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在“一课一得”理念中简文、悟意、得法
2022-12-27徐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 徐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从2019年夏学期开始,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就由苏教版全部统一更新为部编版教材了。
虽然笔者所在区教育局在当年暑期也组织全区语文教师进行了新教材培训,但拿到教材的那一刻,教师们仍然忍不住惊叹:课文好长,生字好多。实际教学实施下来,听到最多的吐槽就是:精读课文这么长,计划安排的课时根本不够用。更别提略读课文在一节课内讲完,好有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语文教研组将当年的学科教研计划聚焦于此,教研主题就是“长文短教,简文悟意得法”。要求每个年级教研组先在小组课内研讨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大组总的教学教研要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面面俱到,必须在小组研讨中找准教学切入点、语用训练点、拓展延伸点,以此为重点打磨语文课堂,呈现“一课一得”理念。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长文短教”,真正获得能力的“一点”提升和视野的“一点”延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那一学期里,笔者所在学校每个年级教研组都推选骨干教师上了一节研讨课,通过研讨课,教师们积极探索新教材特点,找到新的教学路径。然而在热热闹闹之后,磨合期的诸多问题很快打消了教师们的热情。如今两三年时间过去了,冷静下来再回过头去进行横纵向比较,发现许多一线教师就课上课、旧酒装新瓶的情况仍然明显,“一课一得”的主题体现简单粗暴,缺少以下三个层面的思量:
一、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新《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但是,新《课标》与教学目标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教学目标也并不仅仅是新《课标》的简单移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所带班级和所教学生的多层次目标体系,否则就是井底捞月,无的放矢。
例如四年级某教师执教长课文《小英雄雨来》时,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管桦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赞扬了雨来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设定为: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乍一看,这一目标来自教参的原话,符合目标设定要求。按照上述课文内容,教师在授课中,也确实引导学生抓住雨来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品质。但总感觉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学生在努力猜教师的意图,为迎合教师而作答。在目标制定中看不到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评课环节,我校语文名师陈晓锋校长一针见血指出:《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教材四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关注的是“儿童成长”。要求学生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而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缺少对单元目标的贯彻,更不能体现新教材的语用功能。问题就在于教学目标太笼统,没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整合单元主题,将原先的这一目标明确化、细析化成两条:1.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整合小标题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简要讲述故事。2.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要语段,指引学生朗读,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感。这样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不光让课堂教学有了明确指向,也让教师有了教学抓手和起点。再长的课文通过小标题也能让学生对主要内容产生清晰了解,不再产生惧怕的情绪。在巧斗鬼子环节可以再让学生通过上台展示的形式简要讲述一下过程,通过肢体语言配合文本语言将描写的细节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相信对别的孩子也是一种鼓励。
二、授课内容是否贴合编排意图
虽然长期以来的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模式进行编排,但以往的教学缺少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常常会将单元割裂成单篇,导致系统的语文教学碎片化。甚而出现一个学生休学两个月后复学,数学跟不上,语文却照样学得好的怪现象。而现如今的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强化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将教学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螺旋式上升的单元教学目标,而且随着年段上升,单元目标也有序化、体系化加深跟进。
在这种变革下,长课文很显然不能用以往条分缕析的方法去教学,那样,教学时间明显会不够用。而应该长文短教,删繁就简,以“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为切入点,聚焦单元主题,架设起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方法体系,并随时进行完善,直至最终有效达成课程总目标。例如某教师执教了三年级长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她淡化了字词教学,引导学生把人物对话读得活灵活现,最后编故事环节也是高潮迭起,师生课堂氛围相当融洽活跃。可以说达到了简单的“一课一得”的意图。但很显然,由于教师在备课中解读文本的差异性,导致授课内容与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出现了差异。我们来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编排意图: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应该说本单元教学和以往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要让学生掌握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能顺势点拨学生领会如何进行预测,从情感领悟到方法掌握,我想这节课才能算是课改之下体现大语文思想的成功教学。
预测、批注、整理资料……这些语用能力的培养无不在提醒我们,语文既有人文性,也要有工具性,学习语文是为走入生活服务的。缺少这样思量的语文课,就说明教者还没有领会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意图。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并在课堂上落实编者意图。《海的女儿》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节选自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海的女儿》。之前,教材选用的是作品结尾,却在试行了之后更换成了开头节选。面对这样的改动,我们教者要意识到,仅凭编者所选的片段,是无法让学生全面深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的。这样节选课文的教学,开头要比结尾更好把握主旨,更让学生有学习期待。我们教者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作适当延伸,将“触角”伸向原著。即响应温儒敏教授所提倡的“1+X”阅读教学拓展,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由课内辐射课外,鼓励学生读原著,读童话,逐步建立起“大语文观”。但如果在课堂上过多解读原著,又会偏离了编者的意图,因此,单元要素才是我们准确把握“一课一得”的重点。
三、师生互动是否体现定位准确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美国的弗兰德斯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师生关系最著名的学者。他提出课堂行为观察技术,探讨师生之间的若干种交谈行为,发现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情感是影响师生互动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它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要重视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学生对教师的感情、教师对教材本身内在情感的把握,都与师生互动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感情越亲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会越顺畅,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如今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情感迁移,师生互动的课堂效率就会提高,也就节约出教学时间,让教师把预设的“一得”这一关键点讲实讲透。
长文短教的课堂应是师生高效互动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身心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探索的窗口。在新课程和新教材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课堂是动态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长课文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一课一得”的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高效益,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长文短教、流程简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有了良好情感涌动的长文课堂让学生始终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起到相互学习,寻求共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意味着长课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抓住最重要的点,引导生生探讨,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简化课堂上可能会面对的不确定性,让其成为聚焦学生发展思维、绽放灵感火花的学力资源。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定位准确,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传授与思维锤炼都很重要,立足于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锤炼尤为可贵。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所以,长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少说话,说重点,节约时间给学生充分地去表达。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把以上三大问题认识清楚,剖析明白,我想部编版教材也就和以往的任何一种教材一样,仅仅是成为我们教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我们教师利用好新教材,每节课抓好一个重点,辅以相关小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相信再长的文章我们都能把它教短,引导孩子把它读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师生共同寻求到以下的教学实效:
1.简文
长课文是目前新版语文教材选文趋势。温儒敏教授曾说过现行的语文教材改革会让15%的高考生做不完试卷。我想说这15%的孩子就是那从小不会读长课文的孩子。这些孩子看到试卷上一篇篇的阅读材料时,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如何下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做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小学起,基于核心素养展开阅读版块的有效教学,引导孩子们通过列小标题法,提炼主要内容,将长文读短;通过以点概面法,只抓文章一至两段作重点分析,串联起其他内容,从而将长文读透;我们还可以通过变换形式:变讲为读,变讲为演……通过简化或异化形式,通识全文,从而将长文读全。
2.悟意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国家母语教育,自始而终担负以文育德,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以每一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后,来到我们师生面前的。在每一篇选文中蕴含的人生价值观、美好的教育意义,是需要通过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递给学生,在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中培塑起将来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很快找到每篇课文情感教育的点,并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有所侧重。
3.得法
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教授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积累,我们已经认识到语文教材不光要具备深厚的人文性,它也具有实用的工具性。不管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还是为今后文学道路进阶的起步,为认识世界、建设国家的谋划,都需要我们将语文学科的作用多重审视,多样开发。因此,现在的语文教学,灵活运用的方法远比死记硬背的知识来得重要。语文课堂教学“授之以鱼”,也需“授之以渔”,不论是阅读的方法,习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方法……学生都需要建立起自己学习语文的框架与体系,在脱离教师以外的学习中也能如鱼得水、学之有法。
曾有专家这样概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认识新的世界,探索新的知识。“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早已被时代所淘汰,我们教师身处新时代,要与时俱进,在一次次教学改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潜下心去搞教学,让孩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找到学习母语的快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教材的更迭,教法也在百变出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教师可以坚定的是:根据新《课标》准确设定教学目标,以精准的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迅速将长课文读“短”;以单元要素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快速聚焦课文写作意图;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长文中习得学习方法、提高语用能力,真正体悟“大语文”的母语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