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社区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2-12-27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肖金华

区域治理 2022年34期
关键词:居民法治社区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肖金华

一、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提升社会居民法治素养,不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走访调查以及文献阅读整理发现常德基层社区治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社区治理的法治保障欠缺以及社区治理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如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社区大力建设法治文化、提高社区居民法治素养。因为“法治文化主要包括了法治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法治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化的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层面以及社会风俗、实践行为的具体方式和习惯层面”,并且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就是从帮助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入手来提升社区居民的法治素养,从而为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营造健康有序社区风尚,夯实法治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越来越重要,社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在社区走访调查中发现,当前社区在法治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社区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能力欠缺、社区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社区事务的能力不够、社区法治文化建设以及法律服务保障等工作开展不足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只依靠社区工作人员远远不够,需要构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共同体”,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共同发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区生活氛围,形成居民自觉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法治环境,达到让“心中有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言行守法、处处讲法”成为社区居民生活常态的效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利用环境影响人这一特点,让社区居民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社区氛围,从而为法治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即利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力、统筹力、凝聚力来推动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引领力,引导社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始终确保法治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挥其统筹力,统筹掌握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进度以及成效等,始终确保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能够有序、持续推进;发挥其凝聚力,凝聚起社区居民的力量以及联合社区之外的其他社会力量,始终确保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能够高效、有力开展。

(二)坚持人民主体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回答好、落实好“为谁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法治文化”等基本问题。在建设社区法治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一切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了社区居民的需要服务。其次,建设的法治文化应该是社区居民能懂、能用、会用,切切实实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提升法治素养,营造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社区风尚的文化。最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还应该落实带“怎样建设法治文化”之上,要充分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团结社区周边的学校、公司、机关和团体等社会力量,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凝聚更强大的力量。

(三)坚持德法同行

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治国方略充分考虑到了“法能安天下、德能润人心”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来达到德法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社区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到德法同行,并且立足于社区邻里之间的实际,应该更要注重道德在调节人际关系、化解相关矛盾中的重要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因此,社区在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利用“法律之力”和“道德之力”的合力建设好社区法治文化。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大的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法治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法治素养,还能加强其道德修养。

(四)坚持知行合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工作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原则就是遵循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的规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深入到社区居民的社会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方面的现实需求,才能建设贴合社区实际、贴近居民生活的法治文化。另外,建设法治文化过程本身也是不断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探索的过程。法治文化建设得好不好,社区居民满不满意,实践也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三、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做好法治文化建设部署

在常德社区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大多数停留于“被动”状态,主要表现在上级有要求就做、重要时间节点才做、居民有需要不得不做、法律咨询送上门才意识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等。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与社区事务繁杂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社区真正具备法律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而导致的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出现很“被动”、不系统、缺特色、没持续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鉴于以上情况,社区做好法治文化建设部署很有必要。

明晰了“为什么要部署”,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好“谁来做部署”、“如何做部署”两大问题。“谁来做部署”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构建起囊括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成员、专业律师、思政教师以及能进行法治文艺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懂得网上宣传的技术人员等其他可利用的社会力量的“法治文化建设共同体”。“法治文化建设共同体”在做部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社区实际情况以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合理采纳律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吸收思政教师关于法治文化建设在政治导向、方针政策方面的指导意见,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以及《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建设法治常德的意见》文件精神做好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二)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首先要弄清楚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作用或功能。如《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对法治文化阵地的内容和功能就作出了明确要求,即内容上要准确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功能上要便于群众学习理解法律、便于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其次,需要把握好“法治文化阵地”与“法治文化载体”之间的关系。所谓“法治文化阵地”是指“以民主、自由、法治等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为基础,以权利保障和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空间或领域。”而“法治文化载体”则是指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承载法治文化信息,并能为法治文化建设者将其文化内容寓于其中,借此提升文化接受者的法治素养的物质实体或文化形式。由此可知,阵地可以为载体提供空间或领域,而载体则能够增强阵地功能的实现。因此,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法治文化载体的实际情况,将两者有机结合,让法治文化建设的效果更加突出。

社区在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的过程中可以依托“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借助社区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居民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公共文化场所等,努力打造具有社区自身特色的集法治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于一体的实用性强、覆盖面广的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阵地要切实实现“便于群众学习理解法律、便于开展法治实践活动”的功能,还需要充分发挥如法治文本、法治语言、法治礼仪、法治器物、法治艺术、法治新媒体等动静结合、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多样化的法治文化载体的功能和作用,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一重要内容寓于这些载体之中,形成集文字、器物、动画、科技于一体“法治文化大餐”,也就是形成《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所说的社区“法治文化集群”,建设法治文化“微景观”,力争做到“一社区一法治文化阵地”。

(三)丰富法治文化活动形式

法治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再好,精心部署再细,阵地建设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去。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一系列法治文化实践活动中去获得知识、提升素养。总之,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注重时间上固定和灵活、形式上线上与线下、内容上品牌和常规相结合,共同致力于让法治文化建设走实又走深,走新又走“心”。

第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区把法律宣传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上,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定期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让社区居民熟知民法典不仅限于“12·4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周”等,而是要让学习法律基本知识成为生活需要或生活习惯,逐步达到学习法律知识常态化的效果。

第二、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常德武陵区落路口社区和岩坪社区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律师普法团合作,挂牌成立法律咨询工作室,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等,切切实实为社区居民解难事、办实事,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律师就在身边,法治方便生活”。另外,社区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居民“遇事找法我来谈”主题法治座谈会,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生活中在就业、住房、婚姻、教育、交通、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困难或者已经用法律手段解决好的一些体会或收获,并邀请专业律师参加,让居民在畅谈中感受法治的重要性,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第三、开发法治文艺作品,让法治教育寓教于乐。阅读厚重的法典以及法律书籍不是社区居民获取法律知识的最佳途经。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海报、漫画等作品征集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选取网上优秀的法治类视频资源,纪录片或者“智慧普法”平台上的短视频等,利用社区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实时推送或是利用社区、小区的电子显示屏进行实时展播,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四)推行法治文化成果展播

在常德各社区走访调研中发现,每年各社区都会开展一些法治文化建设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影响力、覆盖面、实效性都有所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真正达到提升影响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效果,社区内部或者各社区之间推行法治文化成果展播很有必要。人们常说:“做得好不如宣传得好。”一语道出了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实效性。

第一、坚持一活动一报道。社区安排专门的新闻媒体负责人,针对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地扩大宣传报道,比如利用常德日报、湖南日报、新湖南、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来提升活动的知晓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法治文化建设共同体”,从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角度敦促社会居民增强法治素养的自觉性。

第二、坚持一年度一总结。每一年度结合“法律常识我要学”活动开展情况形成一本“普法活页宣传册”,供社区居民学习参考;每一年度将开展“律师就在身边,法治方便生活”以及“遇事找法我来谈”等品牌活动的情况整理成册,形成法治文化活动成果集,供社区居民以及社区与社区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另外,每年将法治文艺作品进行汇总形成法治文艺精品资源库。第三、坚持一阵地一展播。各社区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过程中,专门修建一间“法治文化成果展览室”,一方面用于集中存放展示社区法治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居民之间以及社区和社区之间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的场所。“法治文化建设共同体”要多次组织开展茶话会,在交流碰撞中做好反思和改进,发掘法治文化建设的创新点,促进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为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2021年12月10日,在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裕南街司法所联合火把山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了法治文化长廊。

此处法治文化长廊设置在经贸街处,将普法教育工作与辖区内标志性建筑清风亭融为一体,内容紧紧围绕宪法精神、民法典等主题,凸显了地域特色,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吸引力,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格言、文字标语等内容。

法治文化长廊的建立,使广大过往群众在不经意间就可以轻松地学习法律,看懂法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实现了普法教育长效化。为辖区传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猜你喜欢

居民法治社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