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

2022-12-28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雅新

区域治理 2022年2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村文化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雅新

一、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这句话高度凝练、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其不单单是指少数人或者部分群体的富裕,也不是把当前全社会的财富总量平均分配给人民群众,或者“劫富济贫”,而是一种更加普遍的富裕,是每个人都有通过努力获取财富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人人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共同享受、共同致富,是全民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在共同建设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群众更加公平且充分、均衡地享受这个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说仅就物质层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而是在精神层面也要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结果是物质和精神双富足,是指生活、精神、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面繁荣。物质生活的富裕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的富裕,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这五个方面文明的更高质量、更高效、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富裕源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源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使人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共同富裕不代表所有人民群众在特定的时间点同时达到一个富裕的程度,也不是统一的平均主义。相反,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时间上的不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2]。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通过努力工作和合法经营率先发家致富,得到了允许和鼓励。但不同的地区和群体具有不同的资源要素禀赋,因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时间上的谁先谁后和程度上的谁高谁低。

(二)主要特征

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点加以总结概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定纲领、奠定基础。详细来讲,共同富裕的社会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社会整体的繁荣富足情况。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首先要求整个社会相当富裕,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反映这一特征的经济指标包括GDP和人均GDP以及居民人均收入这三者及其增长率。第二是公平和正义的显示程度。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的政治发展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所具备的。不仅要以丰富物质财富为基础,而且要强调社会公正和正义。公平正义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社会整体收入公平。社会收入的公平性是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成败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衡量共同富裕建设程度的关键指标。第四是社会民生保障建设的程度。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二者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工具,同时也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奠基石。第五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共同富裕的社会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个人发展程度也是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全社会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

二、现实问题

(一)相对贫困社会到来且治理难度大

生活水平按照高和低的表现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富裕是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更高阶段,它以后小康时代的终点为起点。2020年,我们完成了反贫困的目标任务,在全国范围内绝对贫困被彻底消灭,并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把反对绝对贫困的目标完成了,但是真正意义上只有少数人迈入了共同富裕的门槛,实际上,还有绝大一部分人民群众处在小康和富裕之间,更为重要的是,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的人民群众还有可能再次陷入贫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步伐。另外,相对贫困的原因更为复杂,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人口多、层次广、重新返回贫困的概率高。特别是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将呈现出强韧性、次生性和多维性、城市化等新的复杂特征[3]。后扶贫时代,中国在相对贫困治理方面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在新时期、新经济发展模式下,探索和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和有效的政策体系,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做好充分准备。

(二)经济下行压力大且发展仍不充分

近年来,新旧宏观因素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持续下滑,下行压力巨大。首先,观察现有的种种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劳动力数量迅速下降,与此同时,成本在猛烈上升。环境改善、城镇化速度放缓,创新创业困难,各级政府的经济驱动力下降。其次,观察最新的或突发性的因素,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全球产业链中间的裂缝越来越大,国际环境发生了恶化。尽管我国加大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力度,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的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和市场主体缺乏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就业需求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仍然受到人才短缺和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制约,这使得我国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同时,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民营企业发展仍然十分困难,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很不充分。

(三)城市和乡村差距依旧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几组数据在发生变化,从209元扩大到26703元,这是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的表现,从250元扩大到13294元,这是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均维持在农村人均水平的1.8倍至3.4倍,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显著,这是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4]。而且,城乡居民在就业发展和收入增长、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资源平衡、教学质量、医疗、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此外,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城市常住农村户口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户口居民一样的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基本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口的非农业迁移。同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悬殊差距也表现在发展方面,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落后一些,例如,生产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低,道路交通、数字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态环境、农村文明等乡村治理问题突出,农村闲置土地存量产权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农地供求矛盾突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得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四)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尚不完备

共同富裕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扩展到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但是现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不健全,内容也不是十分完善。首先,在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方面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完善,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大。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不健全,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能量宣传中传播力和影响力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投入也很欠缺。其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还有短板。部分区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支持,文化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产品配置也偏集中,城乡在文化服务质量方面差异还是非常显著的。在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能力上,农村明显低于城市,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文化服务,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特殊群体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因为管理服务不足,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落后,所以一些已经建成的文化场所利用率很低,资金也由此浪费了,不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三、实践路径

(一)提高相对贫困治理能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2020年,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长期存在于我国的贫困问题已被彻底解决。可以看到,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脱贫任务正在从消除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移。相对贫困治理起来更加繁琐,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为了使得共同富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相对贫困问题首当其冲要被解决。首先,落实主体部门责任。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在开展相对贫困治理工作的时候,要把思路厘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好各项工作,更好地与脱贫攻坚工作高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强化事前帮扶意识。农村仍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重点,农民仍然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地的主体。对于各地区主管部门来说,“监测户”和“边缘户”是需要重点关注与帮扶的,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他们再回到贫困生活。其次,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各地区、部门要在充分吸取脱贫攻坚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创新精神,用新的观念、办法、举措去完善原来的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达到强化对相对贫困群体的识别与帮扶,对扶贫工作的监测与评估,对扶贫成果的巩固与比较,以此形成长效保障机制。此外,相对贫困问题涉及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还需要积极调动各领域、各行业、各群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此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向全面共同富裕的转变,生产力的发展是必须第一考虑的,把“蛋糕”继续做大,只有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实现高水平的共享,这是前提条件。目前这一阶段的重心应该放在构建体制机制上,以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棘手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的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的质量问题放在核心位置,加大力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共同富裕社会的到来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很重要,需要不断地完善,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从国际、国内循环入手,构建把国内大循环作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是封闭式国内循环,而是开放式国内和国际双循环。只有发展国内经济循环,才能使得国际循环更加稳定。此外,还要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内需体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而言之,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主题,主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把发展质量提上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发展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农村的一系列问题还是最难解决的。缓解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富,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关注城市,从城市方面发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创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完善城乡农产品供应链,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以城促乡。更要从农村端发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盘活要素存量、引入要素增量、利用数字技术、发挥生态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水资源安全,满足电力能源基本需求,通过“厕所革命”、垃圾集中清理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居民在民生保障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以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打造“互联网+”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构建社区微信群,促进服务管理便民化,释放信息技术在促进农村建设管理和发展中的红利,全面促进农村现代化。丰富农民发财致富的方式和方法,明晰产权,充分保障农户土地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

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经济上的富裕,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上的富裕。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质和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相关教育,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积极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伟大贡献和感人事迹。在全社会营造良好风气,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其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化作用发挥出来,为不同层次、年龄的群体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坚持以文化人、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最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化和可持续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立足乡村特点,打造接地气、有品位的乡村文化空间,补足乡村文化建设短板,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村文化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