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践
2022-12-28王洪庆曹亚军
王洪庆,曹亚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些都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教育部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编制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不仅为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建设方向。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重大经济战略部署、外交理念及涉外经济实践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如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新形式、我国奉行的“合作共赢”的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中国的实践、我国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为平衡国际收支所做的努力(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继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等),以及新时代我国的对外援助等,这些内容在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材中都较少涉及,但这些内容恰恰是“国际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很好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教师理应进行有益的补充。
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考试),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来讲,课程思政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改革开放,奉行“合作共赢”的外交思想,反对一切贸易保护主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胸怀世界的宽广情怀;同时培养学生敢于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某些西方国家提出的一些言论和观点进行批判,明辨是非,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其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部分。国际贸易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一国的社会福利、收入分配、就业和经济增长,总的观点是自由贸易可以实现“双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国际金融部分主要研究汇率的决定、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及如何平衡,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等。下面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具体说明如何进行“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国际贸易部分
1.古典贸易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从理论上证明国际贸易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并非“零和博弈”,因此主张自由贸易。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的中美贸易战为例,收集相关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美国加征进口产品关税给美国就业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证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其本质就是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从理论上对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发起的贸易战进行批判,即这种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长久稳定,“合作共赢”才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合作共赢”外交思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新古典贸易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要素禀赋与贸易产品结构,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实际收入产生的影响。思政元素1及思政目标:归纳总结在要素禀赋贸易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的重大成就、贡献及经验;用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实际收入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是如何增加人民实际收入、提高人民福祉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切切实实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好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培养学生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政元素2及思政目标:根据要素禀赋相关知识,即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认识到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的技术进步也在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介绍《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认识到为了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经济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激发学生努力读书,为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和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该部分内容从规模经济角度解释二战以来产业内贸易量的巨大性和普遍性主要是由国家间在同一产业内部更加细致的分工带来的。思政元素1:以郑州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为例,说明一部苹果手机的生产需要采用来自国内外200多个供应商的零部件,每部手机要通过400道工序才能完成最终组装,通过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会使所有参与方从中受益。思政元素2:以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4次国际产业转移为例,分析产业转移是如何促进转出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入国经济发展的,从而证明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是互惠互利的,有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思政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分工合作仍然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处事原则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思政元素1及思政目标: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两大源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峰值为9.25亿人,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底)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同时,我国的技术进步在不断加快,2018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其数量相当于排名第二至第十一位的国家申请量之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渐由依靠劳动力和资源向依靠技术进步转变。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钻研技术,努力学习;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带来的严重挑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外贸的转型升级,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思政元素2及思政目标:对外贸易有效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8年秋季)》显示,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测算结果看,我国每千美元货物出口可拉动国内增加值621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高达1.8亿,每4个就业人口中就有1个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我国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为59人次,对外贸易有效带动了我国的就业,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对外贸易对我国的就业、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的巨大贡献,以此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思政元素3及思政目标: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升了全世界的福利水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额增量对世界贸易出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3.7%,2012—2017年,中国进口对世界进口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22.5%;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估算,仅2015年的中美经贸往来就至少支持了美国约260万个工作岗位[2]。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使学生明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仅对我国经济是有利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贸易是互惠互利的。
5.关税壁垒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关税壁垒对一个国家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和整个国家福利水平产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增加进口产品关税只会导致国家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不利于两国人民福祉的增加。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2009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轮胎采取特殊保障措施,根据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该项措施保住了1200个就业岗位,但其消费者因上升的进口轮胎关税,额外付出了11亿美元。同时,由于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轮胎,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美国最终净损失2531个就业岗位。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关税保护,使其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根据美国世界贸易咨询公司公布的研究显示,加征钢铝关税可以让美国的钢铁和铝业增加约3.3万个就业岗位,但同时将导致依赖进口钢铝产品的其他行业损失约17.9万个工作岗位[3]。利用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批判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使学生认识到关税战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揭露美国政府狭隘的世界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播“合作共赢”的思想。
6.非关税贸易壁垒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进口配额、出口补贴、生产补贴、倾销和反倾销对消费者、生产者和整个国家福利水平产生的影响。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以近年来我国遭到以美国、欧盟,以及印度为首的多数国家的反补贴和反倾销制裁为例,根据世界银行和我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的数据统计可知,2007—2019年对华反补贴案件共163起,占世界反补贴案件的45.15%,对华反倾销案件共849起,占全球反倾销案件的31.88%[4]。这说明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非关税贸易壁垒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这些国家的真实目的就是要限制我国的发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欺负你,激发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7.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式及历程。思政元素1:以欧盟一体化发展为例,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成员国的经济实力。思政元素2: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例,用数据说明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情况,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我国也得到了沿线国家的普遍支持,在此基础上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思政目标: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学习,证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为逆全球化开出的一剂“良方”,也是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的一个崭新平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让学生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外交思想是如何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
(二)国际金融部分
1.汇率与汇率决定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汇率的概念和两国货币的兑换比例如何决定。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不是西方国家所说的政府在操纵人民币汇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并不是西方国家所说的中国政府通过刻意低估人民币汇率来增加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西方国家以此为借口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纯属无理取闹,其真实目的就是限制我国的发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要被西方一些错误言论所蒙骗。
2.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思政元素1及思政目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使我国获得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收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涉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贡献,使学生树立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思政元素2及思政目标: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转移项的分析,2013—2018年,我国对外援助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在2020年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两年内中国将提供20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等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事实都彰显了我国的担当精神和胸怀世界的宽广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化视野。
思政元素3及思政目标:以中美贸易失衡为例,说明我国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贸易不平衡同样影响我国的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并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苹果手机价值组成分析,尽管我国对美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我国在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远远低于美国,因此不能只看问题的表象,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坚持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提高我国贸易产品的附加值。
思政元素4及思政目标:为了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坚定不移地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通过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放宽市场准入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扩大进口,在满足国内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说明我国在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开放和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决心。
3.国际货币体系
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过程及优缺点。思政元素及思政目标:以国防大学乔良将军的报告《美国东移与中国西进——中美博弈下的中国大战略选择,中国为什么搞一带一路》为例,通过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美国是如何利用美元剥削其他国家发展成果、“薅别的国家羊毛”的,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坚决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高校应建立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课程负责人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国际经济学”授课教师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出台《“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保障等;出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行为规范》,明确教学各环节课程思政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发挥“国际经济学”授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教育工作者全方位的育人作用。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下讨论和课程考核,确保课程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同步实现。
突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师生互动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方法,同步实现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中国的经济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要把更多的中国涉外经济活动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作用,将传播正能量的小视频融入到教学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程吸引力。
(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积极引导教师提升自身政治理论修养,拓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合作共赢”外交思想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的认知,构建内容深刻、形式丰富多样的课程思政素材库;鼓励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将最新研究成果、统计数据或权威机构的研究观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程思政素材的说服力,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效果;定期开展教师育人能力培训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向教师传递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知识目标同等重要的信号,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引导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三)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