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助力地区产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2-12-27杨旺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选题策划

摘要:高校学报通过搭建学术和产业之间的桥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阵地,助力于产业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分析《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的出版实践,探讨高校学报为地区产业建设提供服务的途径,并对如何提高服务的有效性进行思考。研究表明,高校学报可以通过栏目设置、专栏/专刊策划和重点约稿出版等方式,为地区产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为产业建设服务的出版流程中应注意合理组稿,为产业作者提供精细服务,出版后要进行精准推送。为了让高校学报在地区产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管理部门应为高校学报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学报编辑部要积极加强与产业的互动,学报编辑要具备产业意识,共同为高校学报和产业的结合进一步拓宽空间。

关键词:高校学报;产业建设;产业意识;栏目设置;选题策划;重点约稿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243-04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既指出了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又指明了科技期刊的职责所在。科技期刊要在科学研究活动上具备引领作用,不仅是作为科技论文传播和交流的载体,还要成为科研工作的前沿哨所,为培养实践性、实用性的科研土壤助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我国高校理工类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专业性科技期刊,高校学报具有校域性和学科分散的鲜明特点。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但高校学报作为综合性期刊,相较于专业性期刊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一般为高校,高校在地区中有较大的学术优势和影响力,可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支撑;二是由于高校学科众多,学报在栏目设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报道交叉学科的成果时有更宽阔的视野;三是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更加灵活,更容易关注到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选题及热点话题。

因此,高校学报可以突破校域性,在为所在高校的科研、学科建设提供服务的同时,将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辐射到所在地区,为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分析高校学报如何助力于地区产业建设,以期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校学报为地区产业建设服务的方式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八大未来产业[1]。《学报》结合深圳的产业优势、深圳大学的学科特色及可利用的学术资源,在栏目设置、专栏/专刊策划、重点约稿出版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一)栏目设置

栏目可充分体现期刊的学术特色和优势。高校学报在栏目设置中,一般以所在高校的重点学科为主,且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学报》在设定栏目时,并不局限于深圳大学的重点学科,对一些当时不具备优势但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如深圳大学的物流专业并不突出,但200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深圳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后,《学报》编辑部意识到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深圳物流业将会迎来快速的发展。而且了解到当时物流方向的核心期刊较少,很多论文处于“发表无门”的状态。于是,《学报》从2009年第3期开始,设立了《交通物流》栏目。又如,新能源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当时已经有比亚迪、拓日新能源、创益太阳能等多家上市公司。虽然在校内从事能源研究的学者不多,但《学报》也从2010年第1期开始设立《环境与能源》栏目。目前,《交通物流》与《环境与能源》均是重点常设栏目,并吸引了大量优质稿源。

另外,在保持栏目稳定的同时,《学报》也尝试开辟了一些动态栏目。如2008年我国爆发了由奶制品污染引起的三聚氰胺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眾的极大关注,期刊策划了《食品安全》栏目,组织深圳大学和深圳市食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专家,在当年刊发了《中国13省1999—2005年瘦肉精食物中毒个案分析》和《中子活化法表征酸奶与苹果中有机卤化物》等文章,引起了食品行业的关注。后续也继续推出了“食品监测与安全”等系列文章。但由于该栏目只是由热点议题引起,产业的切入不够深,待热度消退后人们对该栏目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不能吸引足够多的优质稿件,最后,这个栏目被撤销了。《食品安全》栏目被撤销表明,产业及相应研究的支撑,是稳定高质量稿源的基础,是栏目长青的关键。

(二)专栏/专刊策划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近年来,高校学报基于各自期刊的特色,在专栏及专刊的出版方面进行了不少实践。如《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该期刊的学科沉淀,策划了“天琴计划”专题[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过创建专栏/专刊,刊发了一系列长江专题研究[3];《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服务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创办专栏报道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4]。《学报》在专栏/专刊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努力搭建起学术和产业界之间的桥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阵地和智慧指引。

《学报》在专栏/专刊的出版中通过以下方面策划选题:

1.围绕新技术及产业经济发展的热点策划选题

《学报》2019年第1期、第2期和第5期,分别策划了《大数据聚类》《太赫兹技术》《无人机探测与通信》等专栏/专刊。《大数据聚类》专栏的策划背景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渗透进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大数据学科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具有引领高科技和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性意义。《太赫兹技术》专刊的策划背景是太赫兹波谱学在物质鉴别和目标探测等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同时在成像、通信及雷达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无人机探测与通信》专栏则是从无人机应用的不同研究热点出发,对国内无人机主要研究小组的研究进展作系统性介绍。这三个专栏/专刊的策划方向,都属于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领域,从当前技术应用和研究热点着手,向读者系统展示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技术关联的产业,也都属于深圳市重点发展的产业。

2.围绕城市建设的痛点进行选题,城市建设会对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区,每年4-9月降雨量非常丰富,但暴雨时节也会造成城市多个地方被淹,给正常的生产建设和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借此契机,《学报》在2020年第4期策划了《海绵城市》专栏,刊发了《深圳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创新》《深圳典型道路原位模拟雨水生物毒性评价分析》等文章,为促进深圳的城市建设献策。

3.结合期刊产业栏目的优势和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进行选题

《学报》2021年第6期策划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栏。策划背景是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全年进口原油约5.06亿吨,而国产原油约1.91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2.6%[5]。在中美贸易战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稳定的大背景下,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采收率尤为重要。《学报》2022年第1期策划了《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刊,策划背景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均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在地下结构工程中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对建造绿色城市、达成“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为配合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报》也利用过刊资源组成虚拟专栏。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锂电池的研究,《学报》把期刊以往有关锂电池的论文组合成《锂电池》虚拟专刊;为配合《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栏的策划,并对目前的产业进行回顾,《学报》把期刊以往有关石油与天然气的论文组成《石油与天然气》虚拟专栏;为配合《大数据聚类》专栏的造势,《学报》把期刊以往有关深度学习领域的论文组成《深度学习》虚拟专栏。这些虚拟专栏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传播,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

(三)重点约稿出版

不仅是关键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突破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对地区产业有重要影响。但重大项目成果所产出的论文数量往往达不到出版专栏/专刊的要求,此时,期刊可以通过重点关注并持续约稿的方式,展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经国务院批准,自1999年开始每年在深圳举办。高交会上经常有重要的科学家、企业家莅临,在高交会上展现的是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产品及理念。从2000年开始,《学报》便对高交会高度关注,派编辑参加高交会并进行约稿。《学报》2000年第4期,专门开辟了“高新技术论坛论点选登”版块,刊发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Ferid Murad教授的《Nitric Oxide和Cyclic GMP介导的信息传递》、第一军医大学马文丽教授的《论21世纪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技术》、纳斯达克国际公司总裁John Wall的《Nasdaq全球市场及中国企业在Nasdaq的上市》等文章。

也可以结合地方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约稿。深圳湾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跨海大桥,在建造中进行了“斜塔斜拉桥索塔”等技术创新[6]。港珠澳大桥是一项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因建筑规模超大、施工难度空前、建造技术顶尖而闻名世界。《学报》借助这两项重点工程带来的影响,组约并吸引了大量有关桥梁建造技术的文章,在《土木建筑工程》栏目连续刊发。至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仍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如《学报》2022年第4期刊发了港珠澳大桥主要设计人员的专题文章《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合龙口状态测量》。

“产研结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举措之一。关注重点研究机构的成果并提供发表阵地,也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表现。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在国内较早对滨海土木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广东省多项重大工程中。经统计,该实验室在《学报》上共发表了40篇论文,是高校学报服务于“产研结合”的典型案例。

二、出版流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报在出版中树立为产业服务的理念,可通过结合产业建设确定前沿的选题,实现期刊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同步提升。在对《学报》刊发论文的梳理中发现,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的文章,往往有更高的下载和引用率。如《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刊中钱七虎院士的《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助力“双碳”目标,赋能绿色城市》,出版后半年内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了860多次,在期刊网站上被下载了6800多次。与产业相关的选题也受到了企业的关注,《太赫兹技术》专刊出版后,华讯方舟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祁春超博士在期刊网站上点评该专刊“为深入研究太赫兹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技文献”。而且,与产业相关的论文作者与一般的作者群体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在出版流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合理組稿

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有的是传统产业,有的是新兴产业;有的偏向于应用,有的则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出版形式。如果能获得长期稳定的优质稿源,且该领域的研究比较前沿新颖,可供发表论文的平台不多,则可以填补空白,设定固定的栏目;但对不能肯定是否可以取得较大反响的领域,则可以先以专栏或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尝试。约稿中还需要注意作者来源的多元化,即不但要有来自高校的作者,也需要有来自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作者,这样可以让读者从理论和应用的不同层面了解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实际上,企业更看重专利而不是论文的发表,对核心技术也有一定的保密需求,所以在向企业作者约稿时,应更多从技术的应用场景出发。另外,向该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者约稿,更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如《学报》针对《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刊对学术泰斗、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进行了约稿,针对《大数据聚类》专栏对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进行了约稿,针对《海绵城市》专栏对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陈飞勇教授进行了约稿,刊发文章后均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二)精细服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博士回国创业,这些有国外经历的学者一般都具备国际化的科研视野。但由于他们回国前的写作投稿一直面向国外期刊,对国内的中文期刊并不熟悉,如不了解出版规范、文字表达习惯等。在出版流程中,我们要提供精细的服务。约稿时,要把刊物的要求和规范准确地传递给作者,在作者写作过程中要及时跟进进程,了解作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时间提醒;审稿后,要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与作者进行深度沟通;在稿件修改和编辑加工环节,要对作者进行指导,让文字表达更加简洁、科学,可读性强。精细服务能让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更高,也能让期刊对产业的助力更加顺畅。

(三)精准推送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科技期刊要“提供高效精准的知识服务”,这对于学科较多、信息比较杂的高校学报来说尤为重要。精准推送是高校学报提供精准知识服务的有效途径。目前开展精准推送的期刊主要以邮件推送为主,也有少部分期刊选择文献推送服务商。如重庆非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学术期刊精准传播系统,服务的期刊超过700种;由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AMiner推送平台,可以匹配作者、专家和读者实现精准推送,目前服务的期刊超过700种[7]。《学报》把精准推送当作期刊发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先对邮件进行人工筛选,再利用方正邮件系统进行推送。精准推送能让产业作者获得更加专业的服务。

三、思考与建议

利用学术阵地,为地方产业建设助力,是发挥高校学报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办刊实践中,真正成为学术与产业桥梁的高校学报并不多。其原因一是为产业建设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能有效度量,难以量化期刊产生的价值;二是受限于环境及条件,期刊难以找到与产业融合的渠道。因此,本文分别从宏观(管理部门)、中观(高校学报编辑部)和微观(学报编辑)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管理部门:营造助力产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提出,科技期刊要致力于“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深度联合”,在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中要明确“创新性和实效性导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要防止过度使用“影响因子”等定量方法评价学术期刊。因此,对科技期刊要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科学地考察期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推动作用。高校学报作为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校得天独厚的办刊环境,在地区中也有着较大的学术影响力,理应为高校的产研转化、为地区的产业建设贡献重要力量。管理部门应为高校学报服务于地区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为高校学报与产业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期刊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助力产业发展的因素;建立期刊与产业融合的平台;以经济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学术传播等。

(二)高校学报编辑部:加强与产业的互动

高校学报应把为地方产业服务当作期刊的办刊宗旨之一,把与企业联系作为编辑部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报》自2006年起,便把向高新企业约稿列入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之中。编辑部应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互动。如建立企业投稿的绿色通道;与企业合办《产业观察》等特色栏目,实现学术性与产业性的统一;设立产业编委,为期刊与企业建立更广泛的沟通渠道;设立单独的产业编委会,让期刊和产业之间的链接更加直接有效。如《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栏是《学报》长期关注并征稿的方向,为了提高稿件处理速度,特别设立了“石油专题特邀编委会”。同时,期刊编辑部也要为编辑提供相关产业知识培训,为编辑走入企业创造条件。

(三)学报编辑:做个有产业意识的编辑

学报编辑在平时的编辑活动中要具备产业意识,在编辑能力的培养中要增强对产业的理解和洞察能力。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入企业,靠近产业,在出版活动中贯彻“以期刊出版助力产业发展”的理念。每年的高交会,《学报》编辑都积极走进展会,了解最新产业动态。深圳南山区聚集了200家上市公司,包括騰讯、大疆等产业巨头,《学报》编辑也积极利用地缘优势,与产业近距离接触,为选题策划寻找机会。

四、结语

继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后,广东省委宣传部等也印发了《广东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科技期刊要在广东省的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广东省高校学报以专题形式整合资源。高校学报为地方的产业建设提供服务,助力区域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高校学报要积极探索为产业建设服务的途径和措施,发挥学术阵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帆.深圳重磅出台“1+22”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战新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N].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6-06(005).

[2] 王海蓉.高校科技期刊专题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学报》“天琴计划”专题为例[J].编辑学报,2021(4):463-467.

[3] 曾群,杨玙,胡晓梅,等.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长江专题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6):47-53.

[4] 王娇,蔡斐,李明敏,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争夺论文全球首发权: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31-334.

[5] 熙研君.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EB/OL].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81965977876609115&wfr=spider&for=pc,2020-10-30.

[6] 刘晓东.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J].公路,2007(4):2-5.

[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322-325.

作者简介 杨旺平,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编辑与出版。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选题策划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我国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分析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发展创新探索
新闻与历史的互动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办刊困境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