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实践改革思路研究

2022-12-27史宗伟王先明李星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生产改革思路

史宗伟 王先明 李星婷

摘要:当前,我国的新闻生产实践正向智能化快速靠拢,传统新闻生产活动在“记者本位”、固态报道、“旧宣传”理念等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实践在“三角互动”、液态报道、“新宣传”理念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彰显。文章围绕智媒技术对新闻主客体关系的重构,提出加强文本协商和信息互动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生产;文本协商;信息互动;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08-03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发展,给新闻生产活动带来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新闻生产活动处于新旧转换期。一方面,传统新闻生产活动的不足逐渐显现;另一方面,新的新闻生产实践虽然得到新兴技术的加持,但也表现出转型不适的特点。如何推动新闻生产活动快速适应智媒时代的场景变化,化危机为转机,本文认为亟须加强文本协商和信息互动。

一、智媒时代带来新闻生产的融合与创新

随着5G、AI、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新闻生产活动正向智能化快速靠拢。所谓“新闻生产”,指的是传播者对新闻事实进行采集、选择、加工和发布的全过程。当前,媒体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趋向。伴随智媒时代的到来,传媒业迎来了业务流程、平台渠道等全要素的全面升级。

苏涛、彭兰认为,“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将给新闻生产实践带来两方面变化:一是传统传媒业的边界被消融,二是传媒业的原有生态被重塑[1]。

令狐克睿、薛娇指出,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活动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生产主体融合、生产过程重构、新闻产品创新[2]。

笔者基于新闻实践发现,智媒技术驱动新闻生产模式变革,促使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的智能化,以及智能化的新闻生产方式出现。如重庆日报推出AI合成主播等,创造新闻制作与呈现的新样态。此外,智能媒体还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的全息化,提高了物理空间智能仿真呈现度,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传播。

苏涛、彭兰、令狐克睿等人对智媒时代的具体描述稍有差异,但均以较为乐观的态度看待媒体的智能化发展。

丁柏铨则从技术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智媒技术并不是万能的,部分媒体显露出过度依赖技术的倾向。他提醒媒体和记者,不可过度依赖技术,削弱新闻产品应有的人文关怀[3],应警惕对技术迷信、被技术裹挟,切实立足内容创新,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和发展优势,以优质内容赢得受众。

刘千才、张淑华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极可能受到智媒技术的“反向驯化”,被烙上智能媒体的烙印[4]。

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可见,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可谓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引导其服务于社会发展,而非阻碍社会进步。

二、传统新闻生产实践的不足

(一)“记者本位”的新闻生产机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不相适应

媒体的智能化转向,催生新闻生产模式的新变化、新特征,但同时也暴露出新需求、新问题。因此,重新审视新闻生产流程,重视智媒时代新闻生产面临的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相当必要。

过去,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类媒介载体的主要特点是,它们都是单向传输。

在单向渠道主导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记者对信息的选择、生产和传播具有支配权,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记者本位”的新闻生产机制。这种由记者主导采、编、发的机制,有利于巩固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塑造新闻媒体的权威形象,造就了一大批名记者和名报刊。

细观我国的新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备宣传属性,以宣传为本职工作。革命战争年代,新闻生产活动承担着艰巨的革命任务,其宣传属性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开放后,新闻生产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变,强调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5]。

“新闻本位”的提出,契合了专业媒体的发展需要,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闻工作机制随之变革。

“记者本位”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生产享有支配权。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新闻生产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二)固态报道:范围局限、变化有限、内容滞后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中,记者的报道往往是固态的。所谓“固态报道”,是指新闻报道的范围局限、变化有限、内容滞后。在信息交流渠道有限的时空里,记者收集信息的能力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无法超脱地域局限。在单向传输渠道主导的环境中,记者的报道不能及时跟随情况变化做出调整。

事实上,在新闻生产活动中,记者和受访者互为主体,如果没有记者的介入,受访者的新闻价值不会被挖掘;如果没有受访者的配合,报道的价值难以实现。基于这一逻辑反观“记者本位”的新闻生产机制,可以发现在此机制下,受访者受到记者的支配,其缺乏推动新闻报道走向的能力和渠道。

此外,固态报道在内容发布方面的滞后性,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均属于提前生产的新闻产品,反映的是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信息。随着信息交互的瞬时化、大众化,此类载体的新闻产品已难以满足大众对新闻产品时效性的要求。

(三)传统新闻生产活动与“旧宣传”理念的连接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宣传工作写入党的决议,并强调党对宣传工作的绝对领导权[6]。党领导下的宣传工作,诞生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又受到革命军事斗争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军事色彩”的工作特点,表现为关心主体、偏重单向、侧重直接、强调覆盖和具有刚性[7]。

这种带有“军事色彩”的宣传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传统新闻生产活动与“旧宣传”理念的连接,主要表现为工作情境的相似性、工作手段的趋同性、工作需要的接近性。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中,新闻生产的意义并不是双向互动的交流,而是强势主体向弱势客体传递态度与意见。在这样的情形下,新闻生产活动忽视了人民群众日益活跃的身份认知和逐步提高的信息接收能力。

进入智媒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其不仅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接收信息,还可以接触到大量自媒体资讯,并基于个人媒介素养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偏好更契合自己认知习惯的信息。

三、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优势

(一)记者、受访者与受众形成“三角互动”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中,为了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形成了以新闻平衡性为基础的信息确认原则,即在具有争议性的新闻报道中,要尽可能采纳双方乃至多方的说法与意见。

这种“记者(中间人)—A受访者(正方)—B受访者(反方)”的结构,是一种小型的“三角平衡”,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进入智媒时代,新闻生产活动逐步转移至互联网平台,记者有了更加丰富的新闻采访报道渠道。曾经的受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他们既能对记者的报道进行补充或驳斥,也能为受访者的说法提供佐证或提出质疑。

与新闻平衡性原则倡导的“三角平衡”不同,由记者、受访者、受众构成的“三角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三者可以直接进行对话互动。从信息传播格局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话语权的重新分配。这种新型的“三角互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使记者能够快速收集采访材料、锁定受访者,使受访者能够迅速发现以自己为主要人物的新闻报道,使受众能够通过新闻报道产生情感共鸣等。此外,基于“三角互动”形成的新闻产品,在传播范围、社会影响等方面,也远超以往的新闻报道。

近年来,在一些涉及多方利益的突发事件中,“三角互动”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正报道中描述不确切的内容,补充遗漏细节,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货拉拉女乘客坠亡案”的报道中,案件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补充新闻报道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引导受众形成对该事件的全面认识,并借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可以说,智媒时代下的“三角互动”,重塑了传统的新闻生产路径,为新闻生产实践开辟了新的工作方式。

(二)液态报道:范围广泛、变化灵活、内容及时

智媒时代,新闻报道的液态化,是新闻生产活动的重要变化之一。所谓“液态报道”,是指新闻报道的范围广泛、变化灵活、内容及时。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中,新闻产品一经发布便不能轻易修改,文章篇幅、节目时长等使得报道内容受限。而在智媒时代,新闻产品发布后还可进行实时修改,媒体可通过24小时在线直播,全景式呈现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闻报道的范围被拓宽,报道形式更加灵活,内容发布的时效性越来越强。

陆晔、周睿鸣曾以澎湃新闻对“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报道为例,研究发现传媒业正朝着液态化方向发展,记者与受众共同参与新闻生产实践,媒体不再是唯一的阐释主体,新闻报道的价值与意义不断被重塑,新闻生产流通速度大大加快[8]。

智媒时代,记者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调整既定的报道内容,让受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事态发展。此外,智媒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精准的信息推送,它能让记者的最新报道实时推送给受众。

(三)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实践与“新宣传”理念的结合

“宣傳”的概念源于西方社会,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运用。战后,宣传在欧美国家受到冷落。随着舆论斗争形势日趋激烈,有学者提出了“新宣传”理念。

叶俊认为,“新宣传”理念包括:约束宣传主体的权力,增进宣传主体与客体的协商,保障宣传的正当化等[9]。

就我国而言,宣传的词性色彩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党领导下的宣传工作一直在改革。龙强、李艳红认为,以@人民日报与“侠客岛”等为代表的“新党媒”,正以传播调适的方式,从事宣传工作和争取民众支持[10]。

由此可见,“新宣传”理念及其实践,与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不谋而合。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以智能化的方式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两者的互动关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如果说传统新闻生产的信息属于投递模式,那么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则是量身定制。

智媒时代,新闻从业人员能够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准确抓取受众感兴趣的新闻话题与形式;受众则拥有更多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刺激新闻从业人员灵活开展工作。经由智媒技术重塑的主客体关系,让新闻从业人员与受众可以更加平等地交流与互动。

四、结语

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两者深度交融,需从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中挖掘养分,同时剔除其中不利于新闻生产活动发展的部分。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中,记者所享有的权利,与其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这促使其严格要求自己,并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智媒时代,这种权责一致的原则受到挑战,受访者和受众都能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这在削弱记者对报道支配权的同时,也弱化了其需要承担的职业责任。

当下,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受众时刻都在追踪最新报道,对报道质量的关注反而有所降低,导致一些记者求新不求质。

本文认为,作为新闻生产主体的记者与作为新闻生产客体的受众,应在文本协商和信息互动层面加强合作,尽可能发挥“三角互动”的优势和液态报道的长处,以更好地推动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 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8,40(1):38-58.

[2] 令狐克睿,薛娇.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融合、重构与创新[J].中国编辑,2021(3):71-75.

[3] 丁柏铨.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9(5):6-12.

[4] 刘千才,张淑华.从工具依赖到本能隐抑:智媒时代的“反向驯化”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8(4):13-16.

[5] 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共和国60年新闻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9(9):6-12.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7.

[7] 叶皓.从宣传到传播:新时期宣传工作创新趋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1-7.

[8] 陆晔,周睿鸣.“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7):24-46,126-127.

[9] 叶俊.新宣传的历史溯源、概念重构与关系治理[J].国际新闻界,2019,41(3):42-54.

[10] 龙强,李艳红.从宣传到霸权:社交媒体时代“新党媒”的传播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7,39(0):52-65.

作者简介 史宗伟,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王先明,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李星婷,博士在读,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新闻生产改革思路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试论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