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022-12-28张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发音

张瑞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 SO14 3LU)

母语是第一个出现的语言反应系统,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儿童的母语习得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有了一个语言系统,即他们的母语,他们并不是从零开始学习一门语言,在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出现迁移现象。语言迁移是指目标语言和以前学习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即是指已掌握或习得的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影响现象。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正迁移和负迁移。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应用语言学中一个绕不开的热门话题,根据一些研究,语言迁移现象存在于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之间,使语言相互影响或促进。语言学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才认识到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相关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经过一连串的跌宕起伏的探索,最终承认了它的重要性。根据Gass 和Selinker 的说法:“对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忽视和关注与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变化有关,这些理论在各个时代都主导着第二语言教育。”[1]

1 行为主义、通用语法与构建主义理论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认可。在这一时期,行为主义主导着第二语言教学思想,此主义认为外语学习是一个基于重复刺激-反应练习和积极强化的习惯培养过程。但Larsen Freeman 和Michael 觉得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打破旧习惯并形成新习惯的过程。其中一些旧的习惯有助于学习过程的进行,而另一些则会产生阻碍作用[2]。语言迁移也被认为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Benson 的习说法,在学一门新的语言时,在此之前所教的语言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3]。同样,行为主义强调,当母语和第二语言相同或相似时,就会发生正迁移,在这种情况下,母语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当母语与第二语言有很大差别时,就会出现负迁移,在这种情况下,母语会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然而,根据Kellerman 的说法,母语的影响是很复杂的,远远不是因为语言结构的相似性而那么简单[4]。

在20世纪70年代,Chomsky 的通用语法(Universal Grammer)理论提出:“语言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属性,所有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本质。”换句话说,语言不是简单模仿的产物,也不是一种习惯,其本质仍是一套结构化的规则,第二语言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内部规定和长期接触目标语言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逐渐被语言学家忽视。

由于没有人成功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内在本质,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Mc-Claughlin 指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模式建构和强化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会使用以前获得的语言知识,因此学习者的母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5]。这与Faerch 和Kasper 的观点一致,他们认为当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学习和处理信息时,会产生一套第二语言规则,而母语是这套规则的重要知识来源[6]。因此,母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强调。

2 母语对第二语言口语和写作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母语对第二语言发音学习的影响是最深的。在汉语发音系统中,词语一般采用“元音”或“辅音—元音”模式发音,而英语单词则采用“单元音”或“元音—辅音”或“辅音—元音—辅音”模式发音。许多人第二语言的口音会受到其第一语言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各具地方特色的口音,这种一般被称为非母语型发音。这种现象的主要论据是关于第二语言感知和母语生产的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发音的影响,这被归结为母语语音迁移造成的第二语言感知的缺陷[7]。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在汉语和英语中,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时带有明显的 “中式口音”,即被很多人称为“Chinglish”的口音,而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汉语时也带有强烈的“西方口音”。一个更普遍的例子是哪怕全是说普通话的中国人,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依据他们普通话的口音来判断他们来自哪个省份。很多人的第一语言系统是家乡话而不是普通话,所以在后天学习普通话时,原先的语言系统对其学习产生了影响。英语和汉语的发音差别更大,所以原先的语言系统对于英语发音、口语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种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例如单词发音的难易程度、二语教学的方法、二语学习的时间长短等。

另一个造成口音差异的原因是在中国许多学习者开始学习英语时都是用拼音来标记句子和单词的发音。但拼音是一种罗马字母的记号系统,它和英语发音有本质上的区别,差异很大,这对于语音学习是不妥的。例如,“sit”这个词,因为在拼音系统中没有长短元音之分,许多来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会把它读成“seat”。这种由母语带来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单词正确发音的学习。语言学家Gimson 指出,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不能轻易识别发音中最细微的差别,只能盲目地模仿发音,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如何正确发音。因此,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学生就无法辨别他们模仿的发音是否正确。清晰的发音在交流中很重要,不正确的发音可能会在他们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误解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讨论母语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时,一些研究者认为,母语在第二语言写作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当面对一种不熟悉的语言时,人们普遍会利用第一语言来协助自己,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在快速思考的能力上,这种方式都可以帮助自己构思,从而对第二语言写作的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Lay 研究了四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和作文文本,发现利用较多母语的学生的文章在内容、结构和细节上都优于使用较少母语思维模式的学生的文章[8]。Lay同样指出,如果学习者利用他们的母语来润色他们的写作,写出的内容往往组织得更清晰且质量更高。当学习者对于二语的掌握程度不太高时,在写作中运用适当的翻译,更容易使学习者的想法得到准确的表达和体现。故本土语言的翻译是最有效的,这可能是因为与第二语言相比,母语翻译通常更清晰、更简短也更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母语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在初学者阶段,使用母语进行翻译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把母语作为写作时依赖的工具则很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因为依赖心理很可能使学生失去探索和获得新知识的动力,从而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参与问题。

3 母语对第二语言语法和阅读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它们的句法结构有很大不同。汉语没有形态上的变化,注重内部意义,不受形式约束。然而英语有形态变化,注重句子形式,并有严格的句法结构。语法屈折变化是英语的特点,即通过名词或动词的形态变化来改变人称、数量和时态,如动词的过去式、三单形式、现在进行时等。相比之下,汉语是一种无标记的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语法中存在时态的概念,但没有这种变化特征,这种信息通常通过词汇或语境来表达。此外,英语语法中的介词有固定的搭配。从规范的语法角度来看,英语中的介词随着所搭配的对象而变化,例如,英文中有“sit on”和“sit in”的区别,以此来表示坐在不同的物体上。中文里却一律说成“坐在……”,英文中还有“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的区别,以此来区分树上的不同对象,但在中文中却一律说成“在树上”。另外,英文当中经常出现后置现象。例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但在中文中一般不存在后置用法,给定信息一般都在句子前面。人习惯用第一语言的思维系统去解决新的语言问题,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既不易理解,在没有完全领会和掌握时,也极易混淆和出错。

此外,第一语言中词汇的使用也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例如,中国人习惯说“喝汤”,但这个表达在英语中则是“eat soup”,翻译成中文则为吃汤。当英语学习者遇到与第一语言完全不同的词汇时,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困难。学习者可以直接从第一语言翻译过来。这是因为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熟练掌握而在交流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借助母语来弥补他们在外语方面的不足。根据Gimson的说法,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距会导致语法错误和误解,这种误解往往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9]。此外,词汇的产生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语言系统中的某些术语在另一个语言系统中是没有的,例如,英文中的“Presentation”,意为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作对一个确定目标主题的简短汇报和陈述,但是,在中文中却很难找出与之意思完全对应的词语。再例如中文当中的常见词组“小吃街”,英文中也找不出与之完全对的词组表达。

阅读能力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对于第二语言的初学者来说,直接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阅读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未形成第二语言的系统和思维。这时,母语可以作为一个桥梁,为这些第二语言的初学者提供帮助。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母语在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中只起到翻译的作用,但母语的作用远不止如此。Afflerbach 将阅读策略分为3 种:识别策略,帮助构建文本的意义;监控策略,用于调节理解和学习,以及评估策略,读者以某种方式对文本进行反思或回应[10]。母语在这3 种策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语言读者利用母语来帮助他们解决单词和句子层面的问题,这是最低层次的策略之一。母语还可以帮助确认理解,预测文本结构和内容,并监测文本特征和阅读行为。对于不同阶段的ESL 学习者来说,母语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研究表明,随着第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母语的依赖性会下降[11]。在母语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快地阅读文本。有学者认为,学生在思考第二语言中一些较难的概念和想法时,会有额外的负担。因此,第二语言读者会转向母语寻求帮助。事实上,学生在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使用母语是一个有利选择。首先,在阅读过程中加入母语可以大大降低第二语言阅读的难度,学生可以更快地完成阅读。其次,它有助于第二语言的进一步学习。最后,母语的介入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的紧张和焦虑感,当他们遇到生词或者更难的情况时,也不需要感到紧张和害怕,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切换回母语。

4 结语

综上所述,母语是学习外语的先决条件。第二语言的习得除了核心语言外,还包括语言环境、语法习惯、语法推理和其他因素。当学习者无法完全掌握第二语言时,他们不得不利用母语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希望用母语来完成第二语言的学习。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标语言知识而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转向母语来弥补知识的不足。因此,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发音、阅读和写作的发展有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负面的,如母语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音,但在其他情况下,母语可以使第二语言的学习更容易。第二语言的阅读和写作的成长也可能从第一语言中受益。例如,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教师适当地使用第一语言来解释第二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但是,如果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第一语言,则很容易扼杀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至今还没有人研究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功能。例如,目前还不清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母语会帮助或抑制第二语言的学习。通过分析第二语言输出来评估母语的影响,不足以说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真正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并确定它何时可能帮助或阻碍第二语言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影响。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母语发音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
Playing with u_e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