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立足”为载体优化园所环境创设
2022-12-28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中心幼儿园孙卓丽
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中心幼儿园 孙卓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有效的环境创设”能较好地支持与提升幼儿参与活动、与活动互动的实效。
本文从“立足园本、立足幼儿、立足发展”三方面入手,尝试将环境创设与教育理念相整合、与园所文化相融合,通过整体规划与细节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都能发挥教育功能,让环境说话,从而进一步优化园所环境创设,使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立足园本——深化生态环保的特色呈现
幼儿园的墙面布置是园所文化建设的窗口,是幼儿活动与表现的最佳媒介。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我们积极围绕园所文化这一主线开展了相应的环境创设活动。
1.“源”于特色项目: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一直是我园的特色创建项目,因此,在整体规划园所环境时,我们首先将“环保”确定为环境创设的主线之一。如,在园内设置“废旧物品回收站”以及“垃圾分类墙饰”,以此让幼儿对垃圾分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园内公共场所设置形态各异的分类垃圾箱;定期在幼儿园门口定期张贴环保宣传海报;每个班级均设置“材料超市”,既用于幼儿各类废旧物品的回收,同时也是支持幼儿创意使用废旧物品的主要通道……
2.“源”于本土特色:蚕桑文化
我园所在地属于蚕桑大镇,因此,“蚕桑文化”成为了环境创设的另一条主线——通过环境创设,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并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情绪情感。如,在园徽的设计中融入“桑叶、蚕茧”元素;蜿蜒向上的楼梯则以蚕匾为底版,依次展示了童趣化的桑、蚕、丝绸之路等内容;在养蚕时节,每个班级的墙面都有蚕、桑的主题呈现……
立足幼儿——凸显幼儿为本的创设理念
皮亚杰曾说:“知识是在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促使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将墙面环境创设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有更多选择和表现机会,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1.爱与温馨: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让幼儿感受快乐
“有爱”的环境应该饱含真正的关心与理解,顺应孩子的特点与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天地。
如,为缓解小班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老师和家长们在班级墙面布置了主题为“我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板块内容——老师用心体会孩子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的不安情绪,将自己的关心与爱融入班级环境创设之中,从而让孩子更好地体会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在楼梯“smile”装饰中张贴园内每一位孩子的笑脸照片,这成为孩子们上下楼梯时“欢声笑语”的来源……
2.自主与自由:在环境创设中让幼儿当家做主
通过“了解想法(我想做什么?)—预设做法(需要什么?可以怎样做?)—实践尝试(我们一起做)—优化调整(还可以怎样做?)”等一系列尝试,让幼儿完全参与到班级、园所的环境创设之中,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又增强了幼儿与墙面环境的互动性。
在大班游戏“小菜场的墙面蔬菜价目表”创设中,孩子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⑴主题生成:在角色游戏”小菜场“中,孩子们表示“一个萝卜7元钱太贵了”,从而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萝卜设置几块钱比较合适?价目表怎样设置更加合理?还有哪些蔬菜的价钱需要修改?最终孩子们决定重新做游戏区墙面上的所有价目表(超市、水果店、理发店等)。
⑵前期准备:孩子们在商讨中认为“需要去现实中的商场看看,这样才知道真正的价钱”,而且做价目表还需要一些材料(比如彩色纸张、便签条或者标价卡、装饰用的花边、图片等)。于是大家进行了分工: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到菜场、超市、水果店、理发店等场所了解价钱,并记录下来;按照计划收集制作价目表所需要的材料(包括装饰材料等)。
⑶操作实践: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分组制作价目表。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分工明确——他们根据自己调查回来的价格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的划分种类。另外,孩子们还考虑到了呈现的美观性,在墙面的周边进行了装饰美化。
⑷改进优化:在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又有孩子提出“一些物品的价钱会变,昨天我和爸爸去买了青菜,比我们价目表上的要便宜一点”,从而引发了“价钱是会变化的”这一讨论。于是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优化创设,最终将价目表上的价格栏设计成插卡式的,以便随机调整价目。
在一系列的创设中,需求来源于孩子的发现,计划是由孩子制定,材料是由孩子收集,作品由孩子自己呈现;教师则退到孩子的身后,适时适度地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支持幼儿在环境中自由发展,如为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提供足够的互动式墙面、呈现各种指导孩子有序生活和游戏的标志图和指示图、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机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选择……
立足发展——优化墙面环境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的每一面墙都是鲜活的,因此,在环境创设中紧紧抓住全局规划与不断变化之间的融合,处理好整体与细节的关系,通过行政规划明确方向——班级细化呈现不同、班级特色凸显——园级整体完善这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通或实践尝试,进一步优化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同时也较好地支持幼儿全面发展。
一、自上而下:规划与变化相融合
1.园级规划:暑假期间,园内通过外出参观、邀请专家指导、交流研讨等方式初步确定了整体的环境创设规划。最后通过集中分享交流,每一位教师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理念与思路都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与认知。
2.教研组细化:在园级环境创设方案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再次进行细化研讨,最终确定了各自不同的主题。
3.班级优化:在教研组规划的基础上,我国每个班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的环境创设方案。开学前各班老师聚集在一起对各自的环创预案进行交流与研讨,进一步完善方案,使之更具可行性与操作性。
当然,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或预设活动的需要,或生成活动的延续)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二、自下而上:个别与整体共对话
环境创设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班级、园所的墙面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与调整,使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班级对话:随机生成与即时推进
环境创设需要有总体的全局规划,也需要有个别的独特呈现。在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中,老师们都有各自的思考,进而呈现不同的创意作品,其中当然也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尝试“随机发现、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推进对话”的方式进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更加深入地思考“环境教育价值的体现,环境中幼儿主体的体现”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环境创设理念。
2.教研组对话:推进解读与提升实效
班级环境创设的呈现往往是个性化的,但在呈现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环境背后共有的价值,使之成为组内对话的内容。以墙饰“饭后我们玩什么”为例,大班教研组以此为主题进行了一次组内教研活动。活动中各位教师以“幼儿为本”为出发点,通过研讨互动、学习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墙面的创设,其中既有统一的规划、布局呈现,保障了环境的美观协调性,又有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化呈现,较好地达到了“环境为幼儿发展服务”的目的。
3.园级对话:对话提升与合作互动
在“饭后我们玩什么”的研讨中,“如何在墙面环境的创设中更好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是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组织了全园性的研讨交流活动,通过集中式对话、现场研讨等方式,让理论指导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到研讨对话中来。
在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感知孩子们的感知,发现孩子们的发现,聆听孩子们的评价,关注孩子们的发展……通过实践探索,提升孩子们参与环境创设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