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长征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16-2021)
2022-12-28杨永福
冯 玲,杨永福
(1.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2.遵义师范学院 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险阻的长征途中用鲜血铸就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是鼓舞、激励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不竭动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长征精神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释。[2]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对长征精神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潮。那么过去的五年关于长征精神的研究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呢?笔者依据知网、维普和读秀等数据网站查找到的主要论著,对此做一简要的回顾。
一、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研究
关于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阐发,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长征精神为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提供精神力量,充分展示红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意志;是红军在长征中所展示出来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无比高尚的道德品质。[3]其基本内涵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依靠群众、患难与共”。
1.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重要讲话中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个科学论断,充分肯定了理想信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伟大作用。李单晶指出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之魂魄。不管是长征开始前还是长征过程中,红军都遭受各种挫折与磨难。但是工农红军始终怀揣着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以惊人的意志力战胜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章程。[4]秦祎姗认为正是坚定革命理想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战斗力。[5]李懋君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所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激励红军战士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赢得胜利的精神力量。[6]
2.不怕牺牲,顽强拼搏。钟碧妮认为红军将士们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除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外,靠的就是不惧艰险,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7]孙鹏指出“不怕牺牲、不惧艰险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长征最集中展示了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精神”。[8]夏远生指出在长征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湘江战役中有宁可绞断自己肠子牺牲也不当敌人俘虏的陈树湘师长,也有不计其数的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身上无不体现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血性与胆魄。[9]
3.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正是以李德为代表的军事指挥小组没有根据工农红军的实际情况,与敌人开展消耗战才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开始长征。而长征之初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的中央领导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使我们党又遭受到重大损失。“面对如此严重的损失,中央政治局果断决定在长征途中即刻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彻底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10]曾筱霄指出回望长征整个过程,无论是整个行军路线大的战略方向,还是领导中心的重新确立,又或者是具体战役的作战策略,无不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11]韩晓慧也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和灵魂指引,尤其是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是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处理我党内部事务的良好开端,是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生动实践”。[12]
4.紧密团结,顾全大局。马怡楠,薛瀚指出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境面前,生死与共的红军战士展现出了高度团结的大局意识,展现出上下一致的团结精神。[13]在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徐向前制止了张国焘拥兵自重,大搞分裂的行为,维护了红军的统一。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朱德、贺龙等人坚决与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作斗争,最终使得张国焘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14]此外,长征中红军既要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要面对饥饿、疾病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征途中有将棉衣尽数发放给战士而自己却因寒冷牺牲的军需处长,有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而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将士。正是工农红军紧密团结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5.依靠群众、患难与共。卿秋军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群众路线。红军长征中面对千难万险但是仍能够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15]长征中红军惩处地方恶霸,在自身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还送给贫苦的群众衣物、钱财等,始终代表广大穷人的利益。李单晶,任思奇认为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长征精神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贯穿红军长征的始终。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解放被欺压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反对民族间的剥削和压迫,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16]刘亮也指出“团结协作、联系群众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长征的胜利更是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密切联系群众的胜利”。[17]
二、关于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
尽管长征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是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全党和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1.长征精神与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想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凝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在现阶段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才能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18]李雪认为长征精神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如此。中国梦将个人的梦想、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都汇聚在了一起,两者在这点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弘扬长征精神,宣传长征精神。[19]冯丽娟,秦尧指出长征中我党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所塑造的与群众紧密相连的血肉关系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的团结进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基础保障;最后,长征精神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优良作风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符合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核。[20]陈东健,曹旭也持同样的观点。[21]
2.长征精神与党的建设。“弘扬长征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以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仅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而且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22]杨兰、向宁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和长征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在关联。全面从严治党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长征精神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精神助推力量。[23]曲宝林,王建强认为新形势下,党除了面临自身消极腐败的内部考验外,还要面临能力不足、脱离群众的外部考验,且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无疑是加强党先进性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24]
3.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传承。[25]滕慧君、曲建武认为长征精神在理论基础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最终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并且二者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与发展。[26]长征精神中最具有核心力量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是团结中华各族儿女的精神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能有效增强国家凝聚力。[27]
4.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大学生们为了理想不怕困难、淬火成钢的精神品格,并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8]李须战认为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资源或途径。而在这一点上,长征精神则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长征精神自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长征中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与人物。在思想政治中讲述具体的人物故事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也更易于人们感知和理解。长征精神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开拓了新的阵地。[29]蔡志荣、刘佳指出“长征精神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改革创新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教育正确方向”。[30]
除以上描述外也有学者指出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如杜立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进入了新的长征阶段,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更应当将长征精神作为国家建设的支撑与动力,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一心求发展的“硬骨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1]
三、关于长征精神如何传承和弘扬的研究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要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仍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如期完成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提供精神支撑。综合学界学者的观点,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长征精神在社会理论展现的价值属性,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体系具有引导性”。[32]孙梦真、裴恒涛认为长征已过去80多年,很多青年对长征精神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影视剧以及老照片中,口口相传的歌谣及故事并不足以完全展现出长征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因此,加强理论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33]此外,充分利用长征文物。长征文物作为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研讨长征文物所蕴含的价值,有利于加强理论学习,从而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陈仁秀、冉绵惠、张在磊也持相同的观点[34]
2.开展“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活动。长征走过的路线都是比较偏僻、危险甚至是人迹罕见的。开展“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能使民众身临其境体会到当初工农红军的不易,长征取得胜利的不易;体会到长征文化路线具备的丰富蕴含、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35]红军长征经过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重走长征路”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风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实践过程中还能更深入地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明白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激发公众的爱国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信念。[36]
3.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目前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微信等媒介给人民大众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而且网络资源也丰富了教育内容,有利于教育者对公众进行思想上的引领。同时新媒体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形式增强长征精神的情境性和故事性,更容易被公众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长征精神能构建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对优化新媒体环境能够产生积极作用。[37]郝佳婧也认为“互联网是开展长征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长征精神教育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的特色的重要表现之一”。[38]
4.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弘扬长征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对国家政治、文化等相关方面的认同从而激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长征文化必须将集体主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来,这是对团结互助品质的培育,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9]鲍中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对党和国家政治目标、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的认同。长征精神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们的政治认同。[40]
四、今后研究展望
五年来,学界总体上已对长征精神的内涵形成共识,对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弘扬路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还需进一步拓展长征精神的相关研究。
一是进一步深化长征精神的多学科研究。五年来学术界关于长征精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启示和弘扬路径,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局限。长征精神是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铸就的,只有搜集原始资料、或到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其形成的特定背景,才能拓宽研究视角,产出新成果。此外,学者们大都研究长征精神和党史、党建、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致使研究成果呈现重复化现象。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将长征精神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使得长征精神研究成果呈现多学科视野或维度。
二是进一步增强长征精神传承与弘扬实践性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然而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尤其理科生不喜欢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教育效果不甚明显。基于此可组建相应社团,举办相关的活动,或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长征战斗遗址、会议纪念馆和博物馆完成相应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红军度过的艰苦岁月,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三是充分拓展长征精神研究、传承路径研究。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诸历史阶段中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形成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加强长征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如长征精神与伟大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有何内在联系?有何继承与发展等都有待深入研究。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消除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即展开乡村振兴战略。与此同时,党的建设等各条战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挖掘和传承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最后,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的应用技术推陈出新,青少年群体出现一些新的社会性特征,如何借鉴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长征精神,是一个必须重视和严肃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