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28尹静芳
尹静芳 殷 萍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旨在挖掘中职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中职学生,使教学成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阵地和有力抓手,发挥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一、“三全育人”内涵
“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在育人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协同发力,相互促进。其中,“全员育人”是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优势,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全程育人”强调要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培育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全方位育人”旨在提升思政课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门功课、各个环节协同发力。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意义
(一)以坚定政治立场把牢人才培养方向
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办好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掌握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鲜明底色,把“三全育人”作为学校系统性工程加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作科学、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更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的引路人,教师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三全育人”的理念,是站在立德树人的新高度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升华,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新路径。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加大对学生思政和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大局意识。中职语文教学要顺应新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三全育人”的基本定位下,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
(二)以立足整体视角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育人全过程,遵循德育特点,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能实现充分发展,帮助学生构筑多彩丰盈、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将在学习中达成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共识转化为成人成才的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承担起青年一代的责任。
2.创造全新的育人生态。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将思政工作与中职校多元主体、多方资源、多种要素融合升级,构建课程实践、科研文化管理等育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建立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实现全员育人;构建课程管理服务等过程协同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共建教育资源协同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中职学校可以从自身独特的校级历史专业特色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育人模式,不断挖掘“三全育人”工作的内涵,推动中职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文化传承与参与”核心素养是:中职语文学科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要注重学生的持续成长过程,切实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性,坚持以文化人,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丰富文化铸魂育人的丰硕成果,真正实现语文课启润心智、培根铸魂、炼造人格的作用。
三、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内容的难度与深度、教学方式的先进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等,往往不够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认为课程思政会影响教学质量,造成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脱节。
二是方法不适合。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缺乏系统的课程论重构思维,只是在原有课程中“+思政”,这容易导致“课程”和“思政”的“两张皮”问题。在实践中生搬硬套和“贴标签”空洞说教的现象较为常见,无论什么内容都要和思想政治生硬绑定,甚至“喧宾夺主”,不但削弱了课程原本的专业性、知识性价值,还导致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无法将思政元素科学、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
三是评价不恰当。部分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采取指标式要求和功利化评价,也影响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坚持”
(一)坚持正确、鲜明的育人导向
坚持目标导向,针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分阶段、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进而统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环节,实现文化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中职语文教学要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最本初的问题,解读要求,全面部署,立足课程特点,把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坚持以文化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奠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育人素材,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滋养了中华儿女厚重的爱国爱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留下了许许多多底蕴深厚的隽永篇章。深入挖掘,结合中职语文课程,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的过程中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协同统一
在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时,要围绕课程建设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性质,通过深入梳理教育教学特点、思维方法呈现和价值理念引领等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进行思政阐发的内容,找到内在契合点,促进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向而行。中职语文的思政元素资源丰富,理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读教学内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以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劳动价值等意识形态优化教学内容。实践中,借助学科竞赛、社会综合实践等实践育人载体拓展教学内容,在理实一体中实现“知行合一”。
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七个着力点”
一是全程落实。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就要从根本上树立全程思政的教学观,打破既有的教学框架和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向全时段、全场景发展。首先,要建立系统化、互补式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互补,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教学设计以“一盘棋”的思维进行整体的开发、设计和规划,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在课堂讲授、课外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实验、社会服务等场景中循序渐进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最后,要注重打通校园与社会连接的思政教学场景,深入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习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课堂之外构筑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成长新空间。
二是长效推进。课程思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教师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研究,针对中职语文课程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科学设计内容架构和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从单篇课文、某一堂课的临时发挥提升到一学期、一学年、三年制的长期规划和顶层设计,追求长期效应,关注学生的长足进步和长远发展。
三是提升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将课程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能量传递给学生。同时,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多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感染学生,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此外,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检验,应借助学科服务和培育培训等资源平台,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使“全员育人”的过程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
四是改进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三全育人”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必须放弃传统的知识逻辑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贴标签,不是单纯的案例融入,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科中挖掘新的思政元素,融会贯通,让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1]。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清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师生互动、课程反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将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于知识传授过程中。此外,还要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五是树立典型。学校要抓住教学意识、教学能力提升的着力点,提炼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经验,通过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复制和推广。抓住教学大赛等契机,推进课程思政树标杆、立典型,大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动员每位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把课程思政从部分教师的个人行为推广为全体教师的集体意识。
六是拓宽途径。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的使用,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资讯等教学素材,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即时的互联网搜寻、现场连线直播、校外资源采集等形式,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由文字向图片、短视频转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教学内容,能够实现高效互动;通过泛雅平台、课程软件、校园网图书库等,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打通教学、实践、网络三个课堂阵地,使“课程思政”全面化、立体化。
七是制度保障。立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改革,系统推进中职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科学化发展路径建设,制定灵活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效果评估方式。评价标准要以学生满意度为主,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要对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接受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深入分析,细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认定细则;要结合学校和学科实际,体现对课程思政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绩效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评价方式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开展,充分体现科学性。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如加大对与课程思政改革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多申报相关课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