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究*

2022-12-28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冯丽

区域治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冯丽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概述

资助育人是指贯彻资助政策,执行自主举措中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兼具价值性与功能性。通过具体的自主育人活动,挖掘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和价值,注重家庭困难学生的诉求,发挥育人的导向作用,丰富资助育人载体,以资助为手段,达到最终育人目的。资助育人是国家实施资助政策中,坚持立德树人任务,根据学生思政教育,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能力发展、思想价值引导帮扶,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实现全面发展。高校资助育人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高校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对经济困难、家庭物质薄弱的学生开展精神帮扶与物质资助的活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主体是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包含管理工作者、其他专业教师及社会、家庭、政府等,资助的客体为家庭困难学生,学生家庭和个体筹集资金难以负担在校期间学生基本生活费、学费的学生。高校采取精神帮扶与物质资助的方式,物质包含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资助方式,解决学生的生活费、学费难题,减轻经济压力,精神层面会采取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突显资助育人精神激励、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品格塑造、能力锻炼等功能,助力经济困难的学生养成正确三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精准扶贫”理念为优化工作提供了方向,是实现脱贫攻坚重要部分,资助育人工作需依托网络平台,优化和健全工作体系,实现学生自主育人科学化、精准化,将资助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高校扩招人数增加,加大资助育人压力

自2007年起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与学校积极参与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资助工作全覆盖,资助资金2408.20亿元,资助学生14617.50万人次。为此,教育部颁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提高认定困难学生精准度,推进建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我国贫困生资助对确保贫困生入学、完成学业具有重要作用,却也为该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如精神扶贫、能力帮扶工作缺位,助学贷款回收不确定性,资助方式易资金为主,因此,必须构建网络管理系统,减轻高校压力。

(二)互联网普及发展,成为学生重要部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走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20年3月,网民规模为9.04亿,相比2018年增加5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64.5%,且20-29岁网民占比21.5%,高学历网民群体占比高,有99.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以此可知,自媒体、互联网融入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之中,在高校办公与学生群体的普及,满足高校办公的信息化需求,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学生网络聚集地,每天花费4小时用于手机上网。

(三)资助和育人缺乏衔接,需深化学生事务改革

在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使得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愈发复杂,对于学生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精度差、工作重复的问题,特别是资助育人工作,由于贫困生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为减轻压力,按照国家资助政策建立“减、补、贷、勤、助、奖”等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工作精准性不足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认定资助对象则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而且前资助工作中存在认定对象精准度不足的情况。实际工作中,认定资助工作应由学生当地街道、村委会等部门盖章,证明家庭情况,当地基层部门可能产生“人情”盖章问题,对高校认定资助工作带来误区。学生手持相关材料至班级认定,完成班级认定后,学院资助小组再次审核,班级审核中,由于小组成员多为班级班干部,学生对资助政策未能有效把握,可能产生工作疏漏,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难以提高精准性。并且,认定资助工作多为9月份,部分贫困生可能由于认证材料理解不透彻、准备资料不齐、宣传政策不到位等情况,未能抓住机会,且认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量大,难以准确审核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避免产生误差。

(二)学生心思较敏感

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在于提供贫困生物质帮扶,还要注重精神帮扶。而实际帮扶中,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物质资助,对贫困生提供助学金、助学贷等,使其学习期间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学习。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们思想行为、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行为、价值理念烙印了网络时代痕迹,在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显著,贫困生易受到网络影响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自尊心强,生活学习中较为敏感,可能会过度依赖虚拟环境,现实中则表现出失去自我、冷漠麻木、自我封闭,或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网络平台上还充斥着诸多虚假、不良信息,部分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贫困生,引发校园贷、网络诈骗的问题。还有网络中低成本、低门槛的“网红”刷屏,缺少经验的学生听到“一夜暴富”故事,对“网红”争相模仿,对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加强资助育人造成了威胁。

(三)缺乏全过程监管

高校资助育人中,缺少系统、长期的资助育人机制,工作集中于9—10月份,任务重、时间紧,且工作者侧重于低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参与该工作机会少,难以把握学生发展规律与需求,造成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入学前资资助育人体系宣传不足,贫困生对该工作功能缺少了解,难以结合自身的需求积极受助,对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入学后,学校未能及时地掌握贫困生心理状况与需求,难以为后续资助育人、精准资助奠定基础,加上不同阶段贫困生需求不同,工作成才教育、思想引导方面欠缺针对性。高校也未能在毕业后构建反馈跟踪机制,难以挖掘成才榜样,总结育人经验,对资助育人工作造成制约。

(四)资源整合不完善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缺乏针对性,未能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整合育人主体资源。高校资助育人队伍作为主要力量,队伍的质量对工作具有直接影响,而目前却存在人员配比不足、流动性大、专业化不够的问题,大部分高校资助人员和学生人数比值高于1:2500,也未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把握贫困生的需求规律和工作内涵。

四、网络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一)建立工作数据库,实现精准帮扶

高校资助工作中,多采取补、助、奖、减、勤、免、贷等形式,大多数学校录入学生信息仅涵盖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等信息,内容不完整、形式单一,为实现高校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加强认定资助对象,需补充和完善学生数据库,针对学生客观分析、主观需求及动态调整等维度出发,建立大数据库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做到资助工作认定有的放矢,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二)加强育人教育,衔接物质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不能仅关注物质资助,还应加强“全方位育人”,明确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育人目标,把握贫困生的发展规律,对贫困生开展全面育人,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第一,创新育人载体。大学生普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娱乐。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也可利用网络平台,将育人内容和网络平台结合,提高育人的工作效率。高校借助官方微博、校园网、公众号等发布、宣传资助育人政策,便于学生了解信息,加工提炼资助育人内容,以视频、图文、音乐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内容,增强育人内容传播力与吸引力,引发学生共鸣。并且,采取网络平台开展资助育人,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了以往教师统一安排活动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自愿报名、选择活动等,从而提高育人效率。

第二,开展人文关怀。高校资助育人对贫困生进行关怀,是理解、尊重贫困生的重要举措,能够形成良好育人氛围,避免学生出现焦虑、羞愧、敏感等心理问题,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人为关怀,为学生推送励志事例,鼓舞学生;发布学习要点或信息,帮扶学生学业;发布“心灵鸡汤”视频或文章,疏导学生心理。

第三,开展育人活动。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仅凭说教的方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还可开展多样化育人活动,建立“时间银行”育人平台,增强学生奉献、感恩、责任、有爱等精神,以“储蓄时间,奉献爱心”为主题,开展志愿者活动,借助网络新媒体,营造正能量舆论,引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在“时间银行”平台进行登记注册,获得志愿者编号,鼓励学生成为志愿者,丰富志愿经历,开拓眼界的同时,也能加强对资助育人的理解,怀揣感恩之心,培养回馈与责任意识。例如,鼓励贫困生走进养老院等志愿机构服务;倡导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更为贫困的灾区、山区;暑假登录支教平台,奉献自身光亮。通过“时间银行”的公益活动,使得贫困生也能拥有良好的情操与健全的人格,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学生。

(三)动态监测学生,落实全程监管

高校资助育人中,健全全过程工作机制,能够提高工作质量,可将资助育人工作氛围受助前、中、后者三阶段,保证资助育人的成效。

在受助前强化心理疏导与政策宣传,贫困生受助前由于遭受心理、经济的双重负担,通常会为生活费与学费增加自身压力,工作人员应当强化宣传资助政策及育人体系,鼓励学生根据情况受助,减轻学生负担。并且,贫困生入学可能会不自觉的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产生自卑心理,应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树立学生自强、自立的人格。

在受助过程中,认定贫困生至学生毕业阶段,根据年龄不同、需求不同,把握贫困生的发展特点及阶段性需求,制定育人项目,使其能够安心学习、夯实基础,促进贫困生成才、成长。在大一阶段,利用经济资助,保证学生安心学习,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微公益”“网上课堂”等方式,针对性开设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培训课程,增强学生基本技能,树立自信心;大二阶段,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利用学生社团、“时间银行”、勤工俭学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奉献爱心;大三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供拓展实践平台,开拓视野;大四阶段,强化创业就业指导,根据贫困生的专业提供指导,助其顺利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且将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国家需求相结合,共同建设现代化社会。

在受助后,贫困生毕业后的发展能够将高校资助育人成效反映出来,可构建毕业反馈跟踪机制,以社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标准,贫困生迈入社会,大部分学生如果能力符合社会需求,且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表明高校工作成效显著。

(四)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工作质量

网络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应形成主体间共同参与、通力配合、相互支持的格局,立足于“全员育人”理念,以专业工作人员为主,其他资源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加强建设专业工作队伍,资助育人团队是完善工作体系、落实政策的主干力量,建设高素质工作队伍,可准确落实政策,助力贫困生完成血液,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全面发展。因此,高校需优化工作队伍结构,根据教育部规定、工作特点,配齐人员,吸纳多方面人才,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人员工作责任感与专业水平,选择优秀育人工作者,激励人员自觉提高工作水平和育人能力。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协同育人,高校资助育人作为系统性工程,对贫困生发展成长意义重大,需要社会多方参与,社会与家庭帮扶对贫困生锻炼能力、形成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挖掘家庭、社会育人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在联系家庭方面,可采取家访方式,深入了解贫困生家庭、个人基本情况,阐述资助育人体系,增强家庭育人责任感及能力,日常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等进行共同,保证及时解决遇到的育人问题。在联系社会方面,高校需营造育人风气,结合当地企业、社区等企事业单位,为贫困生提供实习实践、勤工助学的机会,还能发挥社会优秀个人与群体对贫困生品格塑造与思想引导的作用,开展主题教育,从而全方位提高贫困生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育人作为重要管理内容,是推进教育公平、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面对网络时代对工作、学生的影响,应当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资助育人。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当结合实际,通过建立工作数据库、加强育人教育、动态监测学生、整合多方资源的方式,实现精准帮扶,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育人的有效衔接,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从而优化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