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2022-12-27吴晓葵董彦非
侯 伟 吴晓葵 董彦非
1.西安航空学院教务处 陕西西安 710077;2.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互认协议。参加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校工科类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不仅是专业建设水平的反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257所普通高等学校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涉及机械、仪器等22个工科专业类[1]。
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从事航空工程技术领域人才的复合型需求与一专多能特征逐步显现,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里虽然还未涉及航空航天类专业,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提高我国航空类工程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困难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进入转型期,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升级调整,迫切需要相当规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前进的强力支撑。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就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3]。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航空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一)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
航空类企业具有行业特殊性,其技术门槛高,作业标准与规范要求严格。而目前应用型高校在航空类人才培养中存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节,造成航空骨干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不高。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不相适应,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航空企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航空类专业教学资源短缺
在教学资源方面,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需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普遍存在建设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现有教学设备陈旧,无法与行业新技术保持同步。在师资方面,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具有航空类行业背景的教师短缺。在课程方面,目前使用的教材其内容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技术,与行业技术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资源不足。这些专业教学资源的短缺制约了航空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航空航天是近年来学科专业设置的热门,但是对于新建或转型的应用型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与航空类企业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难以支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外企业的教学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协同育人的效果不佳。
二、西安航空学院航空类专业现状分析
西安航空学院多年来始终与航空工业、中航发等旗下企业有紧密的合作,为航空类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周边拥有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空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骨干企业,还有近千家航空科技类中小型企业,学校的行业优势与区域优势相当明显[3]。
学校现开设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三个航空类专业,专业领域涵盖了飞行器从设计、试验、制造、动力、维修的全寿命周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识教育模块、第二课堂模块中课程设置和要求完全一致;学科技术基础模块中课程设置也基本相同;实践教学模块中也有3~4门课程设置和要求也一致;专业课程模块中有几门课程均有开设,但侧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上述课程的设置使得航空相关专业在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航空类专业的建设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为航空专业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三大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认证强调从培养目标倒推毕业要求,从毕业要求倒推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要求,通过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才能更合理、更完善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我们关注的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现在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会做什么?这为西安航空学院航空类专业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推行面向航空特色的个性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以航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强化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二)“三面向、三平台、三融合”的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通过航空企业和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专家共同指导,航空类各专业制定了面向整个航空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学生个人成长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引入航空行业标准类课程、新技术类课程等构建了与应用型航空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平台;通过校内航空虚拟实验教学中心、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政校企共建实验室、校外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建立了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以创新课程为基础,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为牵引,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众创空间为载体,第二课堂教育为补充,搭建教育、训练、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共编精品教材、共建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利用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学校纳入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之际,与中国人民解放军5720工厂等企业的合作,弥补了军用航空相关标准的教学不足,通过与西飞民机、海南航空等民用航空企业合作,加强了民航标准的教育教学,实现军民融合。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利用校内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校企联合众创空间、航空科技孵化器构建创新创业体系,以第二课堂中学科竞赛为引导、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创教融合。
通过建立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平台三平台的教学资源平台;以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创教融合为方法和路径,全面实现协同育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建立包括学校自评、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形成了“三面向、三平台、三融合”的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 “三面向、三平台、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企业全过程的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与西北民航局、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政—校—企联合,产—学—研—用的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与航空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周边中小航空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定期实习实践和学生学分置换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增强了航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机制,定期安排在校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参与企业实践问题的解决,加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图2 多企业全过程的校企协同育人
四、航空应用型专业建设成效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年来通过航空应用型专业一体化建设,西安航空学院吸引航空工业旗下近40余家企事业单位来校进行专场招聘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5720工厂、西安波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近三年航空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近年来,航空类专业创新训练课程实现了100%覆盖,超过70%的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训练、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多个学生创新团队入驻众创空间。创作创新作品150余项,100余人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每年选派航空类专业课教师20余人深入航空类企业进行实习实践,近三年教师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累计到款800余万元。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10余人,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10余人。形成了航空类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四)获批多项教育教学项目和荣誉
成果面向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获得陕西省航空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学校纳入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产教融合试点院校,荣获陕西省“一流专业”等多项荣誉,并获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教育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以及多项质量工程项目。
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通过“三面向、三平台、三融合”的航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多企业全过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创新,初步实现了航空专业一体化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建设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