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综艺节目如何破局

2022-12-27辛韵泓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闽南话

摘要:曾屡出爆款、佳作的方言综艺节目近年来遇到了瓶颈期,节目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为了探索方言综艺节目的破局之道,文章分析方言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并通过研究以闽台文化为特色的厦门卫视在益智类、音乐类等不同类型的闽南话综艺节目上的创新、尝试,发现方言综艺节目要突破瓶颈,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不仅要全面提升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还要着力实现节目的差异化、垂直化、精品化、品牌化,并基于此提出方言综艺节目要把握价值导向、提升文化内涵、深耕地域文化、讲好身边故事,以及创新呈现方式、制作手段、传播模式等建议,旨在以方言综艺节目为载体,活化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美学,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方言综艺节目;厦门卫视;闽南话;闽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85-04

方言电视节目一般包括方言电视剧、方言类新闻和方言综艺节目这三种类型[1]。湖南经视推出的《越策越开心》等节目的成功曾一度在电视荧屏上引发了方言综艺节目热潮,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其中也不乏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节目。但近年来,方言综艺节目风光不再,不仅数量急剧减少,也久无爆款。这类电视节目是否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以闽台文化为特色的厦门卫视多年来在闽南话综艺节目领域不断尝试、创新,在节目形态、制作手段、传播模式,以及节目的内涵提升、价值创造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探索方言综艺节目的破局之道提供了借鉴。

一、方言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困境

(一)方言综艺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相较于方言电视剧、方言类新闻节目,方言综艺节目走进观众视野的时间并不是最早的,但2002年横空出世的娱乐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却让这一类型的节目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节目主持人汪涵也逐渐成为在全国广受欢迎的知名主持人。随后,上海、湖北、江西等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方言综艺节目,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2005年,厦门卫视正式开播之际,推出了闽南话日播娱乐节目《娱乐斗阵行》,由主持、歌仔戏、影视剧三栖的台湾明星陈亚兰担任节目主持人,这是祖国大陆首档邀请台湾明星担任主播的方言电视节目。节目一经推出,就在闽南地区大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了厦门卫视的“王牌节目”,在海峡两岸演艺界和观众中都有不俗的影响力。

在经历了一段百花齐放的发展黄金期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方言综艺节目不约而同地遇到了瓶颈,很多节目的收视率逐步下滑,品牌影响力也日渐衰退。2010年,厦门卫视的《娱乐斗阵行》节目正式停播,节目主持人陈亚兰也淡出了两岸观众的视线。而作为方言综艺节目标杆的《越策越开心》在历经了改版、停播、复播等一系列变动之后,于2017年正式停播,这似乎宣告了方言综艺节目黄金时代的落幕。

(二)方言综艺节目面临的困境

在方言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中,政策因素的影响是难以忽视的。对广电媒体使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以及此后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言电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除了政策因素的影响以外,方言电视节目由于其使用语言的特殊性,在大众传播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窄众化的情况。方言既是这类节目的特色,也是节目先天性自带的门槛,客观上限制了受众覆盖面,尤其是在本地受众市场趋近饱和之后,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要进一步提升,往往困难重重。

此外,节目形态缺乏创新,内容单一、模式化,也是方言综艺节目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在方言电视节目的三种类型中,方言综艺节目本应是表现手法最丰富、最能带给观众新鲜视听体验的一种类型,但也难逃落入俗套的趋势,不仅在主题、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缺乏创新,有些节目还出现了格调、品位低下的趋势。接地气本是做好方言电视节目的底气,但很多节目却越做越俗气,甚至给观众留下了粗制滥造的负面印象,直接影响了这类节目的美誉度,造成了观众不断流失、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不利局面。

二、厦门卫视闽南话综艺节目的探索之路

闽南话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不仅是闽南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基础,也是连接海峡两岸的一座特殊的桥梁。厦门卫视作为祖国大陆首个以闽台文化为特色的电视卫星频道,自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弘扬闽南文化、推动海峡两岸交流[2]。根据频道定位,为充分发挥频道特色,厦门卫视选择以闽南方言为切入点,在闽南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尝试,益智类综艺节目《闽南话听讲大会》、音乐类综艺节目《传唱闽南》,以及全国首创、主打方言歌曲的卫视跨年演唱会——“欢喜就好”闽南语跨年歌会均获得了良好的收视和口碑。

(一)益智类综艺节目

在综艺节目的各种形态中,益智类综艺节目是知识性最强的一种类型,能为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与综艺节目的有机融合、有效传播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厦门卫视在2016年选择以益智类综艺节目为切入口,制作、推出了益智类季播综艺节目《闽南话听讲大会》,开启了闽南话综艺节目的探索之路。

《闽南话听讲大会》将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与益智问答、竞赛有机结合,题库内容涵盖闽南文化的各个领域,采用视频、音乐、图片、情景演绎等多样化的出题方式,充分挖掘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寓教于乐,力求凸显“熟悉的陌生感”。节目嘉宾也进行了多样化、多層次的角色、功能设置,每期节目不仅有4位挑战选手参与竞答,还有来自海峡两岸、东南亚等地的闽南文化爱好者们组成“达人团”,他们在闽南历史文化、方言、民俗、音乐、戏曲、民间工艺等领域各有一技之长,以“守擂者”的角色与挑战选手们展开答题比拼。此外,每期节目还邀请到精通闽南话、闽南文化的专家坐镇比赛现场,他们既能对选手答案进行正误判断,又能适时地对闽南话、闽南文化的诸多知识点、历史文化典故等进行解释、介绍、赏析。这样的嘉宾设置,既确保了节目的权威性、专业性,又使竞答环节富于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

节目推出后广受好评,收视率节节攀升,可谓“叫好又叫座”。在此基础上,厦门卫视趁热打铁,在2017年制作、推出了第二季《闽南话听讲大会》。第二季节目以“品闽南文化之美,享闽南方言之趣”为主旨,对节目架构、竞答规则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不再以竞赛、挑战为主线,而是采用主题化的方式规划节目内容,每期节目选取一个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主题进行环节、题库设计,如“鼓浪往事——鼓浪屿的前世今生”“南洋家书——侨批文化”“好教示——闽南家风家训”等,进一步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在嘉宾设置上,第二季节目取消了“达人团”,而采用“学堂”的结构,根据每期主题邀请相应嘉宾,将其分为“求学者”和“内行人”,还邀请闽南文化专家、名人组成“先生团”进行点评、解说。节目通过“学堂”式的问答及互动,引出丰富、有趣的闽南文化知识点,形成了别具特色、教学相长的文化氛围。

厦门卫视在益智类综艺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方言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亲和力、亲近感,还提升了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描绘、传播了一个既充满文化底蕴又极富时代气息的“闽南形象”,探索出了一条用生动活泼的电视语言讲好闽南故事的创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类方言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空白。

(二)音乐类综艺节目

音乐是最能引起受众广泛共鸣的表达手段,方言以音乐为载体进行传播,有利于方言、地方文化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形态进入公共传播领域。在各具特色的方言音乐中,闽南语歌曲凭借鲜明的音乐形式、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独树一帜,它不仅富于闽南特色,也具有时代文化特征,在海峡两岸、世界各地的闽南乡亲中广受欢迎。厦门卫视在进行闽南话综艺节目的创新、探索过程中,也将以闽南语歌曲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类综艺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研发。在经过一系列带状节目的试水之后,厦门卫视于2018年推出了音樂类季播综艺节目《传唱闽南》。

《传唱闽南》以经典的闽南语歌曲为切入点,每期节目设置一个两岸具有文化认同、时代记忆的主题,分为寸草春晖、相濡以沫、岁月留声、爱拼敢赢、古风新唱等。节目重温、梳理闽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富于时尚感和冲击力的表现形式、视听手段进行重新包装、演绎,颠覆了大众对闽南传统音乐、闽南民间艺术和闽南语歌曲的刻板印象,使传统的闽南音乐焕发了活力。《传唱闽南》节目播出后,不仅收视率居高不下,也吸引了海峡两岸音乐人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成功试水,为厦门卫视尝试制作以闽南语歌曲为主要内容的跨年晚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制作周播、季播闽南音乐综艺节目的积累之后,厦门卫视于2021年底推出了“欢喜就好”闽南语跨年歌会。在竞争激烈的跨年晚会“大战”中,闽南语跨年歌会取得了亮眼的收视成绩。音乐类综艺虽然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中最容易产生爆款的类型,但以方言音乐为主体的综艺节目却凤毛麟角,主打方言歌曲的卫视跨年演唱会更是前所未有。厦门卫视闽南语跨年歌会收视、口碑双丰收,不仅是对厦门卫视在闽南话音乐类综艺节目上多年深耕的正向反馈,也是厦门卫视在打造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IP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为方言音乐综艺节目的模式研发、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方言综艺节目的破局之道

(一)把握价值导向,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价值

作为深受观众欢迎、喜爱的一种节目类型,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用电视综艺的表现形式引领主旋律、表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不仅是节目的责任与担当,也是节目提升自身价值和长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纵观方言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与面临的瓶颈,节目的导向把控和价值创造显得尤为重要。此类节目要突破瓶颈,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彻底撕掉低俗化的标签,摆脱泛娱乐化的影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方言综艺节目还应该充分发挥方言节目的题材优势,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能量,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获取灵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节目的文化价值。厦门卫视策划、制作的一系列闽南话综艺节目就是对传统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

《闽南话听讲大会》第二季节目特别加入的闽南话诵读经典环节,就是导演组在充分研究、了解闽南话的历史由来和发音特点后,精心策划、设计的内容。闽南话保留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用语、发音特点,因此用闽南话来吟诵唐诗宋词,更能表现出诗词的音韵格律美。节目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用闽南话吟诵李白诗作《将进酒》等经典名篇,并以情景秀的形式包装、呈现,生动展现了闽南方言的独特魅力。该环节推出后反响热烈,很多年轻观众惊呼:原来闽南话可以这么美!

《传唱闽南》节目不仅对独具特色的闽南音乐进行了多样化的演绎、展示,也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邀请海峡两岸音乐人及闽南文化专家、学者组成“鉴赏团”,通过对每期节目中代表性的闽南音乐、民间艺术的诞生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剖析,延伸到有时代印记的文化发展历程和人文故事,充分展现了闽南文化独有的特色、魅力。例如,以“岁月留声”为主题的节目,选择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中的代表性曲目《月娘月光光》进行融合创编,同时由“鉴赏团”的专家们对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进行全面解析,挖掘、展现这一闽南“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观众在享受闽南音乐之美的同时,学习、了解到了不少闽南历史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

(二)主题内容垂直化、特色化,增强故事性,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电视综艺节目的垂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往电视综艺节目追求“大而全”,注重大众化的传统制作理念,在注重受众精准传播、深耕垂直领域的网络综艺的影响、冲击下,也开始逐渐改变。

所谓电视综艺节目的垂直化,即将以往泛娱乐类综艺节目中的多种元素,进行细分、深化,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元素(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进而提供与此元素(领域)或需求相关的深度信息和深度服务[3]。而方言综艺节目由于自带方言这个先天性的“门槛”,反而更有利于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有针对性地打造有特色、有专属感、垂直化的节目。方言综艺节目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增强亲和力、亲近感,在创作过程中,要多挖掘、展现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人物故事,真正做到融入人民生活,触摸时代脉搏,讲好地方故事。厦门卫视的方言综艺节目在创作上,尤为注重选题策划的特色化和内容设计的故事性。

《闽南话听讲大会》第二季以“南洋家书——侨批文化”为主题的这期节目,从选题策划开始,就着眼于承载着许多人记忆和情感的家书,结合福建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通过演绎、讲述“南洋家书”背后的人物故事,以小见大,生动展现了闽南的侨批文化。“侨批”一词源于闽南方言,“批”即 “信”,是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一封侨批,满纸深情,侨批漂洋过海,不仅记录着海外游子对故里亲朋的真挚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可谓“微缩的历史”。导演组在设计节目内容、环节时,不仅仅通过益智问答的方式介绍与侨批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还将目光投向在大时代的小人物身上,充分挖掘侨批背后的故事。通过一封封来自南洋的家书,展现平凡的“闽南人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和命运,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节目中邀请的闽南文化专家卢志明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周孝慈致妻家书》,寥寥数语,满满相思,跃然纸上。这封家书将一对夫妻远隔重洋却彼此思念,“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动容。

《传唱闽南》节目以歌声传情,以故事抒怀,讲述富于时代情怀的人物故事,让节目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烟火气,也更能激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情感共鸣。在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这期节目中,来自福建泉州的嘉宾林振聪现场演绎了自己写给母亲的闽南语歌曲《阿母》。他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母亲凭借着惠安女的坚强与韧性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将几个子女培养成才。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林振聪饱含深情地写下这首歌,在节目中演唱时,他也几度哽咽落泪。虽然他的母亲因为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无法来到录制现场,但通过连线访谈和在惠安实拍的外景短片,这个闽南人家的温情故事被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身着惠安女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演绎的情景秀更是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温柔又顽强的母亲形象,将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方言综艺节目如果能真正做到“小切口、大情怀”,以乡音拉近距离,以乡情引发共鸣,深耕地域文化,挖掘本土资源,讲好身边故事,就有机会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原本限制受众面的语言门槛,变为吸引目标受众、强化受众黏性的立足点,从而走出困境,走上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三)科技赋能艺术,创新呈现方式、制作手段,实现节目精品化

综艺节目是内容和形式的深度融合,也是各种艺术形式和技术要素的集成展示。科技赋能可以丰富节目的艺术表达、呈现方式,助力节目审美、创作实现新的飞跃。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始探索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MR等技术的创新运用。以技术赋能艺术,不仅为实现节目精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能带给观众更优质的视听体验。

2016年厦门卫视在制作《闽南话听讲大会》节目时,就开始探索应用新技术来丰富益智问答的出题、竞答方式,引入了人机交互智能答题系统,并根据题目量身定制、开发了闽南方言“六宫格”、闽南名人“连连看”等互动答题小程序,增强了竞答环节的互动性、紧张感和可看性;2021—2022厦门卫视“欢喜就好”闽南语跨年歌会在各主题篇章的串联和部分歌曲的演绎、呈现上运用AR技术,将实景与虚拟视效有机融合,重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厦门特区在不同年代的城市面貌,唤起了时代记忆,引发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广泛共鸣。

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发展为综艺节目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让节目的场景不再局限于演播厅和实景舞台,而是突破时空界限,为观众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视听体验空间。方言综艺节目要彻底摆脱粗制滥造的固有印象,实现逆袭,就必须着力于节目的精品化、精致化,通过新技术应用,创新节目呈现方式和制作手段,优化节目品相,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四)传播模式立体化、多元化,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强化品牌效应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变革形式,拓宽渠道。方言综艺节目要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也必须遵循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结合自身在内容定位方面的特点,建立融媒体传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受众进行深入分析,以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并通过碎片化传播,带动节目相关话题讨论,实现节目的二次或多次传播。

《传唱闽南》每期节目中由“鉴赏团”选出的“闽歌新经典金曲”都有对应的二维码,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转发分享相应节目、曲目,每个精品节目都以更符合互联网特性的碎片化方式,通过各大视频、音乐网站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进行广泛传播;“欢喜就好”闽南语跨年歌会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设置与晚会相关的网络话题,联动KOL,形成热点事件,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再将网络讨论度、关注度高的闽南语歌曲及表演形式纳入晚会内容,从而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借助话题效应,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方言综艺节目要突破瓶颈,重新吸引受众的关注,就必须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只有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互动,让传播模式更立体化,才能打造出独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节目品牌。

四、结语

方言综艺节目有着独特的节目定位和鲜明的内容特色,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立足于活化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美学,全面增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创新制作手段和传播模式,利用好立体化、多元化的视听语言,撬动技术杠杆,真正做到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才能涅槃重生,成为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余瑾.方言电视节目的困境与思路[D].南昌:南昌大学,2010.

[2] 吴木坤,林敏.着力推进闽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厦门卫视闽南话节目传播策略及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5):15-19.

[3] 李佳翼.从《见字如面》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垂直化发展策略[J].东南传播,2018(4):124-125.

作者简介 辛韵泓,本科,记者,导演,研究方向: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电视综艺节目闽南话
乡音情浓
对台闽南话广播推广“导师制”探析
闽南话
电视综艺节目运用新媒体手段的表现方式
浅析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模式
“延吉三打一”项目推广策略分析
综艺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问题
论广播娱乐节目主持风格地域特色的塑造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以常用量词用法比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