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2-12-27符亚男李冬梅李慧敏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危机管理旧知新知

符亚男,李冬梅,李慧敏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从课程性质上来看,危机管理是一门以技能为主体的课程,通过教会学生学习与内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态度,将“向死而生”的理念植入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学生珍惜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启迪人生智慧,培养健全人格,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危机管理人才。

教学的大忌是不区分教学内容的性质而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知识记忆和存储所驱动的大脑区间不同,把教学内容分为A(态度)、S(技能)、K(知识)三种类型。如果不区分教学内容的性质,把A(态度)、S(技能)类内容都按照K(知识)来讲解,便会出现学生认知负荷过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首先,课程性质是创新的起点,不同性质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要严格秉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考核与教学目标四者的一致性。最后,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发掘出更丰富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图1(p107)所示。

图1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 痛点问题的解决

1.1 区别对待A(态度)、K(知识)、S(技能),杜绝将所有教学内容以K(知识)的形式传授

“危机管理”课程既要培养学生面对危机时冷静、审慎、果敢的态度(A),又要锻炼学生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研判力、决策力、沟通力、协调力等技能(S),而危机管理态度(A)与技能(S)的培养是以危机管理知识(K)的传承为基础的。K(知识)被掌握的标志是学生能够随时有效提取并形成自己的版本;A(态度)的转变要靠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推动;S(技能)被掌握的标志是自动化反应,需要刻意练习。课程团队首先按照章节将教学内容加以区分,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促使教学内容能够以精准的方式激活相对应的大脑区间,使教学更加有效。

1.2 关注学生的转化与输出,用输出内驱学生成长

对于学习而言,输入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输入转化并输出。输入的知识只有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链接,产生化学反应,才能发生转化。同时,只有转化的知识才有机会形成学生自己的版本,知识的所有权才有可能发生转移。

基于上述原因,“危机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建构主义心理学为底层逻辑,以豪恩斯坦教学系统观为设计基础,以输入—转化—输出三段式教学精准锁定学生学习的本质,以评价性反馈保证以上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推动了课程从初阶到高阶的演变,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豪恩斯坦系统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危机管理”以梅里尔的五星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1],融合全脑输入、行动学习、结构化研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与能力的输出为中心,形成课前重在监督、课中重在互动交流、课后重在反思提高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知识的转化方面,采用“微”行动学习的设计,促使学生利用输入的知识,有意识地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识别、判断,通过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将知识牢牢地镶嵌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上,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架构。

输出与转化相辅相成,输出是转化的高阶形式。因此,本课程通过学生的输出来考评学生的转化水平。为此,课程团队设计了情景剧、新闻发布会等兼具实践性和挑战性的项目,以身临其境的方式,锻炼学生引导舆情、安抚受害者家属、化解冲突等能力。

1.3 聚焦问题、关联学生的旧知

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人是用自己的旧知来解释外部世界和学习新知的,或者说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学生首先把看到和听到的所有新知识与自己过去的经验相互关联,用旧知消化新知[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危机管理课程组的老师课前要做调查,了解学生危机管理旧知的边界,聚焦于学生关注的、旧知能够关联上的问题,并通过结构化研讨来激活旧知,在学生掌握的旧知与自己准备传递的新知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实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融会贯通,使新知牢牢地镶嵌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框架上。

1.4 以问题解决与点评的方式论证新知,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想象、关联与认知活动。鉴于此,“危机管理”课程将每一个知识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行动学习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当学生苦思冥想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群策群力、思维共创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自己解决的,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已经找到了答案,而且是教师意想不到的、甚至超出教师认知边界的答案,那么有效教学就发生了。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准确、有效的教学评价,并谦虚地向学生请教,这就验证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3]。

1.5 环环相扣的过程考核,与突出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考核

为了保证“输入—转化—输出”三个环节的有效进行,本课程摒弃传统的一考定输赢的方式,设计了环环相扣的过程考核与突出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考核。从过程与结果两个维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评价重点考核基础知识点的萃取、提炼、总结能力,多以结构化研讨的结果呈现作为考核形式,占比60%。

结果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案例的分析能力、新闻发布会的组织能力、媒体的驾驭能力、舆论的引导能力等,多以案例分析以及模拟新闻发布会作为考核形式,占比40%。为了提升学生对结果评价的重视程度,体现综合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要求结果评价必须达到24分(总分的60%)方能达标。

2 创新路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1 全脑驱动

麦克莱恩(MacLean,1990)根据动物演化水平和脑结构的匹配性,提出“三脑假说”,把人脑分为行为脑、情感脑和认知脑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各司其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同时,三脑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4]。所以,“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与三脑接收信息的特征相互匹配,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如“微”行动学习、结构化研讨、视频、游戏、情景模拟等,关注三脑联动,促使学生全脑参与,提升学习内驱力,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培养学生审问、慎思、明辨的思维模式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观能动性强、创造力强的独立个体[5]。因此,用观点互辩、反思复盘、组间竞争等形式,转变学生不加分辨而全盘接受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态度。

2.3 教学相长——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

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凡是有益于学习的活动都应该被鼓励;同时,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与观点会极大扩充教师的认知边界。所以,危机管理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同学学习;同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反问质疑中顿悟。正所谓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教学相长也。

2.4 挑战性项目内驱学生成长

人的大脑喜欢新奇与挑战性的事物[6],害怕单调、枯燥、乏味。因此,课程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还原为知识被提炼时的场景,让学生从场景的体验中自己提炼知识、培养技能、转变态度。危机管理课程设计了情景剧、故事拆分、新闻发布会、案例分析等挑战性教学项目,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很好地考验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在征服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驱使学生主动思考、创造并接受挑战,最终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2.5 考核与招聘同场进行

教学效果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考核策略,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学情,又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考核策略,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倘若对教学过程不管不顾,期末考试前划定考试范围,不仅于教学效果没有意义,还会助长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因此,危机管理课程设计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同时,模拟新闻发布会替代传统考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移情到危机处理的场景中,身临其境感受危机处理的全过程;邀请企业负责人担任评委,使得新闻发布会现场既是考试现场,同时也是招聘现场,表现优异的同学会直接收到亲临现场的企业负责人的邀约。这种考核方式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问题,实现双赢。

3 结论

随着社会对危机管理能力人才需求的增加,教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的迁移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学创新已经成为教学的常态。教学创新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也不是头脑发热的冲动,而是以心理学、脑科学为底层逻辑,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以课程目标为终点,系统匹配、排列、组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过程,并在匹配、排列、组合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学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稔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学生学习的本质,才可能紧跟时代、深耕教学,不断对课程进行守正创新,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危机管理旧知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岁末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危机管理视角下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民族企业品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边疆危机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