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南梁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2-12-28秦素素
秦素素
一、前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距今已有1600多年,这个凄美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一故事的发生地历来都有争议,在河南、江苏、浙江等地都有梁祝文化的相关遗存[1]。2005年12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各位专家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审核,一致认定汝南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因此,思考如何保护汝南的梁祝文化遗址,更好地发掘和传承梁祝文化,对开发当地文化旅游市场,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汝南梁祝传说的历史由来及其演变
(一)汝南梁祝传说的历史由来
梁祝传说文献,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该书第一次记载了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故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3]。晚唐张读的《宣室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梁祝故事的记载,篇名《情史·祝英台》,故事的内容与《宣室志》所记的相比增加了很多,并记有梁祝死后化蝶的相关情节。
千年光阴流转,梁祝传奇故事到今天更是家喻户晓,在河南汝南马乡镇(今梁祝镇),梁祝人更是口口相传,独特的口头传承以及与传说相关的遗存,使汝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梁祝文化现象[4]。
(二)汝南梁祝传说的发展演变
汝南梁祝镇1997年所立的“梁祝故事简介”碑刻上有如下记载:“梁山伯,字信章,西晋汝南郡梁岗人氏,性忠厚。祝英台,又名九妹、九弟,西晋汝南郡祝家庄(今朱董庄)人氏。梁山伯在去红罗山书院读书的路上,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相遇于草桥,义结金兰,同往求学。二人书院同窗三载,情同手足。但梁山伯竟不知英台是女儿身,后经师娘挑明,山伯惊喜若狂,前往祝家求婚,却被告知英台已强许马家。山伯去祝家求婚遇挫,返回途中又遭暴雨浇淋,归家后一病不起,百药无治。临终前嘱咐家人,将其葬在马乡北官道旁,以求能看到祝英台出嫁时的情形。祝英台被逼嫁到马家时,花轿行至官道旁梁山伯墓前,英台下轿哭祭山伯,痛彻肝肠,撞柳殉情。家人将其葬于官道东侧,与梁山伯隔路相望,后传二人化为蝴蝶,比翼双飞于花间。”
与碑刻所记载的祝英台哭祭山伯“扑坟化蝶”说不同,经过口头相传的不断演变,汝南梁祝传说的版本却是祝英台与梁山伯分别葬于当年祝英台出嫁的道路两旁,这与当时的封建文化背景有关,也体现了汝南梁祝传说的地域特色[5]。
三、汝南梁祝传说的特点与价值
(一)汝南梁祝传说的特点
如前所述,中国境内有多个地方都有梁祝传说和梁祝文化遗址,如山东微山版梁祝传说,以当地发掘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墓碑”为依托,在全国现有的几处梁祝墓中,这是唯一的一块;浙江宁波版梁祝传说,在宁波地方志《四明图经》可找到梁祝传说故事的相关记载,且有梁山伯庙遗存,在国内仅此一座[6],这也是梁祝故事源于宁波的独特的地方;江苏宜兴版梁祝传说,宜兴境内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在宜兴,每年农历三月廿八还会举行隆重的“观蝶节”,以此来纪念梁祝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江苏省人民政府也将宜兴“观蝶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
较之中国境内其他版本的梁祝传说,汝南梁祝传说有如下特点:
第一是原生态的口头传承。汝南梁祝传说与山东、浙江等地流传的梁祝传说有所不同,山东微山版的梁祝传说可从当地出土的梁祝墓碑中找到记录;浙江宁波的梁祝传说有地方志可考;就连江苏宜兴版的梁祝故事都可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只言片语的描述。而在汝南,甚至是在河南,关于梁祝传说却始终找不到相关文字记载。汝南梁祝传说由于没有文献可考,令人很难信服。
但是,汝南梁祝传说却以独特的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着[8],加上汝南当地乡言土语的运用,使汝南梁祝传说与其他版本的梁祝传说相比更通俗化、平民化,也极其具有地域特色。
第二是唯一的梁祝双墓。与梁祝“合葬化蝶”的传统说法不同,在汝南,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即梁祝双墓,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汝南当地也流传着“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儿”的民谣。据当地人的解释,祝英台是在嫁往马家的途中殉情而死的,作为出嫁之女,不能葬入祝家祖坟;又因其与马文才已有婚约在身,却为梁山伯而殉情,这在当时封建礼教背景下,被视为是“有伤风化”的,所以祝英台自然也不为马家人所接受。而梁祝二人并没有成亲,按照当时的传统,是不能合葬的,人们念及梁祝至死不渝的爱情,便把她与梁山伯分别葬在道路两侧,隔路相望,以寄相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汝南梁祝传说的原创特色[9]。
第三是延续的民风民俗,在汝南当地有许多因梁祝故事而形成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尤其以马乡一带为代表,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因为七月十五日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殉情的日子,所以在汝南马乡一带至今还有着向梁祝双墓送白灯笼的风俗。
另据当地老人所讲,在梁祝故事中,马文才是二人爱情的破坏者,所以在当地祝、马两姓不通婚也成为一种特殊的习俗。而且,在马乡镇梁祝墓地附近自古就多产蝴蝶,白的、黄的、花的都有。当地人认为,白色蝴蝶是祝英台的化身,黄色蝴蝶是梁山伯的化身,在当地也传唱着“梁祝墓上两蝴蝶,飞进花中看梦影;不明当时我心情,才有十八里相送”的歌谣。
(二)汝南梁祝传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梁祝传说代表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经过历史沉积,丰富而精彩,由此衍生出来的书籍、戏剧、影视等,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
同时,“梁祝传说”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又多了一大瑰宝[10]。对梁祝文化进行整理,使梁祝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命力,使更多的人认识我国梁祝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归属感,意义重大。
四、汝南梁祝文化遗产的现状
据专家考证,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地在汝南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地方,总体包括梁祝镇、和孝镇、朱董庄等[11]16-17。
(一)梁祝墓所在地——梁祝镇
汝南梁祝文化遗产的中心地之一,便是梁祝墓所在地——马乡镇(今梁祝镇)马北村。马乡镇位于汝南县城南三十公里处,梁祝墓地就在马北村的北边。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涛曾以马北村为中心地,于1996年主持拍摄了《千古绝唱出中原——梁祝故里寻觅采风》记录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马乡镇的民俗风情,一经播出,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一探“梁祝故里”的风情,马乡镇的经济与之前相比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也使得马乡镇的人们很重视对遗址的保护,且十分乐于为外来游客讲说梁祝故事。
(二)梁山伯的家乡——和孝镇梁岗
传说中梁山伯的家乡,位于今和孝镇梁岗。和孝镇位于汝南县西南,该村的村民都姓梁,自称是梁山伯的后代。由于在梁祝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竟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马北村的人们为此经常笑称梁山伯为“梁傻子”,作为梁山伯的后人,他们不愿听到这一说法,甚至至今不肯听梁祝戏,梁岗村也由“北梁村”村名改成现在的梁岗[11]16-17。
梁岗与汝南县城的距离较远,不具有区位优势,再加上当地也没有什么较为出名的梁祝文化遗存,因此这一带的经济并没有因多了“梁山伯故里”这一称号而得到显著发展。
(三)祝英台的家乡——朱董庄
祝英台的家乡位于今汝南县朱董庄,与马乡镇有一定的距离,由于人口的数次变迁,村庄名由原来的“朱庄”变成了“朱董庄”,虽然朱董庄的经济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祝英台故里”这个称号而有所改变,但是梁祝传说中,祝英台追求真爱,不畏封建礼教屈服的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佩。当地的村民们也很乐意让祝英台这样一位女性作为本村的形象代表[11]17-18,为自己是祝英台的同乡而感到骄傲,所以在这里梁祝传说特别受欢迎。
(四)马文才的家乡——三桥乡马庄
作为传说中另一角色的马文才的家乡,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三桥乡马庄。根据当地人的描述,现在的三桥乡跟之前相比已经小了很多,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由于追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的而搬迁,村子中的人口数量也有所减少。在众多版本的梁祝传说中,马文才都是梁祝爱情悲剧的促成者,这也使得当地村民对马文才多存有负面评价。梁祝故事在这里的讲述和传播也不如其他几个村庄。
五、汝南梁祝文化遗产面临的诸多问题及保护对策
汝南梁祝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淡薄、全国知名度不高、汝南梁祝文化的独特内涵尚未深入挖掘等问题[12],汝南县政府虽为此做出了努力,但由于资金原因,梁祝故里的开发长期处于搁置状态,这些问题也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知汝南梁祝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提高保护意识
汝南梁祝文化传说主要流传于民间,与传说相关的遗址也都位于乡镇,其保护主体自然以当地的人民为主,当地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当提高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把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梁祝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打造汝南梁祝文化专区和汝南梁祝文化节,提升知名度
汝南梁祝故里现有的旅游景点只有梁祝双墓、一步三孔桥、白衣阁等,景点较少,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汝南当地应该深入挖掘梁祝文化内涵,以独特的梁祝双墓为依托,打造梁祝爱情文化专区,宣传梁祝故事,以提升汝南梁祝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
在梁祝文化展示方面,可以在梁祝双墓附近建立相关历史展馆[13],通过现代媒体科技再现梁祝故事发生场景和情节,使人们认识完整的梁祝故事;在梁祝文化宣传方面,可以打造“梁祝故里一日游”活动,加大旅游宣传,培训一定数量的讲解员,向游客讲述汝南作为梁祝故里的地域特色,同时应多加排练当地的“梁祝戏”,以更好地展示汝南作为“梁祝故里”的风土人情。此外,可利用汝南当地的梁祝文化遗存,打造汝南特色梁祝文化节,邀请汝南梁祝传说的传承人到场进行专门的讲述,并举行有学校师生和当地民众参与的“我来讲梁祝故事”的相关活动,调动人们对于讲述梁祝故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口头传承,培养年轻的梁祝文化传承人
在当地讲述梁祝传说的群体以老人为主,年轻人对此比较淡漠,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梁祝传说的完整讲述,对讲述者的记忆力和口才要求都比较高,对梁祝传说的传承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应当将目光着眼于年青一代,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梁祝故事的兴趣,让年轻一代愿意主动去讲述梁祝故事,主动了解当地梁祝文化特色和内涵,这对梁祝文化的后续传承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选拔适当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并给予参与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促进年青一代对讲述梁祝故事,传承梁祝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六、结语
梁祝文化不仅是一座丰厚的宝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14]。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梁祝双墓所在地,对梁祝故里的开发现状有了初步了解,阐述了汝南梁祝传说的特点和价值。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关于汝南梁祝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方面,仍有进一步解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