938年,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宣言书中称“青年是最纯洁、最忠诚、最勇敢、最能牺牲奋斗的。尤其是半殖民地的中国青年是一切救国工作、一切革命运动的急先锋”[5]8,以“急先锋”一词作为中国青年在青年运动中的价值定位。1942年,冯文彬在《论相持阶段中的青年运动》中提及,“中国青年不仅是中华解放的先锋而且是社会及人类解放的先进队伍”[6]132,充分肯定了中国青年的角色定位。

2.认可青年的时代价值。党在领导青年运动中始终关注青年群体,认可青年群体的时代价值。张闻天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39期发表了《论青年的修养》一文,文中提及:“青年有一种很大的长处,就是有热烈的革命情绪,纯洁坦白的胸怀。正是因为他们有热烈的革命情绪,所以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困难与个人利益,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5]48文章高度赞扬了青年的革命热情与不顾一切的精神。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参观访问安吴青训班,国际学生代表柯乐满表达了对中国青年的敬意,“中国青年这种精神鼓励并推动全世界各国的青年团结起来”[4]155,肯定了中国青年的时代价值。

3.鼓励青年持续发展。在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激励机制中,鼓励青年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刘光在《中国青年》(第二卷)第三期发表《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传统、目前特征及其动向》一文,鼓励“每个青年工作者,应当是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英勇战士”[5]749。在经费上,1940年6月,陈云在《华北青年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点明,“党应该帮助青年团体去取得政府的帮助,将整个青年团体的经费交给该地区最高青年团体去支配,党和政府检查它们的使用情况”[3]23,为青年团体统一筹划经费。在组织上,青救会还带领青年会员参与新政权建设,让广大青年获得实际参政机会,大大提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青救会以青救会执行委员会为组织领导机构,通过边区的青年救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级青救会由会员产生干事会领导,由专人负责组织、宣传、武装、生活改善、儿童等各项工作,注重体现青年的特殊利益和政党要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鼓励青年加入青年运动中。为落实党提出的青年工作任务,在中央青委的组织领导下,各级青救会还抽调大批干部到农村开展青年工作,从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训青年入手,健全青救会的系统领导,激励并引导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六)约束机制

党对青年运动的约束机制,是指党通过教育指导与管理规制等手段,实现青年运动规范化、有序化、健康化的发展。党通过约束青年运动的组织纪律与行动规范,引导青年运动的方向,增强青年组织的凝聚力,提升青年群体的战斗力,实现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

1.严明组织纪律。严明组织纪律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约束机制的重点内容。任何青年组织脱离党的领导,都有可能偏离党的青年工作方向,影响青年运动的健康发展。1940年4月,冯文彬在《青年运动中的几个问题》中就青年团体的组织纪律问题指明:“各青年团体,要少发空洞的文件指示,多给下级以实际的帮助和检查。……切勿一步登天,好高骛远,坐在上级订计划、空谈。”[5]8121938年7月,《晋察冀边区青救会组织简章》规定了边区青救会的组织结构与会议制度,并规定“本会会员单位执行本会一切决议案,如违犯或有破坏行为者由执委会处理之”[5]152。1942年,北方局在关于青抗先的指示中提到,“青抗先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始终必须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6]65。党领导青年运动中,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保证了青年运动强大的战斗力,保证了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推动了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

2.约束行动规范。约束行动规范是党领导青年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行动约束主要是对党领导下的团员及团组织的各类行为的规范管理,确保青年运动始终围绕党的青年中心工作。1939年,曾在抗战初期发挥重要作用的青救会开始出现脱离党的中心工作与脱离群众的青年主义倾向。青救会片面强调青年工作的独立性,片面追求青年群体的特殊利益,严重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为纠正这个偏向,党中央专门发布了“六四决议”,对青年主义倾向加以纠正。决议指出:“党的青委,只是党内工作的分工,其一切活动,应该统一于党委领导之下。”[1]174决议不仅总结了一段时期内青年工作的总体状况,还对青救会出现的青年主义倾向做出明确指示。1945年10月,山东省青联发布《山东省青联行动纲领》,对团结广大青年、改善劳苦青年的生活、开展青年的学习运动、开展青年的军事体育运动、加强青年的劳动观念和扶助少年儿童组织等问题进行了纲领性的规范,为山东青年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3.引领思想方向。正向引领也是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思想方向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约束机制的基础性内容。思想是行动的纲领,思想一旦出现扭曲或滑坡,必然带来对实践效果的负面影响。1940年4月,冯文彬在《青年运动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以马列主义精神去教育青年,是青年组织基本任务和经常工作。”[5]8111943年6月,苏展在《改造我们青年工作的思想》中指明,“必须首先克服阻碍接受帮助的一切障碍——主观主义先锋主义的思想方法……以青年战斗的姿态埋头苦干,老老实实的做些工作”[6]166。党对青年运动的约束机制中,时刻把握对思想方向的正确引导,及时整治队伍内部的不良风气,保障了青年运动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宝贵经验

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把握正确方向;不断进取,才能更好地完善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研究和总结全面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建设与改革经验,对今后丰富和发展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原则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组织经历了改造与重建,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党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就是要始终把握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权。抗战时期,在国民党当局“防共”“限共”的政策方针下,国民党建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企图控制全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权。在国民党压制、破坏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反动措施下,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被迫从过去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向隐蔽的、小型的、分散的活动,国统区的青年运动遭到一定损失。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政治方针,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广泛参加公开社团开展的交友活动,争取人心,通过“据点”等小型组织团结广大青年,保存并逐步壮大了革命力量,牢牢守住了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权,中国青年运动得以蓬勃开展。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青年运动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指引和正确的前进方向。青年运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序加强。始终把握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权,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与底线,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基本原则

青年是青年运动的主体,党领导青年运动必须时刻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从青年群体的角度出发,“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7],围绕青年群众,维护最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第一,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密切联系青年群众,思考青年需求。抗战时期,党带领青年群众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等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建设,组织支援前线、优待抗日家属,切实满足青年群众利益需求,使党的群众路线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抗日根据地外,中国共产党注意密切联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千方百计解决青年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把青年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让青年更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为党此后更好地领导青年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要求党充分照顾青年特点,发挥青年优势。抗战时期,党积极动员青年,引领青年行动,鼓励建立“青年互助会”“青年救国社”“现代读书会”等爱国青年组织,根据青年求知欲强、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影响并引导这些组织的成员学习马列主义书籍,传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政策,激发青年抗日救国的民族意识。第三,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要求党坚持适合青年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政治性强,有严格的组织锻炼与思想训练,同时讲究青年统战工作的方式,把握青年统战工作的主动性,采取青年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开展青年工作。在党的领导下,青救会在根据地通过开展识字先锋员和模范识字组活动把识字和政治、娱乐结合起来,通过歌咏比赛、流动图书馆等形式,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吸引青年群众。在国统区,中共在隐蔽精干的同时组织学术性、生活性、友谊性的合法活动,与青年学生交朋友,积极接近青年,赢得学生信任,成功扩大了党在青年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第四,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要求始终联系青年工作实际。只有联系青年工作实际情况,才能真正贴近青年,更好地激发青年的工作潜力,真正有效发挥好青年中坚力量的作用。在全面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青救会的组织方式与工作方法并没有随着实际情况而转变,无法适应解放区青年运动的需要,呈现出一种涣散和松懈的状态,难以真正发挥青年作用。之后,中共中央联系青年工作实际情况,重建青年团,才真正有效地改变了青年工作的沉闷和无组织状态,真正将青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去带动和提高广大普通青年的积极性,让青年在夺取民主革命和全国胜利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培育青年骨干力量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有力抓手

青年组织是党在青年组织工作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青年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保持党的青年血液的基础。青年骨干力量则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运动的核心力量与带头人,也是党的执政骨干群体的新鲜血液,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培养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有力抓手。通过安吴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鲁迅青年学校、鲁迅艺术学院等青年干部培训学校,党坚持采用正确的思想路线与灵活的工作方法,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干部,为党领导青年运动增强了凝聚力与战斗力。第一,强化青年干部的政治引领是培育青年骨干力量的重要前提。安吴青训班在教学内容上注重马列主义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青年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为党领导青年运动事业输送了大量的青年干部人才。在沦陷区,中共地下组织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坚定青年干部的政治信念,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加强青年骨干力量的政治引领,才能让青年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坚定青年群体的政治信仰,才能把握整个青年运动的政治方向。第二,提升青年干部的工作能力是培育青年骨干力量的主要内容。青年干部作为党领导青年群体的“纽带”,其能力决定着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发展进程。安吴青训班发挥青年干部培育的重要作用,“进入1939年后,安吴青训班试图迈进专门训练青年工作干部的正规化教育新阶段,担负起训练中、高级青年工作干部的任务,以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1]160。第三,提升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培育青年骨干力量的重要手段。在党领导青年运动的进程中,党始终强调青年干部的整风学习工作,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激励青年干部以学为先、以廉为要。青年干部是青年群众的榜样,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有效带动青年群体奋发向上,激励广大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四、结 语

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革命地区的革命形势与革命任务,有针对性地领导中国青年运动,为青年运动提供了团结统一的政治方向、科学先进的思想引领和精心周密的组织培育。同时,中国共产党切实服务青年,坚决维护青年的发展权益,肯定青年主体价值,激励青年不断前进,约束青年以强化青年运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并发展了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科学机制,为建团百年之际党领导青年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迪。步入新时代,党领导青年运动应始终把握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优势,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青年群众,结合青年工作实际,照顾青年发展特点,加强培育青年骨干力量,为党领导青年运动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猜你喜欢

青年干部领导工作
青年干部的定制“课堂”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浅谈我国高校青年干部学习型团队的构建
不工作,爽飞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达达木图乡青年干部的良师益友——记伊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成俊
选工作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