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点注(之一)

2022-12-28杨永福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国

杨永福

(遵义师范学院 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 遵义 563006)

点校说明:

一、《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系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根据云南省政府采访边地资料的指令,由当时的麻栗坡对汛督办署派人搜集整理汇编而成,共分上、中、下三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麻栗坡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种类及习俗、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遗迹等方面的情形。

二、底本系由陈钟书等修,邓昌麒纂:《新编麻栗坡地志资料》,1964年云南大学复抄云南省图书馆传抄1947年稿本。

三、该资料复件藏于文山州地志办,为手抄繁体字直排版,点校时改为简体字横排版。

四、为忠实于原文之意,在点校中一般未作文字改动,如下情况除外:(1)涉及到民族的称呼,当时的统治者大多使用蔑视性的“犭”旁,点校时均使用当今规范名称,或者去除“犭”旁。(2)原文中明显是对前面的人或事进行解释的内容,使用圆括弧+楷体字表示,如“一个星保夜晴(雨后天明但见一二星)”。(3)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判定该字明显是错误的,则以页下注的方式予以说明。

五、对明显是脱文、讹文者,用圆括弧()标注于后。对行文中无法辨析、不能增补的脱文,用缺虚号“□”标识。

六、原文中涉及时间纪年有两种,一是清代之事,使用当时的皇帝年号纪年;二是使用中华民国纪年。为便于阅读,部分清朝皇帝年号纪年后附注了公元纪年,用圆括弧标识;中华民国纪年之后则未附注。

中图分类号:K297.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2)04 - 0031 - 15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

作者简介:杨永福,男(傣族),云南文山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西南边疆史及民族史研究。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首卷

创修麻栗坡地志资料序

窃闻古者立国、立家,莫不有史以记其事。吾国上古之世无文字可考,至轩辕黄帝始创文字以记其事。迄汉中兴,司马迁始将历代书籍详细征考,集汇成册,故国有纲鉴、史书藏之内府,历朝续修相传,设太史官管理其事,稽今考古悉有由来。夫一省者则称曰通志,一县者则称曰县志。前人不传,古代之兴衰不知,后世之成败无考,一事一物均皆茫然不知,善恶无以比,贤愚无以较,一切文物、风俗、礼教亦无稽考矣,更无从改革矣。故《大学·新民》之章有言:“汤之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者贤君名士,文物、衣冠、礼乐莫不有以志之也。

吾麻栗坡,原属清代开化府安平厅辖东安里之一部分,旧志:开化府设于清雍正八年。①至乾隆五年,知府佟世佑督同开化府属八里文人学士将《开化府志》初创编修汇集成册十二本,分发各属,十二年完成。又至道光七年续修一次,编纂十本,至十三年完成。自此以后至咸丰、同治,开城遭回匪之叛,两次失陷,各里同遭兵燹。两次回祸,编修府志完全失传。至清末,安平厅官绅迭次议修县志,苦无张本参考,因之中止者十余年矣。至民国七年,云南省成立全省通志馆,省长唐公继尧迭次通令各县知事采送汇编,不啻三令五申。民国九年,马关县长赵荃、商绅李家佑等成立马关县修志局,委前清生员唐根仁等各方采访资料,并搜求得开化旧志残书四本,略为根据,访得四里资料编辑成册十四本,至民国十二年结束,二十年印行。虽是马关之志,吾麻境有以志之。二十一年,麻栗坡教育局长刘世祥奉前陈督办锺书转奉云南省政府通令,催促采访边地资料呈送汇编《云南全省通志》。陈督办委任刘世祥与麒商同编修办理,并分令各汛采访资料,筹款辅助,督促创办,是年五月举行。麒等不遗余力搜(集)各汛山川,古今人物,风化,文物,衣冠,礼乐,古今事迹编汇成册四本,是年五月草草结束,呈由陈督办转呈省府发编。旋奉指令,所呈麻区地志资料能将志例逐条征集汇送,极其难得,深堪嘉许,着由该督办召集地方人士续修地方志,以备后世参考,勿违此令,等因,转行在案。经前任曾李杨、历任督办均提议续修地方志,奈因军务倥偬,公冗无暇以致中止。民国二十九年九月,我督办梁公默忱到任后,素常召集地方士绅提议编修地志,盖因麻与越接壤,敌寇侵越犯滇,飞机常来,大兵临境,筹防设备、运送军粮,日无暇晷。延至三十四年春,公于抗战公余之暇拨冗召集士绅,提议创修,筹集款项,即于三月一日成立麻区地志编辑处于民教馆,委任麒为编辑主任,并分令委任各汛长、各访采员、编辑等员。麒自揣学浅才疏,编修地志事关重大,请辞未允,良以地方义务所在,勉为其难,承认办理。幸蒙谢公严加督促,各位诸君共相热忱赞助分任其事,十余日之间编纂成册稿二本,兢兢焉未遑他事,日惟从事于兹。夫以一县之志,仅以少数人力不易结束付印。今因奉省府令饬赶办抄送资料,以供实施三年计划参考,于十日之间漏夜纂编摘要,抄送资料一册,其以后地方志曾经督办谢公崇琦提付县政会议议决,以文献委员会兼地方志编辑处按月照案发给薪,公督饬各汛采访赶办,可望期年完成付印,永传后世。特将资料序目略志,惟言词鄙陋,曷敢言文,大雅君子有以正之,谨序。

大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十七日编辑主任 邓昌麒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纲目

上卷

天文 天象 经纬度 时差 太阳出没时间

行星出没时间 彗星 流星

气象 空气 风云 雨雪 雹霜 雾冰 雷电

时序 交午交节时差

附老农天文经验谚语 日月 星风 雨云

露虹 雷电冰霜雪

中卷

疆域 界碑地段 各汛管辖界址界碑 山脉 河流

民族种类 对汛督办之缘起 督署之建设 督办之职权

历任督办官阶姓名 特别区之沿革 设官沿革

防营记录 关隘街道 坛观寺庙 古迹

下卷

特别七区 各汛概况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卷壹(上卷)

麻栗坡地志资料·天文序

天者,空也。日月星辰而外空无所有,本无所谓天也。古称有九重或十二重,道家有三十六天之说,不知何所依据。庄子谓:天之苍苍其正色,其远无所至称。如是,则以空训天者也。窃尝考②诸往史,我国海禁未开以前既无列强之侵略,惟虑臣民之犯上,惩前毖后,以巩固专制威权为目的,因创神道说教之说恐骇臣民,束缚其心理,无所托辞,虚无缥缈之天空为鬼神幽居之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使臣民不致得其究意,以辅助其法律之所不能致及防者。释道者流变③本加厉而附益之,遂致数千年来牢不可破。洎尔满清末季,世界交通,西风东渐,有识之士深知专制之害,始创革命,建造民国。二十年于兹,不能铲除根蒂,对于修志更不能破除故习,大多以分野灾异为天文之资料,依然不能跳出专制藩篱④也。无学流寓斯土,值修志之胜会,承邦人士委以编辑天文之责,自揣不敢胜任,无如辞不获允,虽然既无测候仪器,复乏参考书籍,无从着手,而邦人士催促无已,幸于商务、中华、世界等书局出版之中学校材、及平日寓目之天文常识、天文概要诸书为参考资料,按图索骥,并附老农经验谚语,勉蒇其事。虽然,天文渊深浩繁,不无挂漏,乖谬而贻讥议,自知不免,但与分野灾异之说较之,实在差可以献曝塞责耳。尤望邦人士及专门学者不吝斧正,期臻完璧,省特一全本抑亦斯志之本欤者。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 日 维西胡寿光谨识

麻栗坡对汛特别全区地方志·天文

天象

经纬度

经线以北平观象台为零度,本区居西经约自十一度一分至十二度三十一分五折零。纬线以赤道为零度,本区居北纬约自二十二度四十分至四十九分一十秒零。

时差

以英国格林经基观象台测定东经一百二十度为标准,即我国北平之位置也,又以我国中央测定时区论,云南为陇蜀时区之范围,本区居昆明之东南,较昆明应早十分五秒,则迟北平标准时应为四十分。

太阳出没时间

冬/夏至出/入七点一刻,冬/夏至入/出四点一刻十分,立春出/立冬出/立夏入/立秋入六点三刻三分,立春入/立冬入/立夏出/立秋出四点三刻七分,春、秋二分出/入六点。

行星出没时间

水星:一月二十六至四月五日,五月二十五至十月十九,九月二十六至十一月十二日,俱晨见。一月一日至一月二十六,四月五日至五月二十六日,七月十九至九月二十六日,十一月十二日至年终,俱晚见。

金星:二月二十七至十一月二十六日,晨见。一月一日至二月十二、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年终,晚见。

火星:九月二十七至年终晨见,一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七日,晚见。

木星: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十月十九、二十一、年终,俱晨见。三月三十一至十月十九日,晚见。

土星:四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晨见。一月一日至四月十六日,十月二十七日至年终,俱晚见。

彗星

据耆老云,清光绪三(十)四年八月见一,头尾约占天空十分之三。

流星

晴夜、阴夜俱时时有之,尤以阴夜为多。有时土人掘得或拾得有铜铁质者,有石质而挟各种金属者,其类不一。每年以八月十日与十一月十四日左右为尤多。

星陨

据地方耆老云,清光绪三十年二月,星陨如雨,流连数夜,内中有一最大者,径有三四尺许。又民国五年三月,又见一大者,径一尺许。均不知落于何处。

气象

空气

含水⑤分最富,霉腐性最强,虽严冬无燥物。故商无屯货,民鲜积粮,即有储以御冬或待价者,必谷不脱壳,麦不脱穗,否则一月外必虫蚀而霉腐无。春夏则屋壁、器物、衣服、衾被,若无人住及不着体应用,三五日后有潮湿霉腐之气。疾痛多黄肿湿之症,居民患之无法挽救。

四季皆有其风,因时而异,俗呼为气候风,盖亦信风也。夏季炎热之时,气候较低,多吹南风;冬时严寒之际,气候较高,多吹北风。亦有非⑥时变化,则夏季恒自南而东,冬时则西自北而东北,其交代之候多在二三月及九十月之交,亦无风暴。

除阴天、雨天乱云、霾云、密云外,春夏多丛云、屯云、滞云、卷云等。积云则夏日晴天亦多见之;纤云则秋日有西风时多见之;层云则于秋冬晴天夕照时自南而北起于火山之竹山半腰,层次井然,似烟非烟,似雾非雾,邑人呼为竹山晓岚,为风景之一云。

春冬多晴,夏秋多雨,此其常也。若非时变化,难以预测。据报载,法人游览回国对政府报告,云南之麻栗坡特别区与属地安南之河阳等处接壤,高出海面一四一二数,雨量一〇〇二厘(米)。未知确否。边地交通不便,文化闭塞,既无专门人才又无测候仪器,殊难得其确实也。

地势高低不一,四季无雪者如麻栗街、天保、八布等处是也。冬季积雪数寸以至尺余者如田蓬、董干及各汛之高山村落是也;凡冬春之交雪多之年,则次年五谷可望丰收,俗以“雪折害虫何积,雪愈厚则年愈登”,古人所谓“雪花飞也出先兆丰年”。亦农业经验之一得也。

每于春季及夏秋之交,不时发现小者如豆,大者如卵、如桃,果实、花木、禾苗恒受其害。本其范围不广,常成狭长形,纵一二里或三四里,长三五里或五六里不等,不致成为大灾,间亦有延及数百里而为非常天灾者,但数十百年不一见耳。

山、泽、原、隰,高下各异,大致情形与雪相之处亦大,无雪之处霜亦多见也。

处处皆有,雪到之处,春夏则为露,秋冬则为霜。无雪之处,严冬亦只白露而已。

天保对汛之北及中区之南竹山、南辉、豆豉店、落水洞、交阯城、油榨房等处,自秋分以后清明以前,虽烈日当天而密雾弥布隔离天日,常飞鹅毛细雨,居人家中墙壁、床帐、桌几时生露珠;但雾层只高一千尺左右,雾层之上⑦依然白日青天,此处居人晒物、洗衣,有雾时携陟雾层以上之山头浣曝,亦层云之一种耳。

与霜雪情形大概相同,霜、雪大处立冬后结冰,雨水前解冻,天愈晴则结愈坚,阴雨则已结者亦渐消解。

雷电

为雨之先兆,有雷电必有阴雨,其不有者亦间耳。凡有雷电之光,酷热蒸人,神经不快,如遭严重之逼候,鼻闻硫磺臭味为先兆。又雷未作之前先有闪电,发现曲折如蛇形,或如树枝,如半月,如锯解,其光明划或紧相连续,其色或红或黑或紫,光然四散,一片通明,于黑夜中山川云物皆可查见。恒于夏夜酷热暴雨欲来时见之,间于白昼酷热暴雨欲来时亦折见之;其光闪灼刺目,但不然查其形状耳,又有流动无定,或往而后,或升而降,或徒然现于室中,或导出于树上,如卵如桃,有时出自云间如火星然直落于地,若含甚重之固体者,然此则于阴夜多见,发现半晴之夜亦间有之。其发现时期多在夏秋之交,边地无天文专家,不然明其理由,俗呼为“龙戏珠”,为雷雨之先兆。特志之以待高明。

早现于西,晚现于东,于微雨时见之。其与别处不同者,则秋冬晴天夕照时常见于东方,即前“云”条所谓竹山晚岚之处也。由此观之,昔时月令按节候现收之说不足凭也。

温度

夏季酷热之际,最高不过华氏九十一二度左右,摄氏三十三度左右,列氏二十六度左右。冬季严冽之时,最低不过华氏四十七八度左右,摄氏九度左右,列氏七度二左右。此则以麻栗坡街一隅而言,其他各汛及各乡村如天保、船头则过之,田蓬、董干、攀枝花则不及也。边地文明闭塞,各对汛乡村鲜有仪具,科学常识之人又无测候仪器,一时难以周遍测定,以候来日。

时序

交午交节时差

交午较北京后四十四分,较昆(明)先十分,交节已正三刻十一分。

昼夜长短时差

冬至昼、夏至夜,十点二刻六分;立春/冬昼、立夏/秋夜,十点四刻四分。

立夏/秋昼、立春/冬夜,十三点一刻二分;夏/冬至昼/夜,十三点二刻十四分。

附志 老农天文经验谚

诸天云: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日月:月晕风,日晕雨。日头云障,晒(杀)老和尚。日没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落乌云半夜枵,明朝晒得背皮焦。初三月下有横云,初四日里雨倾盆。

行船:二十五二十六若无雨,初三初四莫行船。

星:一个星保夜晴(雨后天明但见一二星)。明星照烂地,来朝依归雨(久雨黄昏忽然满天星斗,黄昏上云半夜消,黄昏消云半夜晓)。

风:西南转西北,搓索来绊屋。半夜五更四,天明拔树枝。日出三竿,不急便宽。风急雨落,人急客作。东风急,披蓑笠。行得春风有夏雨。西南早到,晏弗动草。南风尾北风头。热极则生风,东南风跳掷,三日退一尺。

雨:雨打五更,日晒水坑。晏雨不晴。早雨不过(午)。晨雨着水,面起浮泡,连绵不晴。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天下太平,夜雨日晴。病人怕肚胀,雨落怕天亮(言久忽然自明亮雨候也)。雨夹雪,难得晴。夹雨夹雪,无休无歇。快雨快晴。《道德经》云:飓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云:云行东⑧,雨无踪,车马通;云行西,马泼泥,水没犁;云行南,雨潺潺,水涨潭;云行北,雨便足,好晒谷。西南阵,过也落三寸(言云起自西南来者)。朝要天顶穿,暮要四脚悬。朝看东南,晚看西北。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老鲤斑云(障),晒杀老和尚。

雾:三朝雾露起西风,若无风,必主雨。雾露(不收)即是雨。

霞:朝霞暮霞,无水煎茶。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里。

虹:东鱟晴西鱟雨。对日鱟,不到昼(言西鱟也),鱟下便雨,还主晴。

雷:未雨先雷,船去不回(主雨)。当头雷无雨,卯前雷有雨。雪中有雷,主阴雨百日。一夜起雷三日雨(言雷自夜起)。

电:南电半年,北电眼前(雨时)。北辰三夜,无雨大怪(无雨有大风)。

冰:冰后水长主来年冰,冰水退呈早冰坚,可履主水。

霜:每年初下只一朝,来年歉。连得雨三朝,主丰收。春多(霜),主旱。毛头霜,主明日风雨。

雪:霁而不消主再有;经日不消亦来年大雨水之兆也。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中卷

疆域

麻栗坡特别区位于云南之东南隅,南与法属越南接壤,东与广西镇边县毗连,北接富州、西畴,西接马关、河口,东西三百余里,南北阔三十余里,全区面积总计九千余方里。实为滇南之边防、外交重镇也。兹将光绪二十三年与法人勘定国界及碑详于后:

(一)第二段界线:向南经戈索河至黑河,即转东溯里泥河与铜厂河会纳处止,又由此转向河东,北经山以铜街河、黑河分水岭为界,直抵南松河、戈街河分水岭至南北寨后山顶止,至此转南顺山嘴下,入戈街河转东顺戈街河入南北河,转南至南江河会纳处,转入南江河至昆脑河会纳处,在大茅草坡山嘴止,由此仍向东上大茅草坡,经板子山为界,至野猪塘南面即稍转北接经猛硐河、清水河分水岭为界,至那拉河头止,那(疑为衍字)转北入那拉河为界,即横过开化河上编马山,由此转西顺偏马山至白石崖,此节以山顶为界,由此转北经南洞东分水岭为界,直达绿水河卡到新崖为止。

(二)第三、四段界线:自新崖东南二里起,往东经绿水河北之大岭到高马白之北,向东北至那郎卡过大石岭到岩脚街丛岭上,又由那郎向东过石山大岭挨那往东北,过霸布河(即八布河),上至达十路又下东南挨至霸布河,自此往东过大山岭,经扣览六卡,龙勒卡、洒卡、普龙卡至茅山卡,自此往东上下经镜散卡、小卡、穿洞卡至稗卡,自此向东北马生卡弯中国马江、越南马美卡当中过顶高岭,至中国凉水井、越南岩龙当中上岸,往东经龙潭卡,又转东北经龙楼卡至越南上蓬,自此往东顺南颜洞河、普梅河分水岭,分颜洞河归中国,分普梅河归越南,经中和卡、小卡下至颜洞河卡,以广西三交界止。

各对汛所管辖之界址界碑如后:

(甲)自第二段天郎第一号界碑起,南菁第六号界碑止,归茅坪对汛管辖。

(乙)自南松河第七号界碑起,至茅草坡第十号界碑止,归玉皇阁对汛管辖。

(丙)自老寨丫口第十一号界碑起,至老卡第十九号界碑止,归天保汛管辖。

(丁)自第三段绿水河第一号界碑起,至茅山卡第十号界碑止,归攀枝花对汛管辖。

(戊)自镜散卡第十一号界碑起,至竜戛卡第十七号界碑止,归董干对汛管辖。

(己)自凉水井第十八号界碑起,至颜洞河第二十四号界碑止,归田蓬对汛管辖。

以上二、三两段共计界碑肆拾叁座。

地质

本区系中生世含煤层之泥沙岩组织而成,兼有火山遗迹,与蒙自一带之地质相似。

山脉

本区山脉概属六绍山脉分支,其主干有二:一由蒙自蜿蜒入文山,至城子上分为二支,一入马关经玉皇阁而入越南为老君金,一入西畴至三元井又分为二支:一向西南蜿蜒至天保为火山一带,一向东南行经董干洋碑卡而入越南为鸡叫山。其余一支发源于丘北,经广南田蓬而入越南者为藤山。

河流

本区河流以山势浩大崎岖不平,故水势甚急,多滩洼石,不利舟行,亦无水产之利可言,惟于农业少得其灌溉之利耳。主要河流有盘龙江、牛羊河、八布河、普梅河、南利河。兹分述如下:

盘龙江。即通称之为开化河是也。自文山之长岭岗发源,经文山县城至南滚以下又曰南温河,至响水与牛羊河汇合。

牛羊河。发源于西畴锡板汤掌,穿山二十里向南流入牛羊新街,经老街而向东流经麻栗坡方面,至响水与南温河(即盘龙江)汇合,由船头而入越南,名曰清水河。此河蜿蜒数百里,多为沙底,所产鱼虾之类味极鲜美,为他河所不及,故游客至此多访食之。

八布河。发源于江东,经攀枝花而入越南,至清水与绿水河会合,流至海硬与上述之清水河合而为一,名曰苔江是也。

普梅河。发源有二:一曰南利河,由阿暮街发源;一曰岔河,由江那发源,经八甲至董湘。二河汇合名曰普梅河,经羊碑卡而入越南。

民族种类

麻栗坡僻处边陲地,地面辽阔,汉夷杂处,民族繁多。若简而言之可大别为二:一曰汉族,二曰夷族。而夷族之中又分为若干种如侬人、苗人、瑶人、㑩倮、土僚、沙人、那基、仆喇、摆夷等不下十余种。兹将各种民族之文化、风俗、习惯分述于后:

汉人。约占全区人口总数十分之四以上,其中又分为二种:(一)四川、贵州籍者,俗称曰天府人,多住高岗地带,以种地为业,性朴直,不好奢侈,崇尚俭约,其文化程度不如江湖省人。(二)江浙两湖籍者,喜住平原地带,其职业不一,士、农、工、商均有之,聪敏,较他种人狡猾,文化程度则为各种之冠。近年成立之风俗改良会,多亦以汉族之风俗、礼教、服装为原则,促令他种民族改良同化也。

侬人。原系广南土司贵族。妇女服装喜用深青色土布,著长裙,多绉褶,穿短衣,紧小贴身,顶上用青布缠一尖角形,臀部亦以布缠一三角形,颇似鸡窍;男装与汉人相像。多住于小泽地带,以农耕为正业,出产富饶,经济稳定。近年受汉人之影响至钜,各种不良风俗习惯竭力改革,妇人服装亦一律仿效汉人。学龄儿童踊跃入学,读书者日渐增多,文化渐趋进步,从事于各种改良事业,宜努力不懈,诚为未来之具民族也。惟在婚姻方面有一恶习,即所谓做家是也:当举行结婚仪式后,新郎新妇不得同宿,新妇须回家,随来随去,俟与新郎交合怀孕始住夫家。此诚为一大恶习,不过近年已在积极改良中,此种积习不难洗涤尽净也。

瑶人。系本地土著,不知读书,智识低陋,其类有三:(一)靛瑶人。僻居山野,专以伐木种靛为业。每年造靛颇多,麻邑附近一带所需靛料均为此种民族是赖,故其靛业极为发达。惜乎其方法陈旧,人民知识亦极为低下,不能采用新方式方法以制靛,是以近年洋靛输入,所受刺激颇大。夫优胜劣败,此为当然之理,若不速加改良,将日渐减色而终于消灭矣。

此种民族之住居无有一定,全视山林之繁茂与否为定度,若彼所住之地山林被其砍完,则迁其他山箐茂盛之地矣,颇似古代逐水草而居之游牧民族。其妇女著长衣,不服裙,喜以银器为装饰,赤足,性勇敢,与男人无异。其崇教以盘古王为神圣,人死后奉行火葬,其所遗骨灰实以瓦罐藏之附近岩洞中,至其迁徙时一并带去。

(二)大板瑶。喜居山林地带,以种草果、香草之类为业,仍曰崇盘古王为神。性极纯朴,不喜搬家,以其娶亲时须以木板一块顶于头上而得名。

(三)角瑶人。语言、礼教、服饰均与上述之两种瑶人相同,以其迎亲时新妇头上须顶牛角而得名。

苗人。其类多由贵州而来,喜居高山,以种玉蜀黍(当地人称为玉麦、包谷—注者)为业。大多系佃农,不穿鞋,不读书,性极鄙俚。妇女均自制麻线织布为衣,故苗人穿麻。男子喜饮酒,好吃狗肉,每至酒酣之时,或岁时令节常聚处,男女老幼唱歌、吹葫芦笙、作胡旋舞为乐。男女婚姻多为自由择选,颇少有媒妁之言而作合者。其类繁多,约可分为下列六种:

(一)白苗人。性喜搬家,夜间随地而卧。以其无论男女纯著白色麻衣而得名。

(二)青苗人。妇女不服裙,一切衣裤装束与汉族略同,惟不缠足。以其类无论男女纯著青色麻衣而得名。言语亦与上述之白苗有异。

(三)花苗人。妇女服裙,以染花为辨。人死以后三日内不入棺,其亲朋来吊丧者,每人须以熟饭嚼细喂死者一口以作祭仪。

(四)红头苗。性喜游猎,勇敢好斗。以其妇女头上喜以红花布作巾顶戴而得名。

(五)鸦雀苗人。妇女服裙,衣领后方系花布一块,宽尺许。其余职业、言语与诸苗相同,惟喜搬家。

(六)偏头苗。女人头上撇木梳一把,脑前以发结纂于面前撇木梳,其余无甚特出。

摆夷人。其类甚少。女人不服裙,穿长衣,多系青黑蓝三色。现已改从汉教者,多礼教,文化亦渐有矣。

沙人。其类独一。女人梳装、衣服与汉人相同。赤足,言语与侬人通,种田而食,不知文教,喜唱,婚丧与汉人同。

㑩倮人。其类有八:

(一)汉㑩倮。其类我郡甚少,惟上五里多,专种山而食包谷。其女人服装与汉人无异,只不缠足。不知文教,婚丧礼事与别不同,言语独出,工耕为生。

(二)花㑩倮。其类男女均穿花衣,种山而食,不知文教。女人过十二岁不食猪、鸡、鸭肉,独食牛肉。

(三)白㑩倮。其类女服小衣,裙白色。种山而食,言语与花㑩倮稍通,不知文教,婚丧礼与他类略同。

(四)砍头㑩倮。其类女服小衣长裙,有花纹,中亦有花青色。父母死七日将头砍取出,用伞将头置顶上舞跳,名为超拔。不知文教。

(五)长手㑩倮。其类女服青衣,裙有秀纹。男女均不剃发,男人发纂以梳撇,言语独出,男人穿花裤。种山而食之。

(六)普标㑩倮。其类女服青色长衫,衫脚绣红线,狗牙耳环以银丝穿。种山而食,不知文教,性好猎,喜唱歌。

(七)狗肠子㑩倮。其类女人服长裙,衣小,用黑色,并用线穿白珠,多数系于颈上。种山而食,不知文教。

(八)黑㑩倮人。其类女人服青色,俱以五色花线绣成花衣,男人服青衣。惟最愚,不知文学,原系广南土著,称之老业主,而南海寨之有住室,均以竹篱毛屋,不求佳善,性好酒。

那基人。其类独一。言语与侬人通。原我郡系其人先到,开挖为田,只知耕作而食,不知文教。清乾隆时为侬人所逐。现本区只有数户,其服与摆夷同,独裤脚辨。

土僚人。系本地土著。多住于热带地,性极怯懦,以农耕为主业,除种稻、豆、玉蜀黍等属之外,犹种甘蔗熬糖事业,又种棉花纺线、织布,以其方法陈旧,故其布粗陋不堪,昔时销路颇广,民国纪元后洋纱转入,其布业已大为减色,及至现在几销灭殆尽矣。其种类约可分为三种,兹分述如后:

(一)搭头土僚。其类女人服长裙,衣小,黑色,头纂扭于顶上,以巾裹其发搭下。种田而食,不知文教,礼陋,言语独出。

(二)尖头土僚。其性质、礼教与土僚相似,只以女人头上以包尖为美,故名。

(三)平头土僚。与以上两类大多相同,惟女人头纂是平的,亦因之故名。

仆喇人。系本地土司,为昔日之地主及地方执政。不知读书,不识文教者,素性朴实,脑筋简单,不善刁狡,直无文化程度之可言。自汉人迁入后,事事受汉人之节制与支配,直接、间接受汉人之同化,彼等之土地及农林政权亦受汉人之侵略与强占,久之汉人乃取而代之也。及至今日,已全为佃农矣,且以经久受汉人文化熏染陶冶之故,转变为汉人者颇多,穷乡僻壤虽欲见其遗族,但为数甚少耳。语云:适者生存。天演淘汰是乃天演之公例。此种民族已如衔山之夕阳,风前之残烛,势难逃此天然之定律,不久将归沦泯矣。其种有五,兹分述如后:

(一)花仆喇。妇女服长裙,衣小,有红边。言语独(出),种山者多,种田者少,喜居山地。

(二)白仆喇。妇女仍服长裙,衣小,但不滚花边。言语独出,种山而食。

(三)孟武仆喇。妇女服蓝色长裙,衣小,头包蓝布。言语独出,喜唱歌,少有知识,受汉人之影响至钜,有改为汉人者颇不少。

(四)黑仆喇。妇女服黑色长裙,喜唱歌,言语独出,性极鲁莽,好游猎,种山而食。

(五)筲箕仆喇。妇女服长裙,衣短小,背腰编作筲箕形故名。言语与黑仆喇人稍通。

格僚人。其类独一,言语独出。妇女衣服与汉教略同,头部或围包巾者或梳纂者不一。男人装饰与汉(同),稍有识字者,性好酒,种山而食。

黑夷人。其类独一。女人梳妆头部略与汉人同,服黑色,另穿坎肩小褂,绣红边,裙长不折绉。言语、婚丧礼与侬族同。田蓬有其人甚多,稍识文教。

土人。其类独一。女人头梳妆与汉人同,青服、短衣裙。言语与沙人同,婚丧礼与侬族同。稍识文教。田蓬与桂边接壤有其人。

本区民族之种类概如上述,其详细情(况)自然不免遗漏,不过仅叙其大略而已。

麻栗坡对汛督办之缘起

麻栗坡对汛督办之设,缘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越南议和后,麻栗坡仅接越边,故以麻为适中与法越河阳法四花大员对守。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法复订会勘章程设立对汛,二十二年,会勘订界。二十三年,张贵祚管带怀远前营驻即以怀远前营管带改为麻栗坡副督办,五哨官改为五对汛,曰天保汛(即船汛)、曰茅坪对汛、曰攀枝花对汛、曰董干对汛、曰田蓬对汛共五对汛,均归麻栗坡副督办管辖。先其职曰麻栗坡副督办管带怀远前营,其营五哨共计兵二百五十名,除五对汛,每汛分防汛兵三十名,共一百五十名外,督办署一百名改为前后两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南防后营,三十年改为开广边防第十六营。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副督办朝兴又呈准将驻豆豉店之开广边防第十三营归督办督带,由是督办又兼防营督带之职。至宣统元年,添设玉皇阁对汛,均归麻栗坡副督办节制,由此管辖六对汛。民国纪元反正后,改为开广国民军第十六营。民国元年,张宗靖(字定臣)任副督办职,兼统领国民军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营,兼带第五营,将督办署原有之前后两哨遣散,即以第十八营为护军,并将第二十营缉私裁撤,以兵二百名(转属)河麻两督办属之十对汛,每汛并兵二十名,由对汛兼任缉私,以汛之教习一员改为汛长,对汛改为汛官。民国二年来,副督办束于德莅麻,被开化镇统领国民军林公开武将督办兼带之第五营拨归李天才管带,由是督办署无一兵,束督办呈请每汛拨汛兵六名改编为督署巡缉队。至民国四年,徐副督之琛莅麻,呈准副督办改为对汛督办,各汛汛官改为汛长,汛长改为副汛长,又将各汛改为三等:董、田为一等,玉皇阁、天保列为二等,茅坪、攀枝花列为三等。重建督署旁洋楼兵房监狱,并重建各对汛汛署兼理司法,由是而遵守至今。督办原是管带,薪公月支银一百两,交涉费二十两,共一百二十两,后加督带费五十两,共一百七十两。今改为团长,薪一百六十元,公费一百二十元,共二百八十元。此即麻栗坡对汛督办源起之概略也。

督办署之建设

麻栗坡督办官署。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副督办贵祚奉命管带怀远前营来麻改组麻栗坡副督办,即于是年秋于麻栗坡街尾之岜亮寨建设督办营,新修瓦盖坐房三间,两耳四间,又添修草盖两耳,兵房四间,前营门一座。

清光绪二十三年,裁撤驻麻制官。开化镇标左营都司原驻于街头,清光绪三十四年,张贵祚复任督办之职,由岜亮寨后营盘移驻于左营都司衙门。宣统元年,李朝兴任督办职,拆岜亮寨后营盘瓦料添修署正房三间,两耳四间。

民国三年,徐督办之琛莅麻,呈准请款添修洋楼一所,兵房六间,监狱三间,围墙一转。民国十二年,林督办开武莅麻,添修卫兵房三小间。此即督办公署建设之始末也。

督办之职权

麻栗坡对汛督办之职权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贵祚管带怀远前营奉命来麻驻防,职司防堵边隅、弹压匪类,纯是军事权责。是年十月,奉命改组交涉副督办,分设五对汛,职司内地军事,办理外交。原是管带(即今之营长)阶级,在清代多系副将(即今之少将)、参将(即今之上校)任职,其职曰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兼带怀远前营。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呈准驻防豆豉店之开广边防第十三营拨归督办督带,又其职曰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兼督带开广边防第十三、十六两营,管辖六对汛。

民国光复元年,张副督办宗靖到任,又改为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统领开广国民军各营。民国二年改组国民军,归开化镇统领,仍是副督办管辖六对汛。民国三年八月,奉前省长唐令,奉中央规定,麻栗坡副督办改为对汛督办,各汛地一律改组,划为特别区域,兼理司法。民国五年,呈准奉令兼办团学两组,相沿至今,麻栗坡对汛督办行使军事、外交、司法行政权。

历任督办姓字、籍贯及其事略

张贵祚,字虞廷,贵州人,回族,清副将。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与开广道刘春霖会勘中法界,二十三年管带怀远前营到麻,改组麻栗坡副督办,建修副督办营于岜亮后。为人性醇厚,对于兵民人等极处和平。

周炯,字竺仙,贵州毕节县人,清同知。性和平,在任一年而去。

杨宗墀,字丹书,贵州思州府人,前清副将。光绪二十五年到任,光绪三十三年交卸,计在任八年,与绅民颇称和宜。

张贵祚,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复任。原住于岜亮后督办营,是年六月,左营督司裁撤,即将都司衙门改为督署。

李朝兴,字如松,大理人,清参将。光绪三十四年到任,将岜亮寨后督办营拆修督署花厅两耳,又建石碉,惟人骄傲好淫。

周行广,字业勤,安徽合肥县人,清山东候补知县。宣统元年到任。性急,办事辣手,初次禀改良对汛,整顿汛务。

嵇祖佑,字述腴,四川人,四川警务出身。调滇创办警政著有成效,宣统三年升任督办职,办理军政,操典极其认真,对于军民均称咸宜。是年旧历九月反正,人民惊恐,嵇公维持地方安宁,四乡人民安堵如故,均颂其德。

以上七任由清光绪二十三年起改组成立督办,至宣统三年止,清代共计十四年。

由民国以来历任督办:

张宗靖,字定臣,湖南宁乡县人,清末充马白随营学堂教员,后充马白第十九营管带,民国元年三月莅任督办兼开广国民军统领。性极温和,驭下有方,军纪严明,人民咸颂其德。

束于德,字□,滇西蒙化人,年二十五岁任督办,安南河内巴文学(校)毕业。一派文雅,处(世)和平,在任八月,因案调任,无功过可言。

段永清,字芷菴,滇昆明人,前清举人。性甚和平,对于军民均称温和,无功过可言。

徐之琛,字保权,滇西蒙化人,越法巴文学校毕业。由个旧县调任督办,民国三年四月到任。整顿初级小学,成立高级小学及女子小学,改三楚宫为两等学校;绅商筹款修治麻街沟渠,呈准建修督署洋楼、兵房、监狱及各汛汛署;改良六对汛,划分特别区兼理司法,审理民情秉公裁判,案无遗牍修改,恤民,政声昭著。麻街绅民为立德政碑于大王庙前,感颂其德,后之学者皆受其惠矣。

皮楚芳,字伯雄,湖北人,湖北将弁学校毕业。由督军署军务课长调任督办,按照徐前任督办呈准兴办未完事件,继续告成。性情纯和,尤称清雅,对于教育亦颇热心整顿。

王承祺,字子寿,滇中玉溪县人,警政出身。民国六年八月到任。性极古朴,改良团保,整顿学务,筹款新修街尾学校,对于司法亦称清白乃心,案无遗牍,呈准成立劝学所,统系特别区学务。街绅民立纪念幢于学校前,以志纪念。

周承霖,字惠生,贵州毕节县人,二任周督办竺仙之子,河内法文学校毕业,民国八年到任。办事勤能,司法好手,听讼折狱亦称勤慎。性好客,好吃,不私民财分文。在任两年虽无实政可考,然于各区团学两政兴起不废,诚为清廉之官,到任后办获阳余龙及列韦氏两件无头公案。

张效巡,字继阳,滇中玉溪县人,陆军少将。民国十年三月到任。对于绅民极其纯厚,虽是武将家风,然其心术正大,不贪不吝,在任八月辞职调任,两袖清风去矣。

余炳,字彪臣,滇昆明人,陆军少将。民国十年九月到任。为人温和,性虽贪而前任之政绩亦不敢废,对于地方似无起色。

林开武,字建候,西畴锡板人,前清副将。民国纪元任开广总兵,民国十一年二月政变莅麻。对于绅民尤为和平,筹款新修学校,前学海即于是年七月冲破,惟办坪寨绝产归校可为纪念。

陶凤堂,字玉廷,陕西人,陆军少将。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到任。为人刚直,带病来麻莅任,后因病发肿,十三年正月回省就医。科长代理行拆,至五月,被匪李显志乘虚聚匪攻陷督署。

徐振海,字采臣,滇东东川人,陆军少将。民国十三年六月到任。性平,抚办攻署匪等,和平解决,对团学两政平平而过。

刘对阳,字言廷,河南人,民国十四年到任,陆军少将。性懦,阴险胆小,是年值饥馑,范党匪众攻陷马关,对阳闻风而逃。

宋联元,字伯郊,西畴大吉厂人,陆军上校。十四年七月,匪黄业兴攻陷督署,刘督办出逃河阳,联元率地方军民克服麻署,省峰委任代理督办职,克服功勋。其对于地方政绩无一可言,但其为人和平招纳。

李嘉彦,字硕卿,滇昆明人,清庠(生),北京军官大学毕业,激烈革命成功,授勋五位陆军少将。民国十五年二月到任。为人温和寡言,素行吝啬。三月初六日,匪攻陷督署出逃,回麻因吝啬金钱之故,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被部下法兴义、杨桂戕等害。对于地方政绩毫无可言。

宋永康,字平阶,滇西楚雄人,陆军少将。民国十六年四月到任。性极和平,对于地方绅民尤称谦和。是年六一四政变,开化王汝为占据,委任王绍周来麻勒宋永康缴械,受辱而去,于政绩亦无可考。

王绍周,字维祯,滇马关古木人,陆军少校。民国十六年六一四政变,王汝为占据开化,伪委绍周率众三百余人来麻,勒令宋督办缴械,即任督办,带来官兵均派地方供给,民遭骚扰,惟其办获数名匪首可嘉。

余炳,字彪臣,昆明人,陆军少将。民国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复任,未满一月即往董干查防,至六月回麻,即因案撤任,由河口回省,功绩无著。

李毓萱,字寿慈,滇姚安县人,陆军上校。民国十七年六月到任。性虽和平,奈其所(用)大都宵小,无恶不作,苛收保费摊捐,人民受害不浅。

张自明,字智齐,滇龙陵县人,清庠生,陆军中校参谋。民国十八年六月到任。性极骄躁,好贪鄙吝,惟字好,文学亦佳,在任半年,被人告发,调任马关。

张培爵,字谷天,滇东川人,清附生,历任知(事)。民国十九年一月到任。性最和平,对于地方团学尤为认真,在任四月,惜因政变撤任。

陈钟书,字树藩,滇安宁县人,陆军少将。民国二十年四月到任。为人醇厚,对于绅民极称谦和,治军严肃威名远播。莅任以来,法人敬畏,盗匪潜迹,地方安堵,人民颂其德曰“南陲保障”,办理团学建设事宜极其热忱,政绩昭著。

曾恕怀,字竹溪,川边籍,云南滇川边绥江县人也。民国二十二年秋八月到任。年三十一岁,品貌端方,性好酒猎,大放奢吃,对于地方无成败遗迹。

李文汉,字星槎,滇西嵩明县人也。陆军少将,历充开广陆军步兵团长。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到任,任期三载,二十八年十二月调升回省。

杨德源,字据之,滇南墨江县人,陆军少将,历曾充蒋委员长办事厅主任,二十八年十二月八日到任。性好优人娱乐,不理军民事件,纵放各汛贪墨,值国事变迁尚不问事,被揭禀撤职,调防空司令。

梁骞,字默忱,滇西蒙化县人,陆军少将。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到任,为人虚假道德,其性好佛学。

杨克歧,字笙伯,陆军少将,云南洱源县人。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到任。性刚直。到任四月,至八月病逝。

谢崇琦,字侠波,陆军少将。三十五年十一月到任。为人刚毅,明敏有为,到任后整理地方财政、教育建设各事,极有端倪。

特别区之沿革

麻栗坡特别区地方原为清制开化府分防安平厅属东安里。昔在明末清初之际未设开化府时,所有清治开化府属八里,土司官僚均隶于阿迷州管辖,上粮纳税悉由各处土司官僚收缴阿迷州。各里原系土司属地,并无朝廷命官治理。斯时因地方辽阔,皆属崇山峻岭,罕有人迹。明末清初之时,是时仅有土著人那基、瑶人于兹水土平坦之地,陆续开挖成田,耕作居住其间,此后苗、仆、倮、夷各类随而聚焉。古人云:老街路旁克广寨岩上有一蜂王岩洞,内之蜂有成妖者去广南招牛羊而食,广南侬土司相率其类侬人追至老街(按此事本属一种迷信,惟当时土人知识浅陋,牛羊失足,误闻谣传信以为真,相与追索而来或有之),见其田源广阔、地土膏腴,遂分其族一枝并率其类侬人至老街治理各种民族,所以更其名曰牛羊土司(见《开化府志》)。古木曰古木土司,八寨曰那更土司,开化原为教化土司,安南里原名曰安南土司,江那曰江那土司,江外曰旺弄土司,八土司均归阿迷州管辖。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八寨那更土司侬(龙)上登进京受职,封为三长官司,管辖教化、古木三土司世职,见京内文人学士,遂因之感化,回籍遂以教化司专司设学教育之事。清雍正八年,云南制台鄂尔泰(旗人)奏请清帝允准,将教化司改为开化府,设府经(历)一员、通判一员,将牛羊司改为东安里,古木司改为逢春里,那更司改为永平里,教化司改为开化本城里,江那司改为江那里,安南司改为安南里,旺弄司(江外)改为旺弄里,乐竜司改为乐竜里,八里均归开化通判治理。清乾隆十二年(1747),又将通判改(为)文山县,所有八属土司上粮纳税均归文山县而治也,由是设⑨官分治,以后始设学校渐入文化。嘉庆四年(1799),清廷以一县而属八里土司之地,地方辽阔,恒有鞭长莫及治理不周,复添设安平同知即为安平厅(原名曰安平抚彝府),分治东安、逢春、永平三里,安平厅署侨寄府城。至嘉庆十二年(1807),又将八里土司改土归流,派员勘丈、计垦、给照,改为内地风教。至道光七年(1827)又重新计垦,渐进文化。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议和以后,云贵总督岑宫保毓英奏请清帝,以安平厅侨寄府城,官绅相隔,不能受耳提面命之训,终非善政,将安平厅署移驻马白关,俾便身视治理,惟惜太处偏安,奏请将越南边界与马白接壤之南山七社土司地方划归中国版图,将安平厅移于马白。清帝允准,光绪十五年,清命唐钦差并特授安平覃和甫初次与法人会勘草界,南山七社改为七甲,更其名曰归仁里。光绪二十二年,清命云南临安开广道兼管关务刘道春霖与法领(卜车阳本义德)会勘,定界立碑。后光绪三十年,马白关人士熊学文、李家佑等呈请云南制台丁允准,仍照奏案将安平厅署移于马白关,将开化镇标中营游击(今中校阶级)马白行署改建为安平厅衙门。光绪三十二年秋八月,署安平厅汪厅长子忠奉命由开化旧署移于马白关(逢春里)治理东安、逢春、永平、归仁四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经安平厅邹厅长详请云贵总督部堂锡良允准,将新版图之归仁里、七社土司地方田源改土归流,升垦、给照、发单,改为内地风教,又于各处设学校而教焉。

民国纪元二年,改为安平县,后经中央(查察)安平县与贵州安平县雷同,民国三年又将安平县改为马关县,中央颁发铜铸印信。民国三年,新老街绅耆开会拟呈请于麻栗坡,改东安里为县治,适李民政长鸿祥在任,令行麻栗坡段副督办永清将麻栗坡督办署改为县治,西洒绅耆亦有争执,请设县于西洒,三方绅耆各持己见。是年六月,徐督办之琛莅麻开议呈请上台示遵。民国四年,上台允准于西洒设一行政委员,更其名曰东安里行政委员(初来设署县长张钟英)。民国四年改为普兰行政委员,民国九年三月改设西畴县治。先于民国四年,徐督办之琛奉云南将军兼巡按使唐令转奉中央命规定,河口、麻栗坡两督办及所属各汛地一律改为特别区域,兼理司法职权。民国四年九月一日,宣布实行特别区域兼理司法。民国五年,皮督办楚芳莅麻,心性好静,不谙司法,遂以督办署为军事外交机关兼理司法,事务纷繁,详请取消。民国六年六月,王督办承祺莅麻,奉省长唐(民政长改巡按使,巡按使改为省长)命令,查督办兼理司法,系为中国收回治外法权起见,且马关、西畴、广南三县距边窎远,治理不周,复命兼理司法,又派委员马子骥为划界分区委员,并将督办及所属六对汛划编为特别七区:督办署所属东安里之南油半甲、磨山半甲、马达半甲为特别第一区,茅坪汛所属马关之归仁里聚义甲为特别第二区,玉皇阁对汛所属之聚隆甲为第三区,天保对汛所属之奋武甲为特别第四区,以玉、茅、天三汛地原归马关地面;攀枝花对汛所属之东油半甲及胡迭半甲为特别第五区,董干对汛所属之马桑甲、普元甲为特别第六区(以上攀、董两汛及督署原系东安里地面);田蓬对汛所属之普梅营、郎恒营、木央营为特别第七区(以上田蓬属原在广南县地方)。自经此次划定之后,一切教育、团务、建设、司法行政均归督办同各对汛直接治理,与马关、广南、西畴三县有关系者仅粮赋一种,由是麻栗坡对汛特别区俨然独立,与邻封各县不相统辖。民国十五年九月,李镇守使选廷兼开广善后督办,被西畴县绅蒙蔽,呈请:唐省长取消督办兼理司法职权。人民深感不便,公呈请照新县治设立麻栗坡司法官。已于民国十七年四月,赵司法官文煌奉命来麻就川主庙成立司法公署。至八月,经中央查核,所有全国司法公署应一律取消,麻栗坡特别区司法又经政务会议决仍归督办兼理,继续实行。由上所述可知,麻栗坡督办之兼理司法及团学、建设诸行政,不但为事实所必需,且理论上历史上均已成铁案,不可更移,此事理之彰彰者也。

设官沿革

麻栗坡原为清制开化府安平厅属之东安里东隅一部分,在清初未设官时原归牛羊老街侬土司(即广南土司之族分枝一部分土司侬天锡,今老街石佩珩及万寿宫地址,即土司旧署处)管辖,此外并无一官。至清雍正八年,云南制台鄂尔泰奏请清帝,将教化长官土司改为开化府,设府经(历)一员,通判一员,管辖八里土司,将牛羊土司改为东安里。于此为开化设官之始,略如下:

文官

开化府知府一员。清雍正八年建城设官,至民国二年实行三治,曰省、曰道、曰县,是年将府官裁撤文山县府署而住矣。

开化府经历一员。清雍正八年设开化府时设府经(历)一员,乾隆十二年改通判为文山县,将府经(历)裁撤。

文山县知县一员。清乾隆十二年,将通判改为文山县,管辖八里土司。

安平同知一员。清嘉庆二年,以文山县一县而治八里之地,恒有鞭长莫及治理难周,增设安平同知一员,仍寄府城,分治逢春、永平、东安三里。

安平厅理刑一员。与安平同知同时建设,专司管理监狱,民国二年裁撤。

文山县县丞一员。与文山县同时建设,专司管理监狱,民国二年裁撤。

武职

开广镇总兵一员,即今中将阶级。清雍正八年建设,管属开化、广南、广西三属,标下所属广南营参将、广西营游击、开化中营游击、左营都司、后营游击,共计马步战守兵丁二千四百名,民国二年裁撤。

开广镇标中营游击一员,即今中校阶级,即为镇中军官。同镇台建设,住开化城,行署在马白。光绪三十二年裁撤。

开广镇标后营游击一员。住开化城,同镇建设。清光绪三十二年裁撤。

开广镇标左营都司一员,即今少校阶级,同镇建设,原驻开化城内。清光绪十二年奏准移麻栗坡街头,王子英授职建,战守兵七十二名。光绪三十二年裁撤。

开广镇标右营都司一员。同镇建设,原驻开化城。光清绪十二年中法战争以后,滇督岑毓英奏准将右营都司移古木(林)箐,战守兵七十二名。光绪三十二年裁撤。

麻栗坡左营都司属下:

左营中军守备一员,今上尉阶级。原驻麻栗坡都司署。清光绪十二年改驻文属长岭岗,战守兵二十二名。

左营二司千总一员,今中尉阶级。清道光时建设,驻防于大坪南去五十里许之天生桥,故曰天生桥汛,守兵十二名,后移住大坪。清光绪二十八年裁撤。

左营二司把总一员,即今少尉阶级。清道光时建设,驻防阯城,其名曰阯城汛,部厅守兵十二名。因阯城气候恶劣,移驻豆豉店。光绪十二年设都司署于麻栗坡,阯汛又移设于麻栗坡之巷口右侧修建汛署。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奏准裁撤。

左营头司把总一员。清道光时建设,驻防于扣揽,守兵十二名,故其名曰扣揽汛,后移驻八布。清光绪二十八年奉命裁撤。

后营把总一员。清道光时建设,驻防于董干属之马林汛,后移驻董干。光绪二十八年裁撤。

左营外委一员,今准尉阶级。原驻麻栗坡都司署,后被镇台调在镇署供差。光绪二十八年裁撤。

以上文官武职均属清代制官。原麻栗坡以开化府镇为主管机关,故以开化为始,其后开化镇标左营都司移驻麻栗坡,所以左营都司属下千、把汛官均驻于麻栗坡范围,已详著述,其余他营部属不在麻防者亦不记载。

防营记录

麻栗坡之建设,始于清乾隆之季、嘉庆道光时代,其时世属承平,人民朴讷,安居乐业,素无军事扰攘。至咸丰四年丙辰开化回叛,各处始设营养练剿抚回叛事宜,延至同治元年壬戌,麻栗坡各处苗叛,仍是地方头人督率长练剿抚敉平。

清同治十一年,因黑旗广西人黄从英(原名彭伦四)占据安南边境河阳,安南嗣德王奏请清帝,特派冯子材统领胜字五营到河阳剿办。黑旗黄从英逃脱未就擒。清光绪元年乙亥,又复占据河阳。清光绪二年,清廷复命赵统领带安字五营复到河阳剿办,拿黄从英在河阳凌迟处死,三年撤师。

清光绪九年,云贵总督岑宫保毓英率绥边营一百营出越南,师左路统领蔡标统领绥边三十营,每营兵五百名,分五哨由麻栗坡出关。光绪十一年与法人议和,十二年撤师,十三年报肃清。梁督带扎川主庙,十四年撤回遣散。

清光绪十五年初,禁交私,特授安平厅马世麟(贵州人)奉令开办官盐局,麻栗坡委马遇明办销官盐,委马遇龙管带忠字前营严缉交盐。清光绪十九年,刘凤章(小广西人)接管缉私。二十一年,刘凤章交卸,谢有功接带,随调赴广南剿会匪,后遣散。

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忽谣传法人占据麻栗坡,督部堂崧即派临平左营彭管带、临平右营雷管带家春、临平后营杨管带各带兵一营(每营五哨,哨官一员,每哨,兵七十名)同齐到麻驻防,半年没⑩事,左、后两营仍调临安,惟留右营驻麻川主庙内,二十三年调往广南剿办会匪,遣散。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岁,张慎泰管带纲字前军前营驻防豆豉店,二十八年遣散,其营中哨二棚什长杨三即因之在三转湾芭蕉坪一带聚匪踩湾(名曰三点会),因之起事,人民受害。清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游匪杨三、杜二率匪攻打六(大)坪傅元贞家,焚毁家屋,匪被火药爆发墙倒打死者七十二人。是年六月,开化镇苏镇军抡元统领续备全军五营到大坪,其余各管带刀佩仁(江外土司)带续备前营,龙济光督带续备左营、后营,杨发旺带续备右营到南温河一带剿办,杨三出逃,只获杜二一名正法凯还。

清光绪二十九年,会匪杨三复勾结黎德生又于芭蕉坪踩湾劫抢人民压迫投行。是年三月,阯汛安广文被戕。是年六月,又经开广镇,苏抡元仍统领续备各军到麻剿办,将黎匪首追过法界,被法人拿获送麻(栗坡)解开(化)正法(杨三仍是出脱),凯还。只留续备右营杨管带一营驻麻栗坡防堵,其余各营苏镇带开分防。光绪三十年,马凤麟接带移驻茨竹坝。三十一年合宝珍接带改编为开广巡防队第十九营。三十二年,此营并归杨副督办兼带,三十三年奉命遣散。

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三十日,河口革命之役,新募镇标第十三营,马管带经元率兵一营到麻驻豆豉店,是年修建豆豉店营盘,后改为开广边防第十三营。宣统元年,孔繁锦(安徽人)接带拨归督办兼督带。以上系麻栗坡清代经过之防营事略。

地震

民国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地震一次。

水系

南灰瀑布:在麻栗坡南去二十里南灰寨后白水有瀑布,泉由伙山茨竹坝山丫滴下丈(许)。水系四季不断,颇供灌溉田亩之用。

偏保温泉毒泉:由麻栗坡南去七十里偏保寨右侧,有水由岩洞里流出丈许,至洞中一石阻住,分洞水为二,由右边流出者为冷泉,四季如冰;由左边流出者为温泉,四季如滚。一水分而为二流,一寒一热,其水最毒,食之必中瘴而死。

银厂沟瀑布:水由伙山二磴岩流下藩家坝蜂子岩,跌下数十丈而入岔邦小河,其水环绕经南浦来携灌溉之田数百亩,其水利大焉。

石门湖泽:由麻栗坡南去四里许,两山狭陇,高十余丈,似岩凿之门,通玉(皇阁)、茅(坪)两汛要道,一将当关之地。门下有大湖名石门湖,围圆五方里四,水浊,鱼类颇多。偏僻山凹之地虽不称名湖,尤为游览之地,但供土著人吸食之用,无灌溉之利也。

豆豉店旁有湖泽,四季水常清,围圆约四方里,鱼类甚多,但亦无灌溉之利用。

盘龙江高跌南温河下流四十里许,太阳山下跌滩八十余丈,有鲤常飞上下。

关隘

麻栗坡所属六对汛区域,斜长五百余里,均系与越南接壤,为南防重镇。在清代,两国关卡要隘常有界务争执,所以中越边关设有边关卡隘,设官驻守疆土。如马白关即为边关要塞,原为开广镇总兵属开广镇中营防守,于斯设中营游府衙门,属下守备一员,千总汛官一员,向东天生桥设把总汛一员,芭蕉岭卡设把总汛官一员,交阯城卡设把总一员,扣揽卡、茅山卡设把总一员,六卡设把总一员。除马白而外,由天生桥至大卡均归麻栗坡左营都司管辖。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会订条约以后,越属南山七社划归中国版图,中越界务稍变更,卡隘亦因而变更,至如攀枝花、董(干)、田(蓬)三汛仍照原日关卡疆界,两国遵守。光绪二十八年裁撤千把汛官,凡沿边各卡一律归督办对汛完全负责遵守。其余沿边分防小卡甚多,不繁赘焉。

市镇乡村

第一区:麻栗坡本街,长二里,三百二十户;茨竹坝街,五十余户;大坪街,长一里许,二百户;大坝街,三十余户;马达街,二十余户。

第二区:茅坪街,三十余户;牛马螂街,四十余户。

第三区:都竜街,长一里许,二百余户;新营盘街,二十余户。第四区:船头街,四十余户;猛硐,六十余户。第五区:八布街,四十余户;杨万街,二十户;梁子街,十余户;六合街,二十余户。

第六区:董干新老街,共四百余户;者挖街,二十余户;荒田街,四十余户;铁厂街,四十余户;马街,六十余户;鸡街,七十余户。

第七区:田蓬街,一百余户;郎恒街,八十余户;普梅街,一百二十余户;木央街,一百户。

以上七区共大小街道二十五条街,均系穷乡僻壤之区,地瘠民贫之地,除麻栗坡、董干、大坪、都竜、普梅、木央稍成市场外,其余各乡村小街人家不过三五十户,并无重大商情往来,仅油盐小菜买卖而已。至于各区村寨,概是高坡长谷陡井,或三家一村,五家一寨,各寨各当买地面,多则三五十家,至多不到百户,均属零落居住,并无闾阎城壕,其宽窄远近另附图说。

坛庙寺观

麻栗坡:

观音庙。建于街头坡高丫口,始于清嘉庆二十年,经廖宗锦倡首募捐功德建修正殿及前面两耳,彩塑神像极其巍峨。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又经蔡光仪、刘文焕、柴宗文等倡首募捐功德添修后面正耳。二十九年,蔡刘等又协信女陆黎氏倡首募捐新修前殿,三十一年告竣。

赞 七律 露洒南州几万家,绿岗石径入溪斜。两山松映千峰雨,数岭叶彯万树霞。渐觉形骸忘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频来不用劳僧语,已借汀鸥一席沙。

大王庙。建于麻栗坡之街尾,面向正街。于清嘉庆末年,有街绅陈明亮、郑士元等联合五省人士合力捐金修建正殿两厢戏台,彩塑神像巍峨,殿宇越年告成。大王者名曰岜高大王,开创麻栗坡时在岜亮寨显圣,土人迷信,五庙祀焉。

川黔会馆。清道光时建于街中,过街楼台极其美丽。清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遭回祸,街头由巷以上百余家瓦屋概被烧毁,只剩唐家一间,川主宫、江西庙均因遭回祸。至同治元年壬戌,有川黔首人邱舜(西洒坝尾人)、周占(西洒新地房人)率领地方首人冉九江、高伦英、韦万清、唐朝升、邓维才等募捐重建正殿两耳、前面戏台,神像威严,内石狮子一对,灵活甲于全省。

江西会馆。亦建于街中,咸丰时与川主宫同遭回祸。光绪初年,有西吉府人谭统儒者(道教)又协新街刘、龙二姓承首先建前殿,十六年重建后殿,二十二年彩塑神像,庙貌始完全矣。

土地庙。于清同治时建于街头坡脚,街众成立年倒塌。光(绪)初年,李士林母陈氏乐善,独力重修、彩塑神像,民国二十年复经张文氏捐资补修,又复一新也。

小庙。建于上菜园坡脚,即大王神像也,经蔡光仪等倡修正殿神像。

鲁班庙。清光绪十九年建于街头,只正殿无神像。清宣统二年,皖肥周督办行广改为官立初等小学校,民国又经周督办承霖拆正街头龙王庙改建。前曾为女子小学校。

龙王庙。原建于街头,正向为碉垒守望。民国九年,周督办承霖拆建女子学校,即经邓昌麒等倡首捐金,重建水井头上面而立祀焉。

湖南会馆。于清嘉庆初始创建于街头水井左侧,至道光初又移建于街外,去街半里许迎水向,正殿三间,两厢六间,前面雨楼足以壮观,历经百余年。不料民国十五年丙寅年三月初五日,土匪张家兴围攻本街,我兵拒溃,是夜疑匪首胡崇柏窜匿其间,被武凤祥烧焚,(殿)宇金身尽成灰烬。十九年庚午岁,湘邵阳人岳钟等倡首捐钱壹仟壹百吊,鸠工庀材,是年季冬三十日又重建。

董干街:

川主庙。于清同治时川人于新街街中建设,正殿三间,两厢彩塑神像,但属草率未见完成。

都竜街:

五省会馆。于清咸同时代,都竜铜厂发达,五省人士云集合办矿业,故合力募建设五省会馆于都竜街尾,正殿三间两厢,附版以后仍继续补修。

旧存立都竜街头有观(音)寺一所,庙宇神像极其巍峨。观音寺后高山有大营盘一座。光绪十九年,刘道春霖造老君,建老君山脚。于清同治时,该地未附版,时土著人以老君名山无庙,故于山脚建老君庙三间,内彩塑太上老君神像,至今犹存。

五省会馆于清嘉庆末年,五省人建设老街街尾,正殿三间,两厢各二间,亦属草率,未告厥成。

大坪街:

寿佛寺。于清嘉庆初,湘楚人士于大坪开街,开办三宝、白牛两处银厂发达,就大坪街后建修湖南会馆,正殿两厢,前殿彩塑神像,捐金置买田宅以作香火。今以此庙改为学校,庙款改为学款。

观音(庙)。我境土著多迷信观音神佛。大坪街于清道光时街后建设观音庙,正殿三间两耳,修葺草率,香火犹旺。

河沟观音庙。始于清光绪初年建设,正殿两厢,前殿,土著妇女迷信神佛,持斋茹素者在内住,名曰修道。

豆豉店:

关圣宫。于清嘉庆初年陈、陆二姓门施地址,此处又为河阳往来站口歇店,因之为豆豉店。廖、胡姓倡首于此建关圣宫一所,正殿三间两厢,所送田地山场年租约合洋三百余元。民国元年即以关圣宫改建学校,庙款改为学校款。

古迹

烟墩架: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安南常有界务争执,且有匪患,军报消息制用烽火台。原以马达之天生桥设把总汛官,于马达设汛官同管其事,烽火台土著人呼为烟墩架。今墩下有寨十余户,呼寨名为烟墩架。

马达石碉: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游匪杨三、杜二率三百余人抢劫大坪傅元贞家,龙三大人济光(字子臣)管带续备营随苏镇台抡元到大坪剿匪,龙子臣扎马达,督率兵民于马达新寨后石保上修石碉一座,至今留为古记。

佟府屋址:乾隆五年(1740),清宗室佟世佑任开化府为清勘舆之宗,游历开郡,凡有不正山脉龙穴即行挑断,于都竜属之通事坝子,查其龙脉旺相,山水清雅,于此修盖房屋,意存落籍,后奉清廷旨调回京,即将房屋毁弃而归。现今居址犹存,留为古记。

卡隘屋址:原麻栗坡东去五十余里,南去二十五里,即以安南交界所有沿边要隘,于道光时代均由地方建设卡房,敷设战壕,遇事各区村寨各守各处卡隘。火烧卡、南殴卡、芭蕉岭卡、阯城卡、扣揽卡、茅山卡、铳散卡、大卡均修有卡房壕沟,房屋虽坏,地址壕沟犹存。事关国界,故志之以备参考。

凉水井杉树:上凉水井三官庙前有真杉一株,大八围,高十六丈,不知栽于何代,至今犹存尚在,枝繁叶茂,四季清浓,诚为边地古大树矣。

注释:

①康熙六年即1667年,在教化等三部长官司地改流,设开化府。雍正八年即1730年,设文山县。

②原文作“赏改”,据文意改作“尝考”。

③原文作“受”,据上下文意改。

④原文作“烈”,据文意改。

⑤原文作“各”,据上下文意改。

⑥原文作“飞”,据文意改。

⑦原文作“土”,据文意改。

⑧原文作“来”,据上下文意改。

⑨原文作“说”,据文意改。

⑩原文作“每”,据文意改。

猜你喜欢

民国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文学文献:抢救与整理——一个民国文献工作者的一些零碎感想
以稀为贵 这些民国钱币能换豪车!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