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赛事后体育场馆利用和经营发展策略

2022-12-28郭曼然陈海鹏吴志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郭曼然 陈海鹏 吴志勇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实现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的总体目标。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文件,场馆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行业之一,并提出提升场馆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等目标要求。我国政府也对体育场馆的持续发展做了相应的探索,学术界也对此做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场馆运营、体育赛事场馆管理等方面,而较少对体育赛事后的场馆利用和可持续经营的问题进行研究。如今,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下,面对健身场地和器材不足等问题,如何对大型体育赛事后场馆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场地器材不足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体育赛事后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目前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多为短期体育赛事所使用,并未与城市发展和人民健康有机结合;甚至有的政府以城市规划更新为由将长期搁置、未被翻修利用的体育场馆拆除,引起群众的不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设施多为“大事件”设置,体育赛事后场馆利用率低,虽因文化表演和企业比赛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失去了全民健身这个真正意义。

1.1、场馆管理界限模糊,所属权和运营权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体育场馆一般都是规模较大,所需的建设资金也很庞大,所以他们都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都是由于国家出资建设,交由地方或者下一级体育部门管理。原因是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从性质上看是属于国有资产,从投资角度出发,体育场馆的建设多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公共产品”,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设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和体育部门的管理都是一对矛盾体,究其原因是作为“公共产品”的体育设施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并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设施的经营收支在体育部门手上;(2)国家又会下拨资金给各个体育场馆来进行场馆管理、维护运营开放;(3)同时体育部门又可以对场馆的人事、资源等进行干预,在其性质上体育部门才是体育场馆的所有者。

可以看出体育部门和体育场馆设施之间的存在的模糊不清权益矛盾。深究便可以知道其实是“所有者”对于体育公共产品——体育场馆设施的“国有资产”的性质认识不够。根据这些原因,就非常急切地改变当前这种情况,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体育设施的增值收益。另一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对于体育设施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说国家政策对体育设施把控地非常严格,地方的体育部门就不能行使经营权,造成体育场馆的资源空闲,同时也要投入资金维护。

1.2、赛事运营后场馆闲置,导致公共资源浪费

我国受体育“举国体制”的影响,国家和各地的体育政府部门都会共同在各个省建设很多体育场馆,主要是实现我国的体育目标,但是大型体育场馆多为运动训练或者大型体育赛事修建,在建设时并未考虑到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场馆作为大空间建筑,应该以举办大型活动为主,但目前场馆每年举行的大型活动仍然较少,而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机会比较少,省级国家级的大型比赛申办城市多为一线、各省会城市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其申办政府投资一次大型比赛投入数千万,甚至通过投资来维修维护破旧场馆从而完成一次体育赛事的举办。赛事结束,场馆闲置。许多城市的体育场馆每年举办活动次数少,参与锻炼人数不多,全民健身没有落到实处,场地空旷,导致资源浪费。同时我国城市将场馆建在城市郊区,由于郊区人流量稀少,加之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导致场馆经营困难,资源严重闲置。

1.3、体育场馆功能单一,复合功能场地缺少

一般情况下大型体育赛事背景下催生的新的体育场馆,更多的是临时应用在某一项体育赛事上,如,足球场、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在竞技观赏的方面达到观赏要求,由于建设的耗资巨大,临时性较强,能够满足大型赛事,建设也相对成功,但是会出现赛事过后场馆的用途会出现一个很大的空窗期,这个中间会因没有比赛使得场地空置。

总体来看,实际上并没有从长远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场馆场地的未来使用或者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使体育场馆的功能形式设计单一,加上体育器材的不可移动性,共同造成比赛场馆的功能比较单一。

1.4、体育场馆布局失调,设计规划不完善

首先,体育场馆的运营效果取决于建设,一些政府机构更加倾向于将体育场馆的建设看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而忽略了这座城市居民真正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场馆建设的真正意义,这样就导致会出现场馆建成之后维修保护、场馆使用率低下。赛事后相关管理部门将体育场馆进行封闭式管理,设有专人看管,一般情况下不得对外开放,这也是体育场馆长期运营遇到的问题所在。另外,我国体育场馆修建的相关工艺都远远地高于日常所需。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新建的体育场馆几乎都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这充分地说明了在体育赛事举办时期和赛事之后场馆功能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场馆服务和营销意识淡薄,缺乏合作与借助外脑的思维与意识,缺少与专业机构的合作,经营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也缺乏相应的市场资源。同时缺少宣传,宣传效果较差,相关产品信息难以有效触及潜在顾客群体。

1.5、政策管理制度缺失,赛后场馆运营不完善

场馆在赛后的经营不善,也需要在政策上的一些扶持才能减缓,国家的公共体育场所、场馆一律对外开放,国家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个政策在执行权在体育部门手上,而行使执行权的是各个部门的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对政策贯彻不到位,或者理解有偏差,致使场地对外开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场馆的特殊性,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场馆建设是为大型的竞技体育赛事准备的,属于一些专用比赛的场馆,不能对群众开放,也不是开放性场馆。若是过分强调体育场馆的额外开放性,让更多的场地经常使用,缩短使用时间,增加维护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各方面的支出费用,无疑是为场馆的经营增大了压力。同于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场馆为传统事业单位,由于场馆冗员过多,在人员工资和福利等消费性支出占场馆运营收入比例过高。部分年代比较久远的场馆运营维护成本和维修成本较高,再加上离退休人员也较多,数量众多的工作人员成为场馆运营的沉重包袱。有些场馆一年的经营收入还不足以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

2、体育赛事后体育场馆利用与发展对策

2.1、加强场馆科学管理,尽量减轻财政负担

在确保体育场馆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体育场馆的潜能,发展其多种功能,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加良好的锻炼环境,改善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保养体育场馆环境,降低场馆由于多功能利用而导致的损坏,争取做到场馆常用常新,做好场地维护,及时修理淘汰破旧器材。加强对场馆相关人员的管理,强调不得未经允许随意搬动、拆卸器材,否则将通报相关单位进行处罚和相应的赔偿。为了更好地经营场馆,有必要招聘一些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这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仍是事业型管理模式,但是这种运行模式已不再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应让一些民营企业或者单位参与进来,这是一种趋势。在运营的过程中,企业单位将会站在大众的角度去思考,深入学习,了解全方位的民营化管理,同时可以兼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法律支持。其次,实行预算制度有利于财政支出,制定贴合实际的预算制度。

2.2、开展培训演出活动,多样化运用场馆资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看重自己的健康和综合素质,竞争力已被人们接受,为了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很多人已将投资转向培训班,从小朋友到老年人的培训班逐渐普及,特别是少儿体育培训,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会给孩子报体育兴趣班,这是提高孩子体育兴趣的源泉。而体育培训通常以自主开发为途径,而培训场所基本选在出租房屋,而体育场馆在开展各类体育培训时,可做配套的商业开发,比如,餐饮、体育用品、体育图书等相关产业链,拉动体育场馆的其他服务。

此外,体育场馆在挑选培训班进馆培训时要注重其品质,良好的培训机构能够为场馆带来积极的人气,同时也关系到场馆卫生、场地维护等方面,最终影响场馆这一条龙产业链。如今,各大中小企业开始重视体育文化,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选择将各类体育活动放在体育馆举行,主要是体育场馆条件符合企业举办体育活动的要求。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体育文化活动将会逐渐普及,体育场馆也将主动为企业提供体育活动服务。当前体育文艺演出和休闲活动是体育场馆的主要收入之一,特别是大型体育中心,设有体育公园、绿化做得好,环境宜人,在体育场馆举办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活动可以提高观众的观赏好感,提高场馆利用率。

2.3、政府力推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

在某一场体育竞赛结束后,政府机构要将体育场馆转移到全民健身当中,让大众参与到体育健身当中,增强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推动赛后体育场馆的快速转型,体育场馆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场馆的自身优势,向市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应将体育场馆建设成更加专业化的体育场所,比如,健身氛围浓厚、市民的满意程度高、设有定期专门的健身教练前来指导,使市民的健身效果达到最佳。

想要提高场馆的服务水平,首先,得有创新思想,并且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可以多设置一些公共设施。如今老年体育越来越普及,老年人的体育意识逐渐提高,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可以将老年健身设施与年轻人的运动设施分开来,这样人们在运动时就有共同话题,同时也有利于相互学习。

2.4、传播体育文化精神,建立都市体育地标

每一个城市的体育文化氛围都有所不同,体育场馆也是表现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是这座城市体育发展是否迅速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播当地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科学的成熟,再加上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在城市地标建设过程中,大型的体育场馆特别是经济场馆往往会被认为是该城市展现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从文化角度来讲,不同城市的体育场馆设计可以使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体育文化韵味。将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运用与区域文化相结合,便显出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差异性,把场馆打造成为集中发展当地文化的标志,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展现城市的不同风格,为确保体育场馆和场地作为这座城的宝贵财富,探索既符合体育赛事需求,又能够带动地区建设发展,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路子。大型体育场馆可设立自己的官方网站,特别是能承办大型国际赛事的体育场馆,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场馆的基本信息,同时还能推出诸如培训、比赛等相关新闻,体育场馆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当地体育文化的宣传。另外体育场馆内外文化展示还具有教育激励警示,提升旅游产业拉动体育经济发展同时对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城市文化宣传,提高群众体育健康意识与体育欣赏水平等有重要作用。

2.5、完善政府管理制度,提高场馆运营水平

我国是高度重视制度化的国家,一切以制度为基础,通过制度来保障国家的运行是我国的一大特色理念。由此可见,管理制度是保障事务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也是事后监管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顶层制度的设计,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制度的优越性和普遍性来进行管理,是我国进行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有效保证。具体来说,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后,需落实管理制度,压实每一级管理责任,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分歧局面,有效防止基层管理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偏差问题,或者是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进行相应体育场馆管理,减少开放时间从而影响正常场馆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责任等。基于此,在顶层制度设计落实到位后,基层体育场馆管理领导和管理员应该积极强化管理能力,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体育场馆的运营能力。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场馆的运营水平。

(1)细化分类,综合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①实施免费开放,突出社会效益。对于体育部门管理的大型体育场馆,有着向社会公民提供健身服务的公共责任,因此需要在固定时间,免费开放给群众进行相应的健身服务的时间;②推行对外租赁,提升经济效益。以解决财政负担为出发点,为服务群众为落脚点,通过对外提供有偿场馆服务,实现以馆养馆的战略途径。一是通过公开招租;对于场馆限制部分,通过市场定价、公开招租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对外租赁,充分开发场馆利用价值;二是竞价承包,将运营成本高、专业化程度强的场馆对外竞价招租,先将经营票价实行限高,再通过价高者得的竞价理念,避免加大群众健身活动需求的支出费用压力增大,又能最大限度提升场馆服务的价值;三是扩大招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面向社会组织商业体育比赛和其它广告、商展、会展、演出等活动招商。

(2)转变模式,服务外包,管理水平上台阶。

①日常管理外包:场馆日常管理包括日常维护和保养、安保、保洁等内容,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外包服务协议,明确分工,将治安保卫、绿化美化、停车管理等后勤服务项目全部外包给物业公司管理,为广大市民的运动、休闲、娱乐提供环境优美、安全和谐的健身环境;②技术服务外包:在体育场草坪维护的高科技设备维护保养上引进国内具备专业背景的公司进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安全运行;③强化外包管理:一是优化外包合同内容,除签订合同的一般内容外,还将保密、服务范围、服务等级等加入合同管理,约定需求变更、费用调整办法、争端解决程序等;二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制定激励奖惩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对各承包方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年度效果测评,把考评情况作为评定承接商信用等级、享受优惠政策,支付服务费用等的参考依据。

3、结语

当前,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非常重视体育赛事后的场馆再利用问题,通过对赛事后的体育场馆的合理规划,提升场馆的利用率,对于解决我国全民健身,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非常重要。利用政府政策上的优势科学合理安排场地,加强场馆的科学管理和减缓财政支出,利用场馆体育服务传播文化精神以及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降低空置率,提升场馆公共设施的维护质量,为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场馆风采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