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体育场馆的低碳建设
2022-12-28宋安鹏陈元欣
宋安鹏,陈元欣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碳中和是指企业、 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大型体育赛事在为全世界人民提供精彩体育比赛的同时, 更需要向世界展示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而如何让办赛场馆的建设更环保、更节能甚至实现碳中和, 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国际大型赛事环境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育场馆作为举办大型赛事、服务全民健身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其规划、设计、建造、运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未来几年随着亚运会、大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在中国的相继举办以及我国为了实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 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必将迎来一个高峰期,在中国提出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尽量减少体育场馆在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对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中和是当下亟需审视的重要课题。
目前,体育场馆的低碳、绿色发展愈发受到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关注。在国内研究方面,张琬婷等认为可以通过就地取材,采购场馆当地生产的原材料;建造气膜场馆等类型的“可移动场馆”;以及在场馆建设中尽可能地使用可回收材料、环保材料等方式实现场馆规划与建造阶段的绿色行为[2]。 陈怡莹则从碳足迹这一量化指标出发,引入相关理论对体育场馆选址和体育参与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3]。 在国外研究方面,Thomas 认为由于体育场馆的建设会使用大量的原材料, 以及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会加剧当地交通排放等原因, 因此公众对环境保护主义的关注必须大于对球场内所进行比赛的成绩的关注[4]。不仅如此,Onat 等人对绿色体育场馆的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应该使用先进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估框架去扩展现有的生命周期评估模型, 在该框架中可以分析绿色体育场馆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这3 方面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种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对碳足迹的减少潜力进行评估, 还可以对生命周期成本、经济附加值、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5]。可以看出,国内外学界在场馆的科学选址、低碳建造、可持续评估以及依托场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
但是笔者从对参与青岛、成都、重庆、西安、苏州、上海等6座亚洲杯专业足球场设计的设计师访谈中了解到, 目前我国专业足球场在实际建设中由于筹建时间短、 财政预算少等原因只能满足基本的办赛需要,未能实现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节能减排。 虽然体育场馆在建设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较少,仅为场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4%~7%左右,但由于体育场馆的建造对其日后的运行、维护甚至拆除产生的碳排放具有重大影响以及场馆建设阶段的时间较为集中等原因, 在场馆建设之前对其选址、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采购、绿色建设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规划,可以有效实现体育场馆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目标。 因此本文根据体育场馆在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来源, 结合国内外现有场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方面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有针对性地梳理了降低体育场馆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碳排放的实施路径, 为我国未来实现各类体育场馆的低碳建设、 零碳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1 场馆低碳建设的背景
1.1 碳中和理念的提出
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 联合国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未来影响进行研究,大致可以确定人类对环境做出的不友好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为了延缓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各个领域以及国家都制定出台了各自的碳中和计划,2020 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做出“30·60”碳目标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6]。 体育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与国际奥委会等体育机构合作共同启动《体育促进气候行动框架》,国际奥委会将对旅行交通、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使用、餐饮住宿等方面做出改变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国际奥委会也曾做出在2024 年成为气候积极分子,在2030 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为此,2021 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5 议程》,该议程新增了实现低碳可持续奥运会的改革建议[7]。 不仅如此,另一大体育组织国际足联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自2006 年德国世界杯开始国际足联一直尝试解决足球运动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国际足联要求从2018 年和2022 年世界杯的申办开始, 所有申办国提交的申办协议中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并向国际足联提供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全部信息, 以显示申办国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方面的重视。 在场馆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自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开始, 国际足联要求所有世界杯比赛场馆都要通过国际绿色标准BREEAM 认证,这是国际足联为遵守其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强制性要求。 2021 年国际足联也在其官网宣布,要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减半,在2040 年实现零碳排放。
1.2 国内外体育场馆低碳建设实例
根据国际足联发布的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温室气体核算报告》(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Report)显示,体育场馆、训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世界杯比赛的第三大碳排放源,约占总排放量的24.6%[8]。 因此降低体育场馆在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是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实现赛事碳中和的关键一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如期举办标志着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上,所有新建场馆都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改造场馆也通过节能改造通过了绿色建筑二星认证[9],完美诠释了冬奥组委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申办理念。 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一系列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 其利用空气对场馆管理用房进行供暖每年至多可减少高达160 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2 年即将举办的另一项大型体育赛事——卡塔尔世界杯也为其做出的碳中和承诺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场馆建设方面,卡塔尔世界杯的8 座比赛场馆严格按照可持续标准,全面落实低碳环保材料的使用。根据数据统计, 在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建设中使用了15%的回收材料,建筑废物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容纳4 万人的974 球场,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可自由拆卸和可重复使用的球场由974 个运输集装箱拼接搭建而成, 每个集装箱被巧妙的安放在球场的外表面,不仅如此,在球场内部设计师还利用集装箱的空间进行改造以安置豪华包厢, 盥洗室和商店。 由此可见,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在为参赛队和来自世界各地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赛、观赛体验的同时,也在为推动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承担体育所具有的特殊责任。
1.3 体育场馆建设的碳足迹来源
全球已建立10 余种不同的规范对体育场馆等大型建筑的碳排放源进行评估, 如英国标准协会 (BSI) 发布的PAS 2050、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 14067、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开发的温室气体议定书等[10]。 根据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显示,世界杯足球场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核算以及报告程序主要是以《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聚焦于气候影响的ISO 14040 全生命周期评估标准为基础的。 从建材的加工生产、运营维护、直到建筑物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大致可以将场馆建设分为4 个阶段,即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11]。 将碳排放核算的国际标准和体育场馆全生命周期分阶段量化的思路结合, 可以得出体育场馆在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材料生产产生的碳排放;2) 建筑材料及人员运输产生的碳排放;3)施工现场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4)施工现场废弃物堆砌产生的碳排放;5) 施工现场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产生的碳排放。 因此,一座座大型体育场馆的施工建设不仅会因为建材的生产和加工、 材料及人员运输等原因造成碳排放量的巨量增长,还会由于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导致原本可用于吸收温室气体的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色用地也不复存在。
2 体育场馆低碳建设路径
2.1 科学选址丰富场馆低碳建设内容
体育场馆的大规模建造使得建筑材料及人员运输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 人们前往体育场馆进行观赛、健身等活动所搭乘的交通工具也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在国际足联发布的2022 卡塔尔世界杯 《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显示, 在世界杯的准备阶段由于建筑材料及人员交通运输以及物流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据临时体育设施建设总碳排放量的15.95%和2.56%。不仅如此,《温室气体核算报告》中还显示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占世界杯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1.7%,交通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是国际官员、运动员、以及游客前往卡塔尔并在卡塔尔境内观赛、游览过程中由于搭乘的国际航空、国际陆路交通以及国内陆路交通这3 个方面。 其中各主办城市之间陆路交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据交通总碳排量的5%,这一部分碳排放主要是游客、工作人员等往返各场馆观赛而产生。因此在对体育场馆进行选址时, 可以将场馆与建材工厂之间的距离以及运动员、游客在参赛、观赛期间各场馆往返之间的距离等因素进行周密考虑, 减少建筑材料及工人的运输距离以及游客等人员在各场馆之间平均出行距离, 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体育场馆及相关体育设施在建造时期产生的碳排放,也可以对降低赛事碳排放做出巨大贡献。
2.2 绿色材料奠定场馆低碳建设基础
我国在城乡绿色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提高可回收、 可循环、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建设中的使用比例。 绿色建材是指在其原材料提取、制造加工、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甚至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12]。 建材产生的碳排放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占比近半, 因此体育场馆绿色和低碳程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其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建材决定的。 在以往玻璃、混凝土等一直被认为是无法替代的高排放量建筑材料,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材料经过节能技术的改造,也在为低碳建设体育场馆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为举办北京冬奥会而新建的国家速滑馆所使用的碲化镉发电玻璃不仅可以拥有传统玻璃挡风、透光等方面的优点,还可以用来发电,为场馆提供“绿色电能”。 有数据显示,仅仅1m2的碲化镉发电玻璃每年可以产生的电量大约在135~140 度左右。 在经过北京冬奥会的使用后,这款已经通过了绿色低碳认证的建材未来将会被更广泛地使用在体育场馆建设中。 不仅如此, 近年来许多高分子膜材料也被广泛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中, 膜材料自身重量轻以及可以加热融化再利用等优点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建材运输以及材料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2023 亚洲杯苏州赛区的昆山专业足球场在建设中就使用了大量的膜材料。 一张膜从球场底部拉到顶部能够完美达到“折扇”轻盈通透的视觉效果。ETFE 膜材料的使用不仅将当地审美观念及文化融入于场馆的设计与建设中, 极佳的透光性也减少了场馆后期运营时使用电力照明所产生的能源消耗。
2.3 装配式建筑提供场馆低碳建设新思路
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绿色材料、 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低碳建设的惯性思维,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建造方式也为场馆的低碳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工业化建造方式的产物,装配式建筑与以往的浇注式建筑有很大不同,它改变了过往浇注式建筑的现场作业, 而是将建筑的施工现场搬至预制工厂内,将体育场馆所需要的看台、楼梯、道路等预制构件运输到场馆施工现场后按照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组装[13]。 装配式建筑构件在预制工厂内采用钢模批量生产而成, 相比于浇注式施工大大减少了建筑现场的噪音和粉尘, 甚至还可以减少将近80%的建筑垃圾。不仅如此,装配式建造方式有利于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绿色建造的发展目标, 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大转型[14]。 近年来,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的看到装配式建造的身影,例如美国纽约的花旗球场、西班牙毕尔巴鄂体育中心等均采用了预制的混凝土墙板, 美国的北爱荷华大学体育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预制装配式体育馆, 体育馆内广阔的活动空间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学校日常教学需要, 也给运动员提供了舒适的参赛体验。 该建筑使用的标准预制混凝土构件主要预制看台、预制楼板、预制混凝土外壳等。 大连梭鱼湾足球场、 青岛青春足球场等专业足球场在建设中均采用了预制看台。 不仅如此,在青岛青春足球场的建设中,其施工现场附近就有一家预制工厂, 经本地预制工厂生产而出的预制道路、预制看台等构件运输到现场后直接进行吊装,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由于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 还最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
2.4 信息技术赋予场馆低碳建设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给我们购物、出行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的同时, 其与传统行业如建筑业的结合, 以及改善和提高建筑建造水平甚至为实现低碳建造等方面也显示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为此,2020 年住建部联合13 个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加快推广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使用[15]。 BIM 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目前在建筑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它具有改善体育场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等优势, 例如在对体育场馆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方面, 目前国内建立了很多建筑相关的碳排放计算体系和数据信息的资料库,但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先以二维图纸测量, 再套入计算公示的方式上,虽然计算方式较为简单但也很容易出现错误。 并且国内的碳排放计算体系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碳排放的计算上,对施工方面的探讨以及能源消耗的分析较少,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计算出的结果很容易出现错误。 而BIM 技术可以将建筑3D 模型与施工相关的信息、建筑材料碳排放量等数据结合于软件内,以成本估算的概念计算出碳排放量。 只有获得了准确的碳排放量数据,实现体育场馆建造的碳中和才更有意义。 在减少体育场馆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方面,BIM 技术可以对体育场馆进行模拟数据分析,对采光、空气质量、通风进行模拟和优化,尽量使用自然光源与通风,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和运营期间的碳排放。 未来以BIM 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应用在场馆的建设中, 例如采用信息技术对场馆施工现场噪音、扬尘、建筑垃圾的产生与回收情况进行监控,政府也会依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建筑机器人、自动化施工设备的集成应用,也会促进智能建造以及智慧工地的发展, 从而为体育场馆的低碳建设做出贡献。
2.5 碳补偿项目吸收场馆建设必要碳排放
目前世界各国对碳中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减排措施,而对增汇手段重视不足。 大型体育场馆的兴建主要是为了举办某项大型体育赛事, 因此体育场馆在建造过程实现零碳排放也主要是通过依托体育场馆举办的大型赛事实现碳中和来完成的。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大型活动组织者可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以及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6]。 作为大型建筑的体育场馆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进行减排的同时, 也应设法抵消其建设产生的必要碳排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体育场馆建造零碳排放。 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例, 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为抵消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而产生的赛事碳排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5.1 林业固碳
随着低碳办赛理念的兴起, 许多大型体育赛事包括2022年北京冬奥会都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其自身赛事产生的碳排放。 根据组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届冬奥会分别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进行植树造林碳汇工程, 两地碳汇工程所产生的碳汇量不仅用于中和赛事筹备和举办时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还将用于帮助京冀两地实现区域碳中和的目的。 林业固碳是目前国内最有效、最直接的中和和抵消措施,也是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 但是采用新建林业项目的方式实现赛事碳中和不得晚于活动结束后6 年,并且已被使用过的林业项目不得再用于开展其他活动的碳中和。
2.5.2 碳交易
为了减小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造成的气候变化给人类所带来的伤害,1997 年12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日本京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17]。 该条约提出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即设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交易市场内对其进行交易。 目前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也在通过购买碳配额和碳信用等方式实现其赛事的碳中和。 例如2014 年巴西世界杯众多环境友好型企业响应组委会的号召, 将企业在巴西国内进行的绿色环保项目而换取的“核证减排量”捐献给世界杯以中和因世界杯举办而排放的温室气体量。 经统计巴西组委会一共收到来自在巴企业超过50 万份核证减排量的捐赠,其中一份核证减排量相当于一吨二氧化碳等同量的减排, 主要用于抵消世界杯期间由于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碳排放,根据巴西政府的报告显示, 这些捐赠一共可以抵消巴西世界杯3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8]。
2.5.3 碳普惠制
碳普惠制是采用商业激励、 核证减排量交易等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以鼓励小微企业、家庭个人等进行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早期提到节能减排措施和碳交易一般是指大型工厂等生产企业, 但是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个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占比也在增加。 因此要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能只依靠大型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也必须号召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低碳的生活方式。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也采用了碳普惠制的方式中和因办赛而产生的碳排放。 冬奥组委通过与社交平台合作,开发出一款名为“低碳冬奥”的微信小程序,环保爱好者们将日常生活中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绿色低碳行为通过拍照、上传、打卡、答题等方式获得主办方发放的碳积分, 并凭借碳积分兑换精美冬奥礼品。 冬奥组委也希望通过碳普惠制这种全民参与绿色行为的方式可以引发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从而培育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碳普惠制也为未来体育场馆建设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思路,体育场馆作为球迷心中的圣殿、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以及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 社会公众必然愿意通过自身的低碳行动去助力体育场馆的建造实现碳中和。
3 推进体育场馆低碳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场馆低碳建设约束与激励机制
绿色建材是实现场馆绿色低碳建造的基础, 既可以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也可以在场馆建成后的日常运营中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在新建体育场馆方面,要求建设单位在建材的选取上必须使用一定比例以上的绿色建材,从而倒逼建材生产实现绿色低碳化。 在重建或改造场馆方面,尽量就地使用原场馆的废弃建筑材料。 不仅如此,还应大力推动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鼓励场馆建设单位在场馆当地预制工厂采购所用钢结构、座椅、隔墙板等,再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 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方式在场馆建设中的深度融合,提高BIM、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场馆建设的应用程度,环境保护部门还应推动智慧工地的普及, 从而对场馆施工现场的扬尘、噪音、建筑垃圾等污染问题进行检测、控制和优化管理。 在落实场馆低碳建设政策方面,对低碳场馆、零碳场馆、既有场馆节能改造等项目给予财政资金、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不仅如此,还要不断探索体育场馆的碳排放交易路径,鼓励体育场馆产权单位通过低碳建造场馆的方式, 将减少的碳排放量经过第三方核证机构核验后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出售,从而拓宽场馆产权单位的获利渠道。
3.2 制定绿色场馆评价标准
在建筑领域, 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促进了体育场馆等建筑更加绿色的设计实践,也为可持续建筑的施工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准。 国际上较为权威的评估体系有:1)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在1998 年建立的LEED 认证(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该评估标准在世界现存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评估体系中,被认为是最系统、最具权威且应用范围最广的的评估标准[19]。2)英国在1990 年建立了以“因地制宜、平衡效益”为核心理念的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该评估体系的出现为建造既可以奉行可持性理念又能满足本土要求的建筑提供了实践方向[20]。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依旧按照2019 年住建部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建设。 但是这一标准对于具有办赛时人流量巨大、 日常运营时人流量较小等特点的体育场馆来说并不能很好地与之相适应。 因此我国应借鉴BREEAM、LEED 等国际上较为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学习托特纳姆热刺球场等国际顶级绿色场馆的先进经验,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可持续等多个角度制定出既顺应了国际先进绿色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趋势,又与我国本土法律法规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体育场馆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例如足球世界杯、 网球公开赛等越来越多的单项体育赛事会选择来到中国举办,因此未来还要对例如足球场、网球场等专项场馆建立绿色专项场馆评价标准。
3.3 节能改造城市现有存量场馆
随着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以及各地区体育组织逐渐意识到为举办赛事而新建大量场馆对举办地环境、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因此在体育赛事承办方面, 未来通过改造举办城市现有存量场馆的模式替代以往大规模新建体育场馆的传统模式必将是大势所趋。 2019年第7 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35 座军运会场馆中新建项目有13 个,改造维修项目有22 个,且改造设施主要集中于各高校和社区中,实现了赛事活动承办、全民健身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复合化利用[21]。 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要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的节能降本改造。 对场馆进行节能改造是在现有存量场馆基础上进行的, 相比于新建体育场馆可以减少部分建筑材料生产以及因土地利用形式变化等方面而产生的碳排放。 同时,节能改造还可以提升场馆能效水平,从而减少场馆在后期运营时期产生的碳排放。 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的实施, 我国将新建一批体育健身设施。 在做好增量的同时,对现有存量场馆进行节能改造不仅可以降低现有场馆的能耗水平, 推动以场馆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的低碳发展,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注入绿色生活理念[22]。
3.4 探索场馆建设碳中和路径
2019 年住建部出台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填补了我国在建筑领域碳排放计算标准方面的空白, 该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建筑物运行阶段、建造与拆除阶段、以及与建筑物相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但是该标准对新型建造方式例如装配式建筑考虑不足, 不能核算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23]。 未来我国应建立健全体育场馆碳排放核算方法学和标准体系, 准确计算出体育场馆建造过程产生的实际碳排放量, 并选择较为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对场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碳排放以及场馆的减排量进行核查,从而在碳交易市场通过购买碳配额、 碳信用等方式对那些无法避免的碳排放进行抵消。 未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步趋向于服务人民群众日常锻炼转变, 对于为了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体育场地设施可以通过各类碳普惠制的方式实现场馆建设的碳中和。 我国可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并与网络视频平台、支付平台、共享平台等展开合作,通过发放消费券、 赠送礼品等激励措施鼓励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行为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应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实现体育场馆的低碳建设, 还可以引导民众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绿色行为意识。
4 结语
纵观历史上以煤炭和石油引领的两次能源革命对世界科技、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中国“30·60”碳目标的确立意味着我国从化石能源时代开始向非化石能源时代过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作为高能耗建筑的代表,体育场馆低碳建设可以为我国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提供先进经验,推动我国“30·60”碳目标早日实现。 未来几年我国应大力推广绿色场馆建设、建立体育场馆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绿色场馆星级评价标准、加强场馆绿色节能监管、探索绿色场馆碳排放交易路径,从而将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于以体育场馆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城市、社会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