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学校治理高质量之路

2022-12-28娄延果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复性标准化育人

■娄延果

说起学校治理标准化,有人一定会质疑,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人的成长是个性化的,能用标准衡量吗?能用标准化的操作来培养吗?学校治理能走标准化路径吗?

学校治理需要标准化吗?

标准化是管理学的内容,是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生产、管理过程中重复的流程、操作以及产品的参数等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的过程。标准化的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产品、过程和服务。ISO国际标准体系,我国的GB国家标准体系,TOEFL、中高考笔试等标准化测验,都是标准化的社会应用案例。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学校治理需要标准化,可以实现标准化。

第一,学校是事业单位,属于标准化学科研究成果中所说的可以施行标准化的领域。

第二,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是系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复性特点。这符合标准化对象的最基本特征,即“重复性事物”。如一节课的备、教、批、辅等基本的程序和要求是大体一致的、重复性的。学校的管理工作,随学期、学年,随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入学、毕业周而复始,重复轮回。若能将这些工作标准化,就能在学校实现“最佳的秩序”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第三,学校的产品——课程需要标准化。事实上,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就是对课程从目标、内容到实施的标准化。国家课程进入学校,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资源条件,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学校自己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标准,用以规定、规范其校本化实施,这就是学校课程的标准化。

第四,与工业的流水线生产不同,教学工作的个体化、个性化特点,既是教学创新的需要,又是弱化教学效益的隐患。学校需要在留足教师创新发挥空间的基础上,将必需的教学操作标准化,从而统一、固定、规范基本的日常教学程序。

学校治理能完全标准化吗?

学校与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实行完全的标准化。

第一,学校的课程与工业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课程是无形的,是将知识与经验逻辑组织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学目标的活动。这一特殊产品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完整呈现出来,也才能产生价值、具有价值。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鲜活的互动,是情境性、场域性的。师生活动的具体过程不可预设,不具有重复性,也就不可能标准化。

第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质上是个性化的,每一个孩子带着不同的智力特长、性格爱好、生活经验来到学校,可能获得的发展,不仅在语言、逻辑、空间、运动、交际等方向上特质不同,就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现也可能不一样。加之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发展期望不同,学生成长的标准不能过于具体化、参数化。

第三,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其工作的艺术性,这不仅表现在前面所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表现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谈话、引导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发展可能,需要教师灵活、艺术性地创设、创造、抓住并用好一闪即逝的教育契机。这难以标准化,也不能完全标准化。同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职业成长进程也难以标准化。

第四,学校的办学特质、业绩难以标准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更与社区文化和教育资源紧密关联,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育人特长。因此,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也是难以标准化的。

如何实现学校治理标准化?

第一,校长一定要明确,学校治理标准化的原理和价值,就是对重复性事物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选择最佳方案,扩大应用范围,使其成为今后同一管理实践的标杆和依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获得效益,同时又搭建起了学校再发展的稳固平台和基础。

第二,规划、厘清学校标准的层次。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学校的标准化必须按可标准化程度分层次进行。研究发现,学校标准可以分为目标层、职责层、操作层三个层面研发和实施。目标层是指学校制订的发展愿景、育人目标等,这是学校最高层级、最小程度标准化的标准。既可以数量,也可以特征描述为基本表征单位。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规则意识、行业领袖”就是一所学校育人目标的四个维度。职责层是指学校每一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标准表述,以数量或特征描述均可。操作层是学校标准化最关键的层次,是对每一项重复性、程序性工作的操作过程的规定、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一般以行为动作为基本描述单位。如某校《集体备课操作标准》规定了备课各环节的操作行为次序、内容特征。

第三,选择标准化对象,确定标准化程度。标准的功能是对对象的统一和固定,标准对象选择不当,就会造成该统一固定的没有统一固定,反而把不该统一固定的统一固定了。学校标准化对象的选择除了“重复性”的要求外,更要考虑育人的特点,如学生成长的表征、师生交往的过程等就难以标准化。标准化对象的选择、不同对象的标准化程度两大问题,既是学校标准化的难点和焦点,又是学校办学追求、育人特色的体现。

第四,建立标准,形成体系,发挥作用。从三个层次构建学校标准,使之成为涵盖学校可标准化领域的体系,让标准之间结构化,互相依存、制约,是学校标准化的主体任务,也是标准化系统效应实现的途径。其中的重点是操作层面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要将重复出现的程序性管理工作全部标准化。如《学校奖励性绩效计算核准操作标准》《试题属性标注操作标准》等。同时要让应用标准的人成为标准研制的参与者、制定者,让制定过程本身就是研讨、学习、落实标准的过程。

第五,修订更迭标准,提升治理能力。标准的制定一定是基于学校的发展现状,是现有管理水平的表达。所以,学校治理的标准化是一个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制定、实施、反馈的不断迭代提升过程。当学校发展进步,运转范式更迭时,就要及时修订标准,提升标准的水平,让标准推动学校进步,而不是制约学校的发展。学校通过标准化,依托标准化,使自身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就能创造卓越绩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重复性标准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标准化简述
化学分析方法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的确定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重复性试验统计处理方法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