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思政教育类期刊的编辑素养
2022-12-28王东
○王东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办好思政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作为传播和积累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思政教育类期刊更是责无旁贷。专家认为,“‘思政’类刊物在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文件要求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1]当然,它也对相关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作为内容的把关人,编辑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期刊的水平与质量,也会影响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判断,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
具体来说,思政教育类期刊编辑首先要加强政治素养,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因为他们研究的是意识形态领域,揭示的是社会发展规律,服务的是立德树人工作,所以来不得半点犹豫和马虎。其次,要加强学术素养,这是对学术期刊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成为专家型编辑,才能切实担负起引领和推动思政教育改革的重任。最后,还要加强媒介素养,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实现思政教育类期刊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
一、厚植政治素养,提升期刊站位
众所周知,学术出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因为它必须根据期刊的价值取向,对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进行遴选和修改,最后形成理论化的思考、归纳或总结,并以印刷媒介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受众。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专业性工作,无论它研究的是科技领域,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思政教育类期刊承担了展示社会意识形态成果的职能,因此必然要肩负起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引领思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使命。这样的理论思维活动不仅是学术的,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意识不到这一点,忽视思政教育类期刊的政治属性,把握不住办刊的正确政治方向,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是灾难。
另外,它也是思政课教师判断国家与社会走向、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态势的风向标之一。与其他杂志不同,思政教育类期刊指向的是对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有没有科学前沿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会直接影响到育人工作的成败。尤其是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大背景,思政教育类期刊更应该助力学校把好意识形态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本源出发,帮助教师站稳政治立场。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说的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其实也为思政教育类期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是要努力提升期刊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
在生产与传播学术成果的过程中,编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编辑过程也是编辑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出版流程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提高思政教育类期刊的政治站位,提升编辑的政治素养是关键,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也是思政教育类期刊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一个特点。
政治素养是编辑观察、分析与判断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处理与之相关的学术文章时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品质,它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技能等。编辑的政治素养较高一般表现为:一是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重点讲、什么该简要讲;二是会引导作者用学理性的语言把政治讲明白、讲透彻、讲生动,让广大读者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
厚植政治素养,首先要善于学习。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带着问题学,结合学科发展学,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力争做到对思政教育的一些重大研究方向、问题、经验与路径等了然于胸。
其次要懂得坚守。一要坚守政治底线,不给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传播的机会,避免一些观点以所谓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披着自由争鸣的外衣,为自己拓展生存的空间;二要坚守纪律底线,即严格遵守宣传思想工作的纪律和要求,严格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系列规范标准;三要坚守育人底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期刊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知为行之始”,只有不断研习各种思政理论及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决策等,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判别力,及时发现和消除一些学术成果中隐蔽性的政治差错。同时,更要“守无形之戒”,不随波逐流。必须坚守政治定力,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稿件进行修改,坚决不让有瑕疵甚至是错误的内容传播开来。这是对党的事业负责,对育人工作负责,也是对编辑自身负责。
二、强化学术素养,成为行家里手
思政教育类期刊归根结底还是以文章质量、栏目创新等取胜。在主持《生活》周刊时,著名编辑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直言,“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来的,或是幼后辈来的,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须是好的”,他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3]正因如此,《生活》周刊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作者为其撰稿,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刊成长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有相当影响的大媒体。
有调研显示,目前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中,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的非常少,大部分是从其他岗位转到编辑岗位,即便是毕业之后就从事编辑工作的,很多人学的也是非编辑出版专业。[4]思政教育类期刊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由于没有接受过编辑出版方面系统专业的学习训练,很多编辑甚至连最基础的文字加工和编辑技巧都要由资深编辑手把手地教,这也影响了期刊质量的提升。另外,一些思政教育类期刊面临着严重的人员缺编、编辑人员流动过快、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使编辑学术素养短板问题变得十分棘手。
编辑的学术素养关系思政教育类期刊能否高质量地开展学术生产与传播,能否别具匠心地进行栏目设置与主题策划。反之,“内容为王”就有可能被所谓的“人情稿”“填版面”等所取代,而品牌化运作也有可能沦为大肆收取版面费或审稿费,滋生和助长功利浮躁的学术风气,也败坏了期刊的社会公信力。
一般来说,学术素养包含两部分:一是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扎实的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字与版面处理能力,这是基本素养;二是要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这是专业素养。基本素养解决的是文字差错、语法有误、逻辑不通以及排版美观等方面的问题,而专业素养主要用来对作者提交的学术成果进行审视、鉴别、选择和编排,使刊出的文章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出的结论客观准确,能揭示思政教育的特点或发展趋势。
只有这两方面的素养都得到强化,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而对于思政教育类期刊来说,更需要的是学者型编辑。所谓学者型编辑,就是要成为思政教育某个领域如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或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学者或专家。也就是说,不仅能发现和编辑优秀的学术文章,自己还要从事相关研究,有被学界公认的高水平的论文或书籍等代表作。
学者型编辑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不妨成为思政教育类期刊编辑的职业理想。因为思政教育类期刊承担的任务是推动学科发展,给一线教师必要的学术支持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树立这样的理想,有助于年轻编辑快速成长,实现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
培养学者型编辑就要多管齐下。第一,要内部挖潜。调整选人用人模式,让一些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参与重点栏目或重大主题策划,多接触和处理一些高水平的思政教育类学术文章和研究课题。思政教育类期刊的很多编辑自身就是专家,他们在选题策划、组稿方向、文章增删等方面很有经验。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形成团队作战的优势,让更多编辑脱颖而出,成为行家里手。
第二,要争取合作。学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问题提出、教育经验总结、教育趋势观察的策源地。尤其是一些高校还拥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强化编辑的学术素养,就要争取它们的支持。如,可以与学校合作建立专家资源库,聘请他们担任编辑的学术导师,联合申报和开展思政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同时,要为编辑开展学术研究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帮助他们提升学术素养。
三、提升媒介素养,应对未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向纵深发展,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纸质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媒介生态的变化也影响着人们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从高校师生到学术期刊的编辑与读者等,莫不如此。所以,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要切实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分析、评判和创作各种媒体的能力”。[5]在传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它增加了对各种媒介信息的使用能力、解读能力、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媒介信息使用者。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肆虐以及必要的居家隔离,让线上教育方式发挥了很大作用,也让人们认识到学术期刊不能固步自封,应积极地拥抱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影响力。
提升媒介素养,对于思政教育类期刊编辑来说,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高传播能力。思政教育类期刊是媒介,只有加大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才能发挥出媒介的最大效用。所以,要改变当下“重生产、轻传播”的学术出版格局,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运用新媒介手段来实现思政教育类期刊“一次创建、多次使用、多渠道传播、多媒体发布”的传播变革。如自建与纸质期刊相对应的网络出版平台、APP或微信公众号等,还可以加入大型数据库或期刊开放存取(Open Access)网络,以弥补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不足,让学术成果传播更快、更精准。
二是丰富编辑手段。思政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流程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征稿约稿、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和反馈调查等多个环节。提升编辑媒介素养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利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以及数字化传播载体,来丰富编辑手段和编辑技巧,优化甚至再造整个编辑流程。如建立思政教育作者微信群,以“点对点”或“一对多”的形式发布信息、征询稿件或解难答疑。同时,还可以增进编辑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活跃学术气氛,围绕期刊打造有助于增强黏性的学术社群。
三是强化学术把关。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检索获取便利是媒介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但也容易导致各种学术失范或不端现象出现,如剽窃、抄袭、拼凑、造假以及一稿多投、代写论文等。思政教育类期刊以针砭时弊、统一认识、引领成长为己任,不能在这方面有任何疏漏。提升编辑的媒介素养,就必须强化这种“把关人”角色,既要杜绝不健康的信息涌入,更不能放任低水平的学术生产,还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确保数字传播在法律环境中有序地进行。
四是建立用户思维。作为既有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学术期刊在“应对知识碎片化方面存在失语和整合功能缺失”,[6]思政教育类期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提升编辑的媒介素养,就是要迎合这种阅读习惯的转变,一方面要利用碎片化阅读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浅阅读带来的弊端,在扩大受众面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系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为了读者、引领读者”的用户思维,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类期刊编辑范式变革。
提升媒介素养,思政教育类期刊编辑首先要掌握在新媒体平台收集、整理、编辑、发布各类信息,实现融合传播的技能,不仅要具有数字排版、视频编辑、图片处理、H5制作等新技术能力,还要有新媒体策划、新媒体运营、资源整合、数据采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建立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分析为编辑工作提供精准的分析与决策参考。思政教育类期刊可依托学校和相关协会的数据库资源,探索在论文选题、文章采集、出版传播、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应用。总之,要将传统的编辑理念与现代传播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把自己打造成为有鲜明复合型特征、一岗多能的新时代期刊编辑。
结语
编辑出版是思政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学术成果形成与传播的中心环节,而编辑素养又决定了编辑出版的学术水准和传播效能。面对新兴媒介带来的冲击,如何发挥思政教育类期刊在整合、引领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以服务教师上好思政课的现实需求,需要每个编辑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助力期刊办出水平和质量,成为育人体系的中坚。■
注释:
[1]郭佳蕾.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提升“思政”类期刊质量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54.
[2]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韬奋.我与《生活》周刊[J].教育与职业,1985(04):46-48.
[4]梁凤鸣.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研究现状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8(04):106.
[5]Aufderheide.P.Media?Literacy:A?report?of?the?national?leadership conference?on?media?literacy [M].Aspen,CO:Aspen?Institute,1993.
[6]梁小建.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J].编辑之友,2012(0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