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结合的可贵探索与可喜突破*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读后

2022-12-28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钱婷婷

区域治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巴国巴人人类学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钱婷婷

巴人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老族群,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先秦时期,巴人广泛活跃于现今渝、湘、黔、川、陕、鄂等地,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建立过繁盛一时的巴、蜀等古国,在战国末年被秦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治之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人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文明,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对巴人的研究,除了其创造的辉煌文化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巴人与古代西南地区的族群以及现代土家族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西南地区族群与巴人息息相关,在管维良教授对巴人的研究中可知,巴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分为四部:后龙蛇部迁徙到陕西汉中一带最终融入汉族;弓鱼部沿江而上到达汉中盆地融入周文化;鱼凫部迁入四川平原建立蜀国,并发展了三星堆文明;白虎部迁到今重庆涪陵一带建立巴子国并逐渐成为后来巴人的主体[1]。土家族研究巨擘潘光旦先生,认为巴人是现代民族土家族的祖先,巴人进入武陵山区后与当地的族群濮人、僰人、乌蛮、板楯蛮、賨人、江西迁来的彭氏、汉人融合,形成了现代民族土家族[2]。巴人从传说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是一个古老而又生命力旺盛的族群,对巴人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巴人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是研究土家族历史与西南民族史的重要线索。从宏观层面上看,巴人可追溯到距今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经历部落迁移、国家繁盛衰亡、族群融合发展仍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对巴人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古代民族吸引了朱圣钟教授的关注,并一直深入钻研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问题,遂有了多学科结合的专著《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以下简称《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主体部分一共分为八章,前文有序和前言,后有主要参考文献、附表和后记。序部分是担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的朱士光教授为本书作的序,前言部分则是从族群概念、族群属性、巴人族群空间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本书的几个特点以及本书能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巴”字含义的由来、巴人族群概念的界定和巴人族群居住地及其地域空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巴人早期(巴建国以前的时段)起源地和巴人的迁徙状况等;第三章对巴国的建立、巴国的疆域以及都城变迁、巴国境内的族群及其分布等问题做出了详细分析;第四至六章分别阐述秦汉时期巴人族群及其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巴人族群及其分布、隋唐时期巴人族群及其消亡与最终的归宿;第七章介绍了巴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水文状况及其变迁和巴地区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第八章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巴人族群的生态人类学分析,主要从巴人族群的地域空间、巴人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巴人族群与地域环境的互动以及构建的巴人族群生态系统模型四个方面来分析;主要参考文献不作赘述;附表列了《虎钮錞于及其他类型錞于分布简表》;后记是朱圣钟教授关注巴人群体的经历以及为这部著作付梓所做的努力。该书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运用了大量史籍文献资料,结构清晰富有条理,论述严谨且一气呵成,读之使人收获良多。

朱圣钟教授在前言中就写到《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讨论的是一个历史族群巴人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本书中所梳理的巴人族群历史发展过程及规律可为各级政府在制定民族发展战略和规划时提供参考[3]。书中运用大量史料如《魏书》《汉书》《华阳国志》《风俗通义校注》《山海经》等,作者收集了相对完备的历史上有载的史料进行论证说明,如夏朝及以前有关巴人的历史记载就列举了六条史料并对其进行一一分析。通读该书可以发现,该书有几个明显值得关注的地方。

首先,本书的突破和创新之处显然在于跨越原有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引入生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问题,提出“族群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四维空间”概念,对中国古代巴人赖以生存、繁衍的地域环境,特别是唐代及其以前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颇为全面、充分的复原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论述巴人族群与其地域生态环境的人地互动关系,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巴人族群的社会文化特征,提炼出巴人族群生态系统模型。国内一些专家认为生态人类学的最早发源是19世纪欧洲的地理学派,欧洲地理学派从环境角度去研究社会文化,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美国的一些生态人类学家如斯图尔德、怀特、马尔萨斯等人提出的理论学说在国际生态人类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界的影响较大。全球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使得更多的人类学家投入到生态问题的研究上,随着国家对生态问题的重视我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蒸蒸日上,通过检索各类网站发现,近十年来生态人类学方面发表的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苏联教授切博克萨罗夫到访中国与林耀华教授共同到中国边疆做实地调查后合著的《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视为我国生态人类学的开端,是从经济类型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展开分析的早期研究实践。由于人类的社会文化受环境的影响制约非常大,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解释始终有限,而以环境这个新的视角去看待社会文化或许有新的发现,这些新发现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对巴人族群曾经聚居地区的研究、保护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也具有资政借鉴意义。

其次《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族群巴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地域变化及族群演变,对巴人族群起源、巴人族群分布与迁徙、巴国疆域及其演变、巴人最终的归宿、巴人与土家族及相关民族的关系等。虽然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应用跨学科的视角,如此完善的对古代族群巴人的细致讨论令人兴奋,书中关于巴人的推论与辨析对推动巴人研究、巴蜀文明、巴渝文化及土家族历史、西南民族史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形成意义重大。在学术界,研究巴人群体的学者不在少数,有对巴人起源的考证研究,有对巴人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关系研究,有从历史遗存研究巴人族群,有对巴人族群的文化研究,此外,与古代巴人历史地理相关的研究有孙俊《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①、魏晓芳《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②以及李星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先秦巴地文化的影响》③,这三篇文章都涉及了巴人古代族群分布与空间布局,是对古代巴人历史地理的初探索。以上可以看出对古代巴人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涉及一些,但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论证,系统全面的论著较少,而朱教授一书仅是对“巴”字的由来就罗列了主流的十三种说法,强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巴人族群的概念问题。对巴人族群起源地的争论,目前主要的有清江流域说、巫山说、汉水流域说等,这些学说固然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础之上,但是巴人族群早期的资料不足,尚存的大多也无法考证,所以存在辩驳无可避免。朱教授在文中利用文献法和考古法结合的形式推论巴人族群的起源地,增加了可信度。巴人建国确凿不移,但巴国建立的时间、地域等问题仍然是未解之谜,朱教授通过对巴人史料的梳理,推断巴国始建于西周初年,对巴国疆域的变化也充分结合史料进行论证,对巴国灭亡以后的行政辖属,以及巴人的分布和其他族群迁入巴地的情况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在对巴人最终归宿的讨论中,朱教授认为巴人大致有两个去向,一是受汉族文化的熏陶而逐渐文化整合;二是融入其他少数民族群体成为后世族群的一部分,如与巴人联系密切的土家族。

再次《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应用的丰富多元的研究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民俗学、物候学、孢粉分析、地层学[4]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科学性。作者尤重视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现存史籍资料去伪存真。就方法论本身来讲,纯人文学科出身的学者要打破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壁垒是相当不容易的,不论是思维方式的切换还是实际操作技术的应用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与时间,但是面对学科细化的现状与历史地理复杂性之间的冲突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面、多视角的特征[5],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显得越来越迫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从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中借鉴有利于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才能有新的眼光。不管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科学研究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历史文献的考证分析、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就都是值得探索的。开放包容、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保持繁荣旺盛的学科生命力[6]。

当然,作为一部力求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比如书中虽然引入了生态人类学,但关于巴人族群生态人类学的具体分析的深度却略显不足,相关内容约占全书的6.25%。关于巴人族群从起源到最后融入其他族群的历史是本书的研究重点,作者主要从地域分布与政区设置等方面展开了相当详尽的讨论,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展开深入分析,或许有助于更全面的把握巴人族群的历史变迁,也更能凸显出该书主旨之一的生态人类学考察。此外,引入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然而众所周知,人类学对于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田野调查,就该书所呈现的内容而言,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使用还相对有限。当然,如何有机而合理地引入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切实推动以史料分析见长的传统文史学科的发展与范式创新,这乃是当下学界的一大挑战。

注释

①孙俊.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D].云南师范大学,2016.

②魏晓芳.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重庆大学,2013.

③李星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先秦巴地文化的影响[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猜你喜欢

巴国巴人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英勇善战的巴人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