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教学样态的历史经验

2022-12-28沈志良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样态京剧戏曲

沈志良

京剧教学是随着京剧的产生而出现的,也是随着京剧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是以培养京剧新人为目标与宗旨为京剧服务的。教学样态是京剧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京剧教学的成败伏劳,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真总结京剧教学样态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下京剧教学,不仅具有启示意义,更具有实践参考意义。为此,本文对于京剧教学样态的历史经验这一重要主题。进行系列化加研究与论述,希望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家传、师徒、科班、学校四位一体时期的历史经验

京剧教学样态的第一个历史时刻,是家传、师徒、科班、学校四位一体时期。这一时期时间跨度较长,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持续近140年之久。

这一时期京剧教学的第一种样态就是家传,即父一辈,子一辈代代相传。如清代乾隆年间进京的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台柱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京剧“老生三杰”。余三胜的养子余紫云学青衣戏,而后来京剧“前四大须生”之一的余叔言,最初又跟余紫云学戏。又如清道光、光绪年间京剧著名老旦谭志道,就教其子谭鑫培工老生,谭鑫培又教其子谭小培,谭小培又教其子谭富英,一代传一代,直至后来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传到今天,共传七代,成为京剧历史上一个佳话。

家传之外,很快又出现了第二种教学样态:师徒,即拜师收徒,代代传承。余叔岩就正式拜师谭鑫培,认真学习“谭派”。

与此同时,京剧科班便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金奎科班、富连成社、小荣春社、正乐社、崇雅社、斌庆社等,成为民办的专门培养京剧艺人的机构,也成为京剧教学的一大新样态。京剧科班中以富连成社最为著名,富连成科班的前身是喜连成科班,先后培养出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高盛麟、李世芳、袁世海、谭元寿等众多京剧名角,从1904年一直办到1948年,长达四十多年。

京剧学校的出现成为京剧教学的第四大样态,其中主要有南通伶工学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夏声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校。这些专门的京剧学校,大多数仍属于科班性质,不过已有创新元素了。

综观上述四种教学样态,其共同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继承,打好基础。四种教学样态,都论重精准全面的继承和基本功的训练,例如富连成社就培养出行当齐全,基本功扎实的京剧新角:老生马连良、花旦于连泉、花脸袁世海、武生高盛麟、小生叶盛兰、武丑叶盛章、文丑马富禄等等,更有铜锤花脸裘盛戎等。

二是面向舞台,注重实践。四种教学样态,都注重实践教学,时刻到舞台演出。例如周信芳,七岁随陈长兴学戏,旋即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出,后改艺名“麒麟童”。富连成社也办有戏班,经常组织本社师徒演出,并请社外人员来此搭班唱戏。梅兰芳就曾到该社搭班演出,成为该社的加盟者,可视为“旁听生”或“进修生”,一边学习一边在该社学习深造。

三是因材施教,发挥个性。因材施教是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用不同的教育方法”[1]。因材施教源于孔子,朱熹总结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四种教学样态,都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发挥,据此施以不同的教授。例如尚小云,幼年入三乐科班学艺,初学武生,后改老生,再改青衣,从“第一伶童”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四是亲情互动,情艺同步。四种教学样态中,无论是家传的父子关系,还是科班、学校、师徒的师生关系,都以亲情互动,情艺同步为纽带。在具体说教学活动中实现双向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师徒如父子”,正是这种情感教育的极好反响。

关于上述四点教学经验,理论界早有评价。苏移在《京剧简史》中就指出:“喜(富)连成科班的创办,不仅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如何培养戏曲人才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如该班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刻苦训练和全面培养、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以及 量材使用,人尽其才 教学原则等等,对今日的戏曲教育工作都有着极为宝贵的借鉴价值”[2]。

二、院团班、戏校二者并重时期的历史经验

京剧教学样态的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院团班、戏校二者并重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949年10月至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历经30年。这一时期,京剧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为了解决后来有人的问题,京剧教学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一方面一大批戏曲学校争相出现。其中主要有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华东京剧实验学校、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武汉市戏剧学校、培养京剧人才的,有的创设有京剧科,兼负培养京剧新人的任务。

另一方面,为解决供不应求之需,许多京剧院团也自办起学员班,培养本院团的京剧新人。例如哈尔滨市京剧院、鹤岗市京剧团等,都办过多期学员班,培养出一大批京剧新秀。

综观上述两种教学样态,基共同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两种教学样态,都首先全面精准地继承了第一时期注重基本功教学的传统,打牢基础。与此同时,又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大胆创新例如引进文化课与艺术理论课教学,并把本时期出欢的京剧院代戏剧目引进到教学剧目之中,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对准舞台,强化实践。两种教学样态,都紧紧瞄准舞台,不断强化实践,努力做到教为演 演保教。有的院团,把学员当做演员参加剧目演出,算作是“实习演出”;也有的学校办起本校的剧团,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活动。例如黑龙江青艺术学校就办起了少年京剧团,排演出不少京剧剧目,其中改编剧目《千万不要忘记》,还参加了1969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得了轰动效应。这实际上是科班办戏班的新发展。

三是选聘名师,提高质量。“名师出高徒”两种教学样态,都注重选聘名师任教。例如中国戏曲学院就聘请王瑶卿、侯喜瑞等名角为教师;北京戏曲学校也聘请郝寿臣、王少楼、杨菊芬等任教;上海市戏曲学校也聘请俞振飞、言慧珠、言少鹏等京剧名家长期任教;哈尔滨市京剧院也聘请本院名角云燕铭、梁一鸣、赵鸣华、高亚樵、高世寿等任教学员班教师。于是,中国戏曲学院培养出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李维康、王梦云、李长春、李光、耿其昌、吴钰璋等;北京市戏曲学校培养成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孙毓敏、沈荣祯等;上海市戏曲学校培养出杨春霞、李炳淑、齐淑芳等,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京剧名角。

三、院校发展时期的历史经验

京剧教学的样态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院校主题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1980年到当今,已有了40余年了。此时期也有了师徒样态,如张火丁拜赵荣琛、董圆圆拜梅葆玖等,但未成规模,又以授教点拨为主,故不作专门的研究讨论。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京剧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开放,本时期全国的京剧或戏曲中专学校,几乎总数升格为大专院校。例如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等等。另有许多综合大学与其他院校,也办起了戏曲学院,招收京剧学生。全国已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院校主体的京剧教学样态。综观这一教学样态,其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发展,德艺双馨

整个京剧教学院校,都纳入到全国高校教育体系之中,正确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京剧院校,都培养德艺双馨的京剧新人作为培养目标。

(二)锐意改革,高速提升

所有的京剧院校,都以教学改革为统领,高速提升教学品格与教学质量。北京市戏曲职业学院在孙毓敏院长的领导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积累了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她还大胆地带领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戏曲学院开办了研究生班与流派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教学级别。

(三)系列创新,系统工程

全国的京剧院校,都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教学创新,使京剧教学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运用录音、录像、微信、网络等高科技教学手段,做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口传心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于魁智、杜镇杰、朱强、李胜素、史依弘、张馨月、王蓉蓉、王艳、孟广禄、杨赤等许多京剧名角,有许多人成为挑梁演员。

以上三种京剧的教学模式,都是不同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京剧教学模式与方法,应该说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历史贡献,认真梳理、总结它们取得的教学经验,对于今后京剧乃至戏曲教学在面对新时代、新背景的应对与改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样态京剧戏曲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