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热到冷漠
——奥运会申办热度下降之冷思考
2022-12-28龙浩李亚张运超洪祥宽
龙浩 李亚 张运超 洪祥宽
(1.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 新疆 库尔勒 841000;2.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现代奥运会的申办经历了从狂热到冷淡的意愿转变。美国商人尤博罗斯用商业手段运营奥运会,实现了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大逆转,奥运会也从“财政奥运”向“民办奥运”、“商业奥运”过渡,奥运申办竞争由此愈发激烈,呈现狂热状态。但是,奥运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比赛项目、参赛人数、和投入资金等规模得到迅速发展,超大规模使奥运会的主办国和城市难以承受,导致奥运申办从狂热转为冷淡状态。奥运赛事从申办、承办到后期奥运遗产的价值效能愈发引起社会关注。
因此,研究将从经济负担、民众意愿、场馆赛后利用、规避后奥运低谷效应4方面全面分析奥运申办热度下降之原因,并试从推进“奥运瘦身计划”,延长比赛日程与“多城联办”相结合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奥运场馆、提高利用率3方面为未来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1、奥运会申办热情从狂热到冷漠的转变历程
1.1、群雄逐鹿—奥运申办热情呈现“狂热”状态
现代奥运会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比赛,是集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要素于一体的超级国际盛会,也是一项相当复杂并且系统的工程。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人彼得·尤博罗斯临危受命,他改变以往陈旧的政府资助模式,用商业手段运营奥运会,提高电视转播金,用广告的轰动效应加强赞助等,使奥运会的巨大经济潜力得到展现与释放,改写了“赔本办奥运”的历史,争办奥运的熊熊烈火被重新点燃。比如,曾有中国北京在内的30余个城市表示有意愿承办千禧之年的奥运会,最终经过激烈的竞争,中国的北京、德国的柏林、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英国的曼彻斯特进入最后的争夺战;申办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城市创纪录达到11个,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也达到了10个。
1.2、无人问津—奥运申办热情转为“冷漠”状态
历经124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从摸索、危机、到改革、成熟的曲折发展历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尤伯罗斯”传奇一直延续到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申办的一道分水岭。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申办只是申办热度下降的开始,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更被称之为“简陋版”奥运会,这次奥运会给举办城市里约乃至整个巴西,都带来了巨额债务,“蒙特利尔”陷阱再次上演。里约奥运会之后,奥运申办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2024年奥运会申办城市里,布达佩斯、罗马、汉堡和波士顿相继退出,仅剩洛杉矶和巴黎两个城市。虽然巴黎与洛杉矶这两个国家分别承办2024年与2028年奥运会,给国际奥委会争取了更多的缓冲时间,但是最让国际奥委会感到头疼的是,离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后要决定2032年奥运会的期限越来越近,至今没有一所城市表露出申办的意向,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奥运申办热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态。通过搜索资料发现,奥运会在申办问题上经历了明显的波荡起伏。
2、奥运申办热情从“狂热”到“冷漠”的原因探析
2.1、经济负担沉重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了申办奥运会必须具备最现代化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相配套的其它体育设施;要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现代化装备的安保人员;有经济保证,并且具有对体育赞助的潜在能力。例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起初日本政府对本届奥运会的财政预算是260亿美元,但由于奥运会超大规模的现实,其真实的资金投入远超规划预算。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一些原本要赞助奥运会的银行和投资人都相继退出,伦敦奥运不得不“紧衣缩食”。总之,举办奥运会成本的不断上涨,加重申办城市的财政负担,使得申办国无奈退出。
2.2、尊重民众意愿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申办奥运会是一个举国活动,不仅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社会政治稳定,更需要社会名流和国民的热情参与。”广大民众的意愿与参与度影响政府的决策,政府在申办奥运会时,要充分听取民意,顺应民意、尊重民意。例如,北京市政府在1991年2月22日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申办第27届奥运会时,一时间中国掀起了疯狂的申办热潮,根据当时中国的一次全国性大型抽样调查表明:中国有92.36%的人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2019年越南宣布放弃第18届亚洲运动会举办权,越南《青年报》的头条显示“这是一个赢得人心的决定”,并且该报的民调显示,84.4%越南人对承办亚运会投了否定票。以上可以看出,民众的意愿与举办奥运会有直接的联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到今天,不再是过去各国“争霸”的竞赛工具,更多是要回归理性,重视人性。因此,国家能否举办奥运会,不仅受某国当前经济水平制约,更要尊重民众意愿。
2.3、奥运场馆成为“美丽”负担
现代奥运场馆建设和赛后的运营成为历届奥运会申办城市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现代奥运场馆建设和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场馆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豪华成风。自慕尼黑奥运会以来,绝大多数承办城市都极力将奥运会办成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格很高。最典型的莫过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于场馆建设主要为比赛服务,功能单一,这为后奥运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2)大多数申办城市对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的规划,后期运营、利用考虑不足。比如,2004年希腊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这其中一半以上的财政赤字与奥运场馆规划不足有关;(3)绝大多数奥运场馆后期运营管理难度大,大多数承办城市在奥运会后运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比如,在奥运会体育场馆维护方面,亏损最为严重的当属悉尼奥林匹克公园,2003年其运营亏损高达8539万澳元。针对以上奥运场馆建设与运营问题,各申办国忧虑奥运会场馆会成为“美丽”负担,加重财政负担,所以对申办奥运会望而却步。
2.4、规避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
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指的是“由于奥运会前期过度投资并且过高的社会心理预期导致的后奥运时期基础设施的浪费、场馆资源的闲置或”总体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特定现象。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的出现与现代奥运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并且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其低谷效应出现的频率有上升趋势。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出现的原因包括:(1)奥运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结构不是最优化。例如,雅典奥运初期的巨额投资虽然促进了希腊经济增长,但在奥运周期后期投资、消费呈断崖式下跌,使得希腊经济在奥运会之后一直下滑。由数据可以看出,直到2005年,希腊经济的增长率跌至9年以来的最低点;(2)奥运会投资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奥运会承办的资金投入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商业化或市场化运作,财政拨款与社会筹资相结合三种形式。虽然1984年尤伯罗斯将奥运会纳入商业化轨道,改写奥运会“赔本”的历史,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奥运会来提升本国家国际地位,通常采用政府主导方式,不遗余力的承办好本届奥运会,后奥运经济多出现持续低谷;(3)奥运场馆资源利用不足并且运营管理成本较大。这其实是奥运经济出现低谷效应的主要因素,如,日本的长野冬季奥运会,曾经投资高达190亿美元建造的滑雪跑道等设施,在后奥运会较长的一段时期,巨额的场馆维修费用导致长野经济大幅度倒退,长野的制造业便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破产。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大量奥运场馆资源被浪费,奥林匹克公园成为“鬼城”。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奥运会与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共生、共存,虽然每次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各不相同,但后奥运经济始终被这种低谷效应所笼罩,大多数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已经针对这种低谷效应发出警报。因此,各个国家为了规避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所以对申办奥运会持”冷漠“态度。
3、路在何方——现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各国家申办奥运会从狂热到冷漠的态度转变以及奥运会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的转变,根本原因就是奥运会超大规模的现实所导致。熊晓正教授对奥运会超大规模下的定义是:奥运会场地、项目、人员、财政等要素的快速增长远远超出申办国家或地区的承受能力,从而造成国际奥委会管理困难、不利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不良现象。
奥运会超大规模不良现象可以用自组织理论来解释。自组织现象在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越强,它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就越强,按照普里戈金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得出自组织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远离平衡状态、子系统间的非线形作用、存在涨落机制。根据这4个条件,有学者得出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纵观奥运会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奥运会超大规模的形成就是奥运会与社会不断进行深度交换的结果,但是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进一步得出,自组织系统要想持续存活下去,除了必要的开放性外,适宜的开放度也必不可少,奥运会开放度如果过小,就会处于孤立系统,奥运会宏观状态就会越来越无序,如果开放度接近于100%,就会丧失其相对独立性,因此为了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奥运会发展必须遵照自组织的演变规律,保持合理、适宜的开放程度。
3.1、合理、稳步推进奥运“瘦身计划”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初期,其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就对奥运会规模不断扩大,举办成本不断增加的现象表示过担忧,甚至提出过警告:“有这么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届奥运会的费用常常过于庞大,绝大部分是用来建造永久性建筑物的,而这完全没有必要。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针对奥运会超大规模所引发的种种弊端,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使奥运会“瘦身计划”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上通过一项改革提案——《奥林匹克2020议程》,此项提案包含了40条改革建议,其中一条指出:“降低奥运运营成本,增强运营灵活性”,该《议程》中,设项机制发生深刻变化,赋予未来东道主设项特权,在当届奥运会开赛前的前3年决定比赛项目的增减,项目也由“大项基础制转变为小项基础制”。除了设项外,夏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和注册的官员分别设置的下限是10500人和5000人。冬季奥运会限制2900名运动员、200名注册官员和100个小项。国际奥委会官方统计数据表明,每允许一位运动员参赛,奥运主办者就要多花3万美元;每准入一名记者采访,就要1.5万美元,可见控制适度的人员规模,尤其是非运动员人数规模,对缓解主办方财政压力可谓是非常关键。
综上,在奥运“瘦身计划”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稳步推进,恰当处理好限制人员规模与民族国家框架中奥运参与热情相悖问题;解决好项目规模减少与国际体育单项体育联合会实际利益相冲突问题;注意到项目严格评估与多元文化共生原则不相符问题。
3.2、用“时间”换取“空间”和“多城联办”相结合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奥运会规模的不断膨胀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要想改变奥运会超大规模的现状,必须改革原有奥林匹克制度,延长比赛时间和“多城联办”奥运会,即所谓的用“时间”换取“空间”与“多城联办”相结合。
由于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与统一行动的限制,加之奥运会超大规模现实所在,短期内的大量人口涌动势必超过该主办城市的生态承受能力或者是生态阈值,给当地的交通、餐饮、通讯、住宿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适度延长比赛日,打破16天的硬性规定,可以使场馆扁平与集约化,人力资源整合化,比赛日程人性化,主办城市压力减缓化。
“多城联办”奥运会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构想出,比如,1974年布里森提出将奥运会前的预选赛放在不同城市举办,但是由于没有被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中,所以只能是美好的幻想,但是在《奥林匹克2020年议程》中,“多城联办”奥运会规则正式出台,必将对未来奥运会申办和举办带来深刻影响。比如,受此规则影响,2018年8月30日,根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正在推进首尔与平壤共同申办2032年第35届夏季奥运会一事,在下月的朝韩首脑会谈上,这可能成为议题之一。可以说“多城联办”奥运的时代即将开启,“多城联办”奥运这一举措能大大降低举办地潜在金融风险;缓解食宿、交通等压力;利于赛事的高效组织与管理,并为奥运会参与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奥运设施的后续再利用率;减少环境破坏;避免“马太效应”,可以让奥运会在世界各大洲与国家、城市得到举办,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最大程度传播,而不是精英国家4年一届的“巡回演出”。但是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要合理协调若干城市之间的关系与地位,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与体制、机制,合理分配比赛项目,在举办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要警惕总成本提高,控制好总成本,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3.3、科学合理规划奥运场馆,提高利用率
后奥运场馆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奥运会主办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比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就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亏空;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奥运场馆的维护成本高达1亿欧元。这些都表明,后奥运场馆如果缺乏科学的运营与管理,势必会给主办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奥运遗产将最终成为“美丽负担”。2012年伦敦击败巴黎成功举办了第30届夏季奥运会,2005年伦敦申办奥运成功后,伦敦政府就后奥运场馆再利用做了科学、详尽的规划,提出了“永续发展”、“绿色环保”、“遗产管理”的先进理念,并贯彻到场馆的选址、建设、赛中以及赛后的全过程之中,这些先进的场馆赛后利用理念值得我们思考。举办城市在申奥成功后针对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应从长远考虑奥运场馆赛后的拆除与改造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修建临时场馆,崇尚“节俭办奥运”理念;采用多元化运营模式并与社会公益性相结合;提倡绿色、永续的场馆利用;并大力承办包括体育赛事在内的各种类型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