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对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2022-12-27闽南师范大学林珏冰

区域治理 2022年9期

闽南师范大学 林珏冰

一、绪论

伴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开放、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大众消费方式和能力的差异,电影通过国内外市场、电影院、互联网、电视、音像、版权转让和衍生品的开发等多窗口市场盈利的方式日趋普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本土影院票房收益一般只占平均市场收益的30%,但早年间因为缺少国际化、跨媒介化的企业和渠道,并且版权经营水平较低、价值有限、保护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国本土电影票房往往几乎超过总收益的80%。

如今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嗅到商机的金融资本和互联网的齐齐介入电影行业促使电影产业持续升温,在中国电影收入结构逐渐优化的情况下,电影质量的飞速提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日益丰富、营销水平逐渐提高以及大众版权意识增强都是必然出现的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在受到多方冲击和影响后产生变化的形态与趋势,以期能够给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布局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近几年电影产业状况概述

早些年中国黑色电影、惊悚片、喜剧片和青春片等类型片慢慢趋向成熟并且成为了中国影片市场的主力,它们也拓宽了中国类型影片的边界,不断提高观众们的认知度和对国产电影的信心,而这也正是中国市场化影片格局日益完善的结果。虽然说类型影片确实存在着跟风的现象,但这是市场的逐利性决定的而不是仅仅发生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在好莱坞,观众的心理特点是类型电影的制作依据,一段时期里的制片重点仅以某一类型为主,人们厌烦了西部片,那么就换成恐怖片,接着再继续更换其他类型,周转反复。就是采取“热潮更替”的方式,在一年里不同的档期投放大制作影片以及不同风格、类型的分众电影。

(一)“IP狂潮”

2014年IP成为了电影产业中的一个热词。IP全称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也称“知识所属权”,它指的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著作权、版权,就版权而言,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话剧,或是某一个人物形象,甚至仅仅一个名字、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的影视版权,就称为IP电影。好莱坞惯用的一套商业制作方式就是先购买文学作品、网络游戏、歌曲或者是社会新闻报道等等其他领域作品的使用权再将其运用于电影之中。一开始中国自己的IP电影灵感来源往往与民间神话传说或者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等等有关,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观众观影需求提高,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视觉奇观和感官娱乐,而开始对电影观赏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有综合需求,这时一批创新的、来自网络的力量吸引了电影创作者和资本方的注意,网络小说、连载漫画、网络剧等基数庞大的粉丝基础意味着超高的流量和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也引起了一波“抢购IP”的行为。

也正是因为此“IP狂潮”,中国电影市场在2015年出现了幻想类电影的整体爆发,原本属于进口片的“主场”的奇幻、魔幻、科幻等“三幻”类型的电影空间开始逐渐被国产电影占据,一方面体现了国产电影制作水平的的提升,电影生产力的高涨,创作格局的丰富,同时也体现了观众对此类电影的接受度与积极关注度。

(二)分众化、小众崛起

在互联网IP热的背景下,2016年一批青年导演开始崭露头角,这些要么由高等院校影视专业学成毕业,要么成长于演艺世家,要么从作家、演员、话剧编导转型的导演们给大众交出的答卷都展现出青年导演在电影风格和观念上的创新性、个性化、多样化探索。电影生产的根本就是质量为魂、内容为王,过多依赖于IP的影响力,缺少主流产品的支撑,在消费者对IP电影的观看需求趋于理性时,无法达到质量要求和情感需求,不去追求精益求精的细节以及更加触动人心的内容,注定会让消费者丧失信任,出现影片危机。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成熟,观影群体扩大、观影频次增加从而消费者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大众的口味差异也越来越大,所以风格独特、定位准确的中小成本创新电影开始吸引到了大众的关注,分众化、小众化的电影生产模式开始分化大众商业电影的市场。中国电影的产品形态持续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差异需求,多样化的电影风格和类型形成三个主要层级:主流的商业大制作、分众化的类型电影以及小众化的艺术电影。

(三)疫情时代

中国电影总票房2018年突破了600亿元的大关,同比增长了9.06%,到了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642.66亿元。但是因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中国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影院暂停营业,多部电影集体宣布撤档,电影产业的发展似乎被迫停下脚步。由于疫情影响,减少外出的大众对互联网的需求急速提升,线上视频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侧重于线上影视和长视频、短视频的互联网平台是对院线电影的有力补充,但同时也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的分流。在此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扶持政策以支持在疫情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继续,各个电影企业、产业内从业者、各分支行业也开始积极思考并采取措施进行自救。所幸当前防疫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开始逐渐复苏。

三、电影产业外行业介入

电影行业和其他经济领域是一样的,有明显的旺季和淡季,而近些年,因为随着电影产业的壮大,以及对电影产业中的营销策略的关注和电影市场的逐渐完善,国产片不仅电影数量、票房处于绝对优势,并且电影类型也渐渐丰富起来,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金融领域资本还有互联网的齐齐介入,让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慢慢顺着资本逻辑改变着。

(一)金融领域资本渗入

电影市场经过了长期的产业化改革而吸引到了金融行业的青睐。大量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催生了更多的电影,给青年创作者们发挥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衍生出了电影金融工具。金融领域的资本渗透进电影市场有利于电影产业中资本运作越来越专业,进而将市场“蛋糕”做大,虽然为了满足越来越成熟的电影观众的对电影多样性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电影市场为电影多样性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基础和空间,但是同时,作为独立表达意志的电影创作及其艺术性来说,如何保持不受到市场挤压是创作者们面临和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从前,电影仅仅是大城市的文化、是白领精英的文化,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城市扩展,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从东南部向西北部扩展,这种电影市场半径的扩大,电影消费频次的增加,让电影重新成为了大众消费,这也正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

电影消费的增加提高了建设电影院的动力,在2015年中国电影院的建设迎来了爆发,2017年中国电影院总数突破10000家,2018年电影银幕突破了60000块,如今中国在电影院、电影银幕和数字化等方面都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国家。而影院终端基础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的便利让观影行为成为了文化消费新常态,进一步提高了大众的电影消费,也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关注开始倾向于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市场化、多样化、智慧化的放映体系正在慢慢地变得完善,影院越来越注重管理与服务,根据自身所处商圈位置、覆盖群众特点进行精细化运营和针对性营销。同时注重差异化市场定位,设置丰富的各具特色的主题影厅、多功能影厅等,通过个性化装修营造影院特色,塑造电影文化氛围,以此吸引消费者。

与处于电影产业链上游的制作环节和中游的发行环节相比较而言,处于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放映环节的院线业务风险较小,收入回报较为稳定。但是上游压力和议价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作为重要渠道企业的院线行业需要进行一番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形成规模增强控制力,不仅能降低营业和管理成本,还有利于在于制作发行方的议价中获得更大的权力。

(二)互联网力量介入

互联网力量的大规模介入影响着电影产业资本总量的扩大,其运作模式和思维模式也影响着电影市场的产业链布局。此前互联网公司大多仍然选择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公司合作,但因为互联网公司投资、发行、推广能力的逐渐提升,其在合作之中的主导权也越来越显著,一些互联网领军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参与电影创作生产,而是自己成立了电影公司,例如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借助于创新传播媒介、互联网信息平台等科技形式将原本各自独立的电影产业联系起来,并购、重组或是入股传统的电影公司以形成集团化新模式,力图将互联网渗透入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电影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以及价值增值。非原电影行业的企业和金融资本大量进入电影市场,除了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新模式与新观念,但也对原来的电影从业经验和规律造成了颠覆。

电影产业一直被新兴媒体推动发展、改变着,“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更是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更多方面尝试和创新的可能性。互联网不但用IP影响着电影市场中的制作方面,传统的电影营销也渐渐被互联网平台所颠覆。网络社交媒体现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观众在观影之前习惯搜索互联网中影片的“口碑”,包括电影点评网站,例如豆瓣、猫眼等上的评分和已观影人留下的评价。正面的口碑可以造就“票房黑马”,观众自觉自愿的推广行为或者被营销方引导的集体发声都是通过培育“自来水”来发酵口碑,而负面的口碑也会让曾经票房成就很高的导演和演员遭遇滑铁卢。借助于互联网的实时反馈和精准对接,将这些从电影消费终端用户采集来的反馈信息结合用户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有助于电影发行方、投资方根据消费者对影片的喜好变化趋势进行一个科学地预判,优化配置影院接下去的场次安排,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收益。

传统电影营销手段包括各个地方的首映礼、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会等,最直接的线下模式就是路演,以此方式实现对市场的预热、媒体曝光率的提高,同时实地开发观众群。但是这种营销模式投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较大,也无法实现大规模覆盖。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终端的普及让营销轻而易举地对大城市进行了覆盖,连传统电影营销因为成本限制而难以实现覆盖的数量庞大的中小城市也可以进行比较充分的渗透,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移动应用、社交平台等广泛的互联网渠道都成为了电影营销的阵地,移动客户端掌控了消费者的碎片化时间,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病毒式”的传播以及扩散作用更是促进了电影营销的扩大。同时,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终端的普及也为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线票务平台上的影评信息给消费者选择观看的影片提供了参考帮助,价格优势和便利的在线选座降低了影院观影的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走进电影院。这不仅仅促进了大众的观影行为,也培养了观影习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培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当今开放的大环境中,中国电影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积极整合业内资源,将并购、重组作为手段积极进行着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也已经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开始进行海外资本市场运作,拓宽国际化视野。而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外合作拍摄电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合拍影片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类型增多以及合拍对象国数量增加、质量提升,都能日益扩大中国电影产业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一步步深入改变世界电影市场格局进而提升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份额,提升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仅是进行中外合作拍摄,中国电影企业主动参与到全球电影的投资、生产以及发行之中,也是中国电影产业接轨世界主流市场的新方式。虽然在电视渠道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价值,但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全面影响、改变、重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广告植入、整合营销、付费VIP制度、付费点播等模式完善、重组、创新,正是借助互联网把消费市场和电影制作联系在一起,也展示着中国电影产业在网络视频端拥有的巨大市场潜力。

中国电影市场在经过收购、兼并、重组,进入了产业链的完善以及磨合期后,为了继续保持中国电影产业的稳定发展、电影创作的活跃,产业收入的持续增加,同时要具有产品多样性以及文化的自觉性,坚守中国电影的创作情怀与美学高度,确保这个发展是健康的、积极的,就需要逐渐完善中国电影产业体系,尽力消减与电影市场的管理体系、产业环境、大众电影素养和专业人才贮备等方面的不适配性。党中央和政府相关部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激励职能,让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有法可依”。积极促进电影产业规范、合法、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培养良好的适合电影产业的宏观经济环境,提升电影创作水平和质量以及电影产业市场化水平,推动中国电影用本土化、市场化的运作形式走上国际,展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电影强国。