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高校太极拳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2-12-28詹蕊李韵秋邓梦婕黄庆洋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文化

詹蕊 李韵秋 邓梦婕 黄庆洋

(三亚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00)

前言

自1957年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引入武术后,逐步推出了“长拳类”和“简化太极拳”等一系列武术项目,这就代表我国的武术项目正式成立。高校体育作为实施提高人才身体素质计划时的重要一步,更是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武术学科传承与发展在高校体育育人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下,各大高校开设有太极拳课程,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学生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领略中国传统武学之美,另一方面通过对太极拳相关文化的练习,也能提高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对培养新时代全面型新型人才大有裨益。悠久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孕育了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传承不变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一种集医学、武术于一体的人体文化,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教文化,《易经》可以看做是太极文化的源头,而《道德经》则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无为的太极思维。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正是太极文化中顺其自然的一种真实体现。太极文化源远流长,放眼当代社会,太极拳依旧在众多传统文化中焕发着其自身的光彩。在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了太极拳的身影,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对太极拳文化保护的重视。除此以外,我国的市场发展主要靠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推动,而太极拳作为如今人民群众在休闲文化中精神追求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作为拥有我国最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的各大高校在太极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更具有划时代的超前意义。在我国目前已经下发的文件中,就武术项目的活动安排、场地设施、安保、医疗等都都有明确规定,还有相关政策限制了民间武术家活动。高校在传承太极拳文化时,要发挥自身的效用,提供专业性强的太极拳老师从事实践指导,同时设置其内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太极的文化内涵与太极拳的准确招式确认无误,表里内外兼修。同时,太极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社会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文化传承功能,各大文化媒体要做好关于太极文化的宣传工作。这样无论是从高校还是从整个社会氛围来说,太极文化氛围的塑造都能够使学生能够慢慢了解到太极文化核心,进而也能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1、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

1.1、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文化是众多传统文化的融合,其传承了中医文化的医学理念,还有各家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竞技精神的魅力,充分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文化寓于体育的具体呈现。太极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也汲取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时,特别要注重内容的传承和保护。只有高校在文化传承时注意这一点,才能真正将工作落实实处,焕发文化的生命力,起到示范作用。

1.2、太极拳功能

因为太极拳文化中也蕴含着儒家思想,所以在其学习文化内容时,也要追求 “周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丢不顶、点到为止”,这也是为什么这一项目还有德育作用的原因。太极拳文化也是道教文化的一种,故其精神内涵和道家所推崇的精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武术文化实际上就是太极拳文化的前身,所以它也有一定的武术技术体现,比如,进攻和防守,也能进行搏击。所以,要想让文化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必须将太极拳的各种潜能都激发出来。

1.3、太极拳形象

太极拳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象征,也能展现我国的文化形象,为了能在西方市场传播太极拳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补充,使我国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太极拳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形象,是我们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民族武术,高校学生在练习太极拳文化的过程中能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校形象的改观,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1.4、太极拳特征

太极拳包括文化、市场及资源三种特征,具体而言,太极拳文化的资源开发不能没有资本支持,也无法脱离市场独立运作,相反还必须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推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在开发太极拳文化的过程中,这一领域内的属于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在传承这一文化时,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利用资本,在能够适应市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太极拳自身的文化特征。这种变化正是时代对文化传播的诉求体现,也反应了时代大环境的变更。所以,高校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建立在不能破坏这一文化特征的基础上。

2、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2.1、应试太极拳实践形式降低学生兴趣

太极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应试实践的形式,碎片式的学习指导无法将太极的内涵、精髓传递给大众。太极拳追求的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具而神生,修外养内;没有灵魂和内涵的太极就不是太极,而是体操了。所以说,仅仅是将太极的动作模仿、学会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太极拳文化才有更高的练习价值,并且也是值得我们终身练习的。因此在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技能动作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它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练习动作之余,体会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

目前高校的体育课中已经引入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类课程有一个特点就是太极拳的拳法缓慢,姿势差异不明显,这就导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对教授的水平有着更高的考验。同时,因为高校的体育课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练习太极拳时间有限。而教师为了实践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就会将本身完整流畅的太极动作变得零碎,碎片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应试形式,只为了满足学校考核要求,没有灵魂,机械模仿。学生在这样的引导模式下,不仅会失去对练习太极拳的热情,更不能起到文化传承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2.2、教师对太极拳练习浅尝辄止

高校要求教授太极拳的必须要有相关的太极练习的基础。但是这个门槛并不高,真正在太极拳方向有一定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的教师都是非专业的,他们对太极文化也是一知半解,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只是表面练习了一下,可能就开始了实践任务。很多高校现在在太极拳的实践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教师只简单的教给学生太极拳的招式,而这一招一式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招式,对于这些问题,很多高校教师都是浅藏辄止,甚至闭口不谈,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太极拳方面缺少理论的指导,也缺乏对传统太极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太极拳的教授效果,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太极拳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

2.3、太极拳实践过程评价过于多样化

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高校的太极拳实践过程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为太极和其他学科一样,也会因人而异。这是因为教师本身对同一个动作的理解不尽相同,同时在传教解惑过程中所使用的的手段、方法也各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学生本身的自我理解能力就存在差异性,在加上教师的影响,最终呈现的实践效果也是不尽相同。所以高校或者老师对同一套太极拳的评价标准可能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当同一个学生呈现出太极拳的动作,在不同的太极拳教师眼中,这位同学的太极拳水平也就存在了差异性。所以由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个体教师的差异性而导致了太极拳的评价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结果,而这直接导致这一课程的考核结果和教师的主观印象有着莫大的联系。

3、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3.1、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

(1)营造浓厚校园氛围。

尽管目前国内高校已经不乏太极拳的课程,但是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热情并不高,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喜欢有更具挑战性、更加有活力的体育项目,而太极拳相较比较枯燥乏味,即便是选择了学习太极拳,更多的也只是应付考试。所以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太极拳,都是课程安排,被动接受,更不要说主动练习太极拳,组织表演太极拳等。因为高校的学习不再像中学一样学习压力大,相对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所以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太极拳,可以考虑丰富太极拳的传授方式,以更加灵活、有趣的形式来展开太极拳运动。还可以为了宣传太极拳,邀请知名的表演嘉宾来学校进行演示,开办有关的讲座等,这样有助于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太极拳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开设太极拳课外活动。

因为太极拳的特点就限制了这一项目一定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有所成效,故高校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只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且还需要校方配合,开设有关的课外活动,以供学生选择。而在实际传授太极拳技能时,教师要坚决杜绝碎片化引导方法,不能将太极体操化。要抓住太极拳的核心、本质,而不是一味追求时间,另外,教师可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授难度较高的动作,采用比喻等形象的引导手段来增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其理解太极拳文化。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有必要开展一些太极拳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只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上来,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实践形式的效果。

(3)组织太极拳相关比赛。

因为高校位置可能比较偏僻,少有高校聚集之地,因此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学校或者社会给予开展太极拳运动的经费支持很少,这就导致很多线下的比赛和交流难以开展,这样非常不利于太极拳运动在高校范围内的推广。太极拳的段位制实际有很高的要求,等级评价体系森严,而很少有学生了解它的考核机制,其文化价值和健身养生功能都被忽视了。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校之间展开有关太极拳文化的交流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内段位制切磋,通过举办相关赛事,吸引更多的目光。

3.2、加强教师自身的太极素养

因为太极拳教师自身的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太极拳的教授质量。如何提高太极拳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乎高校太极能否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太极拳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的薄弱点,招式不准确就要力求准确规范,文化理解不深刻存在误区就要及时交流学习补充文化理论知识。要力求在太极拳的课程中,做到文化内涵与套路招式的二相统一,保证学生个个都会打太极,个个都能懂太极。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是多渠道的。各大高校之间,应该建立关于太极拳的交流联系,各高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交流分享成果,互相评价培养的模式,在积极的交流中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教授安排。同时各大高校教师也应该适时放下身段,所谓“高手自在民间”,教师也应该有一颗学习不止的心境,要学会深入民间太极高手的队伍中去领会要领,不止是考究动作套路,也要聆听老一辈人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只有多深入学习,才能推陈出新,更好地将太极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高校也应该积极地开展有关太极拳文化的交流会,让校内太极教师学生和校外太极爱好者联动,互相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形成浓厚的太极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激情,也能让教师在这样的交流会中完善自我。

3.3、统一评判标准

不论是哪一学科,教师们的引导、传授手段都是不同的。而前文就提到因为高校太极教师在传承方面手段不同,考核标准也存在差异性。所以统一评判标准,尽量减少来自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是评价结果的不二选择。注重太极拳实践形式,做到以学生为主。学生们在接受课程内容的时候都是比较倾向于有趣的授课方式,喜欢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但是在传授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忽略学生的感受,进行填鸭式教授。太极拳的技能传授同样如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传达,对授课的形式也要重视起来,必须要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进度,最好能以学生愿意的方式来完成授课。在考核教师执教能力时应该将学生满意度纳为其中,并且占重要比例。对高校太极教师的执教能力检验不应该只单单进行常规的考核,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满意度。而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测量,如何给一个具体的标准,可以从学生们对教师传授动作招式是否讲解清晰、对太极文化内涵是否涉及、后续指导工作是否进行等多方面进行设置。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时,一定要公平,定期指导学生练习。教师要尽量摒弃自身的主观性,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验收实践成果。实践成果的展示也不应该简单的设置为对太极拳动作的掌握,而应该也进行相应的太极文化的考核,这样综合的来评判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才是彰显学生太极拳水平的一种体现。

4、结语

高校的太极拳传承必须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学生这一群体对太极拳的了解其实很少,自然也没有练习兴趣,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太极拳项目开展时,首要任务就是向学生普及太极拳文化,教师以合适的传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储备,再辅以持续学习的精神,使效果质量能得到充分保障。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在高校的开展过程中尚且存在不足,文化传播道阻且长。唯有坚持文化保护,摆脱套路固有模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太极拳由了解到喜爱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必须依靠每一代中国人的努力。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游太极洞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谁远谁近?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