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实践:中国近代行业报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纺织时报》为考察对象
2022-12-28刘盼红
○刘盼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尤以棉纱、面粉等轻纺工业进步为速。政治上,先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造成混乱局势;国民党掌权后,亦因政权缺乏组织内聚功能,形成弱势统治。经济发展催生生活主体的文化需求,而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空间。这一时期,民营商业报刊和行业报刊明显增加,纺织行业作为当时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民族工业类别,也应运诞生不少沟通行业信息的报刊,诸如《纺织时报》《纺织周刊》《纺织年刊》等。随着新闻史研究的深入,目前学界对近代行业报刊的讨论方兴未艾,相关研究往往将报刊视做主体对其相关功能进行考察,例如《近代科技期刊〈纺织之友〉的科学教育功能分析》[1]《〈江西农报〉的编辑特点及其借鉴》[2]《〈药学季刊〉的创刊及其科学史价值》[3],而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应关注到报刊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纺织时报》(1923年4月16日-1937年8月12日),由华商纱厂联合会于上海创办,一周两期,每周一、周四出版,是中国近代第一份报道内容较为全面的纺织行业报刊,也是中国近代唯一的纺织行业报纸(这里所说的报纸不包括期刊、杂志)。本文以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报的传播实践,包括创办缘由,传播特点以及其在中国近代纺织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一、民族工业兴起与《纺织时报》的创办
近代以降,中国民族工业逐渐兴起,并被卷入世界经济潮流,中国民众尤其行业内人士迫切需要了解世界最前沿、最准确的专业知识。面对外国工业的逼拶以及中国政府的统制,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急于搭建行业共同体,增强对内向心力和对外竞争力。报刊因其独特的信息传播能力,无疑成为当时条件下的不二选择。
彼时,民族工业资本家首先建立实业团体,以团结同业、谋求自救。1917 年3 月,为应对日本提出棉花免税条件,纱厂主祝兰舫、荣宗敬、刘柏森发起成立华商纱厂联合会(以下简称华纱会),宗旨为“固结团体,互通情谊,促纱业之发展增进共同利益”。创办初期会长张謇,副会长聂云台,会址设于上海香港路第10 号,后迁至上海爱多亚路260 号。该会主要活动包括团结同业,共渡棉纺业危机;处理与其他行业、外资企业的关系;与政府交涉,争取同业利益等,竭力改善纺织行业生存环境。[4]
《纺织时报》脱胎于《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以下简称《季刊》),并逐步将其取代。后者是华纱会借助报刊媒介构筑行业共同体的初次尝试,于1919年9月20日创办,初期每季度一刊,主要登载纺织时事论述文章、技术专著等。后因主编更换频繁,出版常遭愆期,时效性严重不足。1923 年4 月16 日,华纱会在此基础上创办《纺织时报》,以弥补《季刊》的缺憾。[5]该报发刊启事对此有明确说明:华纱会“前随花纱报告附印之纺织新闻,因印刷不善,读者憾焉。兹自本日起,改用铅字排印,并更名纺织时报。”[6]在1923-1934 年较长时间内,两份报刊并行不悖但各有分工,《纺织时报》以行业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季刊》倾向于刊载技术性文字。随着《季刊》出版愆缓,社会对其信仰渐趋衰落,1930年,《纺织时报》将纺织技术性文字纳入报道范围,逐步取代《季刊》的位置。[7]
除弥补《季刊》之不足外,《纺织时报》的创办还具有更为复杂的国际与国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一段时间,全国尤其上海民族纱厂激增,同时日资纱厂加大在华投资,中国市场出现棉纱供应过剩而原棉供不应求的局面。1921 年下半年,中国纺织行业开始显出阴霾,1923年旋即进入“萧条时期”,行业困难突出表现为“棉贵纱贱”。[8]一方面,民族纱厂急于掌握世界棉花产地如美国、印度等棉产情况,以获取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料,并密切关注国内外棉纱供需、价格等情况。另一方面,国内抵制日货运动促使民族纱厂团结同业参与其中,将竞争对手在华日资纱厂逐出中国市场,以摆脱“棉贵纱贱”带来的亏损局面。自1915 年日本提出妄想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抵制外货运动相继爆发,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者如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1923年收回旅大运动中的抵制日货运动等。全球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国内抵货运动此起彼伏,专业性杂志《季刊》以刊载行业信息为拘囿,难以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更遑论发表倾向性文字,一份内容更具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行业报纸,成为中国纺织业界的殷殷期盼。《纺织时报》应运而生。
该报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次华纱会时期(1923年4月16日-1930年6月2日)、中国纺织学会(以下简称纺学会)时期(1930 年6月2日-1931年4月19日)与第二次华纱会时期(1931 年4 月19 日-1937 年8 月12 日)。该报初由华纱会创办,华纱会书记钱贯一担任主任,仅流通于华纱会会员间。[9]1930年4月20日,钱贯一发起成立学术团体——纺学会,并于该年6月2 日在该报报头标注“中国纺织学会指定公布之报纸”,除报道纺织行业信息外,不乏批判纱厂主的文字。[10]钱贯一办报思想与华纱会产生分歧,遂于1931 年4 月19 日离开该会,该报重新回到华纱会手中。[11]直至1937 年淞沪抗战前夕,被迫停刊。
因受到华纱会和纺学会的支持,该报稿源较为充足。华纱会时为全国最大的纺织行业团体,该报在资料征集方面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纺学会、各国棉业公会等纺织行业团体,各省主持棉产估计、棉纺调查及棉业研究等纺织行业个人,以及经济行业专家、劳工问题专家、政府官员等纷纷向《纺织时报》投稿,比较有名者如经济史研究专家方显廷、毕相辉,以及劳工问题研究专家陈达等。
因此,《纺织时报》的刊载范围几乎覆盖全部纺织行业信息,主要包括政府有关纺织行业政策规定,国内外纺织行业新闻,原料与市场动态,纺织技术与书籍介绍等。为方便读者查阅,该报将新闻内容进行编辑分类,设立多个专题栏目用以聚焦报道内容,主要包括“纺织界时闻”“国内外纺织要闻”“各厂消息”“棉业家传记”“会务记载”“棉货进出口统计”“棉产调查报告”“花纱市况旬报”“介绍”等板块。
二、《纺织时报》的传播特点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一)普及新知:传播先进纺织技术
《纺织时报》以促进纺织科技发展为鹄的,是纺织行业重要交流平台。该报曾谦虚言道,“既非营利性质,亦无宣传作用……沟通斯界消息,供省览,便检阅而已”。[12]创编者谦逊之词,并不能掩饰该报之雄心。主编钱贯一胸怀大志,曾言,“能够使从事纺织事业人们,除特别有所研究注意之外,见了本报,不必再阅其他报纸”;并且希望该报具有不可取代性,“凡从事纺织事业人员,以至直接间接关系纺织事业者,均能人手一纸,且有非阅不可之势……在无形中成为纺织界势力的中心”。[13]《纺织时报》与《季刊》一脉相承,聂云台对后者创办缘起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可用于进一步解释前者办刊宗旨:“论述世界变迁大势,国内需给情形,暨夫弊实所在,改良所急,学理技术之研求,调查讨论之资料。凡关斯业,必期网罗而毕举之,以成斯界之公言……以定其是非,正其趋向。”[14]《纺织时报》希望成为纺织行业界的信息站、风向标。
《纺织时报》专辟“介绍”栏目,搜罗纺织界出版书籍、杂志与学术研究论文等,举其概要或加以品评,便于读者快速浏览与参考。例如1931 年5 月,《纺织年刊》与《纺织之友》创办伊始,该报极为推崇,并作了专门、深入的介绍与评论。[15]这两份期刊分别由纺学会和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在上海创办,侧重于报道纺织学术与纺织技术。《纺织时报》的重视与推介,在纺织业界起到示范效应,对于营造公开讨论技术的科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该报还注意增进农、工、商间的互动与交流,1928 年撰文介绍由上海特别市农工商局创办发行的《农工商周刊》,以期望纺织业人士疏通前后左右,不至于闭门造车。[16]
然而,对已有信息的简单挪借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一点从钱贯一的顾虑中亦可略窥一二:“纺织两字是多么枯燥而狭小的问题。定期刊物要按期出版,最感困难的便是说来说去总是那些老生常谈,资料容易枯竭,若是缺乏兴奋的内容,便会惹人厌恶。”[17]为增加新鲜度和吸引力,持续保持报刊活力,《纺织时报》关注纺织相关科学技术进展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状况,发表学理技术文字,在传播纺织科技的同时,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信息进行报道。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被卷入世界潮流后,民族资本家深切感受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和科学知识,纷纷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华纱会在创办《季刊》之时便注意向欧美国家学习,关注纺织科技发展。聂云台在《本报发刊缘起》中曾言:“在欧美各国,凡一技一艺之微,莫不有专门记述之定期出版物,以备专门人士之切磋观摩者,为效至钜。”[18]此后,《纺织时报》继承《季刊》旨趣,将传播先进纺织技术作为刊载重点。
1931 年1 月25 日,纺学会邀请英国来华远东经济考察团成员作公开演讲,内容包括英国纱厂管理办法、新型纺纱技术大牵伸等,全文刊载于《纺织时报》。[19]大牵伸为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纺织业重要发明,目的在于高效纺织外观匀称、坚固着实之棉纱,发明兼制造者为西班牙人卡萨布兰克(Casablancas)。1932年,卡氏在沪演讲大牵伸发明经过及使用原理。《纺织时报》记者对演讲内容加以整理,公布报端。[20]纺学会会员唐孟雄1929 年赴英留学,1931 年底归国。期间他常向该报投稿,介绍欧洲国家纱厂工作情形、新式纺织设备等。[21]
该报还重视宣传国内纺织技术新发明、新创造。20 世纪初,西方国家新技术经由英国人和日本人传入中国,不久为中国人所掌握,并不断做出改进与革新。[22]《纺织时报》高度关注当时中国纺织技术人员在改造大牵伸方面的尝试与贡献。1931 年,以近一页篇幅报道华新卫厂改造大牵伸的动机、经过与效果等。[23]1933 年,宣传纺织专家穆藕初、李锡昌共同发明并获专利的穆李氏大牵伸罗拉,赞誉该装置不仅可使棉纱容易通过,且可增加生产。[24]《纺织时报》发挥其传播功能,使西方先进纺织技术进入中国民众视野,激发有志于纺织实业者奋发图强、大胆创新,同时在中国纺织技术改造与实际运用之间建立桥梁,鼓励纺织经营者购买和使用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机器设备。
《纺织时报》热衷普及新兴纺织科学技术和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对于开启中国纺织界人士智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二)辅助经营:关注国内外纺织行业发展
该报关注国内外纺织行业发展状况,将世界纺织产业视作整体,结合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状况,以更具宏观的角度辅助经营者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该报网罗纺织世界变迁大势、国内外供需情形,深入调查纺织市场状况,报道内容全面、时效性强。主编钱贯一心系纺织,曾要求《纺织时报》“至少自各地方以至全国全世界,关系纺织事业的消息,都要搜罗起来”。[25]
《纺织时报》为纺织经营者提供大量市场信息,并进行精准定量分析。该报的数据信息近乎占据每期半壁版面,基本每周发布一次棉花、棉纱进出口数量与价格情况,及时更新世界主要棉产国和棉纱消费国相关数据资料,尤其注意整理海关贸易报告。该报记者意识到各国对海关贸易报告的重视,即“研讨经济问题最重要之资料,考究严密,分析尤详”,于是整理出1929-1932年海关进口棉布、棉花国别与种类统计数据。[26]农村棉花种植情况直接影响到纱厂原料的获取,1923年中国棉纺织业陷入棉贵纱贱的萧条状态,《纺织时报》于是开辟《棉产调查报告》专栏,报道各地棉产情况,以供纺织界参考。花纱价格是棉纺织市场的风向标,《纺织时报》自创办伊始便开辟《纱花市况旬报》一栏,列出各牌纱花每旬市价,对比价格高低,为纺织业者提供纱花市况信息。这些数据大多准确、可靠,偶有录入错误,也会及时订正发布。
通过译介各国纺织企业、团体机构电报及外国报刊相关行业新闻与市场信息,该报成为纺织行业从业者了解世界的窗口。在《纺织时报》中,经译者翻译的外国电报来源地包括大阪、神户、横滨、纽约、华盛顿、孟却斯德、利物浦、伦敦、孟买、喀尔喀特、柏林等,企业与团体机构包括世界各国纺绩公司、日本纺绩联合会、英国贸易局、东洋纺绩公司、孟却斯德之纺绩公司等,主要刊登在“译闻”“国外电讯”一栏。[27]被转译的外国报刊主要包括日文报刊和英文报刊,如日文《上海每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上海经济新闻》,英文《纺织月报》《孟却斯德指导报》《泰晤士报》等。[28]
此外,《纺织时报》还尝试吸引留学科技人员归国共谋发展。自近代以来,中国公费或自费出国留学者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纺织业界人士,这些人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纺织时报》也极为留意这部分人才的需求与动向,尝试引导他们助力中国纺织科技发展。该报将国内纺织行业状况散布国外,满足国外关心中国纺织业界人士的信息需求。根据订阅情况可知,《纺织时报》不仅在国内发行,还远销国外。[29]出国留学者一面学习西方先进纺织技术和管理理念,一面通过该报了解国内纺织行业情况,为学成归国继续效力积蓄经验。该报还专辟一栏,为归国人士作宣传报道,以鼓励更多有志者回国发展。[30]
总体而言,《纺织时报》为纱厂经营者制定经营策略提供资料参考,为纺织从业者了解国内外纺织行业相关讯息提供便利,引导有志留学生归国,以达到发展本国纺织和振兴民族工业的目的;也通过报道业界重要人物先进事迹,为全行业人士营造温馨和气的家庭氛围,增强行业向心力、凝聚力,促进行业长效发展。
(三)舆论引领:维护民族纺织企业利益
尽管《纺织时报》在创办宗旨中表示中立,但仍然倾向于维护纺织行业尤其华商纱厂主的利益。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受外国资本和本国政府的倾轧,在夹缝中求生存。围绕关税自主、裁撤厘金、实行工厂法等关系行业生存的关键性问题,《纺织时报》始终站在舆论最前沿,督促政府官员积极采取措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纺织企业。
例如始于1853年的厘金制度,对国内贸易物进行抽税、层层设卡,几乎扼杀中国民族工商业。该报一直关注裁厘问题,在政府历次裁厘行动中摇旗呐喊、加以监督,直至1931 年该项制度废除。[31]又如1933年中美棉麦借款事件。该年宋子文与美国金融复兴公司订立5000 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合同,以实物易取现金使用,中国方面以统税收入作担保,三年还清,最终因华商纱厂无力承购,日商纱厂受中日关系影响不愿承购,借款金额减至1000 万美元,并于1944 年底本息全部偿清。此次借款为华商纱厂旨在通过政府举借外债,从而渡过1930年代大萧条危机的求救活动。然而中国民众自近代以来形成强烈的抵触外债心理,借款消息传出后引起轰动,华商纱厂成为众矢之的。《纺织时报》连篇累牍报道这一事件,采取宣传借款正当性、转移舆论压力和为民众发声的报道策略,在促成棉麦借款和维护华厂形象间建立一种平衡,旨在维护华商纱厂的根本利益。[32]
近代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在中西新旧的激荡中蜿蜒前行,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民族纱厂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喉舌报纸《纺织时报》在五卅运动、实业救国运动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均有发声,客观上维护了民族企业的利益。
在五卅运动中,该报提倡使用国货,助推中国民众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1925年5月,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此次工人运动因日商纱厂与雇佣华工之间的劳资矛盾而起,日本资本家拒绝工人关于开业复工与发放工资的要求,最终演变为全国范围内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反帝爱国运动。[33]《纺织时报》在运动中呼吁中国实业界当争国货之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抵御外侮。[34]同时发表申新纱厂主荣宗敬提倡使用国货的言论,以造舆论声势:“凡在本公司范围以内之同仁,一律不购买舶来品。苟能持以恒心,守以毅力,庶舶来品绝跻市场,而国货得以推行尽利。”[35]更为实际的是,华商纱厂联合会为解决抵货运动中部分国货被误认为外货的情况,整理出全部华厂名单与国货商标图案,通过《纺织时报》公之于众,以正视听。[36]
该报还介入申新七厂被拍卖事件,挽救民族纱厂危机。20 世纪30 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申新纺织第七厂资金周转困难,在向汇丰银行借款后仍难扭转困局,所借款项无力偿还,在此情况下汇丰银行强行将其拍卖与日商。申新企业为近代中国最具实力的纱业之一,拍卖一事引起社会舆论哗然,加之该企业职工的集体反抗,申新纺织第七厂得以保全。[37]1935 年2月26日拍卖会当天,《纺织时报》新闻记者介入调查承购者日本律师村上氏,追问其代表何家企业,判断实际承购者可能为日商大连汽船会社,并指出该会社目的不在于继续经营申新七厂,而是欲改建为码头之用。[38]该报制造反日舆论,对掀起和助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迫使日本方面放弃承购,继而缓解民族纱厂危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民初中国商人对政治的关心仍然建立在利益是否受到侵犯上,反映到行业报刊上则表现为因势改变报道倾向。《纺织时报》在五卅运动中的政治态度处于不断变化中:1925年5月15日,日本人枪杀华工顾正红案发生之前,社会反日舆论尚未形成规模,该报主张反对工人运动,以维持中日纱厂合作关系;案件发生后,劳资冲突逐渐演变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该报借势提倡使用国货,政治态度转向反帝爱国;6月底,工部局电气处为应对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停止向华厂供电,华商纱厂损失惨重,该报的政治热情则大为消减。[39]但正如商人史研究专家冯筱才所指出的,商人具有趋利性,我们不能完全以“政治上之正确”之标准来要求商人。[40]故当时行业报刊以行业利益是否受到侵犯为依据变通政治立场,也属无可厚非。
结语
《纺织时报》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开始出现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纺织行业报纸。该报在行业内部传播纺织技术、助力纺织工业发展;在行业外部整体环境中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本行业群体利益发声,对当代行业办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代行业报普遍存在时效性不强、内容单一等弊病,在新媒体冲击下越发难以在市场立足。[41]反观《纺织时报》,其刊载内容兼具时效性和专业性,在促进行业发展、传播纺织技术的同时,兼顾行业资讯与新闻时效,在处理新闻与专业关系问题上基本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当时行业报刊中的翘楚。更重要的是,该报的发行使纺织科技和纺织相关专业知识得到更加及时、有效地传播,成为行业内比较公认的信息中心,亦是近代纺织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
此外,该报所载纺织行业信息内容丰富准确、涉及地域广阔,为近代报刊史、新闻史、工业史、经济史等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据可查资料,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利用该报开展研究工作。国内代表性的如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廷和严中平,他们分别在著作《中国之棉纺织业》《中国棉纺织史稿》中大量引用该报报道资料。国外以日本、韩国学者为主,日本学者森时彦尤其注意使用该报数据统计资料,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编写《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韩国学者金志焕在《棉麦借款与宋子文的日本登岸》中也引用该报部分内容。然而,他们主要深耕于民国纺织行业经济领域,关于该报所反映的科技传播、行业资讯等在近代纺织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相关问题,仍有很大挖掘空间。
本研究以投石问路之态对《纺织时报》进行考察,并不能反映该报所载内容之全貌。然而当探讨近代行业报刊抑或是近代工业发展时,有关《纺织时报》的考察或可为相关研究增添向度。■
注释:
[1]赵博翀,邓可卉.近代科技期刊《纺织之友》的科学教育功能分析[J].出版广角,2020(22):54-56.
[2]宇文高峰,亢小玉,姚远.《江西农报》的编辑特点及其借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02):351-353.
[3]谭秀荣,姚远,李娇娇.《药学季刊》的创刊及其科学史价值[J].编辑学报,2014(03):226-230.
[4]上海市档案馆.华商纱厂联合会议事录(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民国六、七年[A].1918:S30-1-35.
[5]钱贯一.言论:从纺织界出版物说到人钟月刊[N].人钟月刊,1932-2-1(5).
[6]发刊启事[N].纺织时报,1923-4-16(1).
[7]钱贯一.敬告读者[N].纺织时报,1930-6-2(2).
[8]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M].袁广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5.
[9]编辑小谈[N].纺织时报,1925-4-13(1).
[10]钱贯一.敬告读者[N].纺织时报,1930-6-2(2).
[11]俱乐部[N].纺织周刊,1932-1-29(25).
[12]钱贯一.敬告读者[N].纺织时报,1930-6-2(2).
[13]编者闲话[N].纺织时报,1930-12-1(2).
[14]聂云台.本报发刊缘起[N].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19-9-20(3-8).
[15]介绍纺织界最近两种刊物[N].纺织时报,1931-5-28(8).
[16]介绍农工商周刊[N].纺织时报,1928-2-6(3).
[17]俱乐部[N].纺织周刊,1932-1-29(25).
[18]聂云台.本报发刊缘起[N].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19-9-20(3-8).
[19]中国纺织学会公开演讲[N].纺织时报,1931-1-29(3).
[20]大牵伸发明人加氏在沪演讲[N].纺织时报,1932-10-24(2).
[21]唐孟雄.英国一纱厂参观记[N].纺织时报,1931-7-13(2).
[22]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107-109.
[23]穆李氏大牵伸罗拉专利[N].纺织时报,1933-6-26(4).
[24]陈本元.华新卫厂大牵伸改造成功[N].纺织时报,1931-9-17(2).
[25]编者闲话[N].纺织时报,1930-12-1(2).
[26]最近三年海关进口棉布棉花国别与种类统计[N].纺织时报,1933-1-1(19-20).
[27]译闻:日本减工问题之否决[N].纺织时报,1923-4-26(2).
[28]美棉状况之观测(译上海每日新闻)[N].纺织时报,1926-8-16(1).
[29]定价[N].纺织时报,1925-4-13(1).
[30]介绍:归国技士[N].纺织时报,1926-8-26(2).
[31]裁厘与加厘[N].纺织时报,1926-6-3(1).
[32]刘盼红,高红霞.华商纱厂对中美棉麦借款的宣传困境与应对策略[J].近代中国,2019(02):120-136.
[3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34]编辑小谈[N].纺织时报,1925-6-11(1).
[35]荣宗敬.申新厂主提倡国货[N].纺织时报,1925-6-14(2).
[36]修订中国纱厂一览表广告[N].纺织时报,1925-6-11(1).
[37]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组编.荣家企业史料(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447-481.
[38]购者何人尚未得真相[N].纺织时报,1935-2-28(3).
[39]高红霞,刘盼红.《纺织时报》视野中的五卅运动[J].民国研究,2019(02):1-14.
[40]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14-317.
[41]任宝旗.行业报编辑要处理好“新”与“专”的关系[J].青年记者,2019(1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