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机性访谈对乙肝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2-12-27石丽萍沈艳
石丽萍 沈艳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性肝脏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彻底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该病是一种病程复杂、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故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水平对患者的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非常重要。动机性访谈起源于美国,是通过探寻并解决患者行为改变途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并加强患者行为改变的内在想法,可以帮助其改变不良行为的一种改变式访谈技术[2],最初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患者[3-4]。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动机性访谈已经普遍运用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如糖尿病、高血压等[5-6],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动机性访谈应用在乙肝患者的护理干预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动机性访谈对乙肝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响,为乙肝患者护理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9月某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18岁;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7]中的诊断标准;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合并肝硬化、肝衰竭的严重肝病患者;伴随有躯体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且无法正常交流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非成瘾物质依赖者。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在随后的干预中,有5例患者退出研究,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2例。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男59例,女46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2.83±14.09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4.15±15.0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查阅相关文献制订一般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案[8-9],对乙肝患者连续干预6个月。在乙肝患者住院期间收集基线资料并进行第1次干预,出院时干预1次,出院后1、2、3个月每个月干预1次,共干预5次,每次30~60 min。每次干预前通过电话提前联系5~6例乙肝患者到医院住院部学习室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掌握乙肝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疾病。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乙肝基本知识、正确饮食、心理治疗、合理用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 。乙肝患者出院后4、5、6个月则进行电话随访疑惑解答。并在乙肝患者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分别进行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评估,收集血清学指标的资料,了解乙肝患者的行为改变及疾病护理情况。参与干预的医护人员均长期从事肝病医疗的工作,并接受过常规健康教育的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技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团体动机性访谈教育。根据国内外研究中采用的动机性访谈干预方案及经验,初步制订动机性访谈计划[10]。其访谈内容和提纲以提高乙肝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感为目的,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规律、治疗原则及随访原则等方面而制订。根据患者在不同的访谈阶段对行为改变产生的不同困扰而采取不同的访谈措施。将具有相同行为改变问题的5~6例乙肝患者组成小组进行团体动机性访谈,干预频次、干预时间、电话随访、评估内容与对照组一致。参与动机性访谈的医护人员均接受过动机性访谈的培训。具体干预过程如下。
(1)第1次访谈:访谈者通过移情、共情等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与患者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向患者介绍动机性访谈的目的,详细讲述乙肝知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控制情况,找出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自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鼓励患者说出在自我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心理矛盾,以此激发患者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并提出应对措施及做好详细记录。
(2)第2次访谈:访谈者通过沟通,进一步帮助患者回想疾病自我护理过程,并分析效果差的行为因素。向患者讲解慢性乙型肝炎的正确生活方式,说明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后期的发展、治疗与行为改变之间的利害关系,增强患者追求健康及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决心,引导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3)第3次访谈:访谈者对乙肝患者的居家环境情况、行为方式及文化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针对饮食、用药、休息、心理调节、随访等方面,为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制订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自我护理的计划,并协助患者实施。
(4)第4次访谈:访谈者通过沟通帮助乙肝患者回顾对已制定计划的实施情况,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和及时的效果反馈找出计划中不足之处,并持续修改,确保计划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5)第5次访谈:访谈者让乙肝患者充分掌握已制定的计划,并协助患者建立一个有助于长时间坚持自我护理计划的良好家庭、工作、社会环境,以确保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及病情的有效控制。
1.3 评价指标
(1)自我护理能力:采用Wang等[11]翻译的中文版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共43个条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非常像我”得4分、“有一些像我”得3分、“没有意见”得2分、“有一些不像我”得1分、“非常不像我”得0分,总评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2)自我效能:采用中文版[12]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对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价,GSES共10个项目,各项目评分均为1~4分,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完全正确”,分别记为1、2、3、4分。GSES只统计总量表分,所有项目得分的平均分即为总量表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
(3)血清学指标:收集乙肝患者入院时、干预6个月后的血清学指标,包括HBsAg、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谷丙转氨酶AL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乙肝患者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技能等ESCA各方面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ESCA各方面得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ESC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BsAg、HBV DNA、ALT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sAg、HBV DNA、A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以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坏死或肝纤维化的慢性疾病,病情发展至终末期可致肝衰竭。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病毒治疗,但治疗时间比较长,易使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失去信心,预后效果较差。如何提高乙肝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动机性访谈是由Miller和Rollnick共同开发的一种著名的、经过科学测试的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访谈的方法,被认为是治疗患者生活方式问题和疾病的一种有用的干预策略[2]。这一干预策略经过国内外医护工作者及科研人员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在医学健康教育上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医护人员通过多种访谈技术与患者进行交谈,从而增强患者行为改变的意愿,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3.1 动机性访谈可有效提高乙肝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自我护理是指个体为了维持生命、健康和身心舒适而采取的自我照顾行为,自我护理能力的高低则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水平[13]。研究表明,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能促使乙肝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正确用药和积极复查,有利于阻止乙肝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恶化[14]。本研究通过团体动机性访谈多次与乙肝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以健康教育的形式向患者宣传乙肝基本知识、合理饮食、心理疏导、合理药物、并发症的防治等相关知识,以及乙肝患者的正确生活方式,让患者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及行为改变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蔡月英等[15]对抗HBV-DC诱导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团体动机性访谈有助于调动乙肝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患者对乙肝疾病的认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及更好地控制病情,进一步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
3.2 动机性访谈可有效提高乙肝患者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可以运用自身技能去改变某种行为或应对不同环境挑战的自信程度,其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16]。研究表明,提高自我效能对慢性病患者控制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不良生活方式等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17]。本研究通过团体动机性访谈在与乙肝患者充分交流的过程中,对乙肝患者所遭遇的情况及困难表示同情及理解,并对其积极的应对态度给予肯定,不断地帮助患者重拾对疾病治疗及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乙肝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结果与申荣[18]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动机性访谈有助于提高乙肝患者的自我效能,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患者对行为改变及控制疾病都表示非常有信心,尤其是在规律用药、随访方面都较为积极主动。
3.3 动机性访谈可有效改善乙肝患者的血清学指标
血清学指标HBsAg、HBV DNA、ALT分别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恢复、复制和传染、肝功能情况的常用指标。研究表明[19],有效控制乙肝患者的血清HBsAg、HBV DNA、ALT等水平对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病情的好转。本研究在动机性访谈过程中,通过激发、增强患者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帮助患者合理用药控制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血清学指标HBsAg、HBV DNA、ALT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蔡月英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团体动机性访谈有助于改善乙肝患者血清学HBsAg、HBV DNA、ALT等指标。根据访谈及电话随访过程,分析原因可能是动机性访谈改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更加能够遵循医嘱规律用药积极复诊。
4 小结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团体动机性访谈的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血清HBsAg、HBV DNA、ALT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好转。本研究只进行了6个月的干预与随访,不能全面评估动机性访谈对乙肝患者的长期效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做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